邯郸肥乡青年作家郑永涛加入中国作协

大美肥乡

10月9日,中国作家协会公布2025年新会员名单,邯郸肥乡青年作家郑永涛名列其中,成为肥乡区唯一一名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实现肥乡区零的突破。据悉,本年度中国作协会员申报,全市仅三名作家获批加入。 郑永涛,笔名土生,男,1984年生,毕业于江西大宇职业技术学院中文系,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散文学会会员,河北省作家协会会员,河北省散文学会会员,邯郸市作家协会理事。作品散见于《解放军报》《法治日报》《人民公安报》《中国妇女报》《中国老年报》《中国城市报》《中国消防》《语文学习报》《作文周刊》《河北日报》等多家报刊,并被收入多种文学选集、语文试卷,著有散文集《土生土长》《人生无处不诗意》。曾在驻京空军某部服役,后供职于公安战线,现为消防救援队伍中的一员。 作为一名退役军人,退出现役后,郑永涛积极进取,来到高校进修。此后,考入邯郸市肥乡区公安局进入公安战线,成为一名治安管理员。此后,考入邯郸市肥乡区消防救援大队,成为一名政府专职消防员。同时,他还是区政协委员、区党外知识分子和新的社会阶层人士联谊会常务理事、区中志协救援服务队秘书长。退役后,无论在哪个工作岗位上,他都不断学习提升,始终爱岗敬业,脚踏实地,无私奉献,积极创新,开拓进取,各项工作都取得了突出成绩,成为大家学习的标兵。 <b> 努力深造,全面提升</b><br> 郑永涛从小喜欢读书写作,写的第一篇作文就被语文老师当作范文在班上朗读、讲评,在整个学生时代这是常有的事。后来,他被文学榜样的事迹所激励,正式确立了文学梦想,此后的写作和各方面的积累、储备就更加自觉了。虽然在人生道路上面临过许多的选择,也走过不少的弯路,但文学始终占据着心中的最高位置,文学的梦想始终不曾湮没。<br> 2003年12月,作为应届高中毕业生的郑永涛投笔从戎,穿上军装,来到驻京空军某部成为了一名光荣的空军战士,实现了自己的从军梦。在空军军营,除在警卫和通信岗位上做好本职工作外,他还积极发挥写作特长,在《解放军报》《空军报》《战友报》等报刊上发表了多篇新闻、文学稿件。<br> 2005年12月退役后,怀揣文学梦的郑永涛不忘初心,决定进入高校进修深造。2006年9月,他克服重重困难,来到江西大宇职业技术学院进入中文系潜心进修。在读大专的同时,他还努力自考本科,在大专毕业后不久便完成了本科学业,取得了本科毕业证。几年的潜心进修,使他全面提升了综合素质、文化素养和写作水平,为今后的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b> 扎根乡土,讴歌大地</b><br> 每一个作家都有自己的书写地域,这个地域大多都是作家自己的故乡。故乡是作家的精神原乡,是作家源源不断的创作源泉。郑永涛说,他是黄土地的儿子,他的精神原乡就是他的故乡——冀南平原,肥乡这片大地,一个叫作郑村的小村庄。<br> 1984年的一个冬夜,郑永涛降生在故乡冀南平原一个叫作郑村的小村庄。从此,在祖祖辈辈生活的黄土地上,在小小的村庄里,他渐渐开始了自己的童年,自己的人生。故乡的风土人情,故乡人的勤劳、朴实和善良,给了他认知世界、面对人生的角度,构成了他生命最基本的底色。这底色,后来从未消褪过、改变过。而且,童年时期镌刻在他心底的那个村庄的格局和轮廓,也成为他后来读书、创作的主要情境选择。故乡的印迹,已经永远无法从他的生命中抹煞了。<br> 这些认识和体会,是在郑永涛长大离开故乡之后才有的。郑永涛说,一个人只有离开故乡,才能真正认识故乡,也才能明白故乡在自己心中的位置。北上参军、南下求学、漂泊异乡的经历,使他远离了故乡,给了他回望故乡、认识故乡、体味故乡的机会,也使记忆中的故乡带了怀旧和审美的味道。同时,也使经历过人情世故和世态炎凉的他最终明白,有些东西可以随着时间的流逝而改变,有些东西却永远不会改变,也不应该改变。于是,他便拿起笔开始在纸上述说故乡的风物和浓浓的人情味。故乡,成了他主要的创作源泉,也成了他笔名“土生”的缘起。在对故乡的书写中,他努力从对风物的描写中体味生活的趣味和意义,从对小人物命运的记述中触动人的悲悯情怀,从对童年往事的回忆中重温生命初期最纯粹的快乐,从对亲情的感念中致敬亘古不变的主题,从对乡村日常的体察中感悟生活的道理。<br> 所以,郑永涛钟情于故乡,钟情于乡土散文创作,是自然的,也是必然的。<br> 2021年10月,郑永涛将多年来创作的乡土散文收于一集,取名“土生土长”,交由天津人民出版社出版发行。在这部散文集里,郑永涛以故乡冀南平原一带为书写地域,以回忆的笔调和朴实的文笔,记录了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的乡村生活。全书共分五部分,《故乡风物》写故乡的风景、风俗和物件,《乡人面孔》写故乡命运各异的小人物,《往事如歌》写自己的童年往事,《血浓于水》写自己的亲情故事,《生活哲思》写自己对生活的感悟。<br> 《土生土长》出版后,引起了不小的轰动。因为写的都是家乡人、家乡事、家乡景,家乡读者纷纷通过各种渠道求购、阅读、收藏这部散文集。通过这部著作,郑永涛向广大读者介绍故乡、宣传故乡、推介故乡,用自己的文字为家乡代言,为推动家乡的文化建设作出了一定贡献。 <b> 不懈努力,再创辉煌</b><br> 出版乡土散文集《土生土长》后,郑永涛并没有停止前进的脚步,而是继续努力,勤奋创作,在文学的道路上不断前进。随着阅历的丰富,水平的提升,他创作的题材也不再仅仅局限于乡土。他将目光和文字投向更广阔的天地,深入烟火日常,发现诗意美好,感悟宇宙人生。<br> 经过日积月累,2023年10月,郑永涛的第二部散文集《人生无处不诗意》由中国言实出版社出版发生。在这部散文集中,他用赤诚的热爱、发现的眼睛、深度的思索、舒缓的笔调,经历世事沧桑,体味人间烟火,发现诗意静好,阐释生活美学,感受人生况味,体悟宇宙人生。全书共分六个专辑,《诗意》展现烟火日常中的诗意和生活美学理念、生命思索,《絮语》记录生活中的点滴感悟和体会,《故人》回眸过往岁月中难以忘怀的人和事,《旧梦》追忆自己的深情往事和淡淡乡愁,《戎装》回顾自己刻骨铭心的军旅岁月,《素笺》是他与故交、文朋诗友间的书信往来。<br> 除出版著作和在各级报刊上发表数百篇(首)作品,郑永涛还多次获奖。其中,诗歌《军号悠悠》《军营的夜,静悄悄》在纪念抗日战争胜利60周年暨中国人民解放军首次授衔授勋50周年举办的“中华魂”全军征文活动中荣获优秀入围奖,散文《露天电影》和《母亲,我想为你洗次脚》分别在第二届和第三届全国青少年冰心文学大赛中荣获大学组铜奖和金奖,散文《老小俩》在第10届河北散文名作(单篇)评选中荣获三等奖,散文《初冬记忆》在首届河北文学奖评选中荣获入围奖,诗歌《我怀念着我的故乡》在首届雁翼诗歌奖评选中荣获铜雁奖,诗歌《为了家乡更加生态、富裕、美丽》在市政协庆祝新中国暨人民政协成立70周年征文活动中荣获二等奖。同时,郑永涛的作品还被收入多种文学选集、语文试卷。其中,散文《雪落故乡》在《河北日报》发表后,被《语文学习报》选作中学生阅读理解题;散文《生活的真相》在《邯郸晚报》发表后,被选作山东省淄博地区(五四制)2020-2021学年六年级上学期期末语文试卷阅读理解题。 <b> 热心公益,推动发展</b><br> 郑永涛明白,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他深知,一个人取得的成绩不算什么,只有带动大家一起创作、共同进步、形成气候,才能推动一个地方的文学事业繁荣发展。于是,他接受上级委任,于2018年12月开始担任肥乡区作家协会负责人,负责作协全面工作,一干就是四年。在这四年时间里,他把助力肥乡文学爱好者成长当成自己的职责,把助推肥乡文学事业当成自己的使命,为推动肥乡文学事业繁荣发展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期间,他大胆创新,不断丰富文化活动,持续提升肥乡文学界社会影响。先后多次举办了诗歌朗诵会、征文、采风、文艺沙龙、爱心捐款等活动,使广大文学爱好者进一步丰富了文学生活,积累了创作素材;他始终注重学习培训,多次举办肥乡文艺大讲堂活动,邀请本地或外地专家教授、文化人士进行授课,并组织文学爱好者积极参加上级作协和外地作协举办的各类培训活动,使广大文学爱好者的文学素养、创作水平逐步提升;他大力激励文学创作,助力文学爱好者发表、入会。创新常态化开展了每周一文和“丛台酒”杯同题诗文活动,每周汇总、推出文学爱好者优秀文学作品。同时,积极向上级报刊推荐文学爱好者作品,帮助文学爱好者加入上级文学组织。四年间,共推荐文学爱好者在国家、省、市级报刊上发表各类文学作品260余篇(首),发展省级会员8人、市级会员28人,进一步激发了广大文学爱好者的创作热情,推动了肥乡文学事业的繁荣发展。 <b> 展望未来,任重道远</b><br> 展望未来,郑永涛表示,成绩代表过去,一个作家的使命就是不断创作优质的精神食粮,我将始终目光向前,在文学创作的道路上笔耕不辍。同时,也始终会将目光投向故乡大地,乘着乡村振兴的东风,聚焦乡村叙事和文化书写,努力为故乡的乡村文化振兴作出应有贡献! 郑永涛,笔名土生,1984年生,河北邯郸人,毕业于江西大宇职业技术学院中文系,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散文学会会员。作品散见于国内多家报刊,并被收入多种文学选集、语文试卷,著有散文集《土生土长》《人生无处不诗意》。曾在驻京空军某部服役。联系方式:138032001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