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庸风雅,假装参观奥赛博物馆

春水

<p class="ql-block">我那年去欧洲,在巴黎呆了整整一个月,到了卢浮宫和蓬皮杜国家艺术文化中心,却错过与其齐名的奥赛博物馆。今年上海浦东美术馆“缔造现在:来自巴黎奥赛博物馆的艺术瑰宝”的展出,在中国刮起一阵奥赛的旋风,在沪的亲朋好友观看展览后,纷纷在朋友圈感叹嘚瑟,难免让我心痒难忍,莫奈笔下颤动的睡莲,梵高旋转的星空,雷诺阿阳光下跳跃的舞裙。那些色彩浓烈得要从纸上溢出来,让我忍不住想象——站在真迹前,会是怎样的震撼?那些画,那些光,那些梦……</p><p class="ql-block">因为种种原因,不可能再去巴黎,甚至不可能再去上海亲眼看看这些艺术瑰宝,只能从网上搜集这些画,让它们从上海再走到离我更近一点的地方。</p> <p class="ql-block">奥塞博物馆共有藏品约4700件,这次到上海来展出的共有107件。</p><p class="ql-block">奥赛博物馆有七幅画被列为镇馆之宝。除了莫奈的睡莲,其他六幅这次都来到了上海。</p><p class="ql-block">它们是文森特·梵高《自画像》</p><p class="ql-block">让·弗朗索瓦·米勒《拾穗者》</p><p class="ql-block">保罗·高更《沙滩上的两个女人》(又称《塔希提的女人》)</p><p class="ql-block">埃德加·德加《佩列蒂埃街歌剧院的舞蹈教室》:</p><p class="ql-block">皮埃尔-奥古斯特·雷诺阿《钢琴前的女孩》:</p><p class="ql-block">保罗·塞尚《塞尚夫人肖像》。</p> <p class="ql-block">《睡莲》</p><p class="ql-block">作者:莫奈</p> <p class="ql-block">奥塞博物馆收藏了莫奈多幅作品,包括1897-1899年创作的早期《睡莲》组画(共8幅),陈列在博物馆的顶层展斤。</p> <p class="ql-block">梵高在各个阶段都有不同的自画像,最为人熟悉的是《割掉耳朵的自画像》,还有《剃了胡子的自画像》是他最后一张自画像。</p> <p class="ql-block">《自画像》</p><p class="ql-block"> 作者:文森特•梵高</p><p class="ql-block">创作时间:1889年。</p><p class="ql-block">这幅画创作于法国南部的圣雷米精神病院,是梵高约40幅自画像中倒数第二幅的作品,也被弟弟、弟媳评为最像他本人的作品。1889年5月,在经历了割耳事件以及与高更关系的破裂后,梵高自愿进入了这家疗养院接受治疗,这幅画作便是他在治疗期间完成的。</p> <p class="ql-block">《拾穗者》 </p><p class="ql-block"> 作者:让-弗朗索瓦·米勒</p><p class="ql-block">创作时间:1857年</p><p class="ql-block">《拾穗者》是米勒定居巴比松村期间的代表作,背景源于19世纪法国农村的贫困现实,描绘农民在收割后捡拾剩余麦穗的场景,反映工业化进程中农民的生存困境。米勒拒绝迎合贵族审美,坚持“为永远而描画”,作品具有古典主义的象征性与宗教感。</p> <p class="ql-block">《佩列蒂埃街歌剧院的舞蹈教室》 </p><p class="ql-block">作者: 埃德加·德加</p><p class="ql-block">创作时间:1872年</p><p class="ql-block">这是德加定居巴黎期间的代表作,背景源于19世纪70年代巴黎歌剧院的芭蕾舞团文化,德加通过朋友资助和捐款获得特权,深入剧院后台观察舞者,积累了大量创作素材。德加虽被归为印象派,但更注重结构精准与动态捕捉,而非纯粹的光影实验。作品打破传统对称构图,采用“快照式”截取瞬间的手法,为现代艺术构图提供范式。</p><p class="ql-block">画面中共有24名舞者呈螺旋状分布,姿态各异——系鞋带、整理发髻、扶腰喘息等,舞蹈教师佩罗的白发成为视觉焦点,右下方隐现一位西装男子,暗喻观众对舞女的物化凝视。中央拱形镜子增强空间纵深感,左侧扶杆的斜线切割画面,象征阶级区隔(扶杆内侧是舞者,外侧站着贵族母亲)。</p> <p class="ql-block">《沙滩上的塔希提的女人》)</p><p class="ql-block">作者:保罗•高更</p><p class="ql-block">创作时间:1891年</p><p class="ql-block">两位塔希提女性身着传统帕雷欧裹身裙,肤色棕赭,姿态庄重,体现“原始之美”的象征。大面积平涂的鲜红裙装与暗绿背景形成强烈对比,热带阳光下的色彩被简化为装饰性色块。</p> <p class="ql-block">《钢琴前的女孩》 </p><p class="ql-block"> 作者: 皮埃尔·奥古斯特·雷诺阿</p><p class="ql-block">创作时间:1892年</p><p class="ql-block">两位少女在钢琴前的场景:一位坐姿端庄,专注弹奏;另一位站立侧身,手扶椅背似在聆听。画作不仅静态呈现演奏瞬间,还通过少女微倾的头部、琴键的虚实笔触,暗示音乐的流动感,实现“视觉与听觉的通感”。</p><p class="ql-block">1892年雷诺阿已51岁,虽享誉画坛但未被法国官方收藏。此画是首件被国家收购的作品,标志其获得主流认可。</p> <p class="ql-block">《塞尚夫人》</p><p class="ql-block">作者:保罗•塞尚</p><p class="ql-block">创作时间:1885一1890年</p><p class="ql-block">塞尚夫人的肖像是私人情感的记录,塞尚曾因父亲反对,与玛丽秘密同居17年,直至1886年才正式结婚。这段隐秘关系影响了其早期创作的压抑基调。玛丽是塞尚最频繁的模特(共29幅肖像),但画中的她常被剥离情感,转化为色彩与形式的实验载体。艺术史学者认为,这种“去人格化”处理折射出夫妻关系的疏离感。</p> <p class="ql-block">《维纳斯的诞生》</p><p class="ql-block">作者:桑德罗·波提切利</p><p class="ql-block">创作时间:1485一1486年</p><p class="ql-block">此图非奧赛博物馆的藏品,但2024年4月28日至8月25日,“波提切利与文艺复兴”展览在上海浦东美术馆举行展出此画。</p> <p class="ql-block">《维纳斯的诞生》</p><p class="ql-block">作者:桑德罗·波提切利</p><p class="ql-block">创作时间:1485一1486年</p><p class="ql-block">现藏地:意大利佛罗伦萨的乌斐齐美术馆</p><p class="ql-block">此画描绘了希腊神话中爱与美之神维纳斯(阿芙洛狄特)从海中诞生的场景。她站在巨大的贝壳上,由西风之神仄费罗斯(Zephyrus)和花神弗洛拉(Flora)护送,春之女神(Horae)则在岸边迎接她,准备为她披上华服</p> <p class="ql-block">《玩斗鸡的希腊年轻人》</p><p class="ql-block"> 作者: 让-莱昂·热罗姆</p><p class="ql-block">创作时间:1846年</p><p class="ql-block">两名“希腊风”装扮的青年与两只斗鸡构成对峙与互动,背景置入希腊大理石墓碑/石座与远景海湾,营造古典场域感;人物体态健美、衣饰质感细腻,呈现学院派对人体与材质的“考古级”还原。</p><p class="ql-block">1847年入选巴黎沙龙展并获三等奖,迅速确立热罗姆在学院体系中的地位。自1873年起由国家购藏入卢森堡博物馆,1874年转入卢浮宫,1920—1986年继续藏于卢浮宫,1986年起安置于奥赛博物馆长期展出。</p> <p class="ql-block">《绘画爱好者》 </p><p class="ql-block"> 作者:埃内斯特·梅索尼埃</p><p class="ql-block">创作时间:1860年</p><p class="ql-block">《绘画爱好者》是重要的学院派作品之一,体现了其对细节的极致追求。这幅画尺寸较小(约A4大小),但细节极为丰富,人物头发丝、衣饰花边、纽扣等均清晰可辨,展现了学院派“超写实”的绘画风格。</p> <p class="ql-block">《干草》 </p><p class="ql-block">作者:朱尔·巴斯蒂安-勒帕热</p><p class="ql-block">创作时间:1877年</p><p class="ql-block">画中描绘了一对农民夫妇在田间休息的场景:农妇神情疲惫,目光呆滞;她的丈夫仰面倒地酣睡,远处堆着高高的干草垛。画家通过细腻的笔触展现了农民衣服的粗糙质地和干草的绵密质感,赋予画面强烈的真实感。</p> <p class="ql-block">《罗贝尔二世被逐出教会》</p><p class="ql-block">作者:让-保罗·劳伦斯</p><p class="ql-block">创作时间:1875年</p><p class="ql-block">罗贝尔二世(996—1031年在位)因执意与表妹勃艮第的贝尔特结婚,违反教会禁止近亲通婚的教规,于998年被教皇格列高利五世逐出教会。这一事件成为中世纪王权与教权冲突的典型案例。在中世纪,被逐出教会意味着灵魂无法得救、臣民效忠义务解除,甚至社会性死亡。</p><p class="ql-block">劳伦斯作为共和主义者和反教权主义者,通过戏剧化手法批判教会的绝对权威。画面以教堂为背景,主教们愤然离场,倒地的巨型宗教蜡烛余烟指向国王,象征教宗的谴责;权杖弃于脚边,暗示王权受挫。罗贝尔二世面色灰败,妻子神情绝望,强化了冲突的悲剧性。</p><p class="ql-block">劳伦斯以“考古级”严谨还原历史细节,如主教法衣的红色褶皱、蜡烛的烟雾质感,甚至地毯花纹均考据自中世纪文献。</p> <p class="ql-block">《帕斯卡夫人》 </p><p class="ql-block">作者: 莱昂·博纳</p><p class="ql-block">创作时间:1874年</p><p class="ql-block">帕斯卡夫人是一位金融家的遗孀,也是享有盛名的女演员,她与小仲马、福楼拜和莫泊桑交情深厚。画中的帕斯卡夫人身着镶有黑色皮草的白色缎面长裙,双眼炯炯,目光深邃,手臂姿势威严,被左拉赞为“壮丽无比”,头上的冠饰更是加深了她留给观众的印象,她不仅是舞台上的女王,还是1875年官方沙龙的焦点。</p> <p class="ql-block">《埃米尔·左拉像》</p><p class="ql-block">作者:爱德华·马奈</p><p class="ql-block">创作时间:1868年</p><p class="ql-block">画中所绘为作家埃米尔·左拉,他是马奈最坚定的支持者之一。左拉曾于1866—1867年撰文为马奈辩护,称其“将在卢浮宫占有一席之地”,并高度肯定其艺术革新。为表感谢,马奈于1868年完成此肖像,并在当年官方沙龙展出。</p><p class="ql-block">画中多处细节是对二人共同艺术立场的“互文”:左拉身后与上方并置的“画中画”与物件,构成一条从西班牙古典、日本主义到当代争议的视觉线索,折射出19世纪下半叶巴黎前卫艺术的审美转向。背景与上方悬挂的多件图像彼此“对话”——包括日本传统绘画/浮世绘(如歌川派作品)、委拉斯开兹《酒神巴克斯》的版画,以及马奈名作《奥林匹亚》的版画复制品;其中《奥林匹亚》的人物被处理为似乎“看向”左拉,形成穿越画面的视线呼应。</p> <p class="ql-block">《马德莱娜·布罗昂》</p><p class="ql-block">作者:保罗·博德里</p><p class="ql-block">创作时间:1860年</p><p class="ql-block">画中人物马德莱娜·布罗昂是当时巴黎最负盛名的女演员,她特意选择博德里为其绘制肖像,因其以“生动笔触”闻名。</p><p class="ql-block">马德莱娜身着深色长裙,手持翻开的书页,身姿微倾,目光直视观众,嘴角含笑,仿佛即将开口说话。这一设计既呼应18世纪肖像传统,又暗示她对经典戏剧的演绎。</p><p class="ql-block">博德里以细腻笔触呈现丝绸光泽、书页质感及面部光影,尤其眼睛的“闪闪发光”被1861年评论家赞为“戏剧面孔与日常面容的完美交融”。</p> <p class="ql-block">《一次碰头》</p><p class="ql-block"> 作者:玛丽·巴什基尔采夫</p><p class="ql-block">创作时间:1884年</p><p class="ql-block">她是2025年上海浦东美术馆“缔造现代:来自巴黎奥赛博物馆的艺术瑰宝”特展中唯一的女画家作品。《一次碰头》完成于她去世前一年,描绘了街头男孩们聚集的场景,右方女孩背影的加入引发观众对童年社交与孤独感的共鸣。</p><p class="ql-block">玛丽在日记中写道:“如果我是男性,早已成名”,她的作品常因性别被低估,直至20世纪女性主义艺术史研究才重新发掘其价值。</p> <p class="ql-block">《受伤的男人(自画像)》</p><p class="ql-block"> 作者:古斯塔夫·库尔贝</p><p class="ql-block">创作时间:1854年</p><p class="ql-block">作品最初描绘库尔贝与伴侣Virginie Binet在枫丹白露森林的浪漫场景(1844年),后因感情破裂(1854年),画家彻底重绘画面:覆盖女性形象,改为胸口流血、倚树休憩的孤独男性,并添加剑柄暗示决斗或背叛。</p><p class="ql-block">该画是早期采用X射线检测的案例之一,红外成像技术发现的底层草图证实画家对姿态的细节调整(如覆盖女性形象以增强痛苦表现力)</p> <p class="ql-block">《沐浴》 </p><p class="ql-block"> 作者:阿尔弗雷德·史蒂文斯</p><p class="ql-block">创作时间:1873年</p><p class="ql-block">画作描绘了一名女性沐浴后的瞬间:她身着白色浴袍,斜倚在铺有东方纹样毯子的躺椅上,手持书本,神情慵懒而宁静。背景中的日式屏风与陶瓷器皿暗示了19世纪欧洲对东方美学的追捧。</p> <p class="ql-block">《读书的女人》 </p><p class="ql-block"> 作者:皮埃尔·奥古斯特·雷诺阿</p><p class="ql-block">创作时间:1876年</p><p class="ql-block">画中女性形象为雷诺阿妻子的表妹,她在雷诺阿妻子去世后负责照顾其生活。画面中女子沐浴在柔和阳光下,色彩透明鲜艳,笔触轻快柔美,展现了印象派对自然光的捕捉。通过女性阅读的静谧瞬间,传递生活的温馨与诗意,体现雷诺阿对“愉悦美学”的追求</p> <p class="ql-block">《艺术家肖像》</p><p class="ql-block">作者:保罗•高更</p><p class="ql-block">创作时间:1893-1894年</p><p class="ql-block">这是双面油画,正面为自画像《艺术家肖像》,背面为《威廉·莫拉尔的肖像》,现藏于巴黎奥赛博物馆。</p><p class="ql-block">正面自画像中,高更身穿塔希提民俗服装,背景墙壁按梵高建议涂成黄色,并融入其画作《死亡的幽灵在注视》的镜像元素。</p><p class="ql-block">画面左侧为《黄色的基督》,右侧为《自画像陶罐》,形成美学与象征的对立:基督的黄色象征神圣与救赎,陶罐的红色代表原始与野性。</p> <p class="ql-block">《威廉·莫拉尔肖像》</p><p class="ql-block"> 作者:保罗·高更</p><p class="ql-block">创作时间:1893年</p><p class="ql-block">此画是高更1893-1894年创作的双面油画,正面为自画像《艺术家肖像》,背面即《威廉·莫拉尔的肖像》,高更从未设想两幅肖像同时展出,因此莫拉尔肖像实际呈现上下颠倒的状态。</p> <p class="ql-block">《红发年轻女子肖像》</p><p class="ql-block"> 作者:夏尔·莫兰</p><p class="ql-block">创作时间:1889年</p><p class="ql-block">莫兰早年受训于巴黎美术学院,师从学院派大师,擅长肖像画与历史题材。画中红发女子侧身而坐,姿态优雅,红发如瀑布般披散,泛着柔和光泽。背景采用深色调,突出人物主体,体现学院派对写实与优雅的追求。衣物纹理、发丝光泽等细节被精细描绘,尤其是红发的色彩层次与肌肤的柔和质感,展现了莫兰对古典技法的娴熟运用。</p> <p class="ql-block">《梵高在阿尔勒的卧室》</p><p class="ql-block">作者:文森特•梵高</p><p class="ql-block">创作时间:1888年</p><p class="ql-block">“我画了我的卧室,色彩平铺,但笔触粗放,颜料厚涂。墙壁用了丁香紫,地板为柔和,略为褪色的红,椅子和床侧为铬黄色。我想表达一种绝对的休息。”</p> <p class="ql-block">《模特背影》</p><p class="ql-block"> 作者:乔治·修拉</p><p class="ql-block">创作时间:1887年</p><p class="ql-block">该作品是修拉为大型油画《摆姿势的模特》所作的预备习作之一。通过纯色小点并置(如淡黄、桔红、朱红)实现视觉混合,冷绿背景与暖调肌肤形成互补色张力。聚焦模特背部与后颈曲线,前景枯枝构成天然画框,强化空间纵深感。将瞬间动态凝固为永恒形式,赋予日常场景纪念碑式的庄严感。</p> <p class="ql-block">《欢愉》 </p><p class="ql-block"> 作者:皮埃尔·博纳尔</p><p class="ql-block">创作时间:1910年</p><p class="ql-block">《欢愉》是法国纳比派画家皮埃尔·博纳尔创作于1906至1910年间的大型装饰性油画,这幅作品原为巴黎社交名媛米西亚·爱德华兹公寓餐厅的装饰画之一,以神话化的田园嬉戏场景为主题,结合古典传统与异想元素,展现了博纳尔对理想化愉悦与精神享乐的追求。<span style="font-size:18px;">现藏于巴黎奥赛博物馆。</span></p> <p class="ql-block">《发丝》 </p><p class="ql-block"> 作者:亨利-埃德蒙·克罗斯</p><p class="ql-block">创作时间:1892年</p><p class="ql-block">以画家未婚妻厄玛·克莱尔的浓密长发为核心,人物面部被发丝遮蔽,形成独特的构图焦点。克罗斯通过细密的棕色与紫色色点交织,营造出发丝的动态光泽,现场观赏时甚至能感受到“闪烁的光芒”。其技法突破了早期新印象派的机械性,赋予点彩更自由的装饰性表达。</p> <p class="ql-block">《私密》(卧室里的女人)</p><p class="ql-block">作者:皮埃尔.博纳尔</p><p class="ql-block">创作时间:1891年</p><p class="ql-block">《私密》(Intimité,1891,博纳尔)|上海|浦东美术馆|2025-06-19—2025-10-12|纳比派板块|巴黎奥赛博物馆|图录条目“博纳尔《私密》(1891)”</p><p class="ql-block">对照作品的关键识别信息:中文名“《私密》”、法文名“Intimité”、创作年“1891年”、媒材“布面油画”、尺寸约“38.2 × 36.2 cm”。不同作品常因同名或主题相近被混淆,务必以这组“五要素”校对。</p> <p class="ql-block">《伊薇特•吉尔贝》</p><p class="ql-block">作者:莱昂内托•卡皮耶洛</p><p class="ql-block">创作时间:1899年</p><p class="ql-block">描绘对象为巴黎蒙马特名伶伊薇特·吉尔贝度契合。,她以“长黑手套”与机智诙谐的舞台风格著称,是19世纪末巴黎夜生活与音乐厅文化的标志性人物。</p><p class="ql-block">卡皮耶洛以简练的线条与明快色块塑造其鲜明形象,突出人物的戏剧性姿态与个性魅力,与吉尔贝在舞台上的公众形象高</p> <p class="ql-block">《布列塔尼的农妇》</p><p class="ql-block">作者:保罗·高更</p><p class="ql-block">创作年代:1894年</p><p class="ql-block">这是后印象派风格的典型作品,色彩运用是这幅画的一大亮点。高更使用了鲜明而大胆的色彩组合,如农妇服饰的红与蓝形成强烈的对比,既突出了人物形象,又增添了画面的视觉冲击力。背景中绿色的田野、红色的屋顶以及远处朦胧的蓝紫色调,不仅丰富了画面的层次,还营造出一种温暖而又略带神秘的氛围。色彩的表现并非完全忠实于现实,而是经过了高更主观的处理和提炼,体现了后印象派强调主观感受的特点。</p> <p class="ql-block">《阿维尼翁•傍晚(教宗宫)》</p><p class="ql-block">作者:保罗•西涅克</p><p class="ql-block">创作时间:1900年</p><p class="ql-block">教宗宫是14世纪天主教教廷迁至阿维尼翁的权力中心,西涅克将其重构为无政府主义理想符号,呼应新印象派对社会变革的乌托邦愿景。法国南部被西涅克视为“非资本主义的自由之地”,画中温暖的色调与宁静氛围寄托了对和谐社会的向往。作品捕捉傍晚时分的光线变化,天空与河面的色彩反射形成“光色的交响诗”,展现瞬间的永恒感。</p> <p class="ql-block">《梳妆的女人》</p><p class="ql-block">作者:费利克斯•瓦洛东</p><p class="ql-block">创作时间:1900年</p><p class="ql-block">瓦洛东通过《梳妆的女人》将观者带入一个既熟悉又疏离的私密空间,其艺术语言至今仍引发对现代生活中孤独与真实的思考。画面以镜子为轴心垂直分割,镜中反射扩大了空间感,同时将女性形象双重呈现,暗示私密与公开身份的张力。</p> <p class="ql-block">《图尔-杜-荣格尔小道和穆西先生的家,卢沃谢纳》</p><p class="ql-block">作者:卡米耶•毕沙罗</p><p class="ql-block">创作时间:1870年</p><p class="ql-block">毕沙罗以乡村风景为主题,通过平面化构图和细腻的光色处理,展现田园生活的宁静与和谐。这幅画创作于毕沙罗定居蓬图瓦兹期间(1873-1883年),描绘了埃尔米塔日街区坡地的初秋景色,烟囱、耕田与光秃的树木构成层次鲜明的画面,色彩以蓝灰、米黄为主,局部点缀红色,体现了他对自然光线与色彩反射的敏锐观察。</p> <p class="ql-block">《上啤酒的女招待》</p><p class="ql-block">作者:爱德华•马奈</p><p class="ql-block">创作时间:1878一1879年</p><p class="ql-block">19世纪70年代的巴黎,咖啡馆歌舞厅成为市民消遣的核心场所。马奈常在此观察社会各阶层的互动,捕捉现代生活的瞬间。画中女招待手持啤酒杯的场景,反映了第二帝国时期巴黎的世俗生活与阶级间的微妙张力。</p> <p class="ql-block">《瓦尔泰丝·德·拉·比涅夫人》 </p><p class="ql-block">作者:亨利·热尔韦</p><p class="ql-block">创作时间:1879年</p><p class="ql-block">这幅作品描绘了当时巴黎著名的交际花瓦尔泰丝·德·拉·比涅夫人,比涅夫人是巴黎社交界的传奇人物,出身工人阶层却凭借美貌与才智跻身上流社会,成为马奈、左拉等艺术家的缪斯,左拉小说《娜娜》的原型即源于她。</p><p class="ql-block">比涅夫人身着深紫色蕾丝饰边长裙,手持折扇,姿态优雅地侧身站立,背景为繁花与绿树环绕的花园。她的表情兼具稚气与成熟女性的从容,左拉曾评价其“将巴黎女性的矛盾魅力凝于一笔”。</p> <p class="ql-block">《脱睡裙的女人》</p><p class="ql-block">作者:瓦格东</p><p class="ql-block">创作时间:1914年</p><p class="ql-block">该作品被认为是瓦格东从传统肖像画向现代主义风格过渡的标志性作品,其对女性私密生活的描绘影响了后来的女性艺术家。脱睡裙的动作被解读为女性对自由的渴望和对传统束缚的挣脱,体现了瓦格东对女性主体性的关注。</p> <p class="ql-block">《圣维克多山与云》</p><p class="ql-block">作者:保罗•塞尚</p><p class="ql-block">创作时间:1885 - 1895年</p><p class="ql-block">据Al说,此画现藏于美国纽约市现代艺术博物馆,不知道为什么会出现在参观上海浦东美术馆奥塞博物馆的展览的照片里。</p> <p class="ql-block">《女人带猫》</p><p class="ql-block">作者:皮埃尔•博纳尔</p><p class="ql-block">创作时间:1912年</p><p class="ql-block">博纳尔深受日本浮世绘影响,此画中猫的简化轮廓与动态线条明显借鉴了东方艺术“以少胜多”的美学理念。画面中的猫跳上铺着明亮桌布的餐桌,瞬间的动态被精准捕捉,背景是博纳尔标志性的温馨室内景。</p> <p class="ql-block">《白猫》</p><p class="ql-block">作者:皮埃尔•博纳尔</p><p class="ql-block">创作时间:1894年</p><p class="ql-block">画面采用不对称设计,猫占据左下角,右侧留白形成张力,灵感源自浮世绘的“余白”美学。猫的背部曲线与爪子锐角形成对比,强化动态感。纯白猫身与深色背景形成强烈反差,隐喻“家猫的野性本能”。背景中隐约的人物轮廓暗示猫与人类的共生关系。</p><p class="ql-block">博纳尔拒绝写生,仅凭记忆作画,X光显示猫爪至少调整了5次,最终呈现“漫画式”幽默效果。</p> <p class="ql-block">《格纹衬衫》</p><p class="ql-block">作者:皮埃尔•博纳尔</p><p class="ql-block">创作时间:1892年</p><p class="ql-block">画中格纹衬衫与背景融为一体,采用多角度描绘,高饱和度的红色格纹与中性背景形成对比,桌布纹理通过简化的色块表现,体现博纳尔对色彩情感表达的探索。</p> <p class="ql-block">《洗衣妇</p><p class="ql-block">作者:保罗•吉古</p><p class="ql-block">创作时间:1860年</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保罗•吉古</span>既是医生(曾治疗梵高最后时光),也是业余画家和艺术品收藏家,与塞尚、高更、雷诺阿等交往密切。《洗衣妇》是其代表性作品之一。洗衣妇并非悲情化的劳工象征,而是以自然的姿态弯腰劳作,身着朴素衣裙,面容平静。吉古运用松散的笔触捕捉阳光在水面的反射,使画面带有印象派早期的朦胧感。</p> <p class="ql-block">《摔跤手》</p><p class="ql-block">作者:亚历山大·法尔吉埃</p><p class="ql-block">创作时间:1875年</p><p class="ql-block">这幅作品以古典摔跤手为主题,展现了力量与对抗的瞬间,体现了19世纪现实主义绘画对运动与人体美的探索。画面通过摔跤手交错的肢体和紧绷的肌肉线条,强化了对抗的张力。画家对肌肉纹理、汗水和面部表情的细腻刻画,体现了对真实场景的观察,同时融入了古典雕塑的庄重感。</p> <p class="ql-block">《猎狮》</p><p class="ql-block">作者:欧仁·德拉克洛瓦</p><p class="ql-block">创作时间:1832年</p><p class="ql-block">构图:采用高水平线突出景观,分散前景角色以增强戏剧张力,修正了鲁本斯式的“混乱感”。</p><p class="ql-block">色彩:以红黄蓝主导暖色调,通过补色对比(如狮鬃的橙与阴影的蓝)强化视觉冲击,波德莱尔赞其“色彩直击灵魂”。</p> <p class="ql-block">《克里斯潘和斯卡潘》</p><p class="ql-block">作者:奥诺雷•杜米埃</p><p class="ql-block">创作时间:1864年</p><p class="ql-block">这幅作品以法国传统喜剧中的两个经典角色为主题,克里斯潘和斯卡潘源自17世纪法国剧作家莫里哀的喜剧,前者是贪婪狡诈的仆人,后者是足智多谋的诡计策划者(出自莫里哀的《斯卡潘的诡计》)。杜米埃通过这两个角色,隐喻当时社会中底层人物的生存智慧与权贵阶层的虚伪。</p><p class="ql-block">画中斯卡潘(左侧站立者)身体前倾,表情狡黠,仿佛在密谋;克里斯潘(右侧坐者)侧耳倾听,面露谨慎微笑,动态瞬间充满叙事张力</p> <p class="ql-block">《春天》</p><p class="ql-block">作者:夏尔-弗朗索瓦·多比尼</p><p class="ql-block">创作时间1856年</p><p class="ql-block">画中苹果树开花象征新生,麦田的绿色暗示农耕文明的延续,多比尼通过细节(如草地上的200多种花卉)传递对自然秩序的敬畏。多比尼的户外写生和光影实验直接启发了莫奈等印象派画家,其《春天》被视为印象派风景画的先驱。</p> <p class="ql-block">《路易-诺阿基姆•戈迪贝尔先生的夫人》</p><p class="ql-block">作者:克劳德•莫奈</p><p class="ql-block">创作时间:1868年</p><p class="ql-block">这幅作品是莫奈早期肖像画的代表作之一,描绘了航运巨头路易-诺阿基姆·戈迪贝尔夫人的优雅形象,展现了莫奈对光线与色彩的初步探索,为其后期印象派风格奠定了基础。画中戈迪贝尔夫人侧身而立,身着深色礼服,背景以暖色调渲染,体现莫奈对人物与环境和谐关系的追求。画面通过细腻的笔触捕捉光线的微妙变化,尤其是夫人面部与衣褶的光影处理,已隐约可见印象派的雏形。莫奈在此画中尝试打破传统肖像画的庄重感,以松散的笔触和自然的光感赋予人物生动性,如背景中模糊的家具轮廓暗示了空间深度而非精确透视。</p> <p class="ql-block">《利勒亚当森林中的大道》</p><p class="ql-block">作者:泰奥多尔•卢梭</p><p class="ql-block">创作时间:1849年</p><p class="ql-block">这幅作品是卢梭定居巴比松村后的代表作之一,画面中央的斜射阳光穿透密林,在泥泞道路上形成戏剧性光斑,卢梭通过厚涂技法表现树皮的粗糙质感与落叶的湿润反光,牛群的模糊轮廓与远处隐约人影构成空间纵深感,右侧倾倒的树干暗示自然力量与人类活动的对抗,这种“被破坏的平衡”成为卢梭风景画的标志性语言。</p> <p class="ql-block">《迪堡一家》</p><p class="ql-block">作者:亨利•方丹-拉图尔</p><p class="ql-block">创作时间:1878年</p><p class="ql-block">这幅作品是方丹-拉图尔为妻子维多利亚·迪堡的家族绘制的群像,展现了19世纪巴黎中产阶级家庭的私密氛围与复杂情感关系。画中四人呈金字塔式构图,维多利亚·迪堡(后排站立)与母亲(前排坐姿)形成视觉中心,妹妹夏洛特(左侧站立)与父亲(右侧坐姿)分列两侧,通过眼神与手势的微妙互动传递家庭关系的张力。画中人物均着黑衣,表情肃穆无笑,眼神疏离。妻子维多利亚低垂的目光与搭在母亲肩上的手形成唯一温情细节,被评论家朱利安·巴恩斯称为“婚姻史上最阴沉的姻亲描绘”。</p> <p class="ql-block">《海是与牛》</p><p class="ql-block">作者:保罗•高更</p><p class="ql-block">创作时间:1888年</p> <p class="ql-block">《马德莱娜•布罗昂》</p><p class="ql-block">作者:保罗•博德里</p><p class="ql-block">创作时间:1860年</p><p class="ql-block">马德莱娜·布罗昂是当时巴黎最负盛名的女演员,时年27岁。画中人物身姿微倾,袖口轻纱质感逼真,翻开的书页暗示其对经典剧作的演绎追求。</p> <p class="ql-block">《亨利•萨马里》</p><p class="ql-block">作者:亨利•德•图卢茲-劳特累克</p><p class="ql-block">创作时间:1889年</p><p class="ql-block">劳特累克出身法国贵族家庭,因遗传疾病导致身材矮小,成年后选择自我放逐于巴黎蒙马特区的夜生活场所。他深受印象派和日本浮世绘影响,擅长以简练的线条和平面色块描绘人物,开创了独特的海报艺术风格。</p><p class="ql-block">画中人物亨利·萨马里是法兰西喜剧院的著名演员,出身戏剧世家。劳特累克通过密友路易·安克坦结识萨马里,并为其创作了多幅肖像。画中萨马里身着优雅晚礼服,手举至眼前作沉思状,蓝眼睛的刻画令人联想到其姨妈——女演员马德莱娜·布罗昂在保罗·博德里笔下的形象。</p> <p class="ql-block">《1814年法国战役》</p><p class="ql-block">作者:埃内斯特•梅索尼埃</p><p class="ql-block">创作时间:1864年</p><p class="ql-block">作品描绘拿破仑一世在1814年“六日战争”中的溃败场景,这场战役标志着拿破仑帝国的终结。梅索尼埃通过考证士兵制服、武器形制及战场地貌,力求还原历史细节。</p> <p class="ql-block">《冬日里村庄一角的红色屋顶》</p><p class="ql-block">作者:卡米耶·毕沙罗</p><p class="ql-block">创作时间:1877</p><p class="ql-block">这画描绘了巴黎郊外蓬图瓦兹冬日雪后的乡村景色,1877年冬季,毕沙罗定居蓬图瓦兹,受日本浮世绘平面化构图启发,放弃早期受柯罗影响的灰调画风,转向纯粹的光色实验。画中场景位于埃尔米塔奇山麓,毕沙罗常在此写生,雪后反光与红屋顶的碰撞成为其研究光线与建筑关系的核心素材。</p> <p class="ql-block">《阿让特伊的塞纳河》</p><p class="ql-block">作者:爱德华•马奈</p><p class="ql-block">创作时间:1874年</p><p class="ql-block">作品描绘了巴黎西北郊阿让特伊镇的塞纳河畔风光,画面中一对母子立于河岸,河面停泊小船,天空、绿树与水面倒影通过柔和色彩和谐统一,展现了马奈对自然光影的敏锐捕捉。</p> <p class="ql-block">《马尔利勒兽瓦镇的砖瓦小路》</p><p class="ql-block">作者:阿尔弗莱德·西斯莱</p><p class="ql-block">创作时间:1873年</p><p class="ql-block">马尔利勒兽瓦镇是西斯莱晚年定居的小镇,这里的砖瓦小路、河流与桥梁成为他创作的重要主题。画作通过细腻的笔触和柔和的色调,展现了小镇宁静的日常生活与自然风光的交融。</p> <p class="ql-block">《马尔利港洪水中的小舟》</p><p class="ql-block">作者:阿尔弗雷德·西斯利</p><p class="ql-block">创作时间:1876年</p><p class="ql-block">1876年塞纳河支流发生严重洪水,西斯莱当时居住于马尔利勒鲁瓦镇,以当地被淹没的房屋与船只为主题,创作了多幅洪水系列作品。该系列突破了传统灾难画的悲情叙事,转而捕捉水光交融的诗意瞬间。</p> <p class="ql-block">《LL小姐肖像画》</p><p class="ql-block">作者:詹姆斯•蒂索</p><p class="ql-block">创作时间:1864年</p><p class="ql-block">“L.L.”为匿名缩写,实为职业模特。蒂索刻意以肖像画名义吸引客户,画中女子侧首斜坐,裙摆微露便鞋,打破资产阶级肖像的端庄惯例,体现巴黎女性的独立精神。</p><p class="ql-block">1864年是蒂索从古典历史题材转向现代风俗画的关键年份。此前他因模仿中世纪风格受批评,而《L.L.小姐肖像画》以挑衅性姿态和时尚元素标志其新风格的形成。</p> <p class="ql-block">《在咖啡馆里》(又名:苦艾酒)</p><p class="ql-block">作者:埃德加•德加</p><p class="ql-block">创作时间:1875一1876年</p><p class="ql-block">作品描绘19世纪巴黎新雅典咖啡馆的场景,反映工业化时代都市人的精神困境。苦艾酒因致幻性被称为“绿色魔鬼”,画中女性面前的苦艾酒杯成为社会争议的焦点,被解读为对现代人颓废生活的隐喻。不对称构图:人物被挤压至画面右上角,左侧留白强化疏离感,酒瓶与酒杯形成的对角线引导视线聚焦苦艾酒的刺眼绿色。以灰褐、青灰为主,仅苦艾酒杯呈现饱和翠绿色,形成视觉爆破点。</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希望》</p><p class="ql-block">作者:皮埃尔·皮维·德·夏凡纳</p><p class="ql-block">创作时间:1872年</p><p class="ql-block">《希望》创作于普法战争(1870—1871)法国战败后的第二年,当时法国社会陷入低迷,政府瘫痪,民众渴望民族复兴。夏凡纳通过艺术这一时代情绪,以象征手法表达对和平与未来的期许。</p><p class="ql-block">白衣少女:身着洁白长裙,手持橄榄枝(和平象征)与小花(新生隐喻),端坐于废墟之上,象征法兰西祖国的纯洁与坚韧。</p><p class="ql-block">废墟与新生:荒凉的战场废墟点缀着萌芽的小草,暗喻毁灭与重生的辩证关系。</p><p class="ql-block">天空与朝霞:画面顶部狭窄的天空布满朝霞,象征阴霾后的曙光,强化希望的视觉分量。</p> <p class="ql-block">《女人和扇子》</p><p class="ql-block">作者:爱德华•马奈</p><p class="ql-block">创作时间:1873一1874年</p><p class="ql-block">1870年代,巴黎盛行“日本主义”风潮,马奈深受浮世绘的平面构图与装饰性元素影响。此画创作于马奈罹患梅毒后的艺术成熟期,笔触自由且实验性强烈。</p><p class="ql-block">画中模特为钢琴家兼诗人妮娜·德·卡利亚斯,时年30岁。她是巴黎文艺沙龙的灵魂人物,以阿尔及利亚风格服饰和神经质性格闻名,后因酗酒精神失常早逝。</p> <p class="ql-block">《海滩上》</p><p class="ql-block">作者:爱德华•马奈</p><p class="ql-block">创作时间:1873年</p><p class="ql-block">1873年夏,马奈与家人在法国贝尔克海滨度假三周,以妻子苏珊娜和弟弟尤金·马奈为模特创作此画。画面捕捉了中产阶级休闲生活的瞬间,同时暗含家庭成员间的疏离感。双重三角形结构:苏珊娜与尤金背对观众形成的静态三角,与海平面构成的动态三角形成张力。画作以灰黑、群青为主,罕见地保留学院派深色调,同时融入印象派的光影捕捉(如沙粒混合油彩的质感)。快速笔触表现海风拂过的瞬间,天空与海浪的灰蓝与人物黑衣形成对比。倾斜的帆船和缺乏景深的海水暗示现代生活的无序,呼应马奈对传统透视的颠覆。</p> <p class="ql-block">《开花的树》</p><p class="ql-block">作者:古斯塔夫·卡耶博特</p><p class="ql-block">创作时间:1882年</p><p class="ql-block">1880年代卡耶博特逐渐从都市题材转向自然风景,此作与其《黄色田野》(1884年)同属晚期风格,融合了印象派的光色实验与个人对几何构图的偏好。他采用快速笔触表现树叶的颤动感,同时以精确的透视构建树干的结构性线条,形成“动态中的秩序”。画面以蓝绿色调为主,点缀粉白花朵,色彩对比柔和却富有层次感。倾斜的树干与地平线形成对角线分割,体现日本浮世绘对构图的影响。</p> <p class="ql-block">《维特伊的教堂》</p><p class="ql-block">作者:克洛德·莫奈</p><p class="ql-block">创作时间:1879年</p><p class="ql-block">1878年莫奈移居巴黎西北的维特伊村,与百货店主奥舍德一家合租。此时妻子卡米耶罹患子宫癌,家庭经济拮据。1879年卡米耶去世后,莫奈陷入精神低谷,作品主题从阿让特伊时期的休闲场景转向自然中的易逝瞬间。</p><p class="ql-block">维特伊教堂始建于12世纪,哥特式尖塔与塞纳河湾形成独特景观。</p> <p class="ql-block">《加布丽埃勒与玫瑰》</p><p class="ql-block">作者:皮埃尔-奥古斯特·雷诺阿</p><p class="ql-block">创作时间:1911年</p><p class="ql-block">画中人物为加布丽埃勒,她是雷诺阿妻子的表妹,亦是画家晚年的助手与主要模特。</p> <p class="ql-block">《有洋葱的静物》</p><p class="ql-block">作者:保罗•塞尚</p><p class="ql-block">创作时间:1896一1898年</p><p class="ql-block">塞尚在1890年代定居普罗旺斯,专注于静物画研究。此作诞生于其艺术风格完全成熟的晚期,通过洋葱、陶罐等日常物件探索“色彩的永恒结构”,颠覆传统静物画的贵重题材。</p> <p class="ql-block">《黑城堡上方洞穴附近的岩石》</p><p class="ql-block">作者:保罗•塞尚</p><p class="ql-block">创作时间:1904年</p><p class="ql-block">描绘塞尚出生地普罗旺斯艾克斯附近的黑城堡石灰岩地貌与洞穴上方岩层,属于其晚期“地质学式”风景研究。运用短促厚涂的笔触重建体积与重量感;以赭石、深褐、灰蓝等大地色系为主,形成凝练而坚实的画面秩序。</p> <p class="ql-block">《贝勒岛荒野海岸的岩石》</p><p class="ql-block">作者:克劳德•莫奈</p><p class="ql-block">创作时间:1886年</p><p class="ql-block">莫奈于1886年秋赴贝勒岛寻找“崎岖贫瘠的地形”,主要在克尔维拉霍恩一带写生,并致信古斯塔夫·卡耶博特描述“壮美的荒野地区、巨大的岩石与不可思议色彩的海洋”。他也坦言描绘狂暴的大西洋比惯常的拉芒什海峡更具挑战:“我必须付出巨大的努力,使它们[岩石]显得阴沉,以呈现这种可怖、悲惨的一面”,并感到“无力描绘那种强烈感”,但仍“在追逐最细微的色彩”,以阴郁的灰褐与海雾灰绿强化海岸的险峻与孤寂,近景浪花白高光形成强烈对比,传达自然力量的压迫与崇高。</p> <p class="ql-block">《尚罗塞的塞纳河畔》</p><p class="ql-block">作者:奥古斯特•雷诺阿</p><p class="ql-block">创作时间:1876年</p><p class="ql-block">1876年雷诺阿与莫奈等人已奠定印象派风格基础,同年9月他赴巴黎东南的尚罗塞为作家妻子绘制肖像,期间创作此作。该地因浪漫主义大师德拉克罗瓦曾在此研究风景而具艺术史意义。</p> <p class="ql-block">《看台前的赛马》</p><p class="ql-block">作者:埃德加•德加</p><p class="ql-block">创作时间:1866一1868年</p><p class="ql-block">德加出身银行家家庭,自幼热爱绘画马匹动态,19世纪60年代频繁观察巴黎布洛涅森林的赛马场,将现代赛马作为重要创作主题。</p><p class="ql-block">此画捕捉赛马开赛前的紧张氛围,而非比赛本身,通过骑手与马的静态姿态展现“蓄势待发”的瞬间,呼应赛马运动“人与马合一”的精神。</p><p class="ql-block">赛马在19世纪中叶成为法国上流社会的流行活动,兼具竞技与社交属性。德加通过简化背景(如虚化观众)突出主体,反映其对现代都市生活的观察。</p> <p class="ql-block">《干草堆》</p><p class="ql-block">作者:克洛德•莫奈</p><p class="ql-block">创作时间:1890一1891年</p><p class="ql-block">干草堆象征19世纪法国农村的丰收与劳作,莫奈通过艺术升华平凡事物,反映工业革命后对田园传统的怀旧。</p> <p class="ql-block">《井边的妇女》。</p><p class="ql-block">作者:亨利·埃德蒙·克罗斯</p><p class="ql-block">创作时间:不详</p><p class="ql-block">此画描绘了在海边场景中两位妇女在井边取水的日常情景。一位妇女戴着宽边帽,身穿黄色上衣和紫色长裙,手中拿着一个绿色的水罐;另一位穿着红色上衣和棕色裙子,正用绳子从井中提水,井中有一个白色的水壶正在接水。背景中可以看到蓝色的大海、海上的帆船以及远处的山峦,近处还有蜿蜒的小路和其他人物的身影,色彩运用丰富且富有层次感,以点彩的绘画技法营造出一种明亮而和谐的氛围,展现了悠闲的海滨生活场景和自然风光之美。</p> <p class="ql-block">《街上的女人》</p><p class="ql-block">作者:路易•安克坦</p><p class="ql-block">创作时间:1890</p><p class="ql-block">此画是作者遗孀于1935年捐献给博物馆。</p> <p class="ql-block">《十月的傍晚》</p><p class="ql-block">作者:莫里斯•德尼</p><p class="ql-block">创作时间:1891年</p><p class="ql-block">象征季节循环与女性生命历程,画面中央粉衣女子为德尼后来的妻子玛尔特,背景为理想化的自然景观,融合宗教仪式感与日式纹理装饰。</p> <p class="ql-block">《在床上》</p><p class="ql-block">作者:爱德毕•维亚尔</p><p class="ql-block">创作时间:1891年</p><p class="ql-block">画面描绘了一位躺在床上的人物(身份不明,可能是维亚尔的亲友),其面部几乎被床单遮盖,营造出睡眠或意识模糊的私密氛围。维亚尔通过简化造型和平面化的空间处理,将人物与环境融为一体,体现了纳比派“艺术应转换自然”的理念。作品主题与象征主义对“睡眠与意识丧失”的探索相呼应,但维亚尔弱化了神秘主义色彩,转而聚焦日常生活的静谧感。</p> <p class="ql-block">《戴绿色帽子的女人侧影》</p><p class="ql-block">作者:让•爱结•维亚尔</p><p class="ql-block">创作时间:1891</p><p class="ql-block">属于维亚尔早期纳比派时期作品,受日本版画与综合主义影响,构图平面化、色彩大胆简化。</p> <p class="ql-block">《黑色之地》</p><p class="ql-block">作者:斯坦丁·默尼耶</p><p class="ql-block">创作时间:1893年</p><p class="ql-block">描绘比利时博里纳日工业区,当地因煤炭开采被称为“黑色之地”。默尼耶未直接表现矿工,而是聚焦工厂、烟囱和拉煤火车,展现工业生产的冷酷法则。画面以棕、黑、黄色调为主,仅以砖红色点缀,压抑中透出一丝生命力,呼应工业革命对自然与社会的重塑。</p> <p class="ql-block">《罗歇•茹尔丹先生的夫人》</p><p class="ql-block">作者:阿尔贝•贝纳尔</p><p class="ql-block">创作时间:1886年</p><p class="ql-block">画中茹尔丹夫人直视观众的姿态,打破了传统肖像的含蓄范式。画中夫人身着白色缎裙,珍珠光泽的裙摆通过厚涂颜料呈现立体感,而背景的暖黄光影则采用印象派的松散笔触,形成古典端庄与现代活力的奇妙平衡。</p> <p class="ql-block">《罗斯科夫港口》</p><p class="ql-block">作者:阿尔贝·马尔凯</p><p class="ql-block">创作时间:1905年</p><p class="ql-block">描绘法国布列塔尼的罗斯科夫海港景象,运用点彩(新印象派)技法,以细小纯色点排列,借助观者在一定距离上的视觉混合,形成明亮、通透且富有韵律的光色效果。</p> <p class="ql-block">《梳妆》</p><p class="ql-block">作者:皮埃尔•博纳尔</p><p class="ql-block">创作时间:1914年</p><p class="ql-block">博纳尔以妻子玛尔特(Marthe)为模特,通过梳妆场景展现女性私密生活的瞬间。画面利用镜子的反射将空间垂直分割,既呈现人物正面与背面的双重视角,又通过墙纸和门的狭窄构图强化私密感。作品融合了日本浮世绘的平面化处理手法,背景装饰性与人物线条形成对比,体现了纳比派“艺术应转换自然而非模仿”的理念。博纳尔受法国南方阳光启发,采用珍珠般晕染的色调,突出女性身体的柔美与光影变化。他在1914-1921年间多次调整画作,强调素描与体积的平衡,回应当时立体主义的抽象潮流。</p> <p class="ql-block">《圣米歇尔堤岸与巴黎圣母院》</p><p class="ql-block">作者:马克西米连•卢斯</p><p class="ql-block">创作时间:1901年</p><p class="ql-block">作品以点彩(分割主义)技法描绘巴黎圣米歇尔堤岸与巴黎圣母院,属于其典型的新印象派时期代表作。</p> <p class="ql-block">《埃斯塔克的红屋顶》</p><p class="ql-block">作者:保罗•塞尚</p><p class="ql-block">创作时间:1882一1885年</p> <p class="ql-block">《晨》</p><p class="ql-block">作者:卡米耶•毕沙罗</p><p class="ql-block">创作时间:1873年。</p><p class="ql-block">厚重的坡地占据大部分画面,村舍与田垄在清晨光线下显得宁静而坚实,体现毕沙罗对乡村劳作与秩序的关注。他以柔和、偏冷的色调捕捉清晨寒光与薄雾,形体在朦胧中成形,呈现静谧而克制的“瞬间”。</p> <p class="ql-block">《浴盆》镀色青铜小雕像</p><p class="ql-block">作者:埃德加•德加</p><p class="ql-block">创作时间:1921一1931年</p> <p class="ql-block">《女舞者》青铜小雕像</p><p class="ql-block">作者:埃德加·德加</p><p class="ql-block">创作时间:1921一1931年</p> <p class="ql-block">《地中海》青铜雕塑</p><p class="ql-block">作者:阿里斯蒂德·马约尔</p><p class="ql-block">创作时间:1984年</p> <p class="ql-block">《玛蒂尔德公主》 </p><p class="ql-block"> 作者:让-巴蒂斯特·卡尔波</p><p class="ql-block">创作时间:1862年</p> <p class="ql-block">《皮埃尔·德·韦桑特的半身像,加莱义民之一》</p><p class="ql-block">作者:奥古斯特·罗丹</p><p class="ql-block">创作时间:1884一1886年</p> <p class="ql-block">《玛蒂尔德公主》</p><p class="ql-block">作者:让-巴蒂斯特•卡尔波</p><p class="ql-block">创作时间:1862年</p> <p class="ql-block">上海浦东美术馆的奥赛博物馆展览结束了,我的美篇也结束了。图片和文字都来自网络,留一份思念在这里。</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