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从琼山云龙墟到符和堂的老家山崛村约有70多公里,幸得符和堂大公熟路,才不至于迷路,一路上还遇上日本鬼子的飞机轰炸,但他们总是机智地躲开了。他们几个人整整走了一天一夜才回到山崛村。</p><p class="ql-block"> 山崛村,北边红土丘陵,其间一道天然的低矮的山石像银链一样护卫着椰林村庄。说来也奇怪,北边有山石,但离山石不远处的南边地带,大窟窿一个挨着一个。当地人称之为红土拱。这大概是山崛村村名的由来。</p><p class="ql-block"> 山崛村是一个几百户以上人家的大村庄,原有几千人,后来去南洋的去南洋,外出的谋生的外出谋生,真正留在村的人也只有几百人了,全村共有十多个姓氏,距海边不足一里路,村前屋后到处是密密麻麻的椰子树,掩映在椰子树下的是一间间错落有致的瓦房。</p><p class="ql-block"> 符和堂的家是一间典型的四合院,年久失修,破旧不堪,勉强能住人,且家里的旧家具仍可使用。看到自家瓦房的四周已长满了杂草,符和堂感慨万千,想不到在外打拼多年,如今又回到老祖屋,这都是日本鬼子造成的。为了让符翅宜、符之明、小燕子、下吴大婆有个安身之地,符和堂决定重新开张在潭牛墟上的那间药铺,坐堂行医。</p><p class="ql-block"> 潭牛墟,乡村的普通小集墟,只有一条街道,两边有三十多间瓦房,街尾有一个呈四方型的菜市场。别看集墟规模小,但却配套齐全,有杂货店、咖啡店、食店、粉店、药店、打铁铺等。这是一个墟集日,小小的潭牛墟到处充满热闹气氛,赶集的人熙熙攘攘,叱喝声、叫卖声交织在一起,好不嘈杂。</p><p class="ql-block"> 趁着一个赶集日,符和堂鸣鞭炮开张“和堂药铺”,开业时,引起了村民们的青睐,人们纷至沓来,民间名医回来了,人们相互转告,一时间,符和堂忙得不可开交。</p><p class="ql-block"> 日军占领海口市区及府城后,开始向东、向南进犯。</p><p class="ql-block"> 1939年2月10日下午,日军多架飞机沿海口文昌公路干线飞行,先是轰炸三江和大致坡,接着飞往文城镇。</p><p class="ql-block"> 文城镇是文昌的大集镇,位于海南岛东北部,距海口市76公里,是琼文线公路的大站点。</p><p class="ql-block"> 一条呈丫字型的文昌河贯穿整个文城,经八门湾入海。文昌河源头的两条支流在文城的汇合之处,原来曾是文昌的古县衙遗址。明隆庆六年(1572),知县顾乃尤用石头沿文昌河筑城,周长三百五十丈,宽一丈,高一丈五尺,雉堞七百个。古城池自此形成。古城池虽小,却也别致漂亮,呈椭圆状,线条优美,布局为左文右武。清代知县马日炳曾写诗《南桥夜月》赞美古城:“紫贝钟声寂,南桥月正明。柳烟迷古道,花影护春城。海阔萍踪远,天空眼界清。澄波如练白,知是暮潮平。”</p><p class="ql-block"> 到了民国11年,时任县长陈岛沧组织民工拆掉了古城墙,修起“丫”字形的河堤。至此,旧城墙不复存在。但建于明洪武八年(1375年)的文昌孔庙与清嘉庆七年(1802年)兴建的文昌宫、明伦堂、尊经阁、蔚文书院等古迹还在。古墙上的一道道裂痕,诉说着历史的沧海桑田,一砖一瓦,讲述着文昌人的家国情怀。</p><p class="ql-block"> 文昌有句俗话:“不逛文南街就不算逛文城”。文昌文南老街的骑楼兴建于1920年代,是海南第三大骑楼老街,仅次于海口老街和文昌铺前老街。当时在拆城墙筑河堤建街道期间,一大批侨商回来,用水泥、钢筋、木材在四条新街建起了一间又一间高两三层的骑楼建筑。这些具有中西合璧的南洋风情建筑,随着富商财力的增长,从几幢变成连片,又演变成一条街。侨商们在这里开办经营各式样的商业店铺,毗邻的骑楼商业街连绵千余米,与周边往来频繁,影响力与日俱增,是文城成为繁华商埠的见证。此刻的文城,仍是一片祥和的气氛,丫字型的文昌静静地流淌着,河旁的文南老街,是那样的热闹非凡,前来集市的人们,根本没有嗅到日本鬼子的火药味。响午时分,陌生的轰鸣声由远及近,北边的天空中先是出现了几个不大的黑色飞行物,后来越来越近,越来越大,变成了飞机。那时人们很少见飞机,也没有领教过天上落下炸弹的厉害,有人还数着天上的飞机“一架,二架,三架、四架、五架”,甚至有人还看见了飞机上涂的红膏药旗。日军五架飞机排成一字型,贴着骑楼在空中盘旋,然后朝孔庙(圣殿)飞去,一架飞机在孔庙的上空盘旋后投下一颗炸弹,所幸的是,炸弹投偏了,只炸毁了孔庙旁边的一间民房,且也不伤着人。另一架飞机,也向孔庙投下一弹,结果炸弹也投偏了,只在孔庙后面的坡地上炸了一个大坑,日军两架飞机没有继续轰炸孔庙,而是一前一后的朝着文中方向飞走了。</p><p class="ql-block"> 不一会,文昌中学天空中传来嗡嗡的飞机响声,渐渐没过文昌中学琅琅的读书声。时任文昌中学校长的詹行烍,是个见过世面的人,他一眼就认出是日本飞机,他立即疾步奔走于各个教室,发出全体师生向学校西南方向的汪洋村一带疏散的号令。校工也敲了校钟,顿时,“当,当,当”的钟声响彻校园。时间就是生命!几百名学生拼命奔跑,有的摔倒了,再爬起来;有的鞋掉了,顾不得捡。他们躲藏在刺竹里,海棠林中,田坎头下,屏住呼吸张着惊恐的眼睛,静静地观望。</p><p class="ql-block"> 飞机越来越近,响声震耳欲聋。“轰!”日本飞机投下了第一个炸弹,轰炸文中开始了。接着两架飞机轮流轰炸,炸的都是同一个地方——“飞机楼”。顿时,文中的中心建筑浓烟滚滚,火光冲天,发出噼噼啪啪呼隆隆的响声,继而用机关炮轮番扫射,直至楼倒墙塌方才离去。</p><p class="ql-block"> 幸运的是,除了最后一批离开校园的詹行烍受了一些弹片擦伤之外,师生全部安全撤离。但这次突然的空袭向他们发出了强烈的信号——“一心只读圣贤书”的安稳日子不再长远。</p><p class="ql-block"> 日本飞机飞走后,师生们远远地望着熊熊燃烧的大楼,十分愤怒。有的咒骂,有的叹息,有的女同学禁不住呼呼的哭出声来。</p><p class="ql-block"> “飞机楼”实际上是著名华侨首富郭巨川、镜川兄弟捐建的“郭云龙楼”。这是一座两层综合建筑物,整体结构酷似飞机。两翼是教室;机头楼下有办公室和教员休息室,楼上是校长室和通阳台的客厅;机身为礼堂;机尾就是舞台。在当时,“飞机楼”在文中乃至文昌都是首屈一指的。1936年12月国民党政要宋子文曾经在这座楼的阳台上,对文昌父老做唯一的一次回乡演讲。</p><p class="ql-block"> 下午4时左右,从文城方向隐隐传来飞机的轰鸣声,不一会,日军飞机出现在谭牛墟的上空,然后盘旋了一番,村民们哪见过飞机呀?他们纷纷站在街道上好奇地嚷嚷着:“快来看呀,铁蜻蜓!快来看呀,铁蜻蜓!”</p><p class="ql-block"> 这时,符和堂从药铺里走了出来,他想这些人真是不知道死是啥做的呀,他大声地对村民们说:“这是日本鬼子的飞机,不是铁蜻蜒,弹掉下来会炸死人的。快躲开。”</p><p class="ql-block"> 话未落地,日机在墟两边商店、市场投下两个炸弹,随着“轰”、“轰”的两声巨响,炸死一个小布商和两个小商人,伤数人。潭牛墟各小商人,纷纷关门闭户,连夜将物资搬回农村老家。</p><p class="ql-block"> 为了躲避日军飞机的轰炸,符和堂也关上店门,带着下吴大婆、符翅宜、符之明、小燕子回山崛村。</p><p class="ql-block"> 1939年2月22日,日本陆军台湾混成旅团步、炮、骑兵分两批共400多人,在坦克开路,飞机掩护下,自海口出发,进攻文昌。</p><p class="ql-block"> 上午约11时,正值农民赶集日,两辆日寇装甲车抵达潭牛,从市街上不停地开向文城,日军车过后,群众才知道日寇来了,纷纷走散,市民也全部撤下四周农村寄居,潭牛变成空无一人的小市镇,约下午3点,一队日军从海口方向进入潭牛墟后稍作停留后往文城进扑。另一路日军从大致坡向蛟塘、再新、中心等小墟进军,经大昌乡的封路村和潭牛西边梅岭村后,也沿公路向文城进军,占领了文城。日本鬼子得意地登上国民党文昌县政府党部大楼顶,插上日本国旗,举起步枪,高喊“天皇万岁!”“武运长久!”与此同时,日军还将十几辆装甲车和坦克沿街停放,以显示其战斗力和威慑力,一些日本兵还在装甲车和坦克上摆姿势拍照显耀,其面目可憎可恨。这时候,文城的人才知道日寇来了,这时不知有谁喊了一声:“跷脚筒(指日本鬼子)来了。”赶集的人闻讯纷纷走散,居民们忙关上店门,拿着简单行李从后门逃难了。</p><p class="ql-block"> 日军进攻文城之前,国民党文昌县党部、县政府先后迁往南阳、重兴、石壁、蓬莱等县西南边远地带。文昌县东北平原地区昌洒、龙马、翁田、公坡、抱罗、抱锦、头苑、东阁、宝芳、文教、冯凤等乡,国民党军政人员也撤走一空。</p><p class="ql-block"> 日本侵略军占领文昌后,为稳固其日伪统治,大肆焚烧掠夺、血腥屠杀和残酷的扫荡,文昌人民遭受了前所未有的灾难。尤其是抗日的军民被抓捕后,还要实行连坐法,只要是抗日分子的亲戚、朋友、老师都要被关进监狱,并在文昌各地建立了近百个军事据点,残酷压迫着文昌人民。有一首文昌歌谣为证:</p><p class="ql-block"> 日本仔,跷脚筒。来到文昌占地盘;见鸡捉鸡,见鸭捉鸭,见姑娘笑哈哈,见男青年就开枪打。</p><p class="ql-block"> 为了抗击日军的侵略,文昌人民迫切盼望组织起来,开展抗日武装斗争。在此紧要关头,琼崖独立总队与文昌人民一道利用地利优势和鬼子们打游击战。</p><p class="ql-block"> 潭口阻击战后不到一个月时间,仅有300多人的琼崖独立队迅速增至1400余人,遂于1939年3月扩编为琼崖广东省民众抗日自卫团第14区独立总队(简称琼崖独立总),琼崖独立总队成立后,部队发展到3000余人,积极出击日伪军据点,破坏交通线,粉碎了日伪军的“扫荡”,对日作战达70余次,毙日军800余人,延缓了日军向海南岛纵深发展的行动;除少数民族地区所在的白沙、乐东、保亭3县外,全琼各县、区、乡及村都建立了中共组织,琼崖的共产党员增至9000余人。与此同时,积极开展游击战争,执行向外线发展的方针,将活动区域扩展至琼东北、琼东南和琼西地区,使之成为琼崖敌后抗日游击战争的有力依托。</p><p class="ql-block"> 针对文城日寇的嚣张气焰,琼崖独立总队,决定联手国民党保安第十一团第一营和文昌壮丁常备队第二、三大队及文昌几个游击队,反攻日寇占领的文昌县城。冯白驹于1939年3月4日亲自带领第一中队进驻潭牛乡美孝村,布置次日进攻文城的战斗,即:我军第一中队一路,友军一路,南阳游击队一路,分三路配合进击日寇。</p><p class="ql-block"> 3月5日凌晨,攻打文城的战斗打响,抢炮声一直持续到上午10时多。</p><p class="ql-block"> 国民党保安第十一团第一营和文昌壮丁常备队,在团长龙驹的指挥下,按预定计划向驻守在国民党县政府大楼里的日军靠拢,并主动开枪射击,但由于对敌底细情况没有摸清,只是冒险进攻,结果被日军打溃,伤亡惨重,只好败退。</p><p class="ql-block"> 琼崖独立总队第一中队在大队长黄大猷的带领下,按预定计划从东门公园插进文城,结果在战斗过程中,遭到敌人的抵抗,在孤军无援的情况下被迫外撒,战斗中牺牲了几名独立总队战士。</p><p class="ql-block"> 第三路的南阳乡游击中队从大潭、官坡村方向,攻占了日寇在紫贝岭上的哨所,与敌展开激战。战斗中,游击队队员罗章华牺牲,陈达谦负伤。由于敌強我弱,南阳乡游击队便相机撤退了。</p><p class="ql-block"> 文城之战,虽然由于国民党部队配合不好而失利,但这次国共两军联合作战具有深远的政治影响,极大地鼓舞和坚定了全海南军民抗日的信心和决心。</p><p class="ql-block"> 文昌县西南部南阳乡,处于琼文根据地腹地,是土地革命战争时期的红色区城,共产党基层组织坚强而健全,人民群众具有优良的革命传统,文昌敌后游击战争就在这一带首行展开。</p><p class="ql-block"> 1939年4月中旬,日寇从文城出动了三辆满载兵员的汽车,向南阳乡进犯。南阳乡抗日游击队获得情报后,立即研究对策。根据文城之战的经验教训,决定打伏击战,避免跟敌人硬拼。游击队在文城通向南阳墟公路的五月铺岭与文所堆岭之间的路段两旁,选择有利地形埋伏起来,还架起三门荔枝炮,严阵以待。</p><p class="ql-block"> 荔枝炮,原是大革命时期乐会县第四区军民创制的一种士炮。它因炮简(即炮身)用中问掏空的落枝树主干(一般一米多长,二、三十公分粗)制成而得名。当时,南阳乡抗日游击队依靠群众也自制这种土炮。里吉口村的王茀森和大美丹村的符和章,懂得修理粉枪(猎枪)。他们在南阳乡党支部和游击队的发动与组织下,配合一些铁匠、木匠,利用荔枝树主干制成了炮身,群众则上山砍柴烧木炭,并利用老屋墙土煮硝,把它们碾碎配制成火药。把土制火药和金属碎片装填进炮身,即成“炮弹”。发射时用火点燃导火索引爆。喷射出弹丸以杀敌。</p><p class="ql-block"> 当天上午八、九时许,狂妄的日寇乘坐汽车进入了游击队的伏击地带。突然,三门荔枝炮一齐轰鸣,势如山崩地塌,当即击毁敌军车一辆。游击队随即向敌人射击一阵子弹,然后迅速撤退。日寇被游击队用荔枝炮等突然袭击,一时懵头转向、丧魂落魄。当他们清醒过来时,游击队已走得无影无踪。他们在路边搜索时,只看见一些被炸裂了的荔枝木,弄不清游击队是用什么武器打击他们的。结果,日寇不敢继续进犯。收拾了二十多个死伤者,夹着尾巴滚回文城。</p><p class="ql-block"> 正是:文城之战虽败犹荣,南阳歼敌大快人心。</p><p class="ql-block">欲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