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提高学生阅读理解教学策略</p><p class="ql-block">作为一名阅读爱好者,在核心素养导向下,提高学生阅读理解教学策略,我着重细化提炼出七个板块七个抓手。这七个板块七抓手简单来讲就是8个字:人、事、景、物、情、感、画面。详细解析为:</p><p class="ql-block">一、人。学习以人为本。这里的人,包括学生、老师,作者以及文本中的其他人。通过查找资料,介绍人物,走进作者,亲近作品,了解书中文中其他人物相关事迹,使作者、书中文中的人物与书外文章的学生和老师共情共鸣。</p><p class="ql-block">二、事。由文中提到的事情,推及到人的心性品格,借事炼心,提高学习者阅读者的自身素养。</p><p class="ql-block">三、景。关注到文中的景,可以起到烘托渲染气氛的作用。如:写到万里晴空,阳光明媚,烘托出人物心情好,下文必定是叙述好事要发生的节奏。增强文章的艺术渲染能力。这种写作手法往往有:情景相融,动静相衬,冷暖相托,历史与现实相进。</p><p class="ql-block">四、物。文中的物,大多数赋予人物品格,代表特定含义,能够直接帮助我们多角度全方位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如:仙鹤象征长寿;杨柳象征挽留好友,蝉象征高洁,月亮象征思乡盼团圆等。同时,我们可以引出文章的写作方法,托物言志,借物喻人。像五年级的《落花生》非常有名,以及古诗《蝉》,这些比较常见的物体或动植物,几乎都可以建模,哪一类物的特征就代表哪一类人的品质。</p><p class="ql-block">五、情:这是古今中外,大作家大文豪文章的精髓和价值所在。它往往得出作者写这篇文章的目的和用意,得出作者对人生问题的思考和人生真谛的感悟。我们也把他归纳为三大类:融情于景,融情于物,融情于事。比如我们五年级琦君笔下的《桂花雨》就特别有名,是一篇典型的融情于物的文章,把作者对故乡的思念之情以及对儿时的怀念之情就融入在桂花雨这一夸张的事物之中。</p><p class="ql-block">六、感:各种知觉的总称,起辅助作用,帮助我们找准作者对人事物情感的细腻描绘及方法,说浅显一点,就是听到的,看到的,闻到的等等,一些感官所能触及的各个方面的内容。这方面内容学生不容易当一个板块挖出,但是一点就通,容易举一反三。在教学中十分有趣,我们只要一提哪些内容是作者所见的,学生们不但找的准,还立马就会惯性化找来哪些是所听到的,哪些是所闻到的。</p><p class="ql-block">七、画面。从字面到画面,开启联想功能,发挥想象的作用,深入意境,升华中心,让孩子们从文章中走出来,再走进生活中去。</p><p class="ql-block">落实以上7点的方法有两个:</p><p class="ql-block">第一个方法是:抓关键字关键词关键句关键段。</p><p class="ql-block">特别值得提醒的是,关键字 又有两个巧妙处,一个妙处在题目中显露,我们说的题眼;另一个妙处<span style="font-size:18px;">往往是活用字,也就是一词多义的这个字,这个词。像我们五年级就有这么一个知识点,一词多义,不同语境中的妙用。示例中,就列举了温和以及开辟,这两个活用词。作业试题中,“骄傲”一词也是比较突出的一个活用词。</span></p><p class="ql-block">第二个方法是:引领学生自由表达,通顺合理即可。这就容易呈现出学生思维多样化,发散学生的思维。这是阅读基础中的基础,基本面向百分之百的学生,如果达不到100%,那我们就让极个别学生鹦鹉学舌,重复别人的话说。只要能打开嘴巴,说着说着就成了自己的话。</p><p class="ql-block">如果我们可以分层提升的话,那就加上修辞手法、说明方法,细节描写这三种常见的语言表达技巧的使用和训练。</p><p class="ql-block">让我们在核心素养导向下,提高学生阅读理解能力,将文章要表达的美:看得见,摸得着,说得出,感受得到,想象得出。</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