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说不出来,却无所不在

龚崎现Ⅰ禅意山居

<p class="ql-block">那天与问询者的一段对话,恰似一粒石子投入我的心湖,漾开关于“道”的思索……</p><p class="ql-block">他问“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之“道”为何,我以“言语道断”作答,劝其当面或电话细谈——非是故作玄虚,实因“道”本就不是能被文字或口头定义的概念,它藏在语言之外,却又浸润在世间万物、一言一行里,无声无息,无所不在。</p> <p class="ql-block">提及“道”,最先会让很多人想起《道德经》开篇那句振聋发聩的断言:<b>“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b></p><p class="ql-block">老子早已点破“道”与语言的悖论:若“道”能被清晰言说、被精准命名,那它便不是恒常自在的“大道”,只是被人类思维切割、被语言框定的局部认知。就像我们谈论“水”,能说清它是H₂O,能描述它液态、固态、气态的形态,却无法用语言穷尽它滋养万物的温柔、奔涌向前的力量、包容百川的胸怀——这些超越具象描述的特质,恰如“道”的本质:它是万物运行的规律,是人心深处的良知,是处世立身的准则,却始终游离在语言的边界之外,只能靠心去体悟,靠行去印证。</p> <p class="ql-block">问询者渴望从“搜索”或“见解”中寻得“道”的答案,实则是陷入了<b>“以言求道”</b>的误区。</p><p class="ql-block">古往今来,无数先贤都在尝试靠近“道”,却鲜有人敢说“我已说清道”。</p><p class="ql-block">孔子周游列国,未曾著书立说,其思想多由弟子记录于《论语》,那些“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告诫、“仁者爱人”的坚守,并非对“道”的定义,而是“道”在处世中的具体显现;王阳明龙场悟道,悟的不是某句能脱口而出的真理,而是“心即理”的通透——他明白“道”不在典籍里,不在他人的言说中,而在每个人对事物的感知、对善恶的判断里。</p> <p class="ql-block">即便是<b>“得道多助,失道寡助”</b>的儒家之“道”,也不是一个抽象的名词,而是“为政以德”的实践、“与民同乐”的共情、“舍生取义”的坚守,这些都需要在具体的行事中体会,而非靠语言拆解就能明了。</p> <p class="ql-block">“言语道断”,断的是用语言穷尽“道”的妄想,却不是断了“道”的传递。</p><p class="ql-block">恰恰相反,正因“道”不可说,才更需要“当面聆听”“近身感受”——因为“道”藏在人的言行举止里,藏在相处时的分寸与温度里。就像古人求师问道,总要跋山涉水登门拜访,不是为了听几句玄妙的理论,而是为了观察师长如何待人接物:见他对仆役温和有礼,便知“道”在谦卑;见他面对利益取舍时坚守底线,便知“道”在诚信;见他在困境中仍能从容不迫,便知“道”在豁达。</p><p class="ql-block">这些无法用文字精准传递的细节,正是“道”的具象化——它不是挂在嘴边的道理,而是融入生活的习惯,是刻在骨子里的修养。</p> <p class="ql-block">更重要的是,“道”的无所不在,早已渗透到我们日常的每一个选择里。</p><p class="ql-block">晨起是否愿意为家人准备一顿早餐,是“道”在温情;工作中是否愿意为同事搭把手,是“道”在协作;面对误解是否愿意先冷静倾听,是“道”在包容;利益面前是否愿意坚守原则,是“道”在底线。甚至自然界的春华秋实、夏雨冬雪,昼夜交替、四季轮回,也是“道”的显现——它从不说话,却用规律告诉我们:万物皆有其时,凡事皆有其度,急不得,也贪不得。</p><p class="ql-block">那些总想着用语言“抓住”道的人,往往会忽略这些身边的“道”,反而在文字的迷宫里越走越远。</p> <p class="ql-block">若有人期待“当面聆听指点”,这份心意恰恰暗合了“求道”的本质:求道不是索取答案,而是寻找共鸣;不是记住道理,而是学会践行。</p><p class="ql-block">就像我无法用三言两语说清“道”是什么,但当我们坐在一处,聊起某件事的取舍、某个人的相处,从具体的情境里分享彼此的感受——或许是对某份包容的理解,或许是对某次冲动的反思,或许是对某份坚守的认同——在这些细碎的交流里,“道”便会悄然浮现。它不是我说给你听的话,而是我们共同感受到的那份“妥当”,那份“心安”,那份“无愧于己、无愧于他人”的笃定。</p> <p class="ql-block">其实,“道”从未远离任何人,也从未拒绝任何人。</p><p class="ql-block">它不藏在高深的典籍里,不躲在智者的言说中,就藏在我们每一次抬头看云的从容里,每一次低头做事的认真里,每一次对他人伸出援手的善意里。</p><p class="ql-block">我们之所以觉得“道”难寻,往往是因为太执着于用语言去“捕捉”它,太急于用概念去“定义”它,反而忘了停下来,用一颗安静的心去感受生活——感受春风拂面的温柔,感受秋雨打叶的诗意,感受与人相处时的真诚,感受坚守底线后的踏实。这些感受的总和,便是“道”的模样。</p> <p class="ql-block">“言语道断”不是终点,而是起点——它提醒我们放下对语言的依赖,转而用身心去贴近“道”;问询者期待的“当面拜访”,也不是为了听一句“真知灼见”,而是为了在真实的相处里,让“道”的温度在彼此之间传递。毕竟,“道”从来不是用来“说”的,而是用来“活”的——活在每一个当下,活在每一次选择,活在与世界温柔相待的每一个瞬间。这便是“道不能说,却无所不在”的真谛,也是我们穷尽一生,都在践行的修行。</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龚崎现</p><p class="ql-block">即日于<b>追本堂</b>•顶上书房</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