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请为我祈祷,愿我迈步下行,毫不怯懦。——题记</p><p class="ql-block"> 今天晴。今天是节后上班第一天。早上接连着几个电话会,下午出去调研机器人公司。下班回家的路上,我坐在车上睡着了。醒来时听到电台在讲《四千周》这本书,今天春节时我看过,还是挺有启发的。我觉得这是一本从哲理的层面上,教人如何获得松弛感的书。松弛感有一部分是来自于教养、学识、经历,没有经历过就学不来。但是松弛感也有一部分,是来自于一种世界观,“不匆忙”的世界观——没错,我认为“松弛”的反面并不是“紧张”,而是“匆忙”。那是一种被时间追赶的状态,是那种你永远觉得自己有无数的事情要做,却总是没有时间去完成的焦虑感。书上说,这种松弛感不但我们都学得会,而且也是应该学会的。而作者的切入点相当特别,它的切入点,是“人生苦短”。</p><p class="ql-block"> 《四千周》是一部讲“反时间管理”的书,它讲的是“时间哲学”,其核心是讨论现代人时间观念的形成以及世人陷入的误区。作者奥利弗·伯克曼是一名生产力极客,他专注于讨论效率、生产力与生活的关系,并经常在世界各地展开针对生产力和时间管理的演讲。他认为,高明的时间管理就是要接受人生的有限性、接纳时间的有限性,然后和生活步入一段真挚的关系。“你自己就是河流”这句话是整本书的哲学核心。它意味着,你即是过程,而非结果。你不再与生命的潮起潮落对抗,而是学会在其中游弋。</p><p class="ql-block"> 如果能活到80岁,一个人在地球上的时间也只是勉强超过4000个星期。人生不应只是快进,《四千周》摒弃了现代人对“完成所有事情”的徒劳迷恋,将肤浅的高效解决方案放在一边,向读者介绍了通过接纳时间和自我的有限性构建有意义生活的方法,将我们从无休止的时间传送带上解救出来,摆脱焦虑、分心、缺乏耐心等消极状态,重新认识真正的自我,选择自己想要的活法。书中讲道:“很多人的懈怠感,都是来自于你内心深处,对于人生有限性的无法接纳。放弃掌控时间的执念,接纳自身的有限,更能为我们的人生增加空间。”</p><p class="ql-block"> 在书中,作者直接戳破了当代人的幻觉,假设能活到80岁,人生也不过四千周。这个数字像一盆冷水浇下来,让我开始认真思考:在不断向前奔跑的日子里,我究竟把时间花在了哪里?我们好像总是在焦虑地追赶时间。早晨十分钟的吃饭时间要刷刷新闻,通勤路上要听播客,晚上躺在床上还要反省明天的待办清单。我们像杂技演员一样,每天同时抛接十几个任务,从短时到长远,从工作到人生,却常常在深夜感到空虚——这种用效率填满每一分钟的生活,反而让我们失去了生活本身。《四千周》最触动我的,是它提出的“有限性原则”。作者提醒我们:接受人生有限,才能做出真正重要的选择。就像行李箱再大也只能装下一部分衣物,我们的四千周注定无法完成所有想做的事情。</p><p class="ql-block"> 有时候主动放弃未必是损失,反而让生命有另一种重量。书中给出的三个建议特别实用:每天设定三件核心事项,学会对次要需求说“不”,允许自己每天有放空的时间。我开始尝试在手机日历上用红色标记真正重要的事,几个月后回看,记忆里最清晰的画面会是什么呢?我充满期待。当然,慢下来不是躺平,而是把注意力放到当下。我吃饭从不看手机,这样可以好好享受美食带来的治愈。这些曾经被“多线程操作”碾碎的细节,拼凑出了生活本该有的样子。也许,真正的效率不是做更多事,而是把有限的时间留给真正重要的人与事。当我们停止用忙碌证明自己的价值,那些专注投入的瞬间,自会连成值得过的人生。</p><p class="ql-block"> 时间不是我们的所有物。人们倾向于说,我们拥有有限的时间。不过从作者奇异的视角来看,我们就是一段有限的时间,这个说法可能更为合理。我们就是被自己有限的时间定义得如此透彻。也就是说,一个人存在的每分每秒都充满了“有限性”。我们有限的时间并不只是我们必须应对的众多事情之一。事实上,它在我们开始处理任何事情之前,就已经定义了我们。回溯既往,我们已被限定,来到了现在的位置,这决定了以后会拥有哪些可能。展望未来,我们能做的决定依然极为有限,最主要的原因是,一旦做出任何决定,就意味着我放弃了无数条可以选择的其他道路。一天当中我们会做出数百个小的选择,构建起我的生活——与此同时,也永远牺牲了其他无数种可能的活法。因此,任何有限的人生,即使是你能想象的最好的人生,都是一个不断向其他可能性挥手告别的过程。 </p><p class="ql-block"> 关于这种有限性,唯一真正要问的问题是,我们是否愿意面对它。既然有限性定义了我们的人生,那么活出真正真诚的人生,成为完整意义上的人,就意味着要直面这一事实。我们必须尽可能地活出我们的人生,清楚地认识到这种局限性,以“向死而生”的真挚方式存在,明了生活就是这样,没有彩排,每一个选择都会有无数牺牲,时间总是即将耗尽。确实,可能就在今天或者明天,或者下个月,生命就到尽头了。因此,问题不是仅仅像老话所说,要把每一天“当作”最后一天来过。问题是它可能真的会是最后一天。未来哪怕一刻也不能被寄予全部的指望。从未有人真正拥有四千个星期的寿命——不仅是因为你也许最终活不了那么久,还因为在现实中,你甚至从未拥有哪怕一个星期。也就是说,你不能保证下星期一定会到来,也不能保证自己能如愿使用它。相反,你只是发现在每一个时刻到来之际,自己便已身在其中,已被抛入这一时间与地点,随之而来的还有所有的限制。你无法确定接下来会发生何事。我们几乎所有关于未来的思考、计划、目标设定以及担心,其默认前提就是假设时间是我们能够占有或者控制的东西。这让我们一直焦虑不安,因为我们的期待永远会撞上顽固的现实,时间不是我们的所有物,也无法被我们掌控。不把时间视为工具,越是专注于充分利用时间,日子就会变得越像是你必须熬过去的事物,以通往更加宁静、美好、充实的未来时刻,而那个时刻实际上永远都不会到来。这是一个关于工具化的问题。</p><p class="ql-block"> 只要你相信人生的真谛就在未来某处,相信有一天你会迎来一个幸福的黄金时代,所有努力都会获得回报,没有任何烦恼,你就可以避免面对这样一个令人不快的现实,即你的人生其实并没有通向某个尚未来到的关键时刻。我们执着于从自己的时间里榨取最大的未来价值,这种执着蒙蔽了我们的双眼,让我们看不到现实,那就是,关键时刻其实永远都是当下——人生就是由一连串的当下组成,最后以死亡告终,而你很可能永远都到达不了那种感觉,将一切都安排得完美有序的状态。如果过于努力地充分利用时间,最后反而错失了人生。一旦你真正明白自己必定会错过世上几乎每一个体验,你就不会觉得仍有许多东西无法体验的事实是个问题了。相反,你会全身心投入,享受那些确实有时间享受的点滴,并且你会在每一个片刻更自由地选择做最重要的事。</p><p class="ql-block"> 在一个工具化的时代,拥有爱好的人是颠覆者,他坚持认为有些事情本身就值得做,即使在生产力和利润方面没有回报。我们嘲笑狂热的集邮者,这可能真的是一种防御机制,让我们不用面对一种可能性,那就是他们真的很快乐,而我们则追求着目的性的生活,无休止地寻找未来的成就感,但并不快乐。</p><p class="ql-block"> 在与人生每个时刻的较量中,我们永远不会占上风,因为我们就是这些时刻。“我由时间构成,时间是一条将我席卷而去的河流,而我就是那条河流”。如果你自己就是河流,你就没有必要拼命爬上安全的河岸了。因此,不安和脆弱便成了默认的状态,因为会不可避免地存在于这个世界的每一刻,任何事情都可能发生,紧急邮件可以破坏整个上午的计划,丧亲之痛可以让你的整个世界崩塌。在某种意义上,所有的工作,包括养育子女、建设社区和其他一切,都无法在有生之年完成。这些工作都属于一个更大的时间背景,其最终价值只有在我们离开很久以后才能被衡量,也可能永远无法衡量,因为时间是无限延伸的。因此,值得一问的是:如果你能接受自己的付出永远都看不到结果,你今天会采取什么样的行动?你会做出何种慷慨之举表达对世界的关爱?列出什么雄心勃勃的计划或对遥远未来的投资?怎样做才有意义?</p><p class="ql-block"> 今天的微信日历上说:“请为我祈祷,愿我迈步下行,毫不怯懦。”这个需要勇气,懂得示弱和知止。所以,“做接下来最有必要的事”,就是我们任何人、在任何时候渴望做的全部事情。即使我们无法以客观的方式确定正确的行动方案是什么,我们也必须这么做。 幸运的是,正因为这是自己能做的全部事情,它也就成了必须做的事。回过头来你会发现,这渐渐成形的人生将会符合“充分利用时间”的唯一衡量标准:它衡量的不是你帮助了多少人,完成了多少工作,而是在你所处的历史当中的特定时刻,在你有限的时间和才能的限制下,你确实能够行动起来,让其他人的人生变得更加光明。无论是完成伟大的任务还是不寻常的小事,你都在履行来到这个世界的使命。人这一辈子太短了,短到荒唐,短到可怕,短到没礼貌。但这并不是你一直绝望的理由,也不是活在焦虑和恐慌中,殚精竭虑地过完有限的时间的理由。这是一个解脱的理由。你得以放弃不可能做到的事,比如成为那个最优秀的、神通广大的、百折不屈的、完全独立的人。这样一来,你就可以卷起袖子,开始为那些更有可能实现的事情努力。</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