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 言 <p class="ql-block"><b> 标题中301指什么?它实际上是早年学校里的一个专业代码。好像挺神秘的是吗?</b></p> <p class="ql-block"><b> 专业从筹建 到结束约三十余年。让我们通过照片来回忆过往的事情吧。 </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5px;">🌲 以下就是我们学校在嘉定的主体建筑。前后二幢楼,前一幢是教学楼,后一幢是实验楼。中间有通道相连接。 🌲</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5px;"> 🌿 学 校 外 观 🌿</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5px;"> 学校源于58年大跃进后不久的复旦中学,1959年2月26日我们在复旦中学高二的二百多位学生放弃了读大学的可能,服从国家快速发展对科技人才之急需,转为中专。当时就在上海原地(复旦中学) 就读。开始仅计算机专业,曾挂牌“上海计算技术学校”。个别基础课和专业课就分别靠临近的交大和华东计算所派员来上。</b></p> 1960~65年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5px;"> 🌿 毕业照在嘉定新校址拍摄 🌿</b></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5px;"><span class="ql-cursor"></span> 🍂 毕业后老同学不忘回母校故地(现在的复旦中学)留个影 🍂</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5px;">🌱 原来学校对应科学院上海分院有七个专业。由此命名为 上海第二科学技术学校。有上天的也有入海的。最后经调整只保留了三个,即计算机(101)、电子(201)和这第三个专业~301专业,即”半导体(原称技术物理)专业”。 🌱</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5px;"> 专业从筹建到结束约三十余年。让我们通过照片来回忆过往的事情吧 。</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5px;"> </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5px;"> 🌹 由于特别缺少专业人才,学校就留校一些同学作为专业及基础专业老师来培养和使用。301专业老师的进修就在复旦大学內。🌹</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5px;"> 🌼 进修主要以住读听课并参加考试为主。 六三年后陆续离开复旦大学回校准备教学...。 🌼</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5px;"> </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5px;"> 进修期间除了听课外,大家还参加自己今后可能承担的课程对学生的辅导和实验的答疑等事宜。</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5px;"> 进修时反正有时间,就多听些课(参加考试)。拿了工资读书机会难得!也要对得起单位。那时整天忙碌在课堂,图书馆,实验室之间。</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5px;">🌻 回校后除了作为一个合格的教师仍需不断进修(到嘉定的上海科技大学听课)学习及对工作中的业务学习专研外,还参加各种不少的学校组织的活动 。 🌻</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5px;"> 那时在嘉定交通不便,最开始了一个月,后来二周到一周才能回一次上海家。自己还未成家,所以进修和业务上专研的时间多得很,也有兴趣!</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5px;"> 🌸 我和陆宝庆一起搞实验室建设 ,实验分基础的普通的物理实验和专业的半导体实验(专业部分开始朱hr负责过一部分)。 二部分都分别设课计入考核成绩。🌸</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5px;"> ☘️ 设立实验课不是仅仅为了验证已有书本知识,重要的是通过实验学会如何探寻相关知识。 ☘️ </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5px;">🌲 车间顺应教育要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所建,由当时的教研室主任忻 f l 安排。参加人员多数都是留校的学生。最早生产邮电器材厂转过来的硅二极管</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5px;">。🌲</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5px;"> ☘️ 半导体车间创业初期人员照 (他们中 有 陆宝庆 和之后留校的 杨xl, 朱zd,吴jg,张fl, 葛ly, 徐xf) 。之后的任何车间里基本建设都少不了他们的努力与参与! ☘️ </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5px;"> 🍁 以下是当时一些班级的集体照 🍁</b></p> 1966~1980年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5px;"> 搞些科研有何不可。忻fl 和我到市科委联系项目。之后便承接了市科委655项目中的一个,即碳化硅发光二极管。</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5px;"> 🌺 该项目主要是将当时的计算机全部晶体管化,包含数码显示屏。我们将原有的中国科学院硅酸盐所研发的工艺从实验室走向批量化生产并适当改进其工艺。 🌺</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5px;"> 当然要生产的话,量大的LED 的封装还有很特殊材料和对光学要求,这方面女同胞付出较多。</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5px;"> 🌷 以上是所承接市科委655项目中碳化硅发光二极管的早期(1965-66年寒假期间)参于者(包挂4名学生)与合作方合影 🌷</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5px;">🌺 项目中首先在自己设计和建造的设备上运行 。这些设备主要是要保证真空时,在大功率【15伏,500安培】产生的高温(2350ºC)条件下能正常外延掺杂SIC晶体生长的工作。就做个欧姆结也要约1500度高温才能形成。 当然设备建造中少不了校內金工车间和电工师傅的协作。🌺</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5px;"> 🌼 项目结束后,给了华东计算所一批碳化硅发光二极管。完成此项目也对得起我校校名中有“科技“二个字。可是目前碳化硅材料作为发光二极管已不大被使用。可因其禁带宽度较宽,作为在高温和高辐射下工作的半导体功率器件仍有不可取代的用途。当前特别在航天和航空领域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5px;"> 文革开始,教学,科研和生产一度中断 ...。</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5px;"> 文革开始不久,教学终止生产恢复,抓革命促生产嘛!那时在嘉定交通不便,一周只能回一次上海家。</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5px;">🍂 当时空闲时间较多。常散步到汇龙潭公园 一带。 🍂</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5px;"> 🍁 文革时期,教学任务暂停, 学校曾被上海仪表局接管,由上无七厂转来的隧道二极管和霍尔元件都接往我们车间生产。 🍁</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5px;"> 同时由上无七厂转来的锗霍尔元件还作为国家09工程之一部分转由我们专门研发。霍尔元件采用锗的合金欧姆结工艺,项目的关键是要解决芯片的磁场与输出电压的线性度问题。</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5px;"> 🍂 在因655项目兴建的器件楼前,09工程Hall元件的参与者们在楼前留影。右边第一位是该项目在此的负责人何振瀛( 北京电器科学研院)。有好几位是当时沪东造船厂支援电子行业建设的小青年。🍂</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5px;"> 🍁 事后,还曾出书推广其应用。 🍁</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5px;">🍁 文革后期于1975~76年,在上海市区曾到由仪表局主管的工厂开门办学 。 🍁</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5px;"> 🌴 101教研室在开门办学中的的线切割机技术对参与者业务上也有很大提高吧,总比关门闹革命强吧! 🌴</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5px;"> 🌲 电子计算机开始了由原有的单纯科学计算向工业自动化或智能化方面发展 🌲</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5px;"> 开门办学业务上大大拓宽了我的专业视野,通过在各处查找资料,到车间了解情况等工作,最后编写成教材、上课等活动。不但自己对新接触的晶体管器件而且对相关这几年快速发展的集成电路也很感兴趣,弥补了自己原来对专业知识的不足,也大大的提高了我的专业业务水准。</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5px;">🌺 开门办学时,曾在上海十四厂等单位指导学生的毕业设计,成功设计成一些中小规模MOS集成电路产品,有九项列为有关单位的新产品。规模最大的 IC 是128位动态RAM 和 计数⁻寄存⁻译码 两块集成电路,颇受业内和用户的好评。另外,有一块集成电路是1024位动态RAM,当时在国际上才步入大规模集成电路时代,自己也是指导老师。因为回嘉定等事没进行到底,后知也研发成功了。自己在业内开始有点小名气。 🌺</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5px;"> 主席去世,文革结束。一个新时代随之到来!</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5px;">🌲 也许平时搞业务多些,1978年4月即顺利地考入了上海科大的首届研究生。 🌲</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5px;"> 毕业的硕士论文是用龙格⁻库塔的数值算法计算VDMOST饱和区的直流特性。有关论文的核心内容发表在国内专业核心期刊上。</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5px;"> 🌻 研究生毕业于1981年12月。后来还为中国科学院冶金所解决砷化镓晶体管不可用于单一电源开关集成电路中的问题。有关结果也发表于重要学术刊物上。🌻</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5px;"> 读研后仍难忘我们的老“301“。谢绝了指导老师的留校邀请返原校 。现在想想我真是太感情用事了!当然母校两位党政领导到我家望我回校也有关,我想拿了你们发的工资也应该回本单位。</b></p> 1980~2000年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5px;">🌷 此时教研室从车间建系独立了出来,将更多地面对教学(自己讲授过 固体物理,晶体管原理,集成电路原理、设计和制造,半导体传感器,BASIC和FORTRAN语言与算法等课程)、实验室建设和科研及部分系领导工作。🌷</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5px;"> 🍂 学会的会议(1982年)交流发言后与上海科大读硕时的老师和同学留影 🍂</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5px;">🍁 文革后我校首届技术物理系本科毕业生留影 🍁</b></p> <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5px;"> 🌻 此时教研室扩充为系了! 🌻</b></p> <p class="ql-block">....... 🌴 🌹 🌴 ......</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5px;"> 有以前锗材料做霍尔元件的和在市里做MOS集成电路的经历,自然不难想象把原来车间生产的锗霍尔元件改成用硅的集成电路来做。</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5px;"> 🌺 于是按自己设想向市科委申报 “三漏CMOS磁敏集成电路“。🌺</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5px;"> 有了项目,经费就好办。几年下来半导体生产环境要求也已经大不一样了!集成电路的生产环境工的房间里面要无尘化;水要很高要求的去离子水...。用电功率也大多了!工艺不一样了,设备当然也不一样...。对此相关的301留校的王锡华等同事都给于解决,真能干,不简单。项目顺利完成应该少不了他们的帮助。</b></p> <p class="ql-block"> ☘️ = 🌺 = ☘️ </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5px;"> 这是301车间,与其相邻的另一个二楼车间也主要因 三漏CMOS磁敏电路 项目申报成功所得经费而建。</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5px;"> 🌷 向市里申报的 “三漏CMOS磁敏集成电路”用硅集成电路光刻微米级MOS工艺制作,免去了人工修补过去霍尔电极不等位电势的工序。另外由于光刻工艺,霍尔磁感应面积小到微米,是目前最小的测磁元件。由市计量所测定磁场的线性度等指标也都很好,因此应用和推广价值都极大。🌷</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5px;"> 项目完成后,部分成果分别于1989年和1990年以二篇论文发表于专业期刊上,。可惜我将离开大家了,希望大家继续努力。以下是和参与该工作的各方面人员留影 。</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5px;"> 🌹 虽然因此得奖,可是早已想回上海啦!🌹</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5px;"> 当然说这话不意味着对以上奖项无所谓。主要还是想换个地方,这里时间待的太长了,都快五十了 ,还是换个环境吧!我又是留校的,好像特别照顾似的,真是“鬼“才知道!</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5px;"> 🌲 那时在嘉定感到比较远,找项目或与协作方联系都不方便。再说家里也要我回市里工作,可以顾及些家里。之后又放弃了已联系上的对方已有意接受赴美读博(当然都要自己掏腰包) 的可能性🌲</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5px;">🌻 与部分技术物理系的老师们校门前留影 🌻 </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5px;"> 原复旦中学师生校友们返校时于登辉堂前留影</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5px;">🌷 调上海交大前与当时我们部分系办成员(缺少王震权)合影 🌷</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5px;"> 🌹 老301教师们来一张影吧 🌹</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5px;"> 三十周年校庆与同班过的海归同学合影一张。谁想到在一片热热闹闹欢庆建校三十周年之际正是它将面临改朝换代的前夕。</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5px;"> 🌵 1994年学校撤销建制,和上海科大,原上海大学等校一起合并成新的 上海大学。🌵</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5px;"> 原址仍是有一个类同名的学校,但归属已经大不一样了!</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5px;">🍂 以下是看望支援三线建设后在太仓落户的陆宝庆家中留影 🍂</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5px;"> ☘️ 我已算正式调往上海交大工作,以下是和交大的同事们在电子线路试题库审定会时的合影照。 ☘️</b></p> 2000年后~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5px;"> 🍂 此时大家都前前后后退休了,虽隔多年,过去的情谊难以忘怀! 🍂 </b></p> <p class="ql-block"> ~ 🍀 ~ 🌹 ~ 🍀 ~</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5px;"> 🌲 调人上海交大后到退休工作约十年。上课、科研,带领研究生完成多项科研和外协作项目。仍不离开本行...。 🌲</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5px;"> 🌺 虽然已有多年,可与原交大研究生们结下的情怀难以忘记。 🌺</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5px;"></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5px;"> 🍁 當然不會忘記交大退休前,院和系對我的同情和特别關懷,我是能領情的。🍁 </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5px;"> 💐 这次2001年原址上的科二校聚会时,在显示板上的该校领导就是原301教研室的首任教研室主任~ 忻 f l 校长,真是当官的好料! 💐</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5px;"> . 🌹 原 校 址 现 景 🌹 </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5px;"> 现在这里是“上海科学技术职业学院“ 所在地(另一部分在闵行)。是一座有一定规模的民办职业学院。</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5px;">🌷 老同学们去过学校后就逛嘉定老城,真是一举二得。🌷</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5px;"> 退休后301的邱鹤庆在校友联络中起到的作用真是值得赞赏!要不是他的关心,我这个美篇也难以坚持做到底。</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5px;"> 想来这个学校头衔变化如下, 不算少。但这个301专业的专业范畴自始至终不变!</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5px;"> 🌲 上海计算技术学校—>上海第二科技学校—>上海科技学校—>上海仪表局七.二一工业大学—> 上海科技专科学校—>上海科学技术大学(分部)—>上海科技专科学校 🌲</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5px;"> 主管部门由最初科学院上海分院主管变成上海科委,后来文革时期由上海仪表局主管,之后由科大、高教局主管。最后和科大一起并入上海大学。</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5px;"> 1994年上大组建后,成为理学院物理系的组成部分,原科专技物系的教师各自进入不同的教研室,如微电子教研室、普物教研室、普物实验室等。</b></p> <p class="ql-block"> 🌴 🌹 🌴</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5px;"> 以上照片基本上按时间顺序排列。文字叙述不算多,每个人还都有自己不同的经历,不同的故事。借此仅想给有过类似经历的师生们回忆用的。</b></p> <p class="ql-block"> ☘️ ~ 🌹 ~ ☘️ </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5px;">🌹 2014年经过岳阳路,看望退休后还在工作的老同学吴直江时,特意在他们研究所对面的中国科学院上海分院处逗留。想当年一毕业就安排到这里进修(701专业),虽然因为专业调整只有呆了约1~2个月,可是那个学术氛围对刚工作的我来说,影响是深远的 ...。🌹</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5px;"> 人是总有感情的。即使离开科专校多时,还时不时想起,阴魂不散。 </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5px;"> 退休后,毅然受邀为上海大学这一和原母校有血缘关系的校方作贡献。</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5px;"> 在自己熟悉的专业领域为研究生采用英文教材授课(二门),并独立完成自己市里立项的一项重要的集成电路(锂电池充放电管理电路)开发科研项目,为国家节省了大量外汇。 还被公司评为2003年度先进个人。</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5px;">🌷 最后申得专利后开公司经营多年...。还被其它公司和市里有关部门连续九年聘为相关专家。 🌷</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5px;">🌹 自己又有幸被入选到【 20世纪中华人物志 】一书中 🌹</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5px;"> 🍁 想起来要不是有301这段经历且有301周围一些志友们不断鼓励和帮助,是难有此荣耀的!🍁</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5px;">🌴 晚年实现了和太太周游包挂台湾省的国内和国外(35国) 的梦想。享受着幸福,安逸的晚年生活! 🌴 </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5px;">🌹 因社会的变革,学校变化太多也太大,友谊和回忆是甜蜜的,可和大家差不多,也有点辛酸,编辑到此甚至有点懊悔,然而本文中301这个行业似方興未艾,而且從電路級升級向系統模塊化转变。处于發展之时。本书已花了不少精力,还是有始有终吧! 🌹 </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5px;"> </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5px;"> ~ Wdx ~ 2025年6月 </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