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儿女为尽孝心,一有空余时间,总是想方设法将我老两口带出家门,这里走走,那里看看。他们说这也是一种陪伴。这不,又乘国庆假之机,把我们带到了甘堡藏寨。</b></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8px;">甘堡藏寨,古称“甘堡甲穹”,藏语为山坡上的百户大寨,是四川阿坝州最集中的藏族村落之一,有“嘉绒藏区第一寨”之美称(嘉绒是藏族一个独特的支系)。甘堡藏寨雄踞在四川理县的杂谷脑河东岸的高地山坡,海拔约1800米。整个寨子依山而建,“壘石为屋”的建筑独树一格。整个寨子层叠错落,幢幢相通,户户相连。远观其气势恢宏,如坚石铠甲覆盖山体。五层高的碉堡耸入云间,好像在向人们诉说着甘堡藏寨的过往沧桑。寨内经幡随风飘扬,石板路纵横,嘛呢堆“静默”,寨内处处都浸润着浓厚的藏区人文气息。这个用石头壘起来的村寨,古朴而坚韧,尽显沧桑与新生,宛如山神护佑的磐石。</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376户人家的山寨,有着丰富的人文资源和人文景观。如有神秘的宗教文化.悠久的屯兵文化.古老的农耕文化.独特的石头文化.与众不同的婚嫁文化.悲壮的”博巴森根”文化等等。最为引人注目和感动的莫过于“博巴森根”文化了。</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博巴森根”藏语意为“藏人”,“森根”意为狮子,“博巴森根”可理解为“狮子龙盘的藏人”或威武勇猛的狮子。它象征着藏族人民如狮子般勇猛顽强。“博巴森根”是阿埧州理县嘉绒藏族甘堡寨独创.独有的一种大型叙事性锅庄。它的产生缘于一段悲壮的历史。在清乾隆十七年(公元1752年),清王朝灭了杂谷土司,将其领地分置为四个司和五个屯,史称“五屯四司”,甘堡是五屯之一。甘堡屯设置两员守备,屯兵650名。屯兵们“平时为农.战时为兵”。在200多年的屯兵制度下,五屯官兵奉命参加过无数次战斗,曾受清王朝的嘉奖。在清道光二十一年(公元1841年),英国侵略军在我沿海烧杀抢掠,屯兵们在宁波战斗中与英军浴血奋战,五百多名屯兵壮烈牺牲了。剩下的屯兵们将他们的辫子剪下带回家乡埋葬,设了”辫子坟”供后人祭祀。为纪念屯兵们在抗英战斗中英勇事迹和牺牲的战友,于是嘉绒藏区的甘堡寨便独创编制了民间大型叙事性的锅庄,取名“博巴森根”,流传至今。“博巴森根”展现了藏族人民的爱国情怀,战友情谊,每年的端午节都要要举行盛大的”博巴森根”,全寨的老少都要参与,平日里凡重大节假日都要举行。2008年6月,“博巴森根”被列为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在我们住宿甘堡藏寨的几天里,由于每天都下雨,故未能现场体验“博巴森根”锅庄,为此甚感遗憾。</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8px;"> </b><b style="font-size:20px;">住宿甘堡藏寨的几日里,远离城市的喧嚣,每天漫步在山涧小道,呼吸最纯净的空气,观日出日落,嬉戏小溪流水,采摘山坡野花,捡拾树上掉下的核姚…真可谓“采菊东篱下,悠悠见南山”了。几日里,感受甘堡藏寨最神秘的古朴,尽享山水间的宁静与美好,治愈了心中那些郁闷和烦恼,获得的是全身心的放松与生命的启示,收获的是无尽的力量和希望。</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8px;">离别甘堡藏寨的那天,天仍然下着毛毛细雨,寨内的经幡在微风中瓢逸,它的每次颤动,都好像在重复那句没有说出口的再见。但我却说:“甘堡藏寨,我还会再来的”。</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