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路向北之旅四

悄然一片叶

第五站:冰城哈尔滨一日游 <p class="ql-block">  在哈尔滨留了一个白天的时间,本来计划去“ 侵华日军第731部队遗址 ”的,因为是周一闭馆,虽没去成但心里仍默哀三分钟,缅怀这座人间地狱里遇难的3000多名兄弟姐妹,缅怀在整个抗日战争中遇难和牺牲的3500万同胞。</p><p class="ql-block"> 到了一个城市,一定要去了解当地的历史,了解当地的风土人情,了解当地的人文地理。那么,先了解一下哈尔滨到底有多大吧?它相当于三个北京、八个上海、四百六十八个巴黎、一千零六十九个澳门,哈尔滨是全中国最大的省会城市。</p><p class="ql-block"> 了解哈尔滨的历史,一定要从中东铁路开始。哈尔滨在19世纪末仅为松花江边的小渔村,1896年,沙俄为扩张远东势力,掠夺中国东北资源,与清政府签订《中俄密约》,允许沙俄在中国筑路,<span style="font-size:18px;">旨在连接西伯利亚铁路并控制远东资源。</span>清政府以500万两白银入股华俄道胜银行,但实际控制权归沙俄。‌‌中东铁路全长约2400公里,横贯中国东北,其干线西起满洲里,经哈尔滨至绥芬河;支线北起哈尔滨,经长春、沈阳至大连旅顺,这是俄国人修建的一条战略性铁路,铁路建设基于不平等条约。历经沙俄、苏联、日本等多方争夺,最终于1952年完全回归中国。‌</p><p class="ql-block"> 铁路成为城市发展的核心驱动力,1898年沙俄修建中东铁路(现京哈铁路)时,将工程局迁至哈尔滨,并以此为中心建设铁路枢纽。1903年铁路全线贯通后,哈尔滨成为东北地区最大的水陆交通枢纽和“欧亚大陆桥”东端起点。1906年,俄国人又参照19世纪的巴黎,规划哈尔滨,中心是现在的博物馆、火车站一片儿,向外弧形放射加方块辐射,小渔村迅速崛起为国际化大都市。所以有人说,哈尔滨是一座火车拉来的城市。</p><p class="ql-block"> 哈尔滨百年的发展分为四个阶段。 </p><p class="ql-block"><b> 第一阶段1898年—1907年城市奠基时期。 </b></p><p class="ql-block"> 1898年6月9日,俄国铁路工程局正式进入了田家烧锅,就是现在的老香坊一片,因为白酒而兴起来的小镇。当年俄国人一眼就看中了这个地方,他们花了8000两银子买下了32间房子,作为铁路工程局的据点。同年,哈尔滨第一座气象站、第一家银行落成,所以香坊又被称为哈尔滨的童年时代。20世纪初,哈尔滨已经拥有了现代都市的分区,当其他城市还跑着马车时,火车的汽鸣声已经响彻了哈尔滨全城。</p><p class="ql-block"> 1903年7月14日,中东铁路全线通车。在此之前,去欧洲要从上海坐船需要一个多月,通车后从哈尔滨坐火车只要十多天。所以,近代历史上的名人,像瞿秋白、胡适、朱自清、徐志摩等等,去欧洲都是从哈尔滨走。铁路全线建成以后,沙俄和清政府协商,要中俄共治。第一任管理局局长是俄国人,理事会和管理层也基本都是俄国人,就给中国留了个董事长的头衔。由当时的驻俄公使徐景澄担任,当年徐景澄把哈尔滨发的薪水都拿出来,创建了东省铁路俄文学堂。中共早期的领导人瞿秋白和最早将《国际歌》翻译成中文的耿济之,都曾经是这里的学员。那时的哈尔滨概括来说就是三个区,南岗区以中东铁路配套为主的新市区,道里区以码头为主的埠头区,道外区中国人聚集的傅家店。</p><p class="ql-block"> <b>第二阶段:1908年到1931年,哈尔滨的崛起。</b></p><p class="ql-block"> 此时的哈尔滨被称为远东第二大城市,有二十多个国家建立了领事馆,一半以上的街道都是外国的名字,从拜占庭到巴洛克,从巴洛克到洛可可,风格迥异的建筑遍地开花,如何区分这些建筑风格?其实很简单,有洋葱头的就是拜占庭,洋葱头象征着人们的祈祷,像火焰一样直冲天庭。又高又尖的是哥特式,因为房子越高,离上帝越近。左右对称的是文艺复兴。花纹、浮雕、人像立柱这些大堆拼在一起的,是洛可可。写到这些,心中有些一言难尽,感觉这些是哈尔滨的耻辱,以包容之心面对历史,不否认历史吧。哈尔滨曾经是国际化的大都市,所有的过往共同铸就了现在独一无二的哈尔滨,更何况,当年的东北人也很刚强,越是外国势力强大的地方,越容易产生澎湃的民族自豪。有条路叫大直街,是当年的主干道,也被称为龙脉。这个说法据说来自一位山东先生,家道中落后他来到哈尔滨,做了中东铁路的文员。龙脉的消息不胫而走,于是城里的俄国人、波兰人、犹太人开始在大直街上修建教堂。百米之内三座教堂的神奇景观就是这么来的。一帮老外在我们的地盘上修教堂,城里的中国人可坐不住了,也在龙脉上修了两座标志性的建筑,极乐寺和文庙。先说极乐寺,它是由中东铁路稽查局局长牵头修建的,牌匾上的三个字来自光绪年间的状元,民族实业家张謇,溥仪的退位诏书就是他起草的。文庙由东省特别行政区的两任长官牵头,建了整整三年,这匾额是最后一位状元刘春林题写的,碑文来自少帅张学良。传说中,龙尾的地方是现在的哈工大,龙头的地方是现在的哈工程。这些踏踏实实的国之重器,才是我们真正倚靠的龙脉。到了二十年代,在傅家店,就是今天的老道外,逐渐站稳脚跟的民族企业家,跟着外国人学着建房子,传统的生意讲究前店后厂,他们就把楼房和传统的四合院结合起来,还在建筑的外立面刻上了石榴、蝙蝠、牡丹等等,很有中国特色的吉祥图案,平面布局是传统的,立面是西方的,中华巴洛克就是这么来的。</p><p class="ql-block"> <b>第三个阶段:大哈尔滨都邑计划时期。</b></p><p class="ql-block"> 从一九三二年到一九四五年日,哈尔滨开始了长达十四年的殖民统治,他们以火车站为中心,画了大约九平方公里的土地作为新城,还制定了“大哈尔滨都邑计划”。日战时期,哈尔滨的城市风貌又和之前不一样了,现在的哈尔滨日报社、黑龙江美术馆和国际饭店,都是那个时候建的。这种风格又被称为折中主义。和之前的俄式建筑很不一样。</p><p class="ql-block"> <b>第四个阶段:改良与初步规划时期。</b></p><p class="ql-block"> 晦暗的日子持续到了一九四五年,为了纪念苏联红军帮助赶走日本关东军,圣尼古拉大教堂前面的街道被改名为红军街。几年后,又建起了苏联红军纪念碑。从一九四六年到一九五二年,刚刚解放的哈尔滨,承载着一个新生国家的全部希望,哈尔滨出现了大片工业用地。三大动力、八大军工,五千人以上的企业就有几十家,相当于现在的阿里、京东、百度、腾讯等这些大企业都集中在同一个城市。这时候的很多建筑都是典型的斯大林式建筑风格,像哈尔滨工业大学、量具厂的主楼、黑龙江大学等都是那个时期的建筑。</p><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font-size:18px;">为了纪念1957年抗洪胜利而修建的哈尔滨市人民防洪胜利纪念塔,它的</span>设计者是我们哈工大毕业的李光耀先生,他是哈尔滨市规划局原副局长,他还设计了哈尔滨工人文化宫、友谊宫,这是一个国家的青春时代,也是一代人不灭的记忆。如今哈尔滨的街道东西走向的,有黄河路、长江路、湘江路、汉水路,南北走向的有华山路、玉山路、嵩山路、泰山路,中间穿插着的叫红旗大街,合在一起就寓意着红旗插遍祖国的大山大河。</p><p class="ql-block"> 这就是哈尔滨的故事,一百多年间,四次成为特大城市。抗日战争中,最早打响保卫战的大城市。新中国第一个解放的大城市。它有过十里洋场的辉煌,也承受过伤痛、没落和贫穷。它用一百年的时间,走完了其他城市一千年才能走完的路。它是联合国授权的亚洲唯一一座音乐之城,它是拥有415处历史建筑、222个历史文化街区的历史名城,它还是国家制造基地,是冰雪文化名城。哈尔滨的百年故事,都藏在每条路每条街里。希望下次再来的时候,不再这样匆忙,要象百年前的人们一样,悠悠闲闲的坐在车上,透过结冰的车窗,看老洋房,触摸过去的故事。</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放下行李,我们去红专早市,吃地道的哈尔滨早餐。来上份油糕,再来份豆包,吃的不仅仅是早餐,更是一份童年的回忆。</p><p class="ql-block"> 早餐后,我们走进哈尔滨中央大街,沿着面包石头道行走,音乐荡漾的旋律就是流动的建筑,哈尔滨的老建筑以风格的多样构成了凝固的交响乐章。从16世纪文艺复兴式建筑,到17世纪的巴洛克风格建筑,从18世纪的折中主义建筑,到19世纪的新艺术运动建筑,让你目不暇接。这些建筑体现了西方300年建筑的精华,使中央大街成为一条名符其实的建筑博物馆。</p><p class="ql-block"> 法国诗人雨果说,建筑是“用石头写成的史书”它记录着人类的光荣和梦想,耻辱和苦难。中央大街上的建筑会说话,它会一一向你述说自己的身世。</p><p class="ql-block"> <b>中央大街1号</b>,建于1925年,是一栋古典主义的风格建筑,这里是万国储金会,是中国最早的有奖储蓄的机构。1946年哈尔滨解放时,这里改为了东北鲁迅艺术学院,大家非常熟悉的西部歌王王洛宾,少年时代就曾在这里学习音乐,可以说《在那遥远的地方》就是从哈尔滨出发的。<b>中央大街2号</b>,曾经是哈尔滨一等邮局,始建于1911年,是中央大街最早的建筑,被称为南头第一栋楼,矗立在大街的起点上,见证了100年的起起落落。<b>中央大街21号</b>,原阿格洛夫洋行。建成于1923年,砖木结构,是折中主义建筑风格。<b>中央大街50号</b>,是建中央大街的总工程师肖克住的地方,建于1919年,是折中主义的建筑风格,首任业主为中华茂业银行。1925年3月12日,徐志摩在哈尔滨给陆小曼的信中写到:“去茂业银行与犹太鬼换钱,买糖,吃饭,写信,我从来不看女人的鞋帽,今天居然看了半天,有一点灰红的真俏皮”。<b>中央大街57号</b>,建于1923年,原为哈尔滨犹太国民银行,砖混结构。该建筑是文艺复兴建筑风格。<b>中央大街58号</b>,始建于1926年,1927年落成,原为犹太人A.卡茨开办的“米尼阿久尔”餐厅,砖木结构。该建筑是新艺术运动建筑风格。它是一栋别具一格的建筑,竖琴造型,与她的俄文名字“米尼阿久尔”(意思是:精美的艺术品)名实相符。“米尼阿久尔”艺术气息浓厚且传神,似乎只要用心聆听,就能感受到跳跃的音符捕面而来。<b>中央大街73号</b>,是中央大街整条街的镇街之宝,叫奥昆大楼,是一个叫奥昆的犹太人投资兴建的,建于1917年,它的顶部有一个扁平的穹顶,一层是很时髦的大落地窗户,是带有文艺复兴风格的折中主义建筑,这个建筑曾经作为哈尔滨的建筑代表入选了中国建筑学会制作的纪录片——中华百年建筑经典。<b>中央大街89号</b>,网红的马蒂尔冰棍儿的所在地——马蒂尔宾馆,始建于1906年,经两期建设,1913年全面竣工,该建筑是新艺术运动建筑风格,地上三层,带有局部阁楼,地下一层,立面造型简洁流畅,窗的形式多种多样,内部装饰豪华典雅,外墙装饰精美,女儿墙轮廓和穹顶形式多变,体现了欧式建筑的精华。是当时哈尔滨旅馆建筑中最豪华的多功能旅馆之一。1931年《哈尔滨指南》俄文版广告中有这样记载:“马迭尔旅馆拥有最豪华的舞厅及餐厅,最现代,最舒适的客房。”1948年9月—11月,新政府筹备活动在此进行,曾接待过许多历史文化名人,是中国近现代许多重要事件的历史见证地。<b>中央大街107号</b>,道里秋林公司,它是一栋新艺术运动建筑风格的建筑。原为法籍犹太人萨姆索诺维奇兄弟商会。建成于1910年前,1915年转卖给秋林公司,成为秋林洋行道里分行,砖混结构。该建筑主体三层,各层间以腰线分割,自上而下窗口逐渐缩小,给人一种稳定感,正面入口原有雨棚和二层弧形窗,是典型的新艺术运动表现手法。强调装饰,构图,质感。整座建筑给人以大胆,新颖,活泼的感觉。<b>中央大街120号</b>,松浦洋行。始建于1916年,1918年竣工,整体建筑为五层砖混结构。窗上饰以精美浮雕,壁柱上装点自由螺旋曲线,窗下出挑圆弧形花萼状阳台,顶层为半截阁楼楼层,半球形“洋葱头”顶端组成复合式穹顶,是典型巴洛克风格。建筑立面美轮美奂,让人过目不忘。是中央大街上唯一的一栋巴洛克式建筑,也可以说它是中央大街的标志性建筑。<b>中央大街126—132号</b>,原万国洋行,建成于1922年,整个中央大街上唯一一座主体后退凹进式院落,砖混结构,折中主义风格。1925年之前,这座建筑俄文名称为“游廊”,很是形象。</p><p class="ql-block"> 逛街就是逛文化,荡漾在中央大街步行街上,感受哈尔滨曾经的辉煌,百年的精彩。中央大街南北走向,全长是1450m,它的最南端是经纬街,最北端是哈尔滨的母亲河——松花江。 防洪纪念塔坐落于中央大街北端尽头,紧邻松花江,建于1957年,纪念哈尔滨市战胜1957年特大洪水,是城市的精神象征和重要地标。‌‌在防洪纪念塔的后面,就是以国际友人斯大林的名字命名的斯大林公园了,它是沿江而建的,开放式的,没有大门也没有围墙的一个公园,跟斯大林公园比邻的就是哈尔滨的母亲河松花江,面向松花江往左手边是哈尔滨的松花江观光缆车,往右手边是沙皇俄国修建的中东铁路桥。在松花江江畔,艳玲姐请大家吃冰糕,我们手拿冰糕,找到码头坐船过到对面,就到了哈尔滨5a级的旅游风景区太阳岛。</p><p class="ql-block"> 华灯初上,我和弟媳再次来到中央大街,夜幕下的中央大街热闹的了起来,更加是迷人了。漫步在中央大街,灯光璀璨,再看欧式建筑,更显神秘浪漫。我俩吃秋林冰淇淋,看俄罗斯小伙拉手风琴表演,看俄罗斯美女歌舞表演。置身于此时,才知道为什么把哈尔滨比作东方小巴黎,东方莫斯科了。在流光溢彩下,伴随着歌曲“太阳岛上”优美的旋律,沿着面包石铺就的中央大街,极具冲击力的肖克庭院豁然呈现,暖光灯下,红、绿、黄三色建筑群跳脱却不失协调,墙体上的手绘涂鸦与复古牌匾相映成趣,高大的邮筒、印花咖啡壶与错落栅栏看似随意摆放,却处处暗藏巧思。我俩进入庭院,沉醉于眼前的情景,“仿佛穿越回百年前的哈尔滨。”弟媳不由地感慨:“来份格瓦斯才配得上这里的浪漫。”</p><p class="ql-block"> 回到哈尔滨西站,艳玲姐已坐车去了齐齐哈尔。我们五姐妹等车返程。</p><p class="ql-block"> 十四天的行程结束了,艳玲姐从哈尔滨去了大庆。徐州火车站,厚薇姐换了个车厢去了南京,文京姐和岱丽姐去了徐州汽车总站坐班车回丰县。我和弟媳站在广场上等女儿,因他们的车子后备箱太小,没办法放下两个行李箱,弟媳与他们见一面后打车回了家。车站一别,六姐妹各奔东西。十四天,我们从雪山到密林,从历史到人文,寻最北之迷。把边境线的静谧、边境小城的风情、遗落在远东的明珠——海参葳、大兴安岭的葱茏、北极村的秘境、长春的厚重、哈尔滨的璀璨串成了一幅完整的画卷,每一处都是风景,每一站都是故事。整个行程,我们自己做攻略,自己制作行程,自己联系当地的旅行社定制小包团。我们自己根据行程购买车票,订酒店,每到一地,我们走街串巷吃当地特色美食。此行对我们来说,是一次有趣且有意义的旅行,感谢老天给力,感谢艳玲姐的精心组织,感谢</p><p class="ql-block">弟媳一路上的照顾,感谢大家的齐心协力,让我们的行程更完美。六姐妹十四天的相聚,用脚步书写日记,收获了许许多多细碎的美好,留下了难忘的回忆,行者无疆,旅途永续,期待下次同游。</p> <p class="ql-block">  早上六点,火车到达哈尔滨站。它一直是哈尔滨城市的中心。1903年建立,在120多年前是中东铁路沿线204个火车站中的唯一的中央火车站,也是因为它的建立,才带来哈尔滨兴起和繁荣,也可以说没有火车站就没有哈尔滨这座城市。哈尔滨火车站在设计之初,是圣彼得堡大学的获奖作品,融入了斯拉夫建筑风格,先后四次被改建,现在我们身后的是2017年改建的。</p><p class="ql-block"> 1909年在哈尔滨火车站发生刺杀日本首相伊藤博文事件,轰动了全世界,也让哈尔滨这座刚刚成立十年的、默默无闻的小城市,一夜之间被西方各大报纸上了头条。刺客安生根现在是朝鲜半岛的民族英雄,而当年被刺杀的伊藤博文,也是日本历史上的重要人物,他被誉为日本宪法之父,在他的主张下,用武力征服了朝鲜,并且打败了北洋舰队,甲午战争之后,逼迫朝廷签署了马关条约,向日本赔偿2亿3千万两白银,让我们成为了半殖民地国家。</p><p class="ql-block"> 站在这里,满满的岁月沧桑之感。</p> <p class="ql-block">  红专街早市是哈尔滨市道里区最具烟火气的传统早市之一,形成于1903年,原名面包街,因俄国面包厂得名,后发展为早市。早市位于中央大街附近,距中央大街地铁口仅200米,全长487米。拥有百年历史的红专街早市,以丰富的东北特色小吃和浓厚的市井文化氛围成为游客必打卡地‌。</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走进红专早市,一场美食盛宴即将开始,可以尽情品尝哈尔滨独有的新鲜烟火气,让美食带我们领略哈尔滨独特的魅力。我们六位根据自己的饮食习惯各自寻找自己的最爱,不集体吃了。</p> <p class="ql-block">  绵延数百米的摊位,沿着街路两侧整齐分布。商贩的吆喝声此起彼伏,早市摊位虽然简陋,却散发着冰城人的市井气息。我和弟媳两个人忙着打卡网红美食,四位姐姐更喜欢传统美食。我们六人两两为一个小集体,分别寻找各自的喜爱,让哈尔滨的美食文化在口中绽放。</p><p class="ql-block"> 我和弟媳分头排队,网红六姐蛋堡摊位前排着长长的队,它是红专早市的核心美食之一,肉蛋堡被称为东北汉堡,肉馅饱满。</p> <p class="ql-block">  红专早市的核心美食之二:笨巧手包子。小红书博主推荐的红专街“四大顶流”小吃之一。</p><p class="ql-block"> 走进笨巧手包子铺,一股诱人的香气扑面而来。门店外排着长达20多米队伍。我毫不犹豫地排在了队伍之后,终于到我了,忍不住要了两个排骨包,两个干肠包,两个鲜肉包。排骨包是他们家的招牌,刚出锅时,肉汁渗出了包子皮,看起来特别诱人。没等到弟媳,我忍不住先吃了起来。包子皮薄馅足,口感鲜美,每一口都能品尝到老板匠心的独特风味。</p> <p class="ql-block">  弟媳手中提着肉蛋堡走了过来,刚买回来的肉蛋堡还带着热气,香气诱人。</p> <p class="ql-block">  红专早市的核心美食之三:尹胖子油炸糕堪称一绝。这道传统佳肴以其独特口感和制作工艺,深受当地人喜爱,成为红专早市的核心美食之一。虽然已经吃饱,还是忍不住又买了两个,热腾腾炸糕香酥可口,令人陶醉,忍不住又回头去买。</p> <p class="ql-block">  一下子又买了六个,作为中午餐。据说凉着吃又是一番风味,没有了刚出炉的酥脆,却又呈现出一种糯唧唧的口感,别有一番风味。</p> <p class="ql-block">  老街的纯朴与真实,早市升腾的烟火气,一条红专街,展现着哈尔滨的风采,承载着这座城市独特的魅力。</p> <p class="ql-block">  烟火不熄,未来可期。通过味觉来触摸哈尔滨,给了我们毫不装饰的真诚。红专街,我们还会再来的。</p> <p class="ql-block">  四位姐姐早餐后先去了中央大街,我们到那里与她们汇合。途中发现了两个可爱的套娃,拿出手机,想拍就拍,用照片记录每一个瞬间,这些瞬间会让以后平淡的生活处处泛光。</p> <p class="ql-block">  走出红专街,我们来到了中央大街,这条步行街是亚洲最长的步行街,全长1450米,也是哈尔滨开放式的建筑艺术博物馆,是哈尔滨最热闹的地方。这条街藏着很多故事。</p> <p class="ql-block">  脚下的面包石。</p><p class="ql-block"> ‌哈尔滨中央大街的面包砖是这条百年老街最具标志性的元素之一。关于这些面包石,传言有很多,有人说是从莫斯科拉来的,每块面包石价值一块银元,所以,这条路也被称为“黄金大道”。也有人说是从阿城运来的,这些砖是采用阿城区花岗岩加工而成,经过打磨倒角形成独特的俄式面包造型。1924年由俄国工程师科姆特拉肖克设计监工,采用欧洲工艺铺设,每块砖是竖着砸下去的,这样,整条街的地基非常稳固。中央大街街总长度1435米,共耗用约87万块砖石。100多年了,没有一块石砖裂开,百年大街名副其实。</p> <p class="ql-block">  走进中央大街,绿意扑面而来。脚下的面包石被岁月打磨得温润如玉,每一步都似踏过时光琴键,奏响哈尔滨的百年沧桑与浪漫。‌‌‌‌</p> <p class="ql-block">  中央大街南门拍照留念。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记载着哈尔滨百年历程的中央大街,让我们走进了黑龙江哈尔滨的历史,</p> <p class="ql-block">  在中央大街面包石上步行,感受“一块石头一块银元”的百年“面包石”的故事。</p> <p class="ql-block">  中央大街离索菲亚大教堂的距离大约900米,文京姐为了给大家照相,将太阳镜随手放在了照相的地方,临走忘记了。大家不放心她一个人去找,她却执意一个人去。我们五个人过天桥去往索菲亚大教堂,天桥之上,欣赏沿途的风景,感受这座城市独特的魅力,随手拍照留念。</p><p class="ql-block"> 文京姐,我们整个行程的金牌摄影师,她拍摄的每一张照片,都是技术的炫耀。她全程用镜头当笔,以光影为墨,用相册书写着我们行程的故事。</p> <p class="ql-block">  圣·索菲亚大教堂,是远东地区最大的东正教堂,高高的洋葱顶是典型的拜占庭式建筑,整个教堂占地面积721平方米,气势恢宏,绿顶红墙,颜色非常抢眼,拿出手机随手一拍都是国际大片。</p><p class="ql-block"> 教堂始建于1907年,是哈尔滨的标志性建筑之一,外观极具异域风情,地铁二号线到尚志大街站,再步行十来分钟就到了这座美轮美奂的大教堂了。</p> <p class="ql-block">  教堂的广场附近,有很多千娇百媚的俄罗斯美女,非常养眼。七年前来的时候,这座教堂正在维修,脚手架围着,没有机会靠近拍照留念,我和弟媳牵手与教堂前,感受红教堂带来的虔诚之心。</p> <p class="ql-block">  我们打车来到了哈尔滨中央大街尽头的防洪纪念塔广场。来哈尔滨必喝——LINLEE柠檬茶。买水的过程中发现&lt;林里茶&gt;的分店,怎能错过。“一杯冰爽的柠檬茶,夏日里的清新,每一口都是满满的维C与甜蜜。”感谢弟媳一路上的关心照顾,无法用“谢谢”表达自己的心情,更不能用一杯茶表达谢意,每一个关照的细节都揉进了我生命里,让我的行程暖暖的,让我以后的日子暖暖的。</p> <p class="ql-block">‌ 身后是哈尔滨防洪胜利纪念塔‌,是哈尔滨的地标建筑,为纪念1957年哈尔滨人民战胜特大洪水而建的地标性建筑,位于松花江畔,高22.5米,融合中苏设计风格,由前苏联设计师巴吉斯·兹耶列夫与哈尔滨工业大学建筑师李光耀共同设计,2017年入选第二批中国20世纪建筑遗产名录。其不仅是防洪胜利的象征,更承载着哈尔滨人民团结抗灾的精神内核,被誉为“城市的精神丰碑”。‌‌</p> <p class="ql-block">  在风景迷人的松花江畔,吃一下冰棍,迎接灵魂超凡脱俗的洗礼。自己喜欢的日子就是最美的日子,适合自己的活法就是最好的活法,以自己的方式取悦自己,留下独一无二的美好回忆。</p> <p class="ql-block">  坐在岸边,松花江江景尽收眼底。清风徐来,这里是大自然赐予的美妙避暑胜地。</p> <p class="ql-block">  斯大林公园建于1953年,原名"江畔公园"。<span style="font-size:18px;">20世纪50年代末,中苏关系处于“蜜月期”,为了纪念苏联领导人斯大林并表达对苏联的友好和尊重,哈尔滨决定将这座公园改名为“斯大林公园”‌。</span>公园东起松花江铁路大桥,西至九站公园,全长1750米,是顺堤傍水建成的带状形开放式的公园,与驰名中外的"太阳岛"风景区隔江相望。</p> <p class="ql-block">  中东铁路桥,是外地人口中的网红桥,也是本地人心中的老江桥,是沙皇俄国所建,横跨在哈尔滨的母亲河松花江上。哈尔滨是火车拉来的城市,中东铁路桥通车,火车拉来了财富,哈尔滨这座城市开始崛起。</p> <p class="ql-block">  我们轮渡去太阳岛风景区。江上阳光明媚,渡轮在江上行驶,一念之间,太阳岛已在脚下。</p> <p class="ql-block">  太阳岛,一个充满诗情画意的旅游打卡地。从轮渡码头走进太阳岛,右手边就是俄罗斯风情小镇,它是太阳岛景区内的一个俄式风情主题旅游区。小镇由色彩鲜艳的俄式别墅和民宅构成,建于20世纪初,随着中东铁路的兴建,大量俄罗斯侨民在此修建别墅,形成独特的建筑群。如今作为省级不可移动文物保留,成为哈尔滨近代建筑的重要遗产。‌‌‌‌</p><p class="ql-block"> 由于时间关系,我们没有进去参观了解,仅在门口打卡了一下。</p> <p class="ql-block">太阳岛,是目前哈尔滨唯一一个5A景区,也是全国难得的免费5A级旅游风景区。</p> <p class="ql-block">  这是太阳岛景区内一块刻有“太阳岛”字样的大石头,背景是郁郁葱葱的树木和蓝天。我们六个人穿着休闲席地而坐,沐浴在太阳岛的光明之中,看不出一丝丝已在外十多天的疲惫感。</p> <p class="ql-block">  太阳岛的太阳石是哈尔滨太阳岛风景区内的标志性景观之一,<span style="font-size:18px;">太阳石是一块天然形成的巨石,位于太阳岛公园地铁站进景区的入口处,</span>长7.5米、高4.3米、宽2米,重达150吨,其状如芒果,通体圆润光滑,天然无雕饰,形神兼备<span style="font-size:18px;">。石上刻有“太阳岛”三个大字,成为游客拍照打卡的热门地点。</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七年前,我们四人在这块石头旁合影留念,今天再次牵手与此,与冰城哈尔滨再次美好相约。人生如风景,</span>春有春的瑰丽,夏有夏的热情,秋有秋的收获,冬有冬的凄美!无论时光如何流转,心若年轻,则岁月不老!</p> <p class="ql-block">  太阳岛花卉园——鹿苑和松鼠岛。太阳岛园区很大,环岛一周需要步行七公里,岛内没有单车,都是些双人和四人车,我们这个年纪骑不了这种车子,所以,沿主路溜达一段就去地铁站坐地铁去中华巴洛克了。</p> <p class="ql-block">  夏季的太阳岛郁郁葱葱,回归自然的惬意与舒心油然而生。我们根据自己的喜爱,各自买了自己喜欢的小吃,在这个充满诗情画意的旅游打卡地美美的吃了起来,阳光、草地、树木,满屏绿意,而吃相中的我们是那抹最灿烂的阳光下的小确幸。</p> <p class="ql-block">  来哈尔滨一定要看三条街,想逛去中央大街,想吃去红专街,想玩就来中华巴洛克大街。我们一行六人,从太阳岛坐地铁转三号线,在巴洛克站下车,出站就是中华巴洛克这条街。中华巴洛克不是景点名,这里曾是哈尔滨这座城市的起源,更是100多年前哈尔滨的CBD。街的路面是面包石,据说比中央大街还要大两岁。</p> <p class="ql-block">  中华巴洛克风情街北起靖宇街、南至南勋街、西到景阳街、东到南四道街,位于这四街所围合的区域。1918年,这里聚集了大小商号,这里是哈尔滨当年最富贵的区域。中华巴洛克是欧式建筑与中式庭院的完美融合。</p> <p class="ql-block">  中华巴洛克的故事,要从1901年讲起,清政府签订了《辛丑条约》后,一条远东铁路把哈尔滨分成两半,铁路的西边是沙俄附属地,叫道理,房子大多是洋人盖的,所以,有了古典主义、文艺复兴和折中主义等流派的建筑,最著名的地方就是中央大街。而铁路以东就叫道外,就是中华巴洛克,这里住的是闯关东过来的中国老百姓,他们在这里盖房子开商铺,一面想效仿外国的商业格式,一面带着对侵略者的仇恨和民族自尊心。于是,中国工匠就效仿道里的洋房,盖起了一栋栋中西合璧的房子,与沙俄附属地对峙,就形成了哈尔滨独创的中华巴洛克建筑群。这些建筑上没有巴洛克的女神丘比特,而是刻着我们中国的蝙蝠、石榴、金蟾、牡丹、如意、祥云等等,使这些有吉祥寓意的中式图案,看似混搭的风格背后,其实藏着那个时代哈尔滨的悲欢。</p> <p class="ql-block">  无需标签,不被定义,随性且自由。此处网红墙也挺有意思。</p> <p class="ql-block">  从这里走进去,里面是一个四合院。在中华巴洛克,合院是最有代表性的建筑,有四合院、三合院、二合院,那个时候做生意前店后厂,把传统的中式合院运用到商业中,把现代的欧式立面运用到装饰中,这种建筑群落,在中国仅此一处,所以,中华巴洛克不只代表着建筑风格,也代表着民族经济在崛起时最初的模样。</p> <p class="ql-block">  这栋楼沉默地伫立在这老巷,浮华褪尽,往事如烟。这里藏着百年历史的烟火气,一砖一瓦都像被时光雕刻过,一张照片就能定格百年的时光痕迹。</p> <p class="ql-block">  端庄大气与百年老建筑完美结合。</p> <p class="ql-block">  离开巴洛克,四位姐姐去了哈尔滨文庙。我和弟媳依然心心念念中央大街。再次踏上那条面包石路,我们来到了肖克庭院。</p><p class="ql-block"> 走进肖克庭院,安<span style="font-size:18px;">静地走一走,坐一坐,寻找藏着的历史故事。</span></p> <p class="ql-block">  肖克庭院,曾经是工程师肖克的家,铁艺雕花大门及院内保留的约五平方米原始面包石路。</p> <p class="ql-block">  肖克庭院位于哈尔滨中央大街50号,始建于1910年,是中央大街第一块面包石的诞生地,兼具折中主义建筑风格与深厚历史文化底蕴,现为热门网红打卡地。</p> <p class="ql-block">  作为哈尔滨城市名片,面包石技术应用于中央大街、果戈里大街等工程,象征欧陆风情与历史变迁。‌‌</p> <p class="ql-block">  肖克庭院先后作为中华懋业银行、金城银行及大兴公司使用。徐志摩1925年赴欧途中曾在此兑换货币、用餐,相关史料现存于档案馆。‌‌</p> <p class="ql-block">  经改造后,庭院重现梅金面包、桑托斯咖啡等历史店铺,融合古典与现代设计,日均接待游客约万人,成为热门打卡地。‌‌</p> <p class="ql-block">‌ 面包石起源‌:1924年,俄国工程师肖克受好友梅金的面包形状启发,设计出上宽下窄的面包石,解决了庭院地面下沉问题,后成为中央大街铺路石的标准。‌‌</p> <p class="ql-block">  肖克庭院由前后两栋砖混结构楼体组成,属折中主义建筑风格。前楼为地上两层、地下一层(15间房),后楼为地上四层、地下一层(33间房)。‌‌</p> <p class="ql-block">  一砖一瓦皆故事,肖克庭院里,藏着哈尔滨的百年风云。坐在这里,仿佛穿越百年时光隧道,历史,触手可及。</p> <p class="ql-block">  豆沙绿色墙体,灯光下更显浪漫。</p> <p class="ql-block">  哈尔滨西站是黑龙江省第一座高速铁路车站,也是世界温差最大的高速铁路车站,集高速铁路、普速铁路、城市轨道交通、公共交通于一体的大型综合交通枢纽。‌</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