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避署胜地 袖珍县城金秀 四、 民族团结公园

文小才

<p class="ql-block">2024年8月10日,多云,气温21至30摄氏度。今日是我驻留金秀的第十六天,已第四次踏入民族团结公园。这座静卧于县城门楼左侧山包之上的公园,如一颗镶嵌在绿意中的明珠,东、北两面矗立着宏伟的门楼,南与西则蜿蜒着石阶小径,悄然引人登高。此刻我正立于东大门前,迎风而望,心随景动。</p> <p class="ql-block">民族团结公园于2012年金秀瑶族自县成立60周年建成,以“民族团结”为核心理念精心营造。园中每一处亭台楼阁、每一块铭牌刻石,皆承载着多民族和谐共处的记忆与愿景,仿佛一卷徐徐展开的历史长卷,诉说着大瑶山深处的团结篇章。</p> <p class="ql-block">自东大门拾级而上,百余级台阶蜿蜒通向山顶。登顶豁然开朗,一方人工开辟的平台静卧山巅,廊房错落,美人靠依栏而设,供游人休憩观景。宣传橱窗旁,四面石阶如脉络汇聚于此,而最引人注目的,是三块庄重矗立的石碑——《大瑶山团结公约》《团结公约补充规定》与重刻版《大瑶山团结公约》,它们静静诉说着一段跨越世纪的民族情谊。</p> <p class="ql-block">其中最为珍贵的,是1951年镌刻的《大瑶山团结公约》原碑。那一年,在中央访问团的协助下,金秀大瑶山五个瑶族支系代表沿袭古老的石牌制度,共同立下这份凝聚智慧与共识的公约。它明确了山林归属、资源分配等关键规则,以协商化解纷争,以团结开创未来。此碑初立于金秀村旁,历经岁月流转,终在此地安家,成为民族团结的永恒见证。</p> <p class="ql-block">《团结公约补充规定》石碑紧邻其侧,字迹清晰,条文严谨,是对原公约的完善与延伸,映照出不同时代下对民族共治的持续探索与深化。</p> <p class="ql-block">另一侧,则是1982年重制的《大瑶山团结公约》碑。虽为复刻,却同样庄重肃穆,承载着历史记忆的传承与延续。两碑并立,一旧一新,仿佛时光对话,见证着团结精神代代相传。</p> <p class="ql-block">一面红墙上,《金秀各族人民欢迎中央访问团》的巨幅墙画栩栩如生。画中各族群众载歌载舞,手捧鲜花,脸上洋溢着真挚笑容,将那段中央关怀边疆、民族心手相连的温暖历史定格于山间。</p> <p class="ql-block">另一幅墙画描绘《大瑶山团结公约》立碑场景:瑶族代表们神情庄重,围碑而立,锤凿落处,石屑飞溅,那一刻,不仅是碑石成形,更是民族团结的基石深深嵌入大瑶山的血脉之中。</p> <p class="ql-block">《大瑶山团结公约》揭幕画面跃然墙上:红旗招展,鼓乐齐鸣,人们仰首凝望,眼中满是希望。那一幕,不只是仪式,更是一个新时代的开启,是各族人民共建家园的庄严启程。</p> <p class="ql-block">从城门楼侧道仰望,民族团结公园依山而建,山体披覆着天然混交林,古木参天,绿意如海。每当深吸一口山间清气,仿佛五脏六腑都被洗涤,思绪也随之澄澈清明,恍若置身世外桃源。</p> <p class="ql-block">登顶后,另一面墙画映入眼帘——《中央访问团活动》。画中访问团成员深入村寨,与瑶胞促膝交谈,访民情、听民声,那一幕幕温情画面,正是国家对边疆民族深切关怀的真实写照。</p> <p class="ql-block">《讨论、通过大瑶山团结公约》的画面生动再现了当年各族代表齐聚一堂、共商大计的场景。火塘边,石牌前,众人凝神倾听,举手表决,每一份意见都被尊重,每一次共识都来之不易。</p> <p class="ql-block">《生产互助、生活互帮、共建新生活》描绘了各族群众携手开垦、同耕共织的温馨图景。不分你我,不分支系,只为一个共同的愿景——建设美好家园。</p> <p class="ql-block">《民族联姻、节日共乐》的画面洋溢着欢笑与温情。不同支系的青年喜结连理,节庆时同跳长鼓舞、共饮油茶,歌声在山谷回荡,亲情在血脉中交融,民族团结早已融入日常烟火。</p> <p class="ql-block">无论你曾攀爬多少台阶,当立于山顶,微风拂面,疲惫便悄然消散。透过层层叠叠的树影间隙,金秀县城的一角静静铺展于脚下,楼宇错落,山水相依,宛如一幅流动的画卷,令人心旷神怡。</p> <p class="ql-block">沿公园山脚缓行,瑶族文化墙画沿山势铺展。五支系瑶族的生活习俗、服饰特色、节庆风情一一呈现,仿佛翻开一部立体的民族志,让人在行走间读懂金秀的多元与包容,感受这片土地深厚的民族底蕴。</p> <p class="ql-block">下接五、金秀銀杉公园</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