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的记忆

高梦云溪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去年去了一趟河北廊坊,那里有个红楼梦戏剧幻城,在里面看了场剧,剧名为二商店,场景就是在1974年的苏州市东风区二商店发生的故事,这让我的思绪一下子回到了小时候,让我想起了小时候家门口的粮店,副食店,还有市里的一商店,二商店来,那是我小时候对于城市的记忆,后来上了大学,自己有了一定的零花钱,校门口的小饭馆,录像厅,书店等都丰富了我对于城市的印象,后来和同学去市里的大自由市场和新开的商店,当时,新商店里有专门的外汇商品,在那个年代,能拿外汇券买东西的,绝对不是一般人,相当令人羡慕和嫉妒的,对于我们学生来说更是都没见过外汇券长啥样子,我们那时谁家要是有海外关系,弄到美元更不得了,有的人把一美元的纸币放在钱包的透明夹层里,每每拿出来显吧一下,有道行的意思,常人谁能有美元呢,从此在我心中对这美元产生了眷恋。幻想自己的钱包里也有一张美元。</p><p class="ql-block">我认知的城市范围在我的脑海里也是越来越大。</p><p class="ql-block">后来毕业工作了,最喜欢就是出差了,因为当时挣得少,没有别的办法,只有出差有一定的补助,别看少,那也是外快啊,出差的人都是想法子尽可能省下那个补助的钱,我的师哥算的明白,坐哪段火车最合适,现在讲就是提前把攻略做好,省钱最大化,所以,每次出差都听他的。我们工作后很快就进入九十年代了,我们那时最愿意去上海,当时上海是时尚的,上海的羊毛衫全国有名,我们单位的人都喜欢,去上海从北京坐夜车去,不坐卧铺的话,能省70多元钱,这在当时是很可观的,这个钱在上海就能买一件羊毛衫,在我们那个年代,一年能买一件衣服都是很正常的,何况是出一次差就能赚一件衣服,能不高兴吗,所以出差对于我们是幸福的,快乐的。见到北京,上海这些的大城市同样是幸福的,快乐的。</p><p class="ql-block">随着视野的拓展和切身感受,对于省市和我们的小城市的理解逐渐有了区域大小,繁荣程度,人口密度等指标的认识。</p><p class="ql-block">多年后,我们一家人竟定居在了北京这个全国人民仰慕的城市,每天国旗升起的地方,从小就向往的城市,原来想都不敢想,我们会在这里生活,离祖国的心脏这么近。</p><p class="ql-block">在北京,我是最爱逛商场的,寻找性价比高的打折商品。</p><p class="ql-block">城市的活力就是体现在每天的人头攒动上,</p><p class="ql-block">90年代后出国的机会多了起来,听说谁出国,要带着任务去,这个任务就是逛电器店,买国外的电器商品,那时的傻瓜照相机,随身听,录像机等都是抢手货。当时出国人员回国后还可以在国内的出国人员服务部用指标购买免税商品,那时出国人员服务部里都是人,买东西排队像不要钱似的,彩电,冰箱,空调,录放机,电子琴等都是明星产品,但是手里的指标有限啊,钱也不够但指标绝对不能浪费,有的是人需要呢,愁的是没有那么多的指标。</p><p class="ql-block">随着国内经济的快速发展,不知从何时起.从国外购买电器是越来越少了,国内的电器丰富了,价格差的也没那么悬殊了,后来国家干脆取消了出国人员服务部。一个时代结束了。</p><p class="ql-block">国内的商店也是多了起来,品质也提高了,北京的燕莎就是当时顶级的高档商店,普通人是消费不起的,据说只要有钱啥都能买到,后来又出现了名品折扣店、奥莱小镇等名品折扣购物广场,当时我周末最爱去北京艺术品商店顶层的名品折扣店,喜欢北京也是有此原因。</p><p class="ql-block">老家吉林这个城市、在当时,正规商店里的商品都吊牌价.没有折扣的,当时工资低,但一件衣服600-700元也是不拒余力要买的.没有像样点的衣服,人们会嘲笑你的,以貌取人,但都是门外光鲜实际自己遭罪,没办法就是这样的环境,多年后,再回老家、穿貂皮的还是满大街的,我这穿羽试服的真是给家乡抹黑了,还是北京好,穿戴随意没人对你品头论足的,据说北京有钱人从装束上是着不出来的,往往人家就是一个老头衫配个短裤脚蹬凉鞋呢,千万别瞧不起人。</p><p class="ql-block">在北京的折和店里,同样600-700元的衣服300~400元就能买到手,让我感受老好了,生活成本竟比老家还低。听说以前单位的老师傅们出差到北京,也是要往回捎带东西的,除了自己的其余都是同事要的,什么银丝面,鸡蛋等,大包小裹的,能拿多少就拿多少,只要有人能负责送上火车就行,到家时火车站有同事相接,配合的老默契了,就是为了省一些地区的差价,为了更好生活。</p><p class="ql-block">现在好了,交通发达了,物流顺畅,缩小了这样的差距。</p><p class="ql-block">我出差北京也愿意往回捎带北京的熟食,果子面包,二锅头酒等,看啥都好,以前红星二锅头可火了,味道好,来北京不喝它好像差不少事似的,当时感觉北京真好。记得有一次是夏天出差去北京,天真是热,正值中午吃饭时间路过一家饭店,看到有8元一杯的大扎啤,那是馋的口水都要流出来了,但还是忍住了,没有冲动,舍不得花那个钱啊,老家瓶装啤酒那时才1元一瓶,但是没有扎啤,那也是觉得北京好,东西又好又全。</p><p class="ql-block">第一次去北京时,落脚在吉化公司住北京办事处,当时有点想法的城市在北京都设办事处,便于联络北京的关系,吉化也不例外,我们单位当时归属于吉化公司,所以,我们出差到北京理所当然要去办事处,当时拿着开好的介绍信去,到那就接待,吃住都在办事处,感觉也是很好,就像回家一样。</p><p class="ql-block">记得当时还使用粮票呢,去北京这样的大城市要使用全国粮票,第一次吃到南方的线米,米粒细长,蒸熟后是一粒一粒的,没有粘性,一点也不好吃,据说南方的稻米都是一年两季,不可能好吃,哪像东北一年一季的水稻,做出的米饭那是油亮油亮的,真是好吃。</p><p class="ql-block">后来机缘巧合来到北京并定居在顺义,像做梦一样。</p><p class="ql-block">在顺义有两个大商店,一个国泰一个西单,这个西单可不是城里的西单,一到节假日,两个商场里都是人,大家都是奔着各种打折促销活动去的,促销活动花样繁多,那时广告都是早早发到各小区的家门口了,时间一到,都是一家一家子来逛的,像赶集似的,人头攒动,那是热闹,都是满载而归的。</p><p class="ql-block">順义城里也有一些小店,散布在各处,当时还有服装厂在,服装厂门口设有门店,也是有折扣的,有时赶上它的内部活动,折扣力度很大,低到1折,能赶上那就是幸运,但这种情况不多,即使赶上了,好的商品她们自己就留下了,外人没机会的。这是后来认识的人说的,干啥吃啥就是这个道理吧。</p><p class="ql-block">我也常去淘货,乐此不彼,记忆就深刻。</p><p class="ql-block">不知从何时起,购物的习惯转到网上了从此人们远离了商店。</p><p class="ql-block">淘宝及拼多多这样的网站的兴起,让人们彻底摆脱了去实体店购物的习惯,实体店也慢慢淡出人们的生活,以前门市房火热,现在再看那是哀鸿遍野,空置的不计其数。</p><p class="ql-block">现在再着,也就有一些综全体还在苦撑着。</p><p class="ql-block">以前的门市房都是门庭若市的,现在开门营业的,不是理发的,就是宠物店,就是人们需要的莱场也不多了,也让互联网抢滩蚕食了,新生代人们购物都在家里就完成了,都在网上驰骋呢,</p><p class="ql-block">我家门口的几家大型商场,也是在苦苦撑着,去的人太少,曲指一算我也是多年没有去过了。想想就有种落泪的伤感。搞不懂是这个时代的悲哀还是我的悲哀。</p><p class="ql-block">逝去的都已成为记忆。</p><p class="ql-block">我也是多年没去王府井了,能引我的东西都没有了,工艺美术品商店的顶层名品折扣店也早消失了,商店里的东西也不是只有它这才有了,网上都能买到,还包邮到家。</p><p class="ql-block">我们发展的太快了,人们还没有明白咋回事呢,历史都已经翻片了,该歇歇了,让人们都静一静,适应一下……</p><p class="ql-block">城市的魅力是能吸引人的,环境.、吃、喝、玩,逛街都应具备,还是应该有它该有的样子,人们的脚步慢下来,慢慢欣赏、慢慢体会,享受这城市的魅力,希望有一天街上的门店的大门都能重新打开,人们从这一家到那一家的逛,笑容迎客,流光异彩、灯火璀璨,到处充满烟火之气,人们从床上走下来,走进沸腾鲜活的生活,回归到自然的,最初的样子,让城市再鲜活起来,这是我的愿望,朝思梦想的。</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