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美育逐渐演变进入中国(看抗战画展所想到的感受)

一介画夫(江野)

<p class="ql-block">劳动路地铁走廊里有纪念抗日战争胜利八十周年绘画展,一组为上世纪三十年代苏州地区各高中学生画的抗战题材,我认真看了一下,并拍了部分图片,并时我们只关心那个时期的传统中国画部分,对于西画关注很少,对于油画素描见得更少,那个时间段正是西方文化大肆进入中国之時,平时只见颜文梁一辈的油画,对青少年绘画几乎没见过,更是不了解,于是耐心看了一遍,感觉当时高中生以素描形式的创作的作品,像似比专业毕业学生创作力更强,形体的把握,人物组合,西方构图形式都十分的精准,一点也不像高中学生所画,如今中央美院的毕业生未必有这么好素描功底,而且西方的素描传入中国也没有多少年,这些中学生就能画得这么好,而且是创作作品,不是习作写生,也带有非常强的时代特点,在章法视点都是以西画画景手法,跟我平时看到们传统绘画完全是二会事。</p> <p class="ql-block">  另一组是现在苏州地区中学生的美术作品展,虽然距前一组时代相距百来年,但有着明显的不同,从色感上明显亮丽,几乎都水彩笔,彩签笔,腊笔,派克笔完成,没有一幅画在宣纸上,都不用毛笔墨汁完成,中国的文房四宝基本丢尽,形式都是以装饰,卡通动漫画来表现,尽管创作力很强,但这都是西方的快餐文化,一点也没有多少中国的人文元素,更不见文脉的传承,短短近百年中国上千年水墨丹青在这些画中一点影子都不见,艺术需要多元化,但老祖宗留下来文房四宝要会活用下去,尽管近来一直高呼传统文化继承和发展,可如今正是一遍苍凉!</p> <p class="ql-block">不知什么时候苏州历史文化名街,开始漫画速绘,给年轻人和小朋友画肖像绘画,一批院校毕业的学生,全付武装拿着色彩斑斓的马克笔画起了漫画速绘,而且很受游客的喜欢,估计年轻的一代的审美倾向,几乎停留在这种西方的快餐文化上,对于国画人物水墨画欣赏不了,这一代孩子估计都不敢用毛笔宣纸,所以传统文化的传承,以及文房四宝的应用上,已被轻便钢笔,彩笺笔,腊笔,派克笔所代替,而铅画纸替代宣纸,墨几乎是用不上了,于是文房四宝的应用退出了历史舞台,谈什么弘扬传统文化,其土壤已适应中国画的发扬光大了。</p> <p class="ql-block">下面一组孩子们画的水墨画,是我近十年来在工业园区家乡唯亭和至和等学校兼课辅导的中国画水墨训练,主张中国画用水用墨用笔用纸基本常识,以齐白石的水产作品作教材,强化家乡阳澄湖水产虾蟹鱼为描写对象,让孩子们用起文房四宝,感受墨色宣纸在笔与水的作用下的奇妙魅力,让孩子的感受黑白对比道家无为的人文哲学思想,从黑白中感受人生的无常,感受天地人的人文关系,找回中国哲学的至高点!</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