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遇见】千年之约

青青子衿

<p class="ql-block">生在“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的最美浙江,长在“桥如虹,水如空,一叶飘然烟雨中”的绍兴,我也算是见识过江浙一带的古镇和古建筑,如乌镇、西塘、周庄及烟雨楼、天一阁、城隍阁、拙政园等。对于这些传承至今的古建筑文化,我只是心存敬畏,行有所止。</p><p class="ql-block">然后,在每年必看也是我唯一收看的电视节目《中国诗词大会》上,我意外地邂逅了山西省朔州市的“佛宫寺释迦塔”,也就是中国古代木结构建筑的巅峰之作“应县木塔”。因不用一钉一铆,全凭榫卯斗拱咬合相扣而完成,故被誉为“斗拱博物馆”。那期诗词大会通过模型复原形式,再现了木塔的“孤标紫塞势峥嵘,西北长天赖此擎”的雄伟气势及其文化意义。</p> <p class="ql-block">记得节目是以对话“先生”为主题,弘扬了桃李春风,致敬“先生”的传承薪火精神。特别介绍了中国古代建筑研究的先驱者梁思成先生的崇高信仰和无私坚守的故事。在诗词大会中,我不但了解到“应县木塔”的许多知识点,还随点评嘉宾蒙曼和康震老师的解读,走近了“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的年代。特别是在抗战时期,梁思成先生作为“中国营造学社”的核心成员,他们克服了经费极为短缺和交通不便的困难,翻山越岭寻幽入微地探访找寻我国的古建筑。梁先生曾用激动到颤抖的手精心测绘应县木塔,并用中英文详细标注记录下来,因此,梁思成被誉为“行走的CAD ”。他拼了命地去测绘记录,就是为了把祖国的古建筑文化传递给子孙后代,“为往圣继绝学”这就是先生的担当。在文物古迹中,我们看到了先生们把中国文化一代代薪火相传的榜样力量。</p> <p class="ql-block">从此后,不热衷也不懂古建筑的我,对于“应县木塔”有了一种特殊的情怀和念想,我要亲眼目睹一下当今世界上最高最古老的木塔风采,去和它赴一场“千年之约”。</p><p class="ql-block">据说世界三大奇塔之首,就是我国的应县木塔,其次才是法国埃菲尔铁塔和意大利比萨斜塔。</p><p class="ql-block">我相信“念念不忘,必有回响”,终于在2025年9月中旬我得以山西之行,第一站就直奔集军事防御、佛教供奉、建筑奇迹于一体的这座神奇古建筑。该木塔建于辽代,距今已近千年,它是古代建筑力学的精妙体现,堪称世界级古建筑奇迹。</p><p class="ql-block">在我前往的途中,从车窗内就眺望到这座历经岁月风霜的洗礼,以及大地震、战争炮火等毁灭性天灾人祸后的千年巨塔,依然矗立在山西大地上,内心的感觉岂止是敬畏?而是油然而生的自豪感!</p> <p class="ql-block">当我下车虔诚地走近它时,虽然没有梁思成先生见到它时的“半天都喘不过气来,好到令人叫绝”的情形,但我特别认同他的观点,我也佩服建造木塔的那个时代,更佩服那些不知名的大国匠人建筑师,以及没有留下姓名的伟大设计师!</p><p class="ql-block">当我走到木塔脚下抬头仰望时,已看不到它的塔刹,唯见塔身层层叠叠如莲花绽放,真可谓是“百尺莲开”。其塔身呈八角形,外观五层,内部有四个暗层用来加固建筑,共计九层。有匾额50多块。最高层是依稀可见的明成祖朱棣御笔“峻极神工”,下层是明武宗朱厚照的“天下奇观”,中间便是最早命名的匾“释迦塔”。</p><p class="ql-block">因现在的木塔正以每年两毫米左右的速度在倾斜而无法修复。为尽可能保护木塔,只能瞻观一层的释迦牟尼佛像。我想,如若能登临到木塔之巅,那才叫做“危楼高百尺,手可摘星辰”了。</p> <p class="ql-block">让我感到神秘又惊叹不已的是,木塔的24根外柱中有几根是离地悬空的,其中一根柱子离开地面的空隙可放进一手机或一手掌。关于其原理众说纷纭,有人说它们是轮流承重在“换岗休息”,我猜想可能是随大风吹过及屡次大地震后,柱子顺势而为地摇摆倾斜导致的缝隙吧。它给我的启示就是留有空隙,才有回旋余地,才能刚柔并济地和大地震抗衡而屹立不倒。</p><p class="ql-block">还有一个神秘现象就是,纯木结构建筑,历经千年为何不腐不朽也没被虫蛀的现象?我绕塔两圈仔细观察发现,在建筑上不但有多处独具匠心的镂空通风设计,而且还有许多鸟儿燕雀围绕着木塔飞舞,甚至栖居在梁间及斗拱之上,它们啄食着木塔中的虫蚁为生,这何尝不是生生不息地守护着这古老建筑的生灵啊!</p> <p class="ql-block">应县木塔屹立至今,它见证了近千年的历史变迁和风起云涌,也是古代匠人的智慧结晶,更是梁思成及无数不知名的先生书写记录并一代代传承下来之功。</p><p class="ql-block">不仅在可见一斑的古建筑上,还有我国的许多典籍、军事兵法、唐诗宋词、明清小说到中医中药、美食服饰、音乐绘画艺术等等,哪一项不是先生们传承给我们后人的文化珍宝呢?</p> <p class="ql-block">这让我想到我们美友圈主持人、管理员及推荐指导“美篇精选”和评审工作的老师们,他们为美篇中的字词句乃至标点符号的规范应用而无偿奉献着,这不就是注重细节打磨而传承情感文化的文字工匠吗?他们同样配得上“先生”这个称号!</p><p class="ql-block">我遇见了应县木塔,更是有幸邂逅了古今有名和无名的那些传承薪火的先生,这才是我们一生最宝贵的财富,这也是我们大国的文化自信和精雕细琢的工匠精神。</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