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今年四月,陪二哥二嫂到南昌看过腾王阁后,中国四大名楼就只剩下黄鹤楼未曾登临,心中时有惦记。这次来武汉,时间相对从容,终于可以了却心愿了。</p><p class="ql-block"> 网上预订的酒店距黄鹤楼只有600来米,放下行李,施施然就到了黄鹤楼下。</p><p class="ql-block"> 此楼是1985年重建开放,钢筋水泥建筑,仿清代建筑风格,有电梯可以登顶眺望。</p><p class="ql-block"> 但见:长江浩荡,大桥雄伟;城市高楼林立,街道四通八达。此时正值下午,阳光明媚,秋风和畅,举目四望,以游客心态,全然没有古代墨客骚人的离愁悲意,更不能吟诗一首,附庸风雅。或许,崔颢、李白登楼时天气不好,又有送别之意,才能写出千古绝句。</p><p class="ql-block"> 从上向下慢慢走来,每层楼都有关于黄鹤楼的来历、风景和诗作介绍,细细欣赏,也长了不少知识。</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黄鹤楼始建于三国时期,当年三国鼎立,曹魏政权对于东吴虎视眈眈,意欲择机吞并。孙权在蛇山修建此楼,是作为军事瞭望之用,防止敌军偷袭。长期军备,难免让当地士绅不满,孙权则对之“以武治国而昌”之语,故此地得名“武昌”。</p><p class="ql-block"> “黄鹤楼”之名源于神话传说。传说是一家辛氏夫妇乐善好施,相信神仙之道,两口子在此处开了一个饭店,招待过一个落魄道士。道士临别时在墙上画了一只鹤,此鹤能起舞助兴,一时食客骤增,生意大好,成为巨富。一年后,道士回来,驾鹤飞去,再无音讯。辛氏为感激道士之恩,心怀成仙之梦,便在此处修建一楼称之为“黄鹤楼”。</p><p class="ql-block"> 这也是崔颢诗中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所表达的意境。</p><p class="ql-block">。</p> <p class="ql-block"> 到了唐宋时期,其军事功能逐渐淡化,因其濒临万里长江,又雄踞蛇山之巅,成为观赏江景、宴客送友的绝佳之地,文人墨客纷至沓来,黄鹤楼的名声由此达到顶峰,被誉为“天下江山第一楼”。</p><p class="ql-block"> 四大名楼在古代都是土木结构,都因战乱、火灾等原因屡次被毁,又屡次重建。在重修此楼之前,共重建黄鹤楼20次,仅明清两代就重建、维修了十多次。</p><p class="ql-block"> 最后一座“古”黄鹤楼于清光绪十年(1884年)毁于大火。现今的黄鹤楼于1981年破土动工,1985年竣工开放。</p><p class="ql-block"> 其旧址因修建武汉长江大桥而被占用,故新楼选址在距旧址约1000米的蛇山峰岭上。</p><p class="ql-block"> 可以说,是文人骚客的千古绝句,一次又一次让黄鹤楼重新屹立在蛇山之上。</p> <p class="ql-block"> 黄鹤楼的二层用壁画形式介绍与黄鹤楼相关的诗人和诗作,令人大开眼界。这里除了崔、李、王维、贾岛这些职业诗人,还有岳飞、毛泽东的佳作。可以说,中国文学史上几乎所有重要的诗人,但凡来此,都会留下诗篇。</p><p class="ql-block"> 其中“千古绝唱”级的应属崔颢的《黄鹤楼》:</p><p class="ql-block">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p><p class="ql-block">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p><p class="ql-block">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p><p class="ql-block">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p><p class="ql-block"> 此诗被后人推崇为唐诗七律第一,传说李白登楼见此诗,也为之叹服,说:“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p> <p class="ql-block"> 当代的黄鹤楼巍峨壮观,相信其规模、高度超过历代的黄鹤楼。新材料新建筑工艺的应用应该让黄鹤楼从此永远不倒,千年之后依然又是一个古迹。</p><p class="ql-block"> 只是,黄鹤楼前的一个现代雕塑,其名曰“黄鹤归来”,其造型和寓意都属不伦不类,实在是有碍观瞻,不知为何要有此画蛇添足之举?</p><p class="ql-block"> 略感遗憾。</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2025年10月9日于飞机上</p><p class="ql-block"> </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