【家乡的土月饼】

阿牛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今天是中秋节,千家万户都会吃月饼,我家吃的是故乡云南驿村烤的大月饼。有多大呢?直径30厘米!像个脸盆那么大。全家七八个人围坐一起,也只吃了小半个。那香甜软糯的口感,吃出了儿时的滋味,吃出了妈妈的味道。</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吃到同款月饼的朋友纷纷发来微信留言“非常非常好吃,甜而不腻!谢谢师兄啦!”“钱老师,特别感谢您寄来的月饼,非常美味[强],我和家人吃得特别开心。值此中秋佳节,衷心祝您和家人月圆人团圆,中秋安康,日子越过越如意!”“月饼很好吃,酥软不腻,另外三个准备送给大哥二哥家。祝教授双节快乐!阖家幸福[玫瑰][玫瑰]”…….</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著名词人蔡淑萍女史的感想最多,我摘录一段“阿牛,你送我的“红饼”今天早上品尝了,我特别喜欢。一、喜欢它的口味。它不像其他月饼那样“细”、“腻”。口感很好。有一点粗粮的意思,又不是太甜太腻。二、喜欢它的样貌。它勾起了我遥远的记忆。……阿牛送我的中秋月饼,是最好吃,最有意义的月饼。虽然来自云南你家乡,却让我切切实实吃出了自己家乡的味道。非常感谢!”</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当今中国的月饼千千万,品种繁多,做工精细,包装精美。饼面有祝福图案、吉祥字样,饼馅有蛋黄、伍仁、火腿肉……月饼作为中秋节礼物,在亲朋好友间礼尚往来,心意领了,但却难得听到对月饼本身的赞美。丰衣足食的人们,对月饼有些腻了、伤了。</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我家乡的月饼,有何不同呢?一大二土三美味!</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亲友们收到月饼,首先惊讶于它的“大”,喜气的圆礼盒,提在手里像是提着一个大大的生日蛋糕,直径30厘米,脸盆那么大,一个盒子里重叠放两个饼,好事成双啊。与市面上精美的礼盒里越做越小的月饼,形成鲜明对比。</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二是土,乡土气息浓厚,它就是一个饼,一个圆圆的大饼,就像中秋的满月一样,回归了月饼的本质。没有凹凸的花边,没有吉祥的图案,没有祝福的文字。一切尽在不言中。</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三是美味,朋友们说隔着包装就闻到了香味,说香甜软糯,说甜而不腻,说有一股薄荷的清香滋爽着味蕾……全家人围坐,分食一个大月饼,这才是中秋佳节应该有的情景。</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啊,是的,是的,这正是我儿时记忆里的味道,故乡的滋味,它唤醒了我遥远的回忆。</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我的故乡—云南驿,是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祥云县的一个村庄,是最早叫做“云南”的地方。先有云南驿,后有云南县,再有云南省。从汉武帝时期设立云南驿站算起,小小的村落已有2100多年历史。它曾是茶马古道上的重要驿站,曾是抗战时期滇缅公路的必经节点,曾是美国空军飞虎队的驻扎地。最繁华的时候被称作“小香港”,最知名的时候从美国寄来的邮件,只需写“中国云南驿**人”就能收到。</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历史的尘埃落定,现今的云南驿已然萧条、落寞,除了街心青石板上千年马帮踏出的足迹,再也不见曾经的繁荣景象。</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我人生的头七年是在云南驿度过的,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云南驿还是一个拥挤的乡镇,生活贫乏,人们在温饱线上艰难度日。1974年底我随母亲离开云南驿,迁往父亲所在的牟定铜矿的时候,有一种逃离的欣喜。</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离开云南驿后,再难吃到故乡的土月饼,也不以为然。外面的世界很精彩,外面有很多没有吃过的食物,年轻的我并不特别惦念家乡月饼的味道。</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人过半百,偶然再吃到故乡的土月饼,儿时的滋味、妈妈的味道、浓浓的乡愁,经由舌尖上的味蕾,勾起了脑沟深处的记忆,儿时留下的滋味竟然如此的强烈。我搜寻到了云南驿村里烤制的红糖土月饼,不但自己吃,也快递到全国各地,请朋友们分享我儿时的滋味,我家乡的味道。</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在我的记忆中,云南驿最欢快的节日,不是春节,而是八月十五。云南驿人不叫“过中秋节”,而叫“过八月十五”。八月十五前的几天,要打月饼,每个生产队会有两三个烤月饼的点,多户人家共同使用。我家住的院子有两进天井,挤住着十多户人家。烤月饼的炉子就设在前天井的屋檐下,是用土坯临时砌的,中间燃料烧的是自制的巴掌煤(祥云当地的无烟煤粉,加入红泥巴,捏成巴掌大小,晒干备用)。炉上糊一圈泥巴,只露一个汤碗大小的圆孔,以控制温度,不让煤烧得太猛太快。炉子上架一口大平底锅,面饼平铺在锅里。平底锅上方再悬挂一口平底锅,锅里放燃烧的煤碳,这样饼子的上下两面就能同时受热,不必翻动,既节约烤制时间又不破坏月饼的形状。</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炉子共用,每家轮流上阵自己烤,做月饼的食材,则是自家调了,烤出来的月饼味道也就各有差异。</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月饼馅的原料有: 红糖、白糖、核桃仁、花生米、薄荷、橘皮、芝麻。核桃仁要炒香,花生米干炒后去皮衣,干薄荷叶要在火盘上烤一下揉碎,干橘皮剪碎,红糖调粘度、白糖添甜度,芝麻既入馅又撒表面。然后都混合放入小石臼里椿匀,备用作馅。</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月饼主料是自产的小麦面粉,可适当添加点荞麦面,但不单独使用荞麦面做大月饼,一是荞面贵,二是容易碎。</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先烧一锅水,加入红糖和土碱(王家庄地里出的),熬到微稠,冷却后加入熟菜油,搅拌勻均,然后加入面粉,用竹篾片搅拌,不能太干也不能太稀。在盆里揉匀后盖上纱布,静置发酵两小时左右。</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一切准备就绪,各家端着面捧着馅来到烤炉边。揪一坨面团放在</span>“大钵头”(大汤碗)<span style="font-size:20px;">里,面团中间杵个窝窝,放入一把馅,像包包子、汤圆一样捏拢,像是一个特大号汤圆。把“大汤圆”从钵头里倒出来,放在两块圆案板之间,均匀施压,压扁成一个大馅饼,厚度2厘米左右,直径30厘米左右,不要超过烤盘即可。月饼表面刷一层红糖稀,撒上炒过的芝麻。</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平底烤盘垫上一张纸,泛红的大馅饼放进去,上面再盖一张纸,上下两层碳火同时加热,由有经验的村民掌控火候(我爷爷常做这事)。下面的火炉靠糊泥巴调控,上面的火盘是悬吊着的,可内外移动,随时调整。烤出的月饼不干不焦,又软又糯,那香甜气味溢满了小村庄,飘出几里外。</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各家把烤好的月饼放在透气的筛子里、簸箕里,盖上一层纱布,可以保质十天半个月,等到中秋节那天才能吃。</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烤月饼的时候,最高兴的莫过于孩子们了。在那个缺衣少食的年代,月饼是孩子们能吃到的最美味的食物了,一年也就这么一次。诱人的香味把所有孩子勾引到了烤炉边,嘴角流着口水,眼睛直勾勾的望着新鲜出炉的月饼。央求大人“姥姥(爷爷的称呼)/阿爸/阿妈,给我烤个牛舌头”。家长就揪一小坨面,拉扯成牛舌头大小的扁长条面饼,放在烤盘边缘,与正品一起烘焙,一会儿就熟了,递给孩子。孩子接过没有馅的“牛舌头饼”,满心欢喜地跑开,与牛舌头亲蜜接触去了。</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烤一个月饼大约需要二十分钟,邻里们耐心等待,有序进行,早上点燃炉火,直到深夜才烤完、熄火。八月十五吃月饼的情景我全然不记得了,但节前烤月饼的欢乐场景却历历在目,历久弥新。</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那时候的云南驿,消灭了地主和富农,但贫下中农还是贫下中农,大家一起过穷日子。少数宽裕的家庭,会打五六个月饼,多数家庭粮食都拮据,只打三两个,甚至只能打一个月饼,为八月十五阖家团圆夜应景。母亲说“有一年我们家到该打月饼的时候,缸里一撮面粉也没有,一个月饼也没打成。八月十五圆月夜,只有如霜月光相伴。是邻家叔伯开宗送了几丫月饼,过的中秋节。开宗真是个好心人!”母亲还说“又有一年,我们家多打了一个月饼,你姨妈家却一个月饼也没打,她们家有七个孩子,日子更难过。妈妈就送了一个月饼给姨妈家。就是这么一个月饼,还引起了一场家庭纷争,有家庭成员埋怨为何要把月饼送给外人,自己家都不够吃。”唉,农村里的大家庭,百分之九十的纷争都是拜贫穷所赐,鸡毛蒜皮的小事在贫穷面前都成了天大的事。</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云南驿村的大红月饼,从哪个年代开始烤制的?没有记载,无从考证。今年九月下旬,我在微信上发现村里有人开了饼屋,在制售大月饼,可全国邮寄。晒出的月饼图像,勾引了我,正是儿时大月饼的样子。忙邮购了一盒来尝尝,耶,还是儿时的老滋味。当然已不是当年的碳火手工烤制,而是烤箱批量烘焙,一天能制作几百个。但模样依旧、味道依旧,这就够了。我接连不断的下单,寄往全国各地,请亲友们分享云南驿的土月饼,感受我儿时记忆里的滋味。</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亲们若喜欢,明年又给你们寄。</span></p> <p class="ql-block">  阿牛于 2025.10.6,农历中秋节</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