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自由行之三游泰山岱庙

我不想说

<p class="ql-block">  9月9号上午7.30分钟,我们从宾馆步行来到岱庙大门,这是一座很有年代感的古建筑,我心里肃然起敬。且看那斑驳的古城墙和城门前森然耸立的老松,心里的感觉着实不一样。</p><p class="ql-block"> 距开馆时间还有半个小时,我们在老松树下的长椅上坐下。岱庙被城墙包围着,城门是古老的半圆形对开式,涂了红漆,铆了大钉子。城门两侧各有一排松树,树下配了木制长椅。城楼上是飞檐斗拱的顶,若伫立于城楼之上,恰与泰山两两相望。试问有哪一个君王面对五岳之首的泰山不会生出一统天下的雄心壮志啊?瞬间理解了历代君王要来泰山封禅的原因。</p><p class="ql-block"> 封禅大典是中国古代帝王举行的一种极为隆重的祭祀天地的典礼。‘封’指在泰山之巅筑坛祭天,报天之功;‘禅’指在泰山脚下的梁父山等小山上辟场祭地,报地之德。二者结合,象征帝王顺应天命、国家治理有功,得到天地的认可。”</p><p class="ql-block">  站在岱庙的广场上,看见了泰山,近在咫尺,内心涌动着一份激动。</p><p class="ql-block"> 参观时间到,开门了,我随着人流进了岱庙。一眼望去,院内满是侧柏,据说是汉武帝栽下的一千多棵侧柏,被移栽于此分置在岱庙的各个角落。一枝独秀不是园林,百棵千棵繁茂生长才是树满园。行走于这样的园林中,在森森古木下走进一座座庙宇、触摸一座座石雕、瞻仰一块块碑文。</p><p class="ql-block">  在一棵叫宁死不弯的柏树前,有两千多岁了,感觉已经有灵性了。我望着枯死的老树,森然矗立于园内,不腐不倒不折腰,真心敬畏啊!柏树的生命力谁人能比?</p><p class="ql-block">  游岱庙,我仿佛听到了秦始皇、汉武帝、唐高宗……一个个中华男儿开疆拓土指点江山的坚定无畏的呐喊声,从阵阵松涛中发出、从森森古柏中传来……他们已成为中华民族的英雄,他们已然成为历史天空中的星,照耀一代代中华儿女前行的路!哪怕在漆黑的隧道里蜗行牛步,也将勇往无前一路高歌,为着中华民族的复兴大梦而奋战到底一路前行!</p><p class="ql-block">  岱庙始建于汉武帝时期,由刘彻命人建于博县境内,时名为泰山庙。武周时期,武则天命人将泰山庙由汉代旧址移建于泰安。北宋大中祥符元年六月初六有‘天书’降于泰山,宋真宗即于次年在泰山兴建天贶殿,以谢上天。雍正七年,清廷重修泰山庙,改称岱庙。岱庙始建至今已两千余年,期间多次毁坏重建,现今建筑大多为1949年至2004年间翻修。 </p><p class="ql-block"> 我们在岱庙里走马观花式游览了一个小时,好多景点来不及细心观看。九点,我们离开岱庙,打的去红门爬泰山。</p> <p class="ql-block">  岱庙南北长405.7米,东西宽236.7米,呈长方形,总面积96000平方米,其建筑风格采用帝王宫城的式样,周环1500余米,庙内各类古建筑有150余间。是泰山上下延续时间最长,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一处古建筑群。1987年被列入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清单。1988年被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p class="ql-block">  岱庙建筑按照帝王宫城形制营造,城堞高筑,殿宇巍峨。周辟八门,四角有楼,前殿后寝,廊庑环绕。其主体建筑天贶殿采用中国古代建筑最高规格建造,重檐庑殿顶,为中国三大宫殿式建筑之一。殿内绘有宋代大型壁画,泰山神启跺回銮图,是弥足珍贵的文物瑰宝。</p> <p class="ql-block">  泰山岱庙里供奉的是东岳大帝(也称泰山神)‌,他是道教中掌管生死、寿夭、贵贱的神祇,历代帝王在此举行封禅大典以祭拜泰山神灵,祈求国泰民安。宋真宗时期因“天降书泰山”事件,将每年六月初六定为“天贶节”,强化了东岳大帝的宗教地位。‌‌</p><p class="ql-block"> 岱庙(又称东岳庙)位于山东省泰安市泰山南麓,始建于汉代,是中国古代帝王祭祀泰山神的场所,与北京故宫、曲阜三孔、承德避暑山庄并称中国四大古建筑群。其核心供奉对象为东岳大帝,在道教正统中被尊为“东岳泰山天齐仁圣大帝”,传说中源于《封神演义》的黄飞虎,但实际是泰山神的化身,象征自然崇拜与帝王权威。‌‌</p> <p class="ql-block">  天贶殿位于山东省泰安市岱庙,属于岱庙的主体建筑。“天贶”即天赐的意思。相传北宋大中祥符元年(1008年)六月初六有“天书”降于泰山,宋真宗即于次年在泰山兴建天贶殿,以谢上天。整座大殿雕梁彩栋,贴金绘垣,丹墙壁立,峻极雄伟,虽历经数朝,古貌犹存。殿主祀东岳大帝。天贶殿与北京故宫太和殿、曲阜孔庙大成殿并称“中国古代三大宫殿”,亦称“东方三大殿”。殿内供奉东岳大帝神像(高4.4米),头戴冕冠,手持玉圭,是祭祀的核心场所。‌‌</p> <p class="ql-block">  岱庙建筑群沿南北中轴线布局,采用帝王宫城式样,主体建筑包括:</p><p class="ql-block"> 天贶殿‌:岱庙核心建筑,与北京故宫太和殿、曲阜孔庙大成殿并称“中国古代三大宫殿”,殿内保存宋代壁画《泰山神启跸回銮图》,描绘泰山神出巡场景。‌‌</p><p class="ql-block"> 遥参亭‌:岱庙入口,为祭祀前参拜场所,现为娘娘庙。‌‌</p><p class="ql-block">‌ 岱庙坊‌:清代石坊,雕刻麒麟、仙鹤等祥瑞图案,楹联“峻极于天,赞化体元生万物”彰显泰山神威。‌‌</p><p class="ql-block"> ‌ 正阳门‌:岱庙正门,高19米,上建五凤楼,象征帝王权威。‌‌</p><p class="ql-block">‌ 配天门与仁安门‌:配天门取“德配天地”之意,仁安门源自《论语》“仁者安人”,均为祭祀通道。‌‌</p><p class="ql-block"> ‌ 厚载门‌:岱庙北门,取《易经》“坤厚载物”之意,上设望岳阁。‌‌</p><p class="ql-block"> ‌ 后寝宫‌:供奉泰山神妃淑明后,有清代银杏树。</p> <p class="ql-block">  北宋大书画家米芾所书第一山碑,现立于泰安岱庙。石碑高2.72米,宽1.07米。第一山三字,写的气势磅礴,有行云流水之感,又有意到笔到之内涵,深得书家赞许、观者心领神会之。</p><p class="ql-block"> 岱庙内有石碑林,各种不同字体的石碑,篆,楷体等字体。在宋真宗大举封禅时,又大加拓建。</p><p class="ql-block"> 泰山岱庙有八门。南向五门,即中为正阳,两侧为掖门;掖门两侧,东为仰高,西为见大。东门名东华,又称青阳;西门名西华,又称素景;北门名厚载,又称鲁瞻。</p> <p class="ql-block"> 五岳独宗碑</p><p class="ql-block"> 碑高8.2米,宽2.3米,由翰林学士晁迥撰文,翰林待诏、朝散大夫尹熙古篆书碑额并书写碑文。碑文首先借助泰山的神威,对北宋王朝极尽歌颂之能事,叙述了宋真宗于大中祥符元年和四年不断晋封泰山神的经过,鼓吹赵恒封泰山谢 “天书”后的重大变化。他们把打了胜仗还赔款的“澶渊之盟”后出现的暂时稳定附会为封禅之功。碑阴有明代万历二十四年即公元1596年巡抚张允济和巡按王立贤题书的“五岳独宗”四个大字。</p> <p class="ql-block">  岱庙汉柏院内现存五株汉柏,据史料记载为汉武帝刘彻公元前110年封禅泰山时亲手所植,树龄达2100余年。其树干皮裂如鳞,枝干虬蟠扭曲,现存最高者达12.5米,具有'肤剥心枯却再生新枝'的顽强生命力。这些古树承载着汉代以来的历史文化记忆,乾隆帝曾为岱庙汉柏题诗立碑,其种子培育的幼苗于2024年移植至陕西茂陵。最高国家一级古树名木。</p><p class="ql-block"> 岱庙汉柏呈现典型古树特征:"挂印封侯"树高10.5米,胸围4.01米,8米处枝杈生猴形树瘤;"汉柏连理"双干同根,西干高10米、胸围2.9米,东干高12.5米、胸围2.2米;"苍龙吐虬"主干需三人合围,枯枝与新枝形成刚柔对比。所有汉柏均呈现树干皮裂如鳞、枝干扭曲上耸的虬龙蟠旋姿态,部分古树出现中空但仍维持养分输送。</p><p class="ql-block"> 岱庙汉柏承载多重文化象征:</p><p class="ql-block"> 帝王封禅:汉武帝植柏象征江山永固,乾隆帝御制《汉柏之图》碑刻留存。</p><p class="ql-block"> 艺术审美:虬枝造型成为传统绘画题材,树瘤形态衍生"挂印封侯"等典故。</p><p class="ql-block"> 精神象征:经冬不凋特性被赋予坚忍品格,与泰山文化深度融合。</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