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中秋之夜全家人自驾车到英德市北江边赏月度过美好时光

志成(农夫山人)

<p class="ql-block">夜色渐浓,公园里凉风轻拂,树叶在微光中沙沙作响。我们一家人在树影婆娑的草坪上支起折叠桌,摆满刚出炉的烤串、水果和冰镇饮料。头顶那盏红灯笼高高挂着,像一颗温暖的心,把笑声和饭菜香都拢在它的光晕里。孩子们围着桌子跑闹,远处还有几个孩子在追逐荧光风筝,整个夜晚仿佛被这柔和的光轻轻托起,安稳又踏实。</p> <p class="ql-block">灯笼不止一盏,沿着树干错落挂着,像是从天上偷摘下来的星星,悄悄落在这片绿意之间。灯光映在每个人的脸上,暖红的光晕里,母亲正给父亲夹菜,父亲笑着躲开,说“老啦,不敢吃那么多了”。我坐在一旁静静看着,忽然觉得,所谓团圆,不过就是这样的时刻——不必多言,光是坐在一起,就已经足够治愈一整年的奔波。</p> <p class="ql-block">傍晚时分的风带着白天的余温,吹动桌布一角。我们慢悠悠地吃着饭,谁也不急着收拾。柚子被剥开,酸甜的香气弥漫开来,妹妹一边吃一边讲她在公司遇到的趣事,逗得全家人前仰后合。背景里的树影与远处城市的灯火交织成一片模糊的温柔,像一幅未干的水彩画,把这一刻的轻松定格得刚刚好。</p> <p class="ql-block">我拿起那块写着“花好月圆 日夜甜甜”的牌子举在胸前,妹妹立刻掏出手机拍照。“别笑太僵!”她喊着,可自己也忍不住笑场。黄底黑字的牌子在红灯笼的映照下显得格外喜庆,像是替我们说出了没好意思开口的祝福。脚边的背包敞着口,露出野餐垫和保温杯,石板地上零星散落着果核和包装纸——这些琐碎的痕迹,反而让这个夜晚更真实、更值得记住。</p> <p class="ql-block">后来我们换了个位置,坐在一张更靠近林荫的小桌旁。桌上依旧堆满了食物,石榴籽晶莹剔透,像藏了一整片晚霞。红灯笼挂在旁边的桂花树上,香气混着灯光,洒在肩头。没人说话的时候,也能听见彼此咀嚼的声音、呼吸的节奏,甚至手表走动的滴答。这种舒适,不是来自环境的完美,而是源于一种无需伪装的自在。</p> <p class="ql-block">妹妹开始剥栗子,噼啪作响的壳裂开,露出金黄的果仁。我也加入“备餐小队”,切柠檬片泡水,把花生分装进小碗。食物在传递中变得更有温度,仿佛每一道菜都经过了手与手之间的交接,才真正完成了它的意义。笑声不断,话题从童年糗事跳到明年春节的计划,时间像被拉长了一样,慢得让人舍不得结束。</p> <p class="ql-block">人渐渐多了起来,邻桌也来了几个家庭,带着孩子和狗。我们的桌子依旧热闹,有人站着聊天,有人坐着发呆,但没人觉得突兀。食物吃得差不多了,可谁也没提回家。夜越深,心越轻。原来户外聚餐的魅力,不只是吃,而是让生活暂时脱离轨道,允许自己像个孩子一样,只为一盏灯、一阵风、一句玩笑就开心起来。</p> <p class="ql-block">清晨我们并未离开,而是等到日出前。湖面如镜,远处塔楼在薄雾中若隐若现,像水墨画里走出的楼阁。我独自坐在岸边,看第一缕阳光染红天际。昨夜的灯笼已收起,但那份暖意仍在心头。原来中秋不只是一个夜晚,它是一段被拉长的时光——从月升到日出,从团聚到回味,从人间烟火,到天地辽阔。</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