席旦的艺术人生与亲情世界

彭兆琪

<p class="ql-block">图片提供 四川人艺 杜建华 席宁 张士鲁 彭兆琪 网络</p><p class="ql-block">文字 编辑制作 彭兆琪</p> <p class="ql-block">10月8日,我在巴蜀成都校友群里看到林德胜发出的讣告,惊悉席旦同志因病突然去世,一时颇感意外。之前并未听说她患有什么严重疾病,怎么就这样匆匆离我们而去了呢?</p><p class="ql-block">席旦同志是四川人民艺术剧院原党总支书记、院长,优秀共产党员,中共十五大代表,国家一级演员,还曾担任四川省妇联执委。她因突发疾病抢救无效逝世,享年82岁。</p> <p class="ql-block">由于我曾在四川省文化厅工作过十五年,有幸与她相识,知道她是四川人艺的院长,也是一位知名演员。我也了解她的父亲席明真先生,是中国著名的戏剧活动家、编导和地下党员,被誉为“红色川剧专家”和“川剧功臣”;她的母亲雷南女士,也是一位杰出的话剧演员。对于她的弟弟妹妹,我亦略知一二。</p><p class="ql-block">席旦同志出身艺术世家,一生奉献于戏剧事业,她的离去,令人惋惜。</p> <p class="ql-block">席旦的艺术之路始于山城重庆。1950年至1955年,她在重庆市人民小学度过了童年时光;随后进入重庆市第41中学就读,直至1959年。那年秋天,她顺利考入四川人民艺术剧院附属戏剧学校,开始了专业学习。1961年9月,她正式进入四川人民艺术剧院工作,并于1981年9月光荣加入中国共产党。</p><p class="ql-block">在近四十年的舞台生涯中,席旦先后参与了六十多部大型话剧的演出,并在其中五十多部作品中担纲主演。她的表演风格自然含蓄、严谨深沉,语音纯正,台词清晰,极富表现力与感染力,深受同行敬重与观众喜爱。她塑造的众多女性形象,至今仍熠熠生辉——《青年近卫军》中的乌丽娅、《霓虹灯下的哨兵》中的林媛媛、《槐树庄》中的金梅、《红泉岩》中的李玉英、《万水千山》中的李凤莲、《西安事变》中的华敏、《于无声处》中的何芸……这一个个鲜活的角色,串联起她璀璨的艺术人生。</p><p class="ql-block">作为院长,席旦曾在接受《光明日报》采访时深情地表示:“我希望剧院不断推出优秀作品。”她是这样说的,更是这样做的。她珍视老艺术家的创作心血,在她的大力推动下,话剧《辛亥潮》荣获第六届文华新剧目奖;她悉心培养戏剧新生力量,全力支持的话剧《船过三峡》不仅荣获第七届文华新剧目奖,更走出国门赴英演出,实现了中国现当代题材话剧赴欧洲演出的突破;她勇于开拓、兼容并蓄,积极推动剧院进行音乐剧探索,音乐剧《未来组合》一举夺得第九届文华新剧目奖,开创了四川人艺上演音乐剧的先河。</p> <p class="ql-block">《船过三峡》剧照</p> <p class="ql-block">音乐剧《未来组合剧照》</p> <p class="ql-block">音乐剧《未来组合剧照》</p> <p class="ql-block">席旦用她的一生,深情地守护着、滋养着她所热爱的戏剧舞台。</p> <p class="ql-block">席旦父亲席明真</p> <p class="ql-block">席旦的父亲席明真先生,1914年生于四川江安。他早年求学于泸县川南师范学校艺体专业,后从成都大同电影戏剧学校导演班毕业,很早就展现出对戏剧艺术的热爱与才华。</p><p class="ql-block">青年时代,席明真便积极投身进步文艺活动。1935年,他组织“西南话剧社”,参与演出《回春之曲》等剧目,以戏剧为武器宣传抗日。1938年,他正式加入中国共产党,此后长期从事地下工作,历任中共江安县委书记、荣昌县委书记等职,在革命岁月中组织领导抗日救亡和地方革命工作,信念坚定,贡献卓著。</p><p class="ql-block">新中国成立后,席明真先生将全部精力投入到新中国的文化建设中。他先后担任中共重庆市委宣传部文艺处处长、四川省川剧院副院长、四川省川剧艺术研究院院长等重要职务。</p> <p class="ql-block">1950年席明真(右)与郭沫若合影</p> <p class="ql-block">在川剧艺术的传承与创新领域,他更是功绩斐然。他不仅主导改编了《孔雀胆》《焚香记》等传统经典,还创作了《江姐》这样的现代川剧剧本,为古老剧种注入了时代精神。1982年,他积极推动“振兴川剧”工作,亲自指导《四姑娘》《巴山秀才》等优秀剧目的复排与提升。他所著的《川剧浅谈》一书,深入浅出,影响深远。席明真先生一生致力于川剧的现代化发展,被后人誉为“川剧功臣”,其艺术理念与实践至今仍滋养着川剧舞台。</p> <p class="ql-block">上图</p><p class="ql-block">时任《四川戏剧》副主编的杜建华(左 后任川剧艺术研究院院长)与老院长席明真于1988年在扬州参加中国戏曲现代戏年会在瘦西湖边留影。</p><p class="ql-block">杜建华说: 席公是专家型领导,对我们这些刚进入川剧界的年轻人既关心又宽容,是我进入川剧研究领域的引路人。 </p><p class="ql-block">这是一张具有年代感的合影照片。背景中有传统风格的建筑,临水而建,周围树木环绕,水面平静倒映着景致;青年、老年专家学者并肩而立,场景呈现出温馨且带有怀旧氛围的画面,值得珍藏。</p> <p class="ql-block">席旦的母亲雷南,是一位在话剧舞台上光芒四射的表演艺术家,其艺术造诣之高,甚至连周恩来总理都熟知并赞赏她的表演。</p><p class="ql-block">那是1957年2月10日的夜晚,山城重庆的抗建堂灯火通明,气氛格外不同。周恩来总理与贺龙、李井泉等领导人亲临剧场,观看话剧《日出》。当晚,舞台上那个风情万种又命运悲凉的“陈白露”,被雷南演绎得淋漓尽致。</p> <p class="ql-block">观看《日出》的周总理(右)和贺龙(左)元帅</p> <p class="ql-block">演出结束后,周总理对她赞赏有加,给出了一个既专业又留有期许的评价:“我给你打75分。”一旁的贺龙元帅听后,爽朗地笑着补充道,言语间充满了对后辈的体察与爱护:“她还是有点拘束。她要不是共产党的话,也许放得更开些。”</p><p class="ql-block">这则珍贵的轶事,不仅是一段关于表演艺术的品评,更是一段温暖的历史瞬间。它生动地印证了,雷南是一位以其精湛演技,走进了国家领导人视野的、备受推崇的杰出演员。</p> <p class="ql-block">席旦的弟弟席伽,同样就读于重庆市第41中学,是一位名副其实的“将门虎子”。他不仅学业优异,在1964年以骄人的成绩考入了当时中国顶尖的军事科技学府——哈军工,成为令人瞩目的天之骄子;在运动场上,他同样是耀眼的明星,作为校篮球队的主力队员,挥洒着青春的汗水。这里有一张珍贵的照片,让我们一起看看:</p> <p class="ql-block">上图说明:</p><p class="ql-block">重庆市第41中,于1964年8月代表重庆市参加四川省第一届中学生《三好杯》篮球比赛获男子冠军和风格奖后留影。</p><p class="ql-block">一排左3为席旦弟弟席伽。我在三排左4。</p> <p class="ql-block">席旦的妹妹席鸽,我虽未曾有幸直接接触,但一直记得她的名字,也知道她比姐姐席旦要小上许多。最难忘的是1964年初春,在重庆留真照相馆的橱窗里,我曾看见过一张席鸽的照片。照片中的她,容貌清秀,眉眼间活脱脱便是她母亲雷南女士的影子,那清丽的模样,实在动人。</p><p class="ql-block">刚刚得知,席鸽任教于中央戏剧学院导演系,现退休在北京。</p> <p class="ql-block">那场在《2019成都光亚国际小提琴邀请赛》期间举办的《杨宝智作品专场音乐会》,竟成了我与席旦院长最后的相见。</p><p class="ql-block">在四川音乐学院的演出厅里,我们就那样并肩坐在第二排,静静地聆听着每一个音符流淌。演出间隙,或许有过轻声的交流,有过会心的对视,可偏偏,我们没有想到要留下一张合影。</p> <p class="ql-block">上图</p><p class="ql-block">我和席旦共同观看的那场《杨宝智作品专场音乐会》。</p><p class="ql-block">杨宝智和学生演奏的《喜相逢》拉开了音乐会大幕。</p><p class="ql-block">左一为杨宝智老师。</p> <p class="ql-block">自那一别,人世倥偬,我们便再未相逢。谁能料到,音乐厅里那相邻的座位,竟是此生最后的缘分。</p><p class="ql-block">此刻,得知她远行的消息,往昔的一幕幕浮现眼前。那份沉淀在心底的难过,沉甸甸的,不仅仅是为一位艺术家的离去,也为那一段再也无法弥补的、咫尺之遥的空白。</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