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清晨的阳光刚爬上窗棂,我便起身整理书桌,将那枚广东吴氏捷第学院的徽章轻轻摆正。红底黄纹的圆形徽章在晨光中格外醒目,四瓣花形的图案像是四股血脉从中心延伸而出,又在边缘交汇,象征着家族的团结与延续。中央的小圆里刻着一方简略的岭南地图,仿佛提醒着我们从何而来。每当我凝视它,总会想起祖辈口耳相传的那句话:“根深,叶才茂。”这不仅是一所学院的标志,更像是一封写给后人的家书,静静诉说传承的意义。</p> <p class="ql-block">到了傍晚,我常把徽章换作深灰色背景的那一枚。夜色沉静,黄纹在灯下泛着温润的光,像老屋檐下摇曳的灯笼。它挂在书房墙上,与一排泛黄的族谱并列。有时朋友来访,会驻足问起这图案的含义。我便笑着解释:那四瓣花,代表四房支脉;相连的线条,是血脉割不断的牵连;而中心的地图,不只是地理的标记,更是精神的坐标。他们听罢常点头,说这设计既有古意,又不失现代感。我则心想,真正的文化,本就不该被时间框住。</p> <p class="ql-block">这几天,我一直在为高州石板祥山吴氏捷第书院的首届“金花回娘家”活动做准备。清晨整理资料时,翻出了去年回乡时拍的照片,那条我们走过的村道,如今已挂满了红灯笼,路边的祠堂修缮一新,门前的石狮也擦得发亮。听说这次回来的“金花”都是吴家出嫁的女儿,有的从广州来,有的从深圳归,还有一位远在马来西亚的姑姑也专程赶回。她们要穿上红裙,手执金花,沿着祖辈走过的路,重新走进祠堂,行礼、敬香、读家训。</p>
<p class="ql-block">我负责接待一组从东莞回来的姐妹。她们一见面就拉着我的手说:“终于回来了!”一位大姐眼眶泛红,“小时候每年祭祖都来,出嫁后忙工作、带孩子,十几年没回来过。”她说这话时,正站在老祠堂门口,阳光斜照在她脸上,像一场迟到的重逢。</p>
<p class="ql-block">活动当天,全村都热闹起来。孩子们在祠堂前跑来跑去,举着小红旗,学着大人的样子喊口号。老人们坐在廊下喝茶,看着队伍从村口缓缓走来,嘴里念着:“回来了,都回来了。”当那一队身着红衣、头戴金花的女子齐步迈进祠堂时,鼓乐齐鸣,鞭炮炸响,我站在人群后头,忽然鼻子一酸。</p>
<p class="ql-block">这哪是什么庆典,分明是一场盛大的归认——认亲,认根,认自己是谁。我们举起的旗帜会褪色,脚下的路会改道,但只要还有人愿意回望,愿意讲述,愿意把“兴家 爱族”四个字写在牌上、刻在心上,那朵四瓣花就会一直开下去,不靠奇迹,只靠记得。</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