姑苏一日

春秋

<h3>今日的缘起,是随着春秋姐姐与凯荠,去拜访她的朋友姜先生。</h3></br> <h3>车入姑苏老城,节奏便不由自主地慢了下来。乌鹊桥畔的寻常巷陌里,竟藏着那样一方洞天。叩门而入,仿佛一步便从车马喧嚣的现代,跨入了一个温润、静定的旧梦。姜先生的生活,便是这梦的注脚。我们并未刻意掐算时间,一切只是随兴而至,然而这“随兴”,恰恰是此地生活哲学的精髓。</h3></br> <h3>在他那处处见心思的居所里,我们见识了何谓“蕴养”出来的精雅。且不说那案上的盆景,尺幅之间竟有古木虬枝的苍劲;也不说那多宝格上的清供与奇石,静默中与时光对晤;单是那“不时不食”的讲究,便将四季的流转、风土的滋味,都化作了日常的仪式。诗、书、画、艺,并非高高悬挂的装饰,而是如空气般,浸润在每一寸空间里,与那些带着温润包浆的明式家具共同呼吸。</h3></br> <h3>而待客之道的极致,便在这盈盈一盏、幽幽一篆之间。姜先生为我们备下的茶席,更像是一场知己间的味觉唱和。他先以虞山绿茶的清洌开场,那是江南春日最本真的山野气息,鲜灵爽朗,一下子便洗尽了尘虑。随后,我取出随身带来的今年的老班章,这道来自云南秘境的茶,带着磅礴的山野气韵,在席间化开,其醇厚深沉的茶气,仿佛在讲述着远方的故事。以茶为礼,是分享,亦是精神的投契。压轴的,则是他定制的稀贵野生晒红作为回响,它不似前者那般锋芒毕露,而是以温润的蜜甜感与阳光般的暖意,丝丝入扣地抚慰着身心。</h3></br> <h3>茶韵未歇,姜先生又取出他珍藏的奇楠香。一炉既爇,满室空灵。我们惊讶地看着那飘渺的香雾,它竟不似寻常青烟般直上,而是在空中宛转盘桓,结成一团团、一缕缕祥云般的姿态,久久不散。那沁人心脾的凉意与蜜韵,非人间任何花香可比,仿佛将我们的听觉与视觉也一并打开了,令耳得之为声,目遇之成色。此刻,茶的醇厚还萦绕在喉间,香的清越已飘然于物外,这一实一虚,一沉一浮,将所有的感官都熨帖得无比安详与通透。</h3></br> <h3>兴之所至,便在这满室余香中辞别主人,从乌鹊桥慢腾腾地驱车,往石湖去。心里并无明确的期待,只是觉得,这样的午后,合该有一片湖山来作结。</h3></br> <h3><br></br>说来也奇妙,我们这不紧不慢的行程,竟像是被一只无形的手牵引着。车至湖边,甫一下车,便被漫天泼洒的霞光攫住了心神。竟是正好赶上了石湖的日落。而比落日更温暖的,是早已等候在那里的赵姐姐。她笑着,开着那辆景区的观光车,仿佛是我们此行的专属向导。于是,我们便卸下了所有行路的负担,惬意地坐上车,任她载着我们,在湖光山色间走了一程又一程。</h3></br> <h3><br></br>风从耳边掠过,路在车轮下延伸。我们将身心完全托付给这移动的观景台,看树木后退,看湖面渐宽。也正是在这行进的风中,我们笑着,将那些彩色的水晶——澄澈的紫,明艳的黄,宁谧的蓝——一枚一枚,轻轻地抛向湖岸旁的草丛或水中。那一道道微小而闪亮的弧线,是我们为这片山水留下的、会呼吸的秘密印记,藏着无声的祝愿与当下的欢愉。</h3></br> <h3>日落的华彩尚未在心头平复,我们又信步走上了蠡岛。湖风带着水汽,拂面而来,颇有了几分“烟雨”的意境。传说中,范蠡与西施便是在这片湖山之间,功成身退,泛舟远去。那些刚刚安放好的彩色水晶,仿佛正与这千年的浪漫传说悄然呼应。</h3></br> <h3>而就在此时,奇迹发生了。不知是夕照与残留的水汽如何一番纠缠,天空竟浮现出一道彩虹,色彩清丽,久久不散,如梦如幻。我们方才抛下的彩色心愿,与此刻高悬的七彩天桥,在地下与天上,完成了一场无声的、盛大的交响。恍惚间,那湖畔的香雾,仿佛穿越了时空,在此刻的天空,结成了这永恒的一瞬。</h3></br> <h3><br></br>一日将尽,我们带着一身茶香与湖风踏上归途。我忽然明白,苏州的精雅,并非遥不可及的古典标本。它是在一茶一饭、一香一画间对时序的尊重,是在一木一石中对美学的凝练,更是与三五知己,共享一段不期而遇的黄昏。那由我带去的老班章,与主人的虞山茶、野生红交融出的,正是这世间最难得的滋味——知音的味道。而那一缕结而不散的奇楠香,便是为这整个日子,烙下的一个清幽而空灵的印记。<br></br></h3></br> <a href="https://mp.weixin.qq.com/s/radOjH4pz2MWqFgWa6Wrew" >查看原文</a> 原文转载自微信公众号,著作权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