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撰稿:杜锦辉</p><p class="ql-block">演讲:王 宁</p> <p class="ql-block">革命烈士<b>王汉升</b></p> <p class="ql-block">在内蒙古宁城县黑里河镇,有一个名叫朝阳沟的小村庄。这里孕育了一位从战火中走来、又在和平年代默默耕耘的英雄——王汉升。他的一生,是血与火的淬炼,是忠诚与奉献的写照,更是一个普通中国人在民族危亡之际挺身而出的豪杰。 </p><p class="ql-block">1920年,王汉升出生在一个贫苦的农民家庭。命运对他格外残酷,父母早逝,年仅9岁的他便不得不扛起生活的重担,放牛、扛活,饱尝人间冷暖。然而,正是这样的苦难,磨砺了他坚韧不拔的意志。 </p><p class="ql-block">1943年1月,山河破碎,日寇的铁蹄践踏着中华大地。23岁的王汉升毅然与同村的魏文龙、张富林等5位热血青年一起,加入了承平宁抗日游击大队二中队。从此,他的人生与国家的命运紧紧相连。在游击队的日子里,他参加了攻打宁城八里罕三岔口日伪警察分驻所等战斗,每一次冲锋,都是对侵略者的怒吼,每一次负伤,都是对这片土地最深沉的守护。 </p><p class="ql-block">1943年8月,王汉升因作战英勇,被选调编入晋察冀军区十三军分区十一团,成为一名光荣的八路军战士。在接下来的烽火岁月里,他跟随部队转战冀东,参加了左家坞、榛子镇、李家庄子等多次战斗。抗日战争胜利后,他又投身解放战争,随军收复大小城镇35座,攻克据点200多个,在新保安、张家口、大同、太原、兰州、宁夏等战场上,都留下了他冲锋陷阵的身影。 </p><p class="ql-block">1952年,抗美援朝战争爆发,王汉升再次踏上战场,在朝鲜的冰天雪地里,他参加了“86•9”高地和上甘岭等惨烈战斗。炮火连天中,他一次次与死神擦肩而过,却从未退缩。 </p><p class="ql-block">在十几年的军旅生涯中,他从一名普通战士成长为班长、排长、炮兵连连长、营参谋长,先后15次立功——大功1次,二等功3次,三等功6次,小功5次,荣获功勋奖章2枚,解放奖章6枚。然而,荣誉的背后,是5次负伤,他被评定为二等乙级伤残。每一道伤病,都是他对祖国无限的忠诚。 </p><p class="ql-block">1955年,硝烟散尽,王汉升复员回乡。政府为他安排了工作,但他却婉言谢绝,选择回到朝阳沟村,重新拿起锄头,做一名普通的农民。他说:“仗打完了,该回家种地了。” </p><p class="ql-block">然而,他的奉献并未停止。在家乡的社会主义建设时期,他先后担任生产大队民兵连长、党支部书记,带领乡亲们开荒种地、兴修水利,用军人的坚韧和智慧改变着家乡的面貌。因工作出色,他曾3次出席内蒙古自治区英模代表大会,一次全国英模代表大会。1985年和1995年他曾两次被党中央邀请参加反法西斯战争40周年和50周年纪念大会,受到胡锦涛和杨成武等党和国家领导人接见。</p><p class="ql-block">2014年病逝。 </p><p class="ql-block">王汉升的一生,是战斗的一生,是奉献的一生。从抗日烽火到解放战争,从抗美援朝到建设家乡,他用鲜血和汗水诠释了什么是真正的英雄。他没有惊天动地的豪言壮语,只有默默无闻的坚守初心;他没有追求功名利禄,只有对这片土地的无限热爱。 </p><p class="ql-block">如今,硝烟远去,英雄老去,但他的精神却如朝阳沟的青山一样,永远屹立。他的故事告诉我们——真正的英雄,不仅在战场上冲锋陷阵,更在平凡的生活中坚守初心。 </p><p class="ql-block">让我们铭记这位从宁城走出的抗日老战士,铭记他用一生书写的忠诚与信仰。他的名字,应当镌刻在历史的丰碑上,他的精神,应当永远激励着后人——山河无恙,英灵永存!</p> <p class="ql-block"> 2025年10月9日</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