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昌天主堂百年之变(下)

宜昌石头

▲精彩继续<br> 这一部分,讲述新中国成立后天主堂的沧桑之变。 ▲《人民日报》头版<br> 1949年7月16日,人民解放军第四野战军38、47军在曙光中进入宜昌, ▲简笔画 解放军进入宜昌<br> 宜昌这座西陵峡畔的小城从此换了人间。 ▲天安门城楼上<br> 1950年5月,开国总理指出:“宗教团体本身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要建立自治、自养、自传的教会。<div> 宗教团体要摆脱帝国主义控制,肃清帝国主义影响。”</div> ▲1954年的周总理<br> 周总理又指出:“唯物论者同唯心论者,在政治上可以合作,可以共存,应该互相尊重。<div> 我们可以在《共同纲领》的基础上实行合作。</div><div> 我们的统一战线要扩大,其界线要看是否同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割断了联系”。</div> ▲封面<br> 李小国的《天主教宜昌教区史志》记载,<div> 1951年7月3日,成立了宜昌天主教革新委员会,接管外国传教士在宜昌教区的一切权力;</div> ▲二马路上这栋知名建筑也是天主堂的<br> 同年,天主教在接受当地政府登记时透露:<div> 当时二马路天主堂的房地产有“房屋489间,土地68亩”。</div> ▲遣返或驱逐<br> 到1952年12月23日,宜昌教区所有外籍传教士先后被遣返或驱逐出境。 ▲张鸣谦<br> 1956年,张鸣谦神父成为天主教宜昌教区第一位中国籍主教。<div> 5月,宜昌天主教所有房地产申请由市政府托管;</div> ▲天主堂对面原自立路边的房产<br> 1958年9月,天主教房地产在宜昌私房改造中,除教堂和神职人员的住宅,<div> 其余全部由政府接管,神职人员全部参加生产劳动。</div> ▲全国山河一片红<br> 1966年,运动兴起,教会神职人员、修女受到不同程度的冲击,宗教活动被停止,教堂被占用。 ▲封面<br> 李明义在《宜昌开埠》中写道:“文革期间,停止了一切宗教活动,天主教堂被改为展览馆。” ▲封面<br> 他在《沧桑二马路》中介绍说:<div> “据当时在展览馆工作的佘代科介绍,</div><div> 1967年。湖北省通知各地市要举办‘毛泽东思想胜利万岁展览’,</div> ▲主席坐像<br> 宜昌市组成‘三结合’专班到省里接受任务后,<div> 决定将已经停止宗教活动的天主教堂改为‘毛泽东思想胜利万岁展览馆’,</div><div> 用于举办主席在各个时期的照片展览。</div> ▲展览馆<br> 为了看不出展览馆是由天主堂改建的,第一次(1933年)扩建中增建的塔楼被铲平于屋面。”<div> 于是,天主堂就被改变了模样。</div> ▲游行的队伍<br> 其实,将天主堂当作展览馆并非第一次。 ▲“大跃进”游行的队伍<br> 资料显示,“大跃进”的1959年,有关部门拿出了新的《宜昌市城市建设总体规划》,<div> 纪念国庆10周年活动时,就将城市规划总图及模型全部搬往乐善堂街天主堂大厅</div><div> 参加《宜昌市国庆10周年建设成就展览会》展出,</div> ▲上世纪80年代伍家岗<br> 首次向全体市民展示了宜昌市有史以来第一个城市总体规划,<div> 使大家了解了宜昌社会主义建设的美好前景。</div> ▲上世纪80年代宜昌全景<br> 在特殊十年期间,改建成展览馆的天主堂同时也是宜昌地区群艺馆所在地, ▲电影院(借意)<br> 办过培训班、开过座谈会,<div> 除了根据形势需要,举办过各种主题的展览,还一度变成了电影院。</div> ▲罗洪波<br> 罗洪波回忆:天王堂曾经改成地区展览馆,他被抽去参加过两次布展,<div> 每次都半个月以上,吃住在市二招(现夷陵饭店)。</div> ▲音乐史诗《东方红》<br> 对当时天主堂大门门额上添加的“葵花向阳”浅雕二方连续图案印象较深。 ▲1980年地图(局部)<br> 1980版的《宜昌市地名志》记载:<div> “(自立路)沿街驻有自立路小学、解放卫生院、宜昌地区群艺馆等单位”。</div> ▲双塔楼<br> 李明义在《沧桑二马路》书中写道:<div> “1979年,在落实宗教政策归还天主堂以后,天主教恢复重建了天主堂的塔钟楼。</div> ▲门楼双尖塔顶<br> 20世纪90年代,<div> 首任国籍主教张鸣谦对天主堂进行了第二次扩建,在原有建筑基础上增建了门楼双尖塔顶。</div> ▲哥特式建筑风格<br> 扩建后的天主堂具有兴盛于中世纪高峰与末期的哥特式建筑风格, ▲尖塔<br> 其外观尖塔高耸, ▲拱门<br> 尖形拱门造型, ▲花窗<br> 室内装饰有彩色花窗, ▲圣经故事的画框<br> 墙面上安装了绘有圣经故事的画框, ▲天主堂<br> 这就是现在的宜昌天主堂,也被称为方济各会天主教堂”。 ▲西陵区政府<br> 西陵区政府网站也有关于天主堂的相关介绍: ▲俯瞰天主堂<br> 天主教堂位于宜昌城区云集路与二马路之间的自立路东北侧,整体占地面积5800㎡,<div> 由教堂、主教府、洋行三栋建筑组成,基本为罗马式建筑形制。</div> ▲天主堂侧面<br> 教堂坐东北朝西南,占地面积2000㎡,<div> 始建于民国二十二年(1933年),上世纪九十年代进行了一次大的改建和维修,</div> ▲二马路口远眺<br> 现存建筑高23m,主体建筑仍为罗马式形制,由于屋顶升高,又兼具哥特式建筑风格。 ▲主教府<br> 主教府位于教堂东南部,紧邻二马路,坐西南朝东北,占地面积3500㎡,建筑面积3000㎡,<div> 二层砖混结构的罗马式建筑,原为教堂的办公大楼,</div> ▲桔红色的主教府<br> 上世纪九十年代与教堂一起进行了改建和维修,外墙体全部为桔红色。 ▲三岔路口的洋楼<br> 洋行(解放前同震银楼,解放后三峡酒楼)位于教堂和主教府之间的西南区域,<div> 是二马路与自立路的交汇处,坐西北朝东南,三层砖混结构的罗马式建筑,</div> ▲联合调研组现场查勘<br> 占地面积300平方米,建筑面积600平方米,原与主教府之间为一空地,<div> 现改建为与主教府连为一体,并在临二马路方向开了一侧门。</div> ▲天主堂<br> 2006年3月,市政府将天主教堂列为宜昌市第三批文物保护单位,<div> 产权归属和使用均为天主教会。</div> ▲搭上脚手架<br> 随着2022年宜昌二马路历史文化街区的更新改造工程应时而生,<div> 作为改造范围内的文保建筑之一的天主堂也进入了施工期。</div> ▲工人施工<br> 遵循“修旧如初”“修旧如新”“修新如旧”的原则,<div> 承建单位中铁建工对天主堂仅进行外墙清洗维护、外墙饰面修缮、外门窗修复、屋面防排水修缮,</div><div> 以确保这座文物建筑的真实性和完整性。</div> ▲张剑葳<br> 2023年5月,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张剑葳研究员、俞莉娜研究员<div> 带领文物建筑专业大三学子到宜昌天主堂进行实地调研和测绘实习,并进行现场教学。</div> ▲李小国<br> 李明义和笔者与西陵区民宗局、<div> 主持二马路历史街区更新改造工作的长江建投、</div><div> 负责施工的中铁建工、</div><div> 宜昌市天主教宜昌教区教务长李小国等相关方面负责人应邀参加了现场教学活动。</div> ▲鲁汶大学<br> 鲁汶大学是比利时最大的大学,1425年由教皇马蒂诺五世(马丁五世)下令建立,<div> 是比利时、同时也是西欧“低地国家”现存最古老的天主教大学。</div> ▲高曼士<br> 来自鲁汶大学的高曼士教授在会上做了宜昌天主堂建筑历史、建筑风格和建筑结构的精彩讲演。 ▲教学活动现场<br> 高曼士教授展示了他在国外搜集有关宜昌天主教堂的历史资料照片,<div> 讲解了宜昌天主教堂巴西利卡式建筑特色,使得与会者受益匪浅。</div> ▲巴西利卡建筑形式<br> 巴西利卡这个词汇源于希腊语,原意是“王者之厅”。<div> 巴西利卡是古罗马的一种公共建筑形式。</div><div> 而在巴西利卡之后,才出现哥特或拜占庭建筑形式。</div> ▲民国天主堂内部照片<br> 最大的重点是,高曼士教授指出:<div> 宜昌天主堂在上世纪30年代修建的建筑形式就是目前全国罕见的、依然保存的巴西利卡式建筑之一。</div> ▲北大考古文博学院<br> 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张剑葳研究员、俞莉娜研究员也在现场教学中<div> 展示了那些文物建筑专业大三学子通过对天主教主教府的调研和测绘,发现了另一个隐藏了近百年的秘密:</div> ▲1933年的墙壁<br> 主教府粉墙内部的墙壁竟然还是上世纪30年代<div> 顾学德主教第一次扩建天主堂时的青砖砌成的空斗墙。</div><div> 这种带有徽派建筑的特色的墙壁曾经在宜昌旧时的深宅大院、庙宇学堂中运用颇广。</div> ▲天主堂外墙粉刷完毕<br> 于是在配合二马路更新改造过程中,<div> 负责宜昌教区天主教工作的李小国教长除了在整个外墙面的色彩搭配和局部修补外,</div><div> 主要对天主堂内部进行了大幅度的改造。</div> ▲改造前的天主堂<br> 通过前后照片的对照,很容易就能发现,无论是祭台的更新、 ▲原二楼房间<br> 二楼房间的拆除, ▲教堂顶棚<br> 教堂顶棚的变化, ▲教堂大厅侧面<br> 还是教堂二楼波浪形巴西利卡建筑特色造型的恢复,<div> 都使得整个教堂空间更加雄伟高大,自然采光度更好。</div> ▲主教府改造进行中<br> 主教府内部的装饰和恢复仍在继续进行,<div> 到时候无论是三楼的集中办公区还是二楼的文创区都值得期待。</div> ▲改造前的主教府一楼<br> 尤其是一楼恢复了原来第一次扩建的空斗墙面,<div> 更加展示出当年我国那些工匠设计和建造过程中都充满了国人的聪明智慧和巧夺天工的创造力。</div> ▲天主堂改造设计效果图<br> 在这样保持优秀文化传统历史的地方建一展览,<div> 集中反映宜昌天主教在宗教中国化道路上的实施过程,</div><div> 也是“深入推进我国宗教中国化”的具体体现。</div> ▲1900年的天主堂<br> 从光绪三年(1877),意大利籍传教士田大兴来宜,就在“南关外”买买买,<div> 到清光绪九年(1883),比利时籍祁栋梁将宜昌南门外乐善堂街教堂修建完工;</div> ▲1934年宜昌天主教区会议<br> 从“宜昌教案”后重建天主堂,<div> 到民国(1934),比利时籍顾学德主教第一次扩建天主堂;</div> ▲天主堂的历次扩建示意图<br> 从特殊时期天主堂铲平塔楼变成展览馆,<div> 到上世纪九十年代张鸣谦主教第二次扩建天主堂,</div><div> 就使得天主堂这座宗教建筑的外形趋于成熟和完美。</div> ▲如今天主堂<br> 如今天主堂这座矗立在城市中心的宏伟建筑,<div> 用它洁净的墙壁、向上挺拔的尖顶和坚如磐石的石柱,</div><div> 展示着外来宗教的独特和我国工匠创作相结合的精美。</div> ▲鸟瞰天主堂<br> 而宜昌天主教堂建筑形式的每一次改变,也是我市沧桑巨变的见证,<div> 仿佛在向游人展示着宜昌历史和发展,向每一个到访者默默讲述着这座教堂背后的故事。(202407)</div> ▲全新天主堂<br> 天主堂百年之变到此告一段落,在写作中,很多亲朋好友从资料到图片到回忆,给予了笔者大力支援,<div> 在此向沈传诚、张永久、李明义、王宗顺、李志伟、陈军娥、曹竟斌、李小国、 余红、代昊、吕航等女士先生们致以诚挚的谢意。</div><div> 如今这社会,唯有完美的团队才能成就平凡的个人!团结产生力量,凝聚产生希望!谢谢大家的鼎力相助!</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