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第四回 潭口阻击威震琼州</p><p class="ql-block"> 抗日烈火势若燎原</p><p class="ql-block"> 一路上,日军的侦察机飞得很低,在上空盘旋侦察。</p><p class="ql-block"> 独立队一中队的战士们都事先已经折下一把树枝顶在头上作为伪装,看见敌机飞来,就迅速疏散隐蔽,飞机飞走后,才又继续前进。</p><p class="ql-block"> 路上,独立队一中队的战士遇上了从海口逃难的群众,他们大都拖儿带女,全家一起逃难。符和堂、符翅宜、符之明、小燕子、下吴大婆、阿花也在逃难人群中。</p><p class="ql-block"> 这时,从独立队一中队队伍中走出一个四十开外的中年男子,这人身材高大,浓眉大眼,“国”字脸庞。他同身边的人交谈时,每当说完一句话后,常常紧抿口唇,露出和蔼的笑容。他身着灰色军装,打着腰带,佩着二十响手枪,显得魁梧威武,只见他在口角边张开一双手掌当传声筒,用不太纯正的海南话大声说:“乡亲们,保护逃难群众,阻止日本鬼子东进的潭口阻击战快要打响了,你们赶快走吧!”</p><p class="ql-block"> 符和堂顺着声音仔细地一看,原来是郑庭仁,此人符和堂早就认识,他是广西人,曾在张云逸领导的部队当战士,工作需要被组织派来海南,在海南战斗差不多有六个年头了,也学会了不少海南话,算是个海南人啦!有一次,他在海口市执行任务时,被敌人打伤,地下党员秘密将他送到符和堂药铺救治,经过一个多月的治疗才康复返回部队。符和堂一下子走了过去和郑庭仁握手,高兴地用海南话对他说:“老郑,想不到会在这里遇到你,你瘦多了。多年不联系,是不是你把大公忘了?”</p><p class="ql-block"> 郑庭仁笑笑,也用海南话说:“一生都不会忘掉大公的,大公是我的救命恩人,没有大公的照顾,我墓草早都青了。”符和堂又问:“听说你当了独立队第一中队的班长了?升官了。”</p><p class="ql-block"> 郑庭仁笑着答道:“这算什么官?一个小小的班长,也是一名战士。大公,今日相见,山不逢水逢呀!听说,我们参加潭口阻击战后,有可能回椰林乡组织抗日,到时候离不开你的支持呀!”符和堂拍拍胸口,说:“团结抗日,救亡同存,是每个中国人的责任,我就是丢了老命,也要义无反顾地支持你们。”郑庭仁充满感激地说:“有大公这句话,我们就更加踏实了。”</p><p class="ql-block"> 这时,西岸边远处响起了枪声。</p><p class="ql-block"> 郑庭仁对大家说:“战斗就要打响了,你们先到独立队驻地云龙去吧,我们会安排的。”</p><p class="ql-block"> 一群衣衫破烂不堪、拖儿带女的难民还在土道上蠕动着。符和堂、符翅宜、符之明、小燕子、下吴大婆、阿花继续跟着逃难的人流朝着云龙方向走去。</p><p class="ql-block"> 潭口渡口地形东高西低,西岸是一个不高的缓坡,离开东岸不远是约20米高的陡坡,而且坡上林木葱茏,野草也多,十分适合隐蔽设伏。经过勘察地形地貌,第一中队迅速占据了渡口东岸的土坡。为了鼓舞士气,黄大猷又作战前动员:“同志们,掩护群众撤退阻止敌人是我们必须坚决完成的任务。从这里过南渡江15公里就是海口市了,这里是敌人东进的必经之路。我们一定要打胜这个阻击战。敌人虽然强大,但是我们不怕他们,对吗?”</p><p class="ql-block"> “对,不怕日本鬼子,誓死保卫家乡!”战士们大喊着。</p><p class="ql-block"> 看到战士斗志昂扬,队长黄大猷做了战斗部署。他命令道:“我们兵分两路,一路在潭口渡口东岸埋伏,李文奇带队。”</p><p class="ql-block"> 李文奇应道:“是。”</p><p class="ql-block"> 黄大猷又命令道:</p><p class="ql-block"> “另一路埋伏在潭口渡口东岸公路右侧的树林里,郑庭仁带队。”</p><p class="ql-block"> 郑庭仁应道:“是。”</p><p class="ql-block"> 李文奇带着战士们到达指定地点后,便沿着江岸挖战壕、筑掩体。战士们有的用铲子挖地垒土,有的搬运山石,很快地,一条几十米长的战壕就呈现在眼前,像在江边筑起了一道铜墙铁壁。而郑庭仁也带领战士,开挖临时工事,让战士成排埋伏在丛林里,把枪架在土坡上,枪口正对江面,居高临下观察江面动静,只待日军出现。</p><p class="ql-block"> 微风吹过,丛林“沙沙”作响。黄大猷和战士们隐蔽在战壕里,眼睛紧盯向对岸,细心地观察着。果不其然,日近中午,瞭望哨兵远远就看见日军的太阳旗,不一会儿,日军就到了江边。</p><p class="ql-block"> 这时,一位战士立刻飞步跑向黄大猷,汇报道:“报告队长,日本鬼子抢夺渡口的船只,很快要渡江了!”黄大猷盯着对岸的日军,对战士说:“告诉大家待敌人走近些再打,注意听我的号令!”</p><p class="ql-block"> 这时,日军的行动十分迅速,先头部队爬上船后开始渡江。在船上,他们前瞻后顾,时刻处于戒备状态,警惕地扫视着对岸,还用机枪不时向东岸做试探性扫射。</p><p class="ql-block"> 当日军的船只驶过了江心,距离东岸只有十来米,时机成熟,黄大猷立刻扣动扳机,“砰!”随着枪声,船头的日军士兵应声栽入江中。黄大猷大声喊道:“同志们,给我打!”</p><p class="ql-block"> 听到黄大猷的号令,战士们猛烈开火,一个个日军士兵还来不及反应,就已被一阵排枪击中,“咚咚”地倒入江中。对这突如其来的打击,日军乱了阵脚。船上的日军士兵妄想跳江逃生,不承想,江阔水深,水流湍急,落水的日军士兵只挣扎了片刻,就被波浪卷走了。</p><p class="ql-block"> 还在船上的日军急忙掉转船头狼狈地逃往西岸。“这不是国民党的守备部队,一定是共产党冯白驹领导的独立队。不管何人,胆敢阻击皇军者,统统死了死了的,格杀勿论!”爬上西岸的日军队长气急败坏地朝着江对岸狂吼。他因独立队的猛烈抗击而被迫撤退心有不甘,命令船只拉开距离,继续渡江。</p><p class="ql-block"> 面对疯狂的日军,独立队顽强阻击,日军又被迫退回到西岸。这样,敌我来回冲杀,双方对峙着。</p><p class="ql-block"> 突然,天空传来一阵飞机的轰鸣声。原来,在和第一中队交火丝毫不占便宜后,日军调来飞机对东岸的独立队进行轮番轰炸,企图以炮火压制第一中队的阻击。</p><p class="ql-block"> “日本鬼子的飞机来了,同志们赶快隐蔽!”黄大猷提醒战友们隐蔽的话音未落,日军飞机已在阵地上扔下炸弹,“轰隆轰隆”地爆响,机关枪低空“嗒嗒”地扫射。</p><p class="ql-block"> “隐蔽!”这时,李文奇一边喊着一边带领班里的战士迅速变换战位。硝烟中,战士们依然保持着凶猛的火力,打击江面上的日军。第一中队的火力不减,日军在江面上的船只相互碰撞,乱作一团。</p><p class="ql-block"> 日军飞机见状又折回对阵地进行猛烈扫射。“轰隆!”一阵巨响,日军飞机投下一连串炸弹。爆炸声震天动地,溅起的泥石半天高。巨大的冲击波霎时吞没了李文奇他们。一瞬间,敌机又飞回来对阵地疯狂扫射,烟雾弥漫。“李班长!”硝烟随着江风散去,战士们不见李文奇,大声疾呼。他们跑到弹坑边,只见李文奇半个身子被埋住。战士们扒开他身上的石块,只见他的胸口涔涔渗着鲜血,左腿血肉模糊。战士们齐声呼唤:“班长,班长,你醒醒!”昏迷中的李文奇缓缓睁开双眼,咬着牙忍着剧痛,断断续续地说道:“同志们,你们要继续坚持……战斗!决不能让……鬼子上岸!”李文奇是独立队在抗击日军侵琼战斗中第一个牺牲的烈士。噩耗在第一中队迅速传开,战士们群情激愤,呼喊着口号:“为李班长报仇!”“战友的鲜血要用敌人的性命来偿还!”。</p><p class="ql-block"> 日军显然没有料到在遭受飞机狂轰滥炸后,独立队的战士还能够组织起有力的反击。日军利用橡皮艇达不到登陆的目的,反被我抗日勇士打得溃不成军,只好继续利用飞机对我方阵地狂轰乱炸,此刻,郑庭仁带着战士们埋伏在岸边的树林中,待日军飞机轰炸过后,他又迅速带领战士冲出树林跳进战壕,向江中的鬼子喷射出愤怒的火焰,每一颗子弹都带着对侵略者的仇恨,精准地射向敌人。江中的日军也凭着精良机枪,疯狂的朝着东岸我方阵地扫射,突然,一颗子弹呼啸着朝郑庭仁飞来,郑庭仁下意识地想要侧身躲避,但由于敌人的火力太过密集,他躲闪的幅度还是不够。子弹无情地击中了他的左腿,一阵剧痛瞬间传遍了他的全身。他的身体晃了晃,差点摔倒在地。郑庭仁咬了咬牙,强忍着腿部的剧痛,低头看了一眼伤口。鲜血正从他的腿上汩汩流出,很快就染红了他的裤腿。他知道,自己受伤了,但此时战斗正处于胶着状态,他不能倒下,更不能退缩。他用力握紧手中的步枪,单腿跪在地上,继续向敌人射击。每一次扣动扳机,他都能感觉到腿部的疼痛如电流般传遍全身,但他的眼神却愈发坚定。随着战斗的持续,郑庭仁的伤口越来越疼,终于支撑不住,缓缓地倒了下去。战友们只好将他背回了山林。</p><p class="ql-block"> 就这样,半渡中的日军在我方凶猛的火力打击下,只好再次仓皇逃回西岸。</p><p class="ql-block"> 趁着日军停止进攻的空隙,黄大猷巡视着阵地,检查战士们的武器弹药,嘱咐战士们坚守阵地,提防日军再次进攻。一想到李文奇的牺牲,他下定决心:不能再让日本鬼子的飞机这么肆无忌惮的猖狂下去,打不下他们,我们吓唬吓唬他们也得啊。于是他下令让战士们瞅准战机,当敌机俯冲射击时,用排枪和机关枪对敌机进行反击。战士们学会了和日军捉迷藏,当敌机盘旋准备轰炸时,战士们立刻向身后的树丛撤退,变换位置。敌机一飞走,战士们快速回到阵地,灵活地与敌人周旋。敌机见独立队战士用机枪对准他们,也学乖了,再不敢轻易低空扫射了。西岸江边的日军只能盲目地渡江进攻,而第一中队战士则沉着冷静地应对,日军始终登不上东岸。</p><p class="ql-block"> 夕阳沉到南渡江尽头,潭口渡口硝烟消散。日军望江兴叹,共产党领导的抗日独立队利用一条江水,就让他们当天东进的侵略企图落空,只能丢下毙命的尸体、抬着伤兵,悻悻地撤退。</p><p class="ql-block"> 完成了阻击日军的作战任务,按照部队的命令,黄大猷集合队伍,向全队战士喊道:“撤!”晚霞满天,飞鸟归林。抗日独立队第一中队的战士们昂首阔步走在返程的路上,这时从海口、府城逃出来潜伏在公路两旁的大批群众在日机停止轰炸扫射后,也纷纷随我军撤到云龙。</p><p class="ql-block"> 独立队战士帮助他们疏散转移到安全的地方。</p><p class="ql-block"> 第二天,符翅宜、符和堂经商量,他们决定一起回老家文昌潭牛椰林乡的山崛村,同时也顺便把阿花带上。</p><p class="ql-block"> 可是,事不奏巧,偏偏在这时候符和堂得知郑庭仁在战斗中受了重伤,他决定去看看郑庭仁,几经打听,才在一间瓦房里找到了郑庭仁。几位医护人员正在为如何处理郑庭仁腿上的伤口才妥当而犯难时,符和堂见状,啥都不说,便转身出去了,不一会抓回了一把草药,捣烂后敷在郑庭仁的伤口处。</p><p class="ql-block"> 独立队本来就缺医少药,能有符和堂大公这样的民间医生主动帮忙,当然是再好不过的了。郑庭仁感动地对符和堂大公说:“大公,你是第二次救小弟命了。”</p><p class="ql-block"> 符和堂笑着说:“都是一家人,不要说两家话,你为平民百姓负伤,我帮你是必须的!”</p><p class="ql-block"> 几位医护人员也高兴地笑了。</p><p class="ql-block"> 正在这时,冯白驹进来,他首先询问郑庭仁的伤情,当得知符和堂帮忙救治后,和蔼地握着符和堂的手,并用海南话对符和堂说:“伯爹,多亏了你呀。”</p><p class="ql-block"> 符和堂:“救死扶伤,是我这个民间医生的职责,何况是为我们的抗日英雄治伤,更是义不容辞。”说完疑惑地问:“你是?”</p><p class="ql-block"> 一位医护人员对符和堂说:“伯爹,这位就是冯白驹总队长!”</p><p class="ql-block"> 冯白驹,符和堂听到这个名字,如雷贯耳,他简直不相信自已的眼睛,站在面前的就是大名鼎鼎的冯白驹,还亲切和他握手,这不会是在做梦吧?符和堂受宠若惊,他也用海南话说:“你就是冯白驹,想不到是你呀,早闻你的大名,还这么年轻。”说着紧握住冯白驹的手:“独立队是琼崖人民的主心骨,有了你们,琼崖人民才有希望和未来!”</p><p class="ql-block"> 冯白驹深情地说:“山不藏人,人藏人。人民群众才是独立队的靠山。伯爹,你放心好了,有琼崖人民的支持,我们一定能够将日本鬼子赶出中国去。”说完又问符和堂:“伯爹,你叫什么名字?在哪行医?”</p><p class="ql-block"> 符和堂如实地回答:“符和堂。在海口市得胜沙行医。”</p><p class="ql-block"> 冯白驹诙谐地:“你这个名字太好记了,一看见药铺就会想到你。你行医治病,懂一些草药的药性,原来你的名字已经与中草药早就结下不解之缘了。”</p><p class="ql-block"> 看到冯白驹这么平易近人,符和堂说:“冯总队长,今后若用得上我这个民间医生的时候,随叫随到。”</p><p class="ql-block"> 冯白驹笑着说:“好的!有你这么好的民间良医,我们会用得上你的!”</p><p class="ql-block"> 冯白驹嘱咐郑庭仁安心养伤,临走时还对在场的医护人员说:“你们要多向符和堂伯爹请教。”</p><p class="ql-block"> 医护人员齐声回答:“是。”</p><p class="ql-block"> 冯白驹转身离开了房间。</p><p class="ql-block"> 冯白驹走后,符和堂现场给医护人员讲解所釆草药的药名、药性以及使用方法,医护人员一一记录下来。</p><p class="ql-block"> 符和堂和符翅宜等人备了点粮食,便赶路了。</p><p class="ql-block"> 临走时,符和堂叫阿花跟着他们一起走,但阿花说,她的父亲不知是死是活,她要找她的父亲,如找不到就想方设法回到琼中老家去。见到阿花这样坚持,大家也没有强留她。</p><p class="ql-block"> 临别时,符和堂掏出一块大洋交给阿花路上用,阿花推来辞去,不肯要。</p><p class="ql-block"> 下吴大婆对阿花说:“阿花侬呀,拿去吧,也许在路上有急用。这一去,路远路长的,不知道什么时候才能见面了。”</p><p class="ql-block"> 阿花含着泪水收下了大洋,说:“侬不管走到哪里,都会记住你们的。如有机会请你们到侬家做客。”就这样,阿花和符和堂等人恋恋不舍地道别了。</p><p class="ql-block">正是:各奔前程路在哪?唯有双脚去丈量。</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