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2025年10月9日晚,国防科大校史馆的舞台上,历史细节的肌理在光影中浮现,情感共振的脉搏随泪光跳动,共同织就一堂让价值观挣脱概念束缚、回归生命现场的大思政课。</p><p class="ql-block"> “天下至德,莫大于忠。”这句穿越千年的古训,在国防科技大学外国语学院“忠诚无名”情景思政课的现场,有了全新的时代注脚。当朱枫烈士的孙女与舞台扮演者的泪水在此交汇,当观众席间的啜泣声连成一片,我们见证的不只是一堂成功的思政课,更是一场关于“真”的精神仪式,它摒弃宏大叙事的空洞与教条,以对真实的执着叩问,让“忠诚”这一常被悬置的道德律令,化作可感的热泪、可触的震颤,完成对灵魂的温柔一击。</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一、历史捞真:从抽象符号到生命温度</b></p><p class="ql-block">这堂课的基石,筑于对历史真实的虔敬追摹之上。它跳出“从概念到概念”的逻辑推演,执着于打捞被宏大叙事尘封的“无名”个体,那些在历史长河中曾鲜活跳动的生命。</p><p class="ql-block">从屈原沉江的决绝、苏武牧羊的坚守,到诸葛亮“鞠躬尽瘁”的赤诚,再到中央特科“暗夜追光者”在刀尖上行走的惊心动魄——这些不再是教科书上冰冷的文字符号,而是授课者与表演者竭力“复活”的生命历程。《论语》有云:“居处恭,执事敬,与人忠。”这里的“忠”本就是带体温的人际伦理与生命态度,课程创作者深谙此道:他们不只是“讲历史”,更在“还原人”。</p><p class="ql-block">最动人的一笔,莫过于将烈士的后人请至现场。当舞台上的“朱枫”从容赴义,台下真实的孙女热泪滚烫,历史与现实在此刻轰然榫合。这不是简单的场景复刻,而是让历史真实获得了血缘的背书与基因的认证,观众看到的不再是遥远的故事,而是一段仍在亲人血脉中奔流、仍能引发切肤之痛的生命记忆。</p><p class="ql-block">这种“真”,恰似司马迁在《史记》中追求的“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它穿透时间屏障,让今人与古人在生命体验的层面相遇。当尘封的档案变成舞台上生动的场景,当史书铅字化作演员真切的台词,抽象的价值观便悄然落地,在心灵土壤中扎下第一缕根须。</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二、情感纯真:从理性认知到心灵共振</b></p><p class="ql-block">若说历史真实是这堂课的基石,那情感真实便是击穿人心的利刃。仅有史实的堆砌,尚不足以成就那晚的泪雨纷飞;真正撼人心魄的,是那份未经雕琢、自然流淌的生命质感。</p><p class="ql-block">演员并非职业艺人,表演技巧或许尚存青涩,可恰恰是这份“不完美”,让情感的“真”愈发灼目。他们是教员、是学员、是干事,对“忠诚”的理解本就与自身的军旅生涯、职业选择血肉相连,当他们演绎“隐姓埋名赴险境”“弃优渥归故土”“和平年代攀科技高峰”的抉择时刻,投入的不只是演技,更是对信仰的体认、对生命的温度。</p><p class="ql-block">于是,舞台上闪烁的,是“信仰在刀尖上闪光”的决绝,是“一人能抵十万兵”的孤勇,是“一片红枫满秋情”的缱绻。明代大儒王阳明强调“知行合一”,认为“真知必能行,不行不足谓之知”,而这份情感真实,正是连通知与行的桥梁:它像一道灼热的电流,从舞台中央涌向观众席,击穿表演者与观看者之间的无形壁垒,让台上台下融为一体,共同沉浸于关于忠诚、牺牲与奉献的情感风暴。</p><p class="ql-block">《毛诗序》有言:“情动于中而形于言。”当内心的真实满溢,外在的表达便自然有了力量。这种由内而外的情感,带着强大的传染力,让思政教育超越理性说教,化作一场审美的体验、一次情感的涤荡。此刻,忠诚不再是需要论证的命题,而是被集体感知的情感现实。</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三、教育本真:从知识传授到生命影响</b></p><p class="ql-block">这堂课的深层成功,在于它对教育之“真”的本体论回归。传统思政教育有时易陷入知识化、工具化的窠臼:将鲜活的价值观压缩成需记忆的条文、应付考核的要点,最终与受教育者的生命体验渐行渐远。</p><p class="ql-block">而“忠诚无名”勇敢打破了“我说你听”的单向灌输,借情景剧的艺术形式,搭建起“生命影响生命、灵魂触碰灵魂、情感传递情感”的审美场域。在这里,教育不再是冰冷的“传递—接收”,而是两个生命主体的温暖相遇与深度对话,授课者、表演者、英雄后人、现场观众,每个人都是教育的“客体”,更是“主体”。他们在共同的审美体验中,完成对“忠诚”价值的重新发现、感知与内化。</p><p class="ql-block">庄子说:“真者,精诚之至也。不精不诚,不能动人。”这堂课之所以动人,正因它找回了教育最本真的“精诚”:不把价值观当作外在于生命的规范,而将其视为内在于生命的需求与表达。教育回归了它的本质,一场苏格拉底式的“精神助产”,催生的不是知识的累加,而是智慧的觉醒、价值观的鲜活建构。</p><p class="ql-block">这种创新,本质上是对教育规律的尊重、对学习者主体的尊重,更是对“价值观形成复杂性”的尊重。它知道,真正的认同,不是“教会”的,而是“感受”到的。</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四、真与忠:当代语境下的辩证统一</b></p><p class="ql-block">深剖这堂课的成功密码,一条主线愈发清晰:真与忠的辩证统一。在当代,忠诚教育面临的最大挑战,恰是“真”的缺失,若教育的内容与形式脱离真实、失却真诚,再崇高的价值理念也只会悬于半空,难落尘埃。</p><p class="ql-block">这堂思政课选择以“无名”为切口,打捞那些被宏大历史叙事遮蔽的个体微光。1927年中央特科的暗夜里,钱壮飞在顾顺章叛变的生死关头,用“母病危,速转院”的密语为党中央撕开生路,却将家人留在南京,此后与子女永别;长征路上的乌江岸边,曾希圣带着发着高烧的战友破译敌军密电,甚至模仿蒋介石发报手法调出追兵,而这场改变长征走向的“电波博弈”,直到2001年才对外公开;熊向晖潜伏胡宗南身边12年,凭超强记忆刻下“闪击延安”作战计划,周恩来一句“胜利后再见”,成了他穿越生死的信仰坐标。这些“无名者”没有耀眼的勋章,甚至连姓名都曾被历史尘封,但他们用“明知不可为而为之”的孤勇证明:真正的忠诚,从不是聚光灯下……</p><p class="ql-block">“忠诚无名”恰恰抓住了这一关键:以历史真实为“根”,让忠诚有所依托;以情感真实为“桥”,让忠诚可感可触;以教育本真为“法”,让忠诚入脑入心。孔子曰:“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真正的忠诚,从不是口头的宣誓,而是行动的笃守,是表里如一、知行合一的生命状态。这堂课借全方位的“真”,让观众在心底完成了对忠诚的价值认同。</p><p class="ql-block">在价值多元的今天,这种“以真铸忠”的教育路径尤为可贵:它让崇高的价值观走下“神坛”,融入个体的日常体验,成为每个人都能在岗位上践行的生活态度,或许是一次严谨的科研、一次坚守的值班,又或是对“初心”的始终不忘。</p><p class="ql-block">演出结束,朱枫的孙女与扮演者相拥而泣,那滚落的泪珠,比所有雄辩都更确凿地昭示:真的力量,足以刺破所有迷茫与虚妄,《礼记》所言:“著诚去伪,礼之经也。”在这场以“真”为核的精神仪式中,忠诚不再是典籍里的道德训诫,而是从历史深处走来、向生命深处走去的“活力量”。</p><p class="ql-block">这晚舞台上的泪光,恰似一泓清泉,映照出忠诚最本真的模样:是血脉里流淌的记忆,是灵魂间震颤的共鸣,是一个民族精神基因的鲜活传承。当思政教育敢于如此真诚地直面历史与生命,价值观的种子便会自然在心灵深处扎根,静静等待枝繁叶茂的那一天。在那一天里,忠诚不只是“需要学习的品质”,而是“自然流露的本能”。</p><p class="ql-block"> </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