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压缩版)国家诗歌形象建构尝试——以松竹体十三行汉诗为例

《地球屋》——李继平 念师

<p class="ql-block">国家诗歌形象建构尝试——以松竹体十三行汉诗为例</p><p class="ql-block">厦门工学院 黄永健</p><p class="ql-block">摘要</p><p class="ql-block">塑造我国国家形象,需重点展示历史底蕴深厚、各民族多元一体的文明大国形象,以及政治清明、经济繁荣的东方大国形象。松竹体十三行汉诗以整齐和谐的诗歌形象,传递中国式现代化对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诗学向往,在当代文化传播中,通过自塑、他塑与合塑路径,逐步彰显中华诗歌大国形象,为构建中华文明新形象发挥建设性作用。</p><p class="ql-block">关键词</p><p class="ql-block">国家形象;诗歌形象;十三行汉诗</p><p class="ql-block">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塑造“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重点展示文明大国、东方大国、负责任大国与社会主义大国形象,这为国家形象建构提供了根本遵循。当前,我国在国际传播中面临的核心困境,并非话语未与西方接轨,而是缺乏自主成熟的话语体系。建立中国自主哲学社会科学话语体系,需以文化自信为前提,通过传统文化创新转化、吸收西方文明精华、总结中国式现代化实践三条路径,形成自主知识体系,在文明互鉴中传递中国智慧。</p><p class="ql-block">松竹体十三行汉诗诞生于2013年,十余年来借助互联网与人工智能传播,掀起新汉诗创作浪潮。2019年获国家社科基金立项,相关评论集2023年入选“光明社科文库”;2024年其研究推广项目获“中国艺术学科研究生教育联盟学术研讨会教育成果奖”与“诗词文化创新成果金奖”。目前,该诗体创作者阵容扩大,传播方式多元,学术研究与文旅融合成效显著,正以诗体形象重塑参与中华文明形象建构,有望成为新时代中华汉诗的重要代表,向世界展现中国诗歌大国与文明古国形象。</p><p class="ql-block">国家形象由文化层面、杰出人物、创新业绩等共同建构。松竹体十三行汉诗以传统三至七言诗体为基础,结合微信等新媒介,重组汉诗形式,容纳社会生活与个人心灵图景,雅俗共赏,已产生万首以上原创诗作,通过自塑、他塑、合塑脱颖而出,构建起独立的汉诗中国形象。</p><p class="ql-block">一、自塑形式——十三行汉诗的自我形象建构</p><p class="ql-block">1. 汉诗国家形象渊源</p><p class="ql-block">“形象”涵盖外形、意象等多元内涵,国家文化形象可从宗教、艺术、科学等维度,及民间、精英等层次划分,也可按历史分为古代、现代等阶段。中国以长城、长征火箭等展现物质文明形象,以孔子、老庄等彰显精神文明形象。</p><p class="ql-block">汉诗拥有数千年历史,诗体从二言演进至七言,从《诗经》《楚辞》发展到律绝、词曲,再到20世纪自由体,形式不断变革。进入21世纪,汉诗需明确文化身份与主体性,松竹体十三行汉诗应运而生。</p><p class="ql-block">20世纪引入的自由诗虽产生胡适之、艾青等名家与《再别康桥》《乡愁》等佳作,但形式标识模糊,视觉上与拼音文字诗歌差异小,难以彰显汉诗整齐对称的美学特征,在国际传播中无法有效传递中国诗歌文化形象。且当前诗坛存在中心地位丧失、评价标准两极化等问题,自由诗难以承担国家诗歌形象载体的角色。</p><p class="ql-block">2. 因象生象——松竹体十三行汉诗的形象自塑</p><p class="ql-block">中华民族重视“象”的表达,《周易》提出“立象以尽意”,汉字作为象形文字,是中华文明的元符号系统。国家形象需依托图像符号塑造,而汉诗与汉字同为中华文明重要形象,格律诗在听觉与视觉上均形成独特美学效果,与散文、小说明确区分。</p><p class="ql-block">但当代汉语自由诗丢失声律特征,仅以分行作为形式标志,导致诗与散文边界模糊,“梨花体”“口语诗”等更是让诗体形式混乱。松竹体十三行汉诗则以“十三行”为核心,可上下或左右排列,上下排列适配手机屏,形似松枝披竹干,两首背靠背排列呈宝塔松状,彰显“高洁”“坚韧”等文化内涵,故又称“松竹体”。</p><p class="ql-block">其诗体遵循“三七体”结构(33、44、55、66、77、33、7),也可衍生出22、33等变体,以“起承转合”的传统章法建构,整合中华诗词曲赋形式要素,契合手机写作需求,唤醒大众对传统诗词的记忆。同时,它贴合汉语“音乐性强、音节对称、声调突出”的特点,讲究押韵与平仄;依托汉字“表意性”与“方块状”特征,在视觉上形成定型化形象,与西方诗歌非定型化形成差异,鲜明展现汉诗的“汉语性”与“汉字性”。</p><p class="ql-block">二、借力定形——十三行汉诗的形象他塑</p><p class="ql-block">国际传播中,“他塑”常因文化差异产生偏差,如好莱坞将花木兰塑造成个人主义英雄。松竹体十三行汉诗的海外传播路径为“国内→海外华人社会→外国人社会”,诞生3周年时,纽约华人笔会会长梅振才便在北美推广;5周年与7周年之际,其创始人在俄罗斯、比利时举办“十三行汉诗书画展”,吸引海外关注。</p><p class="ql-block">因外形似手枪,该诗体被称为“手枪诗”,“Pistol Poem”这一称呼借助西方熟悉的“手枪”形象,让外国人快速记住其诗体特征。虽目前外国人对其认知仅停留在“外形”与“批判现实功能”,但已实现形象“他塑”的初步突破。</p><p class="ql-block">同时,十三行汉诗的视觉化探索与英美当代诗歌的“视觉诗学”形成共振。当下英语诗歌将声音、排版、视觉形态纳入文本,突破传统范式,而十三行汉诗以汉字为基础改造诗体视觉呈现,既贴合中国文化自觉诉求,又契合人类诗歌形象创新趋势,未来有望进一步引发国外诗人与读者的研究兴趣,深化“他塑”效果。</p><p class="ql-block">三、合力玉成——十三行汉诗的形象合塑</p><p class="ql-block">国家形象“合塑”需多方合作,整合资源,丰富塑造维度。松竹体十三行汉诗通过多语种翻译(英、日、法、越南语等),在海外纸媒与网络传播;相关学术论文英文版发表于《剑桥中国研究》,2017年、2019年其诗书画展先后在俄罗斯、比利时举办,俄罗斯圣彼得堡电视台专访创始人并播放创作录像,比利时安特卫普市副市长夫妇出席展览并发言。</p><p class="ql-block">2019年6月,该诗体创始人还在比利时“江苏省中医名家海外行”活动中创作十三行汉诗书画,助力中医海外传播,中国驻比利时大使现场介绍该诗体艺术。此外,自2014年起,每年12月27日举办十三行汉诗周年活动,邀请国内外嘉宾参与;深圳、东莞等地的创作基地也接待中外访客,形成国内外合力塑造中国诗歌形象的态势。</p><p class="ql-block">值得注意的是,西方十四行诗(Sonnet)已成为英美诗歌国家形象,而“十三”与“十四”在中西文化中形成有趣互补:西方忌“十三”,中国崇“十三”(如佛教十三宗、13经)。十三行汉诗可与十四行诗通过转译、对话,形成文化互补与形象合塑机制,调整国际诗歌话语权,建构理想的中国诗歌国家形象。</p><p class="ql-block">结语</p><p class="ql-block">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中华文明的“天人协调”“和而不同”等价值正通过一带一路、文化交流等途径被国际社会接纳。当代汉语诗歌经历“去中国性”后,正走向“再中国性”,松竹体十三行汉诗的创新与传播便是重要体现。未来,它将继续以自塑、他塑、合塑路径,彰显中华诗歌大国形象,为构建中华文明新形象贡献力量。</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