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237, 35, 8);">图文/翟金生</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王屋老街位于王屋山南坡,属济源市西部山区,古代境内曾设有“封门天险”关口,通称为轵关陉,为著名的太行八陉之首,是春秋战国时期山西黄土高原连通华北平原重要的军事和商业通道。一九三八年宋哲元曾率军据关抗击日本侵略者,至今仍然是太行山重要的战略要地。 </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王屋山素为“王者所居之屋”而名,足以彰显其尊贵地位。王屋镇则像一颗镶嵌在古商道上的千年明珠,曾作为州、郡、县的政治中心闻名遐迩。</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王屋老街依巍峨的王屋山作背景,依山势而建,三横三纵六条街,二十二个院落,九十八间商铺。一街一主题,一院一风情,一铺一特色。青黛房屋若隐若现,绿树鲜花点缀其中。曲径通幽的石板路,干净古朴的院落,古老的雕花木窗,静静地诉说着光阴的流逝。老街两旁,各种店铺高低错落,鳞次栉比。别具匠心的店铺,琳琅满目的商品,各色小吃,令人目不暇接,王屋老街建筑多为明清古代建筑,树木以竹、枫、松为主体,既显北方的雄伟浑厚,又显苏杭的小巧玲。古井旁边,人们摇动辘轳,寻找曾经遗忘的岁月,文峰塔下,闪烁着千年的灵光。这里集聚繁华和宁静,历史与现实,光阴流转,生生不息。</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秋雨绵绵,云罩雾绕,我拣了一个人流稍稀的岔路,信步而上。两旁的屋舍便显得更旧,屋顶的青瓦上,茸茸地长些瓦松,在秋风里微微地颤着,像在回忆一个很老的梦。脚踏在石板路上,四下里忽然静了下来,先前的喧闹,仿佛被一道无形的墙隔在了身后,变得遥远而模糊。只听得见自己的脚步声,清晰地叩着这般寂静。</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就在这寂静里,我猛然间想起了那个老人。他的世界,只有两座山——太行、王屋。以一种亘古不变的、庞大的姿态,盘踞在那里,遮住了天,也挡住了路。他每日面对的,就是那座大山,而他要做的事,在常人看来,是何等的痴,何等的骇人!凭一家之力,一锄一镐,便要移去那接天的屏障。这念头本身,就有着山一样的重量和坚韧。</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我用手去抚摸身旁那一道粗粝的石墙,感觉是一种沉实与冰冷。我忽然想,这石头,或许就是那太行、王屋的骨血吧?那老人当年叩问的,劈凿的,不也正是这样的坚硬么?眼前的温存,与想象中的悲壮,便在这指尖上,猛地碰撞了一下。</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愚公”,这个名字里,就含着世人多少的揶揄与不解。那河曲的智叟,该是代表着最通情达理的常识了。他以讥诮的口吻说出的,正是所有“聪明人”心里所想的话。我们精于计算,懂得权衡,知道什么事是“值得”的,什么事是“枉然”的。我们乐于享受这现成的、修葺一新的热闹,谁还肯去想,用一辈子去挖那注定挖不平的山呢?这自然是没有错的。人世间的安稳与便利,多半是靠了这种“智”才建立起来的。但这“智”的尽头,似乎总少了一点什么。少了一点浑莽的、不计成败的浩然之气。</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而那老人是怎么回答的?“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这话说得何等平实,又何等决绝!他不是不知其难,他是知其难而为之。在他那简单的逻辑里,时间是可以被拉长的,拉成一条无穷尽的、由子孙血脉连成的链子,用这链子,去磨那“不加增”的山。这想法,是何等的朴素,又何等的壮丽!这里面有一种信念,一种对于“延续”本身的、近乎宗教般的信仰。他相信“人”的绵延,可以最终战胜“物”的永恒。</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老街的灯火,在远处依旧暖暖地亮着,但我眼前的,却仿佛是另一片光景了,在苍茫的暮色下,一个老人,带着他的儿孙,在嶙峋的山石上,一下,一下,艰难地凿着。那叮叮当当的声音,微弱而固执,混在风里,散入空旷的山谷。没有喝彩,没有回应,只有巨大的、沉默的山影。这幅图景,不像老街的热闹那样讨人喜欢,它甚至是有些苦的,但它有一种力量,一种让这温软夜色为之震颤的力量。</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这寂静,不免使人引发思古之情。站在这烟雨迷蒙的老街上,你几乎能想象,两千多年前的某个午后,或许也有这样一个雨天,战国时期思想家列子正在此地游览神州的大好河山,情至深处而发,一则激励世人的寓言故事《愚公移山》挥笔而就,又经一代伟人毛主席发扬光大,反映了中国古代劳动人民改造自然的雄伟气魄和顽强毅力,千百来已成为中华民族坚韧精神的象征。</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我循着原路往回走,渐渐又融入那一片光与声的河流里。游人如织,笑语依旧,方才那片刻的寂静与遥想,好似一个不着痕迹的梦。但我知道,有什么东西是不同的了。我再看这老街,看这灯火,看这熙攘的人群,心里便添了一层意思。</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细雨蒙蒙,天空愈发浓墨了,王屋山的山影在云雾的天幕下,成了一道巍峨的、沉默的剪影。它不再是那个可怖的、需要被移走的障碍,而仿佛成了一个永恒的见证。老街石板路上的踏步声,就像那叮叮当当的凿石声,似乎也并未远去,而是沉入了地底,化作了这山中永不沉寂的心跳,随着风,一直响到今天,响在心里,响到永远。</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2025年10月9日晚</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