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D15(9.20)长春~沈阳</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在长春乘坐07:30 <u>G8006 </u>于09:03抵沈阳北火车站,为出行方便入住如家沈阳北站南出口店。</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联系好21号由沈阳出发的丹东一日游。安排好22号盘锦红海滩游。然后即开始今日沈阳打卡。</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1.沈阳张学良旧居</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张学良旧居始建于民国三年(1914年)9月,民国五年(1916年)张作霖正式入住,以后又不断扩建。每栋建筑风格各不相同,有中国传统式、中西合璧式、罗马式、北欧式、日本式。张学良旧居包括三进四合院、大青楼、小青楼、赵一荻故居等多组文物建筑,是东北地区规模庞大、保存完好的名人故居。</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入的院内一眼就看见位于旧居入口处的照壁,上面镌刻着“鸿禧”二字,由张作霖亲题,取“鸿福”之意,象征吉祥。主墙面装饰着凤凰和雄狮砖雕,彰显气派。</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大青楼前之假山</b></p><p class="ql-block"><b>假山群围绕大青楼形成屏障,通过假山门洞的设立阻挡视线,增强安全性。门洞南侧刻有“天理人心”匾额,北侧为“慎行”匾额,兼具防御与警示作用。 </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假山石与周围梧桐、皂角树等植被共同构成园林景观,成为小青楼前的重要视觉屏障。其名称“群鹰汇”寓意群英荟萃,体现传统园林的寓意。 </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大青楼是张学良旧居(张氏帅府)的核心建筑,始建于1918年,历时四年建成,为仿罗马式青砖结构,地上三层、地下一层,总高37米,曾是沈阳城制高点之一。其外观采用青砖素面墙围廓,内部融合中西元素,如彩色瓷砖墙面、浮雕装饰及传统王府格局。</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大青楼曾为张作霖、张学良父子主政东北时期的办公与居住场所,一楼设会客厅、秘书室,二楼为张学良办公室及卧室,三楼为家属居室。</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大青楼作为民国史的重要见证,其建筑风格与历史事件共同构成了“一座大帅府,半部民国史”的独特价值。</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东北政务委员会会议室</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此房间原为第一会客厅,1929-1931年为东北政务委员会会议室。东北政务委员会是东北易帜之后组建的东北地区最高行政决策机关,管辖奉、吉,黑、热四省。它成立于1929年1月12日,成立初期成员为13人,张学良任主席。</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老虎厅</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此房间原为第三会客厅,是张学良接待重要客人的地方,因当年摆放两只东北虎标本而得名"老虎厅"。</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1929年1月10日晚,张学良以"阻挠新政,破坏统一"的罪名,下令将东三省兵工厂督办杨宇霆、黑龙江省省长常荫槐在此处决,史称"杨常事件"。</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卢寿萱的居室</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此房间为张作霖二夫人卢寿萱的居住场所。卢寿萱(1880-1974)与张作霖成婚于1900年,育有怀英、怀卿两个女儿。</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此房间1928-1931年为张学良、于凤至夫妇的居室,西侧为卧室,南侧是起居室,中间为盥洗室。这里也是"一块银元故事"的发生地。"杨常事件全长5公里,在欣赏中朝两岸美景的同时,忆抗美援朝历史。发生之前,张学良和于凤至曾在这里抛掷银元预测杨、常生死,并由此痛下决心处决杨、常。张学良将这块银元保存在保险柜中,九一八事变后日本劫掠大青楼时被发现。</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张学良的办公室</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此房间1928-1931年为张学良的办公室。张学良主政东北时期,积极倡导东北新建设,支持自建铁路与地方实业、建设东北大学、创办同泽中学和新民小学等,极大地推动了东北各项事业的现代化进程。</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大青楼专门设一展厅以图片和实物介绍张学良和于凤至的晚年生活。</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张闾媖的卧室与起居室</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此房间为张学良与于凤至的长女﹣﹣张闾媖的居室,西侧为卧室,南侧为起居室,中间为盥洗室。张闾媖生于1916年,喜绘画,曾师从民国时期著名画家李上达学习绘画。1933年,张学良下野出洋,闾媖姐弟三人随同前往欧洲。闾媖留在英国接受教育,后定居于美国,2016年2月去世。</b></p> <p class="ql-block"><b>定远斋</b></p><p class="ql-block"><b>此房间为张学良的珍藏室——定远斋。张学良雅好金石书画艺术品的收藏,是民国时期收藏界久负盛名的"四公子"之一,被誉为"公子收藏家"。据相关资料记载,九一八事变前他在沈阳的藏品仅书画就有241种600余件。</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关帝庙</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关帝庙是与大青楼同期规划修建的,由正殿和东、西配殿组成,为硬山式建筑。正殿供奉一尊坐北朝南的关羽坐像。关帝庙平时不开门,逢年过节和举行重大活动进行祭拜仪式时,只有张家成年男丁参加,其他人不能进入。</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关帝庙楹联为:漢朝忠義無雙士</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千古英雄第一人</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小青楼</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小青楼位于张学良旧居东院,建于1918年,是一座中西合璧的二层砖木结构建筑,因青砖青瓦得名。其建筑风格融合传统中式工艺与西洋元素:中式特征:朱漆廊柱、彩绘雀替、青砖筒瓦及木雕装饰(如28幅以梅、柳、兰为主题的雀替木雕)。</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西洋元素:凹字形平面布局、石材窗台、宝瓶式外廊栏杆及环形女儿墙。</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此楼最初为张作霖五夫人寿氏及子女居所,后曾作为“小姐楼”供张作霖女儿们居住。</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皇姑屯事件:1928年张作霖在此重伤逝世,寿夫人以红装示人巧妙隐瞒死讯,为张学良主政争取时间。</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span></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寿懿的卧室与起居室</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此房间1918-1931年为张作霖五夫人寿懿的卧室与起居室。寿懿(1892-1974)与张作霖成婚于1910年,育有学森、学浚、学英、学铨四个儿子。1928年张作霖被炸身亡后,她在这里沉着应对,巧妙骗过前来打探消息的日本驻奉天总领事林久治郎的夫人,避免了日本乘虚而入,为张学良回家奔丧赢得了宝贵时间。</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会客厅</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此房间为张作霖接待知近客人的地方。1928年皇姑屯事件中张作霖被炸成重伤,在此房间去世。当时,奉天省省长刘尚清等决定秘不发丧,与张作霖五夫人寿懿商议让医生和佣人照常换药、送饭以掩人耳目,避免了日本趁机挑起事端。</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赵一荻故居,俗称赵四小姐楼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张氏帅府博物馆的重要组成部分。好像没看到外部的整体建筑,只是入内参观了赵四小姐的生活场景。</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很多地方还在修缮中,仅看到花园的小角。</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沈阳金融博物馆利用民国时期张氏父子控股的边业银行旧址而建成,该建筑由德国设计师设计,其主题陈列“走近金融世界”,展现和诠释了金融历史的发展足迹和金融文化的博大精深。</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边业银行除办理存款放贷、贴现、汇兑等一般银行业务外,还拥有发行货币和代理国库之权,是与东三省官银号并驾齐驱的东北最大银行之一。</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没入内参观,就打个卡拍几张照而已。</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一个半小时的游历是短暂的,但留给我们的记忆是难忘的。张学良的故事已随历史远去,但他留下的精神遗产——那种在时代洪流中坚守民族大义的勇气,依然值得每个中国人铭记。</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旧居内没看到张学良塑像,借用一张网络图片。</b></p> <p class="ql-block"><b>赶往辽宁省博物馆已是3:30,问了工作人员是5:00闭馆。</b></p><p class="ql-block"><b>辽宁省博物馆是我国著名的历史艺术性博物馆之一。馆舍原为奉系军阀热河都统汤玉麟官邸,“9·18”事变后,伪满政府在此设立“国立博物馆奉天分馆”。</b></p><p class="ql-block"><b>辽宁博物馆为1949年7月7日开馆的东北博物馆,是新中国建立的第一座博物馆。现在的新馆于2011年8月动工,2013年6月土建竣工,于2015年5月第一期试开馆,经过三年的精心筹备,2018年8月17日实现全面开馆。截止2022年,藏品总数为117948件(套),珍贵文物数63706件(套)。新馆设有22个展厅,基本陈列1个,常设展览12个。</b></p><p class="ql-block"><b>展馆共有三层,我们选择了三层的“古代辽宁”,二层的“佛教造像和“满族民俗展”以及一层的“明清玉器和明清瓷器展”。</b></p> <p class="ql-block"><b>古代辽宁馆展出了辽宁史前时期(距今约28万年﹣约4000年)在辽宁各地发掘出的文物并以画面的形式展示古人类从文明起步至走出蒙昧的生活场景。</b></p><p class="ql-block"><b>我们似乎从距今28万年前的文明曙光,一路走到了4000年前国家雏形的门前。这一件件沉默的文物,一幅幅复原的场景,共同串联起辽宁史前时期恢弘的历史画卷。它向我们生动地展示了,在这片富饶的土地上,我们的祖先如何从依赖自然的采集狩猎,走向改造自然的农耕定居;如何从满足基本生存需求,发展到创造出灿烂的物质与精神文化。</b></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展览至此,但辽宁大地的文明脚步从未停歇。这些珍贵的遗存,如同黑夜中的星辰,照亮了我们来时的路,也提醒着我们:今天的我们,正是站在这些远古先辈的肩头,才得以眺望更远的未来。</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二层佛教造像</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佛教起源于公元前六世纪的古印度,创始人为释迦牟尼佛,后被尊为释祖或佛祖。"佛"为古印度梵语音译"佛陀"的简称,意为智者或觉者。</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佛教在中国有二千余年的悠久历史,最早经西域传入,后逐渐发展与兴盛。佛像在佛教信徒传经弘法的过程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广义上的佛像包括佛、菩萨、罗汉、明王、诸天等一切佛教造像。早期佛教艺术品仅以宝塔、莲花、菩提树、法轮、足迹等表示佛陀的存在和活动。公元一世纪,佛像艺术产生于古印度,十六国时期,中国内地出现了真正具有礼佛目的独立供养的佛像。辽宁省博物馆收藏的佛像主要是石刻造像和鎏金铜像,石造像以北朝和隋唐为主,金铜造像从十六国直至清代。这些造像总体上可分为汉、藏两种风格,是我国文化宝库中伟大的艺术瑰宝,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虽对佛教知之甚少,但这馆名“佛教造像”引起了我的好奇心。</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踏入沈阳博物馆的佛教造像展厅,仿佛穿越了千年的时空长廊。那些静默的佛像、庄严的菩萨像,以凝固的姿态诉说着信仰的力量与艺术的辉煌。让我们慢慢地听,细细地欣赏。</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佛教造像馆主要展出二部分内容:汉传佛教造像艺术和藏传佛教造像艺术。</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汉传佛教造像艺术</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汉传佛教指流行于中国内地,以汉语为传播载体的佛教流派。汉传佛像艺术是中国佛教汉化的最生动体现,同时也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璀璨夺目的明珠。</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汉式鎏金铜像</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公元二世纪,中国已出现较原始的金铜造像制品,南北朝时期,形成了汉地风格。北魏早期有较多的犍陀罗因素,晚期佛像出现"秀骨清像"和"褒衣博带"的式样,隋代造像保留了北齐、北周的遗韵,风格渐趋统一,唐代造像样式堪称完美,宋代佛像的宗教气氛减弱,高度写实,元明清三代由于藏传佛教在内地的传播,汉式传统造像已呈衰落趋势。</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最令我驻足的就是一尊鎏金铜佛,虽历经岁月,仍金光熠熠,低垂的眼睑似在俯视众生,慈悲中透出威严。</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藏传佛教造像艺术</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藏传佛教造像是流行于我国蒙藏地区的佛像艺术形式,题材广泛,风格独特,与汉传佛像有明显区别,体现了蒙藏民族特有的宗教追求和审美情趣。</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b></p> <p class="ql-block"><b>无论是汉传佛教造像还是藏传佛教造像个中工艺,对宗教的追求,传承及审美情趣各不相同。但那份对真、善、美的追求,却穿越千年,依然能与今天的我们产生强烈的共鸣。</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作为一个现代参观者,我并非是佛教徒。走出博物馆一刹那我似乎刚完全了一次与千年时光的对话,似乎走出了一座精神殿堂,仿佛所有的浮躁与焦虑都被过滤、沉淀。</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顺路看到二楼有个“满族民俗展”,捎带走马观花一下。拍摄留念或以飨好友。</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浪漫满屋</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旧时满族多居住于东北亚地区山林谷地,房屋以木、土、石等材料建造,注重御寒保暖功能和信仰礼俗之需,由此形成本民族特有的民居习俗。"口袋房,万字炕,烟筒座在地面上",形象地描绘出满族传统住宅的主要特点。居室陈设以日常起居坐卧的火炕为载体,简捷朴实且重视普通用品的装饰美化,具有浓郁的生活气息。</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旗装奕服</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满族传统服饰特色鲜明,为适应骑射生活,早年无论男女都以袍服为主,袍外罩马甲、马褂,以为御寒及装饰。伴随物质生活条件的改善,满族妇女服饰更趋美化,无论贵贱,多梳高髻旗头,着过膝长袍,穿高底旗鞋,世以"旗装"称之。其所穿"旗袍",经不断改进,至今成为最典型的中国女装样式。</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戎马生涯</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满族又称"旗人",曾是一个全民皆兵的民族,每一个满族人从出生开始就在家族的庇佑下成长,通过上一代的言传身教下,开启戎马一生。数千年来,大自然的陶冶,生产生活的磨炼,造就了满族人乐观豪放、崇尚竞争的民族性格。他们学习骑射、礼仪,用歌舞、曲艺表达思想和情感;他们撰写家谱,传承从古老祖先那里流传下来的历史记忆。</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早期满族玉雕工艺精湛,精妙绝伦。</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匆匆地浏览馆展,草草地拍摄几张照片,以示到此一游。对满族早期民俗仅知一二。感受也就无从说起。</b></p> <p class="ql-block"><b>在工作人员的一再催促下,我们只得草草收场,原打算看看一楼的“明清玉器和明清瓷器展”就只能作罢了。 </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因明天安排跟团一日游,出发地在人民广场。来大个前站,借机觅食。到底是省会城市,广场周边建筑高大上,一片繁荣景象。</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9.23</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抓緊离沈阳前的半天时间,到离酒店仅两站地铁的北陵公园打个早卡。</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北陵公园原为皇家陵寝。1927年辟为公园,世界文化遗产清昭陵位于其中。园区主体建筑清昭陵是清太宗皇太极及其皇后孝端文的陵墓。</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进入公园大门看到完全颠覆我想象的景象。</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从北陵公园大门至陵寝的距离约为1.5公里。 步行在长达1.5公里的神道,听到的是此起彼伏的音乐声,看到的是穿着五彩缤纷服饰的舞者,健身者。各种团队,各种运动项目井然有序地进行着。此刻神道,似乎是一条沸腾的生命之河。</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我在这充满烟火气的喧嚣中,一步步走向历史的寂静深处。这种奇妙的体验,让那1.5公里的路程变得短暂而有趣。</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仿佛一步跨入了两个时空。来到沉睡了近四百年的清昭陵,看到的是红墙黄瓦,松柏森森,是凝固的历史,是永恒的寂静。</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拜谒完清昭陵,再走回这条大道时,人群已渐渐散去,只剩下园区美容师在辛勤打扫。刚刚的喧嚣恍如一梦,园区迅速恢复了世界文化遗产应有的整洁与宁静,准备迎接下一批来自远方的游客。</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我在想,皇太极当年规划这条神道,是为了让后世子孙怀着敬畏之心,缓缓而行,拜谒先灵。他绝不会想到,几百年后,他的“前院”会成为百姓的乐园。或许,这才是历史遗产最好的归宿——它不是被高高供奉、远离人烟的拜谒之地,而是自然地融入现代城市的脉搏,成为市民日常生活的一部分。曾经的皇家禁地,变成了今天的城市客厅。这种“穿越”,并非不敬,反而体现了一种强大的文化生命力。</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这场跨越三百多年的“邂逅”,成了我对沈阳最鲜活、最独特的记忆。</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皇太极的陵寝,见证了王朝的兴衰,如今又守护着寻常百姓的康乐。</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皇太极会作何感受?起初他或许会错愕,但最终也许会欣慰。他的江山社稷已归于历史,但他安寝的这片土地,却依然生机勃勃地滋养着一代又一代人。历史的庄严与生活的烟火气在此和谐共存,这何尝不是一种“国泰民安”的另类体现?</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离开北陵公园,坐上地铁,耳畔似乎还回响着清晨的音乐声。这半日的“早卡”打得超值,我们不仅拜谒了历史,更意外地旁观了一场沈阳最地道的“生活样本”。皇太极的陵墓是沈阳的根,而公园里晨练的人们,则是这座城市跳动的脉搏。</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