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十载难忘:我是连队文书的那些年》

柳林任天应

<p class="ql-block"><b>那年芭蕉脚下,我们都是连队“文书”</b></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离开军营四十余载,岁月在指尖悄然流逝,可那段军旅记忆却如坛中陈酿,在心底愈发醇厚绵长。绿色的帐篷、一张张洋溢着朝气的青春笑脸、热火朝天的施工场景,总在脑海中反复浮现。其中,担任连队文书的五年时光,更是我此生最难忘的珍藏。</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b>初入勤杂班:新兵的成长起点</b></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1973年3月,新兵连训练结束后,我被分配到紫阳县向阳公社高坝一营一连九班。3月20日,我便调至连部担任文书。那时的我虽不懂“文书”二字背后的分量,却明白这是为全连服务的岗位。毫无经验的我暗自定下“少说话、多干活”的准则,每天埋首统计数据、撰写材料,在跑前跑后的琐碎事务里,慢慢摸索军营的节奏。当时的我未曾想到,这段看似平凡的起步,会成为我军旅生涯中最坚实的基石。</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b>培训时光:芭蕉脚下的青春誓言</b></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同年5月2日,我与各连的文书兼军械员一同,奔赴大巴山深处的芭蕉团部参加培训。那里青山环抱、绿水潺潺,湛蓝天空下,我们身着整齐军装,在山脚下站成笔直队列。相机快门按下的瞬间,不仅定格了我们年轻的身影,更定格下一句共同的誓言——要做连队不可或缺的“文书”。</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培训的日子紧张而充实。我们既要学习通讯报道、文书规范、军械管理等专业知识,啃下《军用文书格式》这本“硬书”;也要反复练习枪支拆缷、擦式,开展应急演练,每一个动作都不敢有丝毫懈怠。</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写材料是最磨人的活儿。记得1973年6月,我刚当文书满三个多月,指导员便让我撰写“上半年总结”。我连夜翻找工作记录,核对他此前交给我的各项数据;即便白天已忙碌一整天,晚上又熬到后半夜,写出来的总结报告还是没达到指导员的要求。后来,指导员在全连军人大会上完成半年工作总结后,特意帮我修改、整理好这份报告,才上报给营里。但那时没人喊过一声苦——我们心里都清楚,笔下的每一个字都关乎连队的评先评优,手中的每一把枪都连着战友的生命安全。</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休息时,我们总爱围坐在芭蕉树下,有时一起掰野山笋,有时畅谈新兵连、老连队的趣事,战友间的情谊也在欢声笑语中愈发深厚。那时的我们心里只有一个念头:学好本领,把连队的工作干扎实。</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b>文书工作:责任与担当的交织</b></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培训结束回到连队,我才真正体会到文书工作的繁杂——接电话、传文件要精准及时,清点人数、月报,管理枪械不能有半点差错;写通知、记记录要条理清晰,整理档案要细致严谨;甚至还要留意战士们的思想动态,收集各班排战士的好人好事,利用墙报、黑板报做好宣传工作,推动连队建设。每一件事都看似微小,却牵动着全连的正常运转与安全,容不得丝毫马虎。</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写材料、填报表本是家常便饭,偏偏我文化底子薄,常常要熬到半夜才能完成。而1976年9月9日,更是让我终生难忘。那天下午4点,广播里突然响起低沉的哀乐,毛主席逝世的消息传来,全团立即进入一级战备状态。</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晚饭后,我跟着连清点𬨎除武器装备,一支步枪、一条弹匣、一个零部件,一张武器卡片,逐一核对编号、登记信息、签字确认,每一个环节都像在“刻印章”,不敢有半分疏漏。紧接着,又翻开花名册补填“战备卡片”,籍贯、年龄、血型、家庭成分,这些平日里熟悉的信息,此刻在方格纸上重若千钧,错一个字就得从头重抄。那一夜,我守在桌前核对到天明,眼皮早已打架,却始终不敢合眼。</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更让人揪心的是,当时有十名战友正在外地探亲,其中三名唐山兵刚到家没多久。天蒙蒙亮,我揣紧战友的名单,一头扎进晨雾,钻隧道、踩枕木,一路奔波三十里路,终于赶到关庙区邮电所。我颤抖着手填好加急电报单,写下“接电即返,车次速报”八个字,直到看着报务员按下“发送”键,收到电报大楼的接收确认,悬着的心才稍稍放下。等我拖着灌了铅的腿返回连队,已是下午4点。浑身像散了架,可摸到口袋里的电报回执,心里却无比踏实。也是在那一天一夜里,我第一次真正掂出,“责任”两个字,原来比山还重。</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b>勤杂班管理:挑战与智慧并存</b></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勤杂班是连队的“服务窗口”,既要对接上级指令,又要联系每一位战士,活儿杂且关键。班里的战友各有分工,却始终拧成一股绳,因为我们都知道,自己的言行举止代表着连队的作风形象。由于大家平时各自忙碌,很难聚齐,我便带头做好本职工作,主动弥补自身短板,凡事守规矩、作表率;遇到问题也会及时和同事商量,理顺工作流程,尽全力为全连提供周到的服务。</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b>分别与坚守:芭蕉精神的延续</b></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培训结束时,战友们各自奔赴不同的隧道口,从此在不同岗位上坚守。可后来的日子里,只要我拿起笔写材料,或是摸到枪杆检查军械,就会想起芭蕉树下的誓言,想起那份沉甸甸的责任。</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回到连队后,我一直守在文书岗位上,和勤杂班的同事们一起,默默撑起连队的“中枢”工作。两年多的时间里,我的业务越来越熟练,性子也变得沉稳,不仅学会了如何把工作做好,更懂得了如何做人。这份努力也得到了连队的认可。1976年10月,我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成为我军旅生涯中宝贵的成长。</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如今,芭蕉团部的旧址早已长满荒草,当年的合影也已泛黄卷边,可每当闭上眼睛,山涧的雾气、枪栓的清脆声响、战友们鲜活的身影,依然会清晰地浮现在眼前。我们曾是连队里最不起眼,却又缺不了的“螺丝钉”,用青春和汗水守护着部队的正常运转。这段记忆,是我此生最珍贵的财富,四十多年来一直激励着我,在人生的道路上稳步前行。</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2025年年5月写于离石</p> <p class="ql-block">当年通往芭蕉口的吊桥</p> <p class="ql-block">芭蕉口团部住址</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