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那条记忆中的老街</p><p class="ql-block"> 志诚 2025年10月9日</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街边的狗懒懒起身,瞥我们一眼,不情愿地让到一旁。它不知道,五十多年前,有个扎麻花辫的姑娘也曾走过这里。</p><p class="ql-block"> 十六岁那年,她插队在溧水明觉,为了省下几角钱车费,曾从安徽小丹阳徒步四十多里回到知青点,途中必经这条至今常叨念的博望老街。</p><p class="ql-block"> 我想象她当年的样子:额上沁着汗珠,鞋底沾滿泥土。铁匠铺里叮当作响、火花四溅,油坊飘出菜籽油的浓香。她或许在烧饼摊前犹豫过,摸摸口袋里的硬币,终究还是咽下口水,低头走过这二里长街。</p><p class="ql-block"> 近一个甲子后,老街静悄悄的,阳光给飞檐翘角勾勒出寂寥的金边,木门上的朱漆斑驳脱落。青石板被岁月磨得发亮,空巷盛滿秋日的沉默。</p><p class="ql-block"> 我的妻子——当年的姑娘,如今白发皤然,静静站在这里。凝视着苍桑的墙壁,像是在读一本无字的回忆录。</p><p class="ql-block"> “来看老房子的吧?”身后传来温和的声音。一位银发老奶奶,由女儿搀扶着站在门廊下,脸上挂着毫无保留的笑容。身后的木门楣上“积善之家”四个字依稀可辨。</p><p class="ql-block"> “巷子的每块石板都认得我的脚步声。”她眯着眼睛说,发自内心的亲切瞬间消融了陌生。</p><p class="ql-block"> 应邀走进她家堂屋,时光仿佛倒流,泛着温润光泽的老旧家具一尘不染。墙上挂着家训:“诗书继世,忠厚传家”。老奶奶女儿告诉我们,街上多是明清时期徽商后裔,崇文重教、乐善好施的家风始终未变。她还执意带我们到街后看一些明清建筑,指点精美的雕栏画栋,“老街不老,是因为有人记得。”她说,“我们守着的不仅是这些老房子,更是祖辈传下的做人道理。”</p><p class="ql-block"> 辞别时,夕阳为青石板镀上金辉。我突然明白,这条千年老街最珍贵的不是飞檐雕梁,而是深植于老街人骨子里的淳朴善良,让每个游子感受到家的温暖。</p><p class="ql-block"> 妻子拎着一袋刚买的烧饼,轻声说:“这一次,我不再是匆匆过客了。”</p><p class="ql-block"><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