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原净因寺

捕光捉影

<p class="ql-block">拍摄:2025年10月4日</p><p class="ql-block">地点:山西省太原市</p><p class="ql-block">相机:佳能R5</p><p class="ql-block">镜头:F4;24-105mm</p> <p class="ql-block">  从太原市区驱车向西北行约二十五公里,山势渐起,林木葱茏,净因寺就静卧在这片清幽山间。始建于北齐,重建于金泰和五年,这座古寺历经千年风雨,像一位沉默的老者,守着山,也守着时光。我踏着石阶一步步走近,脚步不自觉放轻,仿佛怕惊扰了沉睡的历史。山门不大,却自有庄严,红墙灰瓦间透出几分古朴的禅意。门前那对莲花灯柱静静伫立,像是在低语:此处非俗地,心静方可入。</p> <p class="ql-block">  石阶蜿蜒向上,两侧游人三三两两,或缓步前行,或驻足拍照。抬头望去,远山如黛,层层叠叠融入天际,秋日的阳光洒在树梢上,泛出柔和的金黄。山风拂面,带着草木的清香,也捎来一丝凉意。我忽然明白,为何古人偏爱在山中建寺——不是为了远离尘世,而是为了让人在攀登中,一点点放下杂念,让心与自然一同沉静下来。</p> <p class="ql-block">  入寺左侧立着一块石碑,刻着“净因寺”三字,笔力遒劲,却已有些斑驳。一位游客站在门前仰头望着那飞檐翘角的屋顶,目光里有种难以言说的敬意。我走近细看,红墙斑驳,灰瓦覆顶,檐角如鸟翼般轻扬,仿佛下一刻就能乘风而去。门楣上的彩绘虽已褪色,仍能窥见昔日的华美。这些建筑不说一句话,却用姿态讲述着岁月的故事。</p> <p class="ql-block">  穿过山门,是一方开阔的庭院。院中古木参天,树冠如盖,阳光透过枝叶洒下斑驳光影。几位游客围在树下低声交谈,有人举起手机,想把这棵老树与背后的殿宇一同框进镜头。我站在一旁,忽然觉得这棵树像是寺中的守望者,看过多少香客来去,听过多少梵音缭绕,却始终沉默,只以年轮记录光阴。</p> <p class="ql-block">  再往里走,青瓦覆顶的殿宇静静伫立,屋檐下雕饰依稀可见,藤蔓缠绕着廊柱,秋叶泛着深红与金黄,像是为古寺披上了一件旧而温暖的衣裳。我站在殿前,看一片叶子缓缓飘落,落在香炉旁,无人拾起。这一刻,时间仿佛凝固,只有风在檐角的铃铛上轻轻一碰,发出极轻的一声响。</p> <p class="ql-block">  拱形门洞通向后院,红墙黑瓦映着天光,门后绿意更深,隐约可见另一重殿宇的飞檐。几位游客沿着小径缓步前行,脚步轻得像怕踩碎一地秋光。我跟在后面,忽然觉得这寺中每一处转折都像在引导人心——从喧嚣到宁静,从浮躁到沉思,一步一景,一步一境。</p> <p class="ql-block">  主殿门前悬着“佛光普照”的匾额,红漆木门紧闭,却挡不住那份庄重的气息。绿树环绕,枝叶轻摇,仿佛也在聆听殿内的寂静。有人在门前合十默念,有人静静伫立,像是在等待某种启示。我未入殿,却已感受到那份沉静的力量——它不张扬,却能悄然渗入人心。</p> <p class="ql-block">  进入大佛阁,一尊巨大的土雕佛像端坐洞窟之中,面容庄严,头顶螺髻,背后光环绚丽。佛前供桌上香烟袅袅,鲜花盛放,烛火微颤。两侧菩萨低眉垂目,似在倾听世间悲欢。我站在佛前,仰头凝望,忽然想起那句“常而怪”——寻常的是供佛之举,怪异的是这佛竟由整块土塑成,且传说自山中塌出。樵夫与牧童的传说,在这一刻竟显得不那么荒诞,反倒透出几分天意的神秘。</p> <p class="ql-block">  佛像静坐崖畔,一半身姿仍在山体之中,仿佛他本就是山的一部分。洞壁刻着精细花纹,光影交错间,如梦似幻。我凝视良久,忽觉这土佛不似金身那般耀眼,却更显质朴与真实。它不靠贵重材料彰显神圣,而是以大地之土,承载信仰之重。或许正因如此,它才更贴近人心——不是高高在上的神明,而是从土地中生长出来的慈悲。</p><p class="ql-block"> 2006年,净因寺被列入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可它真正的价值,从来不在名录之上,而在那一砖一瓦、一草一木间流淌的宁静与厚重。我离开时回望一眼,山风拂过林梢,仿佛有低语随风传来:“放我出去,放我出去。”而这一次,我轻声回应:“你早已出来,且从未离开。”</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