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美篇名:南方虹</p><p class="ql-block">美篇号:100002803</p><p class="ql-block">图 片:网络致谢</p> <p class="ql-block"> 国庆期间正在热播的电视剧很多,而我守候的却是中央一套播放的38集抗战剧《阵地》。</p><p class="ql-block"> 该剧由高希希执导,钱林森编剧,以1938至1944年桂林“文化抗战”为核心,展现文化人以笔为枪的抗战故事。</p><p class="ql-block"> 电视剧以真实的历史故事为背景,还原抗战期间在共产党领导下,夏衍、郭沫若、田汉、巴金等文化人士云集桂林。</p><p class="ql-block"> 他们以笔为枪,以舞台为战场,通过报刊为主导的新闻、戏剧、音乐等形式宣传抗战民族统一战线。</p><p class="ql-block"> 围绕《救亡日报》创刊、复刊、关停的艰难曲折事件。公演话剧《一年间》,桂剧《梁红玉》改革,陶行知“岩洞教育”以及艾青诗歌《我爱这土地》和合唱义勇军进行曲等场景。展现文化人的民族精神!</p> <p class="ql-block"> 一大批名演员,老戏骨高超而细腻的精湛技艺,精雕细琢人物形象的刻苦精神,让观众无不拍手称快,引人入胜的观赏心境。</p><p class="ql-block"> 剧中文化人士群像,夏衍由冯绍峰饰,作为核心人物,领导《救亡日报》发行,复刊;郭沫若由王劲松饰,“以文字构筑精神长城”彰显文人风骨;戏剧家田汉由张博饰,导演欧阳予倩由郭广萍饰,教育家陶行知由李强饰,文学家巴金由叶祖新饰等100多位真实历史人物再现。</p><p class="ql-block"> 关键组织者李克农由李晨饰,作为八路军桂林办事处代表,和隐蔽战线的白崇禧秘书谢和赓(贺刚饰),以及担任广西地方建设干部学校教育长杨东纯(李海兵饰)等一大批共产党人默默的奉献。</p><p class="ql-block"> 剧情艺术更是让人追剧解谜,通过虚拟角色安娥由王丽坤饰演的戏剧家,共产党的情报人员,是诸多共产党人的代表。从学生到战地记者的任素宁由徐璐饰,通过文章“岁月静好”、“南京惨案亲历记”、“战地故事”的连载,增强了剧情张力和故事艺术完美。同时,也是无数青年学生成长为共产党人的轨迹再现。</p> <p class="ql-block"> 《救亡日报》是国共合作联合抗日期间,由上海文化界救亡协会主办的抗日宣传报刊。1937年8月24日在上海创刊,经费由国共两党共同承担,内容以松沪会战报道为主。</p><p class="ql-block"> 因1937年11月上海沦陷,1938年10月广州失守,历经三次迁徏,从上海到广州,最后于1939年1月转至广西桂林(当时广西省省会)复刊。其中故事情节错综复杂,我们追剧至20集,情节扣人心弦,回味无穷。</p> <p class="ql-block"> 情节一:郭沫若先生从日本回国,受党组织委派,继续隐蔽身份,担任国民党政治部三厅厅长,并出任《救亡日报》社长。</p><p class="ql-block"> 著名作家夏衍为总编(中共党员),创刊得到了宋庆龄、何香凝、矛盾等知名人士的大力支持。很快在上海乃至全国发行,日发行量达8000份。</p><p class="ql-block"> 剧情通过任素宁“岁月静好”的文章激发了上海市民和学生的抗战热情,莘莘学子勇跃报名弃笔投戎,反响强烈。</p><p class="ql-block"> 比如,任素宁从韩大勇处得知107师即将奔前线的消息,夏衍当即向李克农汇报,组织了1万余人为107师送别的盛大场面。</p> <p class="ql-block"> 情节二:因南京、上海、广州相继沦陷,《救亡日报》到桂林后于1939年1月复刊,与文化人的上街游行、报刊发行、桂剧改革、义勇军进行曲和诗歌的吟唱。成为了桂林文化人重要的舆论战场,抗战热情空前高涨。</p><p class="ql-block"> 特别是任素宁“南京惨案亲历记”连载,让人们对日本军伐的烧杀抢掠暴行的细节得到了解。她一时期成为名人,被《救亡日报》聘请为记者。</p><p class="ql-block"> 比如同学们敬仰她为师姐,请她签名。他们后来参军到前线,委托连长韩大勇向任素宁索要全文文本阅读。</p><p class="ql-block"> 比如委派她到延安学习,她积极投身前线做战地记者,目睹战士们英勇杀敌,采访众多将士奋力抗战,一个个可歌可泣的动人故事。这是对当时青年舍身赴死,以笔为戈的真实写照。</p> <p class="ql-block"> 情节三:1939年春夏桂林遭日本飞机轰炸。导致《救亡日报》编辑部被迫转移到山洞,在转移过程中遭飞机轰炸,机器设备严重损坏,铅字丢失过半,印刷机无法组装。</p><p class="ql-block"> 在夏衍总编的号召下,发动大家采取手工印刷,让《救亡日报》如期出刊,广大群众不间断看到了全民抗日的信息和文化故事。</p><p class="ql-block"> 《救亡日报》之所以众人瞩目,其主要原因是真实,来自于生活。</p><p class="ql-block"> 比如,著名作家王鲁彦一直按传统模式创作文学,不符合当时社会现实,以致稿件不能采用的争吵画面。</p><p class="ql-block"> 通过林主编暴风雨般的批评,达到“沸点”!夏衍总编请巴金以文友身份,引导交流,使之恍然大悟。</p><p class="ql-block"> 很快走向社会,接近生活,溶入了《救亡日报》之中,创作了很多价值深远的作品。后来还被推选为桂林文化分会常务理事(会长)。</p> <p class="ql-block"> 情节四:由于经费紧张,为让文化阵地立于不败之地,郭沫若、李克农等领导人,拓宽思路,将夏衍的小说《一年间》以话剧形式搬上舞台。</p><p class="ql-block"> 一是话剧本身的宣传价值;二是借此为《救亡日报》筹助经费,一举两得的计划。为实现这一计划,在全国招幕导演,演员,这一过程中故事深出浅入。</p><p class="ql-block"> 比如上海前往桂林的演员,遭遇日本人阻止刁难。隐蔽战线的同志发挥不寻常智慧,从上海护送了田汉(张博饰)、赵明明(尹君正饰)等一批优秀演员到桂林。</p><p class="ql-block"> 比如《一年间》总导演由法国回来的博士、戏剧大师焦菊隐担任,由于一时间中西文化的差异,与导演组欧阳予倩在遴选演员,艺术理念上产生分歧,剧中闹出很多曲折离奇情节,使《阵地》增添了不少乐趣和看点。</p><p class="ql-block"> 最后在夏衍和田汉等人的协调下达成共识,使《一年间》话剧座无虚席,好不热闹。</p> <p class="ql-block"> 通过话剧《一年间》的上演,积攒了一笔可观的经费,周总理的周密安排下,赴长沙购买了一批新的设备运回桂林,并以西南印刷厂名义重新出版了《救亡日报》。</p><p class="ql-block"> 任素宁等记者亲临长沙会战第一线,采访国军某营陆营长,讲述了他们面对敌人铁壁坦克、飞机、大炮,浴血奋战,全营512人剩下80余人。</p><p class="ql-block"> 当记者夸赞他为英雄时,他说,牺牲的战友才是真正的英雄。最后坚持到总部约定的坚守时间,他们全部战死沙场!成功阻止了敌人向前推进的目的。</p><p class="ql-block"> 当陆营长妻子看到《救亡日报》头版文章,前来找记者时,任素宁介绍了采访营长时的实情。他说是桂林人,自己是孤儿,岳父和妻弟都被飞机炸死,只剩下最好的妻子,为了她的幸福,不愿透露姓名。听罢,妻子已晕倒在地。</p> <p class="ql-block"> 通过《阵地》电视剧的观赏,我们看到了夏衍的扮演者徐绍峰,考虑问题成熟,看问题精准,细微的面部表情活灵活现。强烈积极与敌斗争的怒吼,也有遇到难题时很无赖的抽动。把人物喜怒悲哀刻画得淋离尽致。</p><p class="ql-block"> 看到了郭沫若的扮演者老戏骨王劲松的人物把捏,在处理思想变化,举手投足的文人风范,从容优雅,刻画得入木三分。</p><p class="ql-block"> 看到了共产党人李克农的扮演者李晨,有老特工的机警、智慧,运筹帷幄的每一个情节变化印象深刻。</p><p class="ql-block"> 同时也看到了任素宁的扮演者徐璐,从青春奔放、羞涩、无助,举步艰难到果敢成熟,追求真理的战地记者的具大变化,让人交口称赞,心悦诚服。</p><p class="ql-block"> 剧中老戏骨出神入化,中年演员精益求精,青年演员出类拔萃,看到他们就像一片希望的田野!</p><p class="ql-block"> 正如任素宁从延安回来报告会上所说的希望……看到了抗战胜利的希望,看到了民族解放的希望,看到了岁月静好的希望!</p> <p class="ql-block"> 在这国庆喜庆的日子里,让我们共同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76周年,愿祖国永远繁荣昌盛,国泰民安! 我们在享受岁月静好的同时,要不断加强学习,阅读历史书籍,一起追剧,珍惜先烈们打下的江山,珍惜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愿伟大祖国山河璀璨,再续盛世华章。</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