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山西省我去过多次,去了还想再去。</p><p class="ql-block"> 如千军万马呼啸奔腾的壶口瀑布;香火燎绕惮院钟声的五台山佛门圣地;平遥古城汇通天下多金的“日升昌”;和那庭院深深的乔家、王家大院,都给我留下难忘的记忆。但我总觉得没看够,没熏够。一直以来“意犹未尽”的念头,成了我心头抹不掉的影子……</p><p class="ql-block"> “七月流火”天气转凉,我们自驾由广州往山西一路狂奔。途中刻意绕道山东潍坊,在青州博物馆被著名的“青州微笑”这一东方艺术瑰宝深深打动,她“美丽、安祥、慈爱”</p> <p class="ql-block">透着人性的“大善”;在河南省林州为这座毗邻“红旗渠”的县城如此巨大变化而赞叹;在太行山大峡谷,我们领略奇峰峻岭的风景线,一路风光无限!</p><p class="ql-block"> 穿过太行山大峡谷就是山西省的晋城。</p><p class="ql-block"> 我们顾不得鞍马劳顿,直奔北留镇有着“北方第一文化巨族之宅”美誉的“皇城相府”。游览中,我被这</p> <p class="ql-block">个有着宏大而深厚的传统文化巨宅所吸引。相府的每一座楼阁,每一个庭院,每一块砖瓦,都浸润着文化的底蕴。就是在这方沃土上,明、清两朝二百六十年间,共培育出九名进士,六位翰林,四十一位贡生,十九位举人。而这个“文化巨宅”执牛耳之人,就是一代帝师陈廷敬。他有经天纬地之才,勤勉自守;他的“德治”、“民本”思想,影响着康熙帝的执政理念,形成了“宽仁治国”的方略。而我更为敬佩的是,一个“文化旺族”能在明、清两朝二百多年里长盛不衰,“五世同朝”,与儒家文化的熏染和陈廷敬一族治家严谨,以“清贫耐苦,读书传家”为根本的家风家训是分不开的。就是在今天,也会给我们以启示。</p><p class="ql-block"> 一踏进运城关羽故里“祖庙”,就被一种庄严神圣的气氛笼罩着。让我奇怪的是卓而不群的关公塑像。</p> <p class="ql-block">在我的见闻和感知中,关公的塑像威武霸气,气宇轩昂。右边站着义子关平,左边是扶着“青龙偃月刀”的周仓,是标配组合。在全国乃至世界有华人的地方,庙宇里几乎也是千篇一律的造型。然而眼前却是另一番形象:关羽侧身而坐,俯身垂髯。没有铠甲披挂,没有关平和周仓。一脸低眉谦和之态。太意外了……诧异中我忽然明白:这是在关羽的家乡,是生他养他的地方。在父老乡亲们面前只有感恩受教,哪有什么值得“扬威”炫耀。我被关公的“低下”和“义薄云天”的气魄所感动。难怪民间有这样的传说,历朝历代有两个典型:一个是官方树立的“万世师表”孔子;一个是百姓奉为神明的"武圣”关公。二圣在老百姓的精神世界里“日月同辉”。儒家的“修齐治平”,在关老爷“忠义千秋”的加持下,烘托起中华文明和民族精神的传承光大!</p><p class="ql-block"> 随着寻根问祖的人潮,我们驱车来到洪洞县。大槐树下又有一番震人心魄的历史……元朝末年,战乱</p> <p class="ql-block">不止,灾荒不断,大量田地荒芜,流民盗寇四起,中原人口锐减。而地处华夏腹地的山西省,却幸运地免遭战火和天灾人祸的涂炭。经年风调雨顺,人口逐年增长,精明的晋中人把日子过的有滋有味。</p><p class="ql-block"> 明洪武三年,朱元璋为平衡人口,调整经济结构,强令从山西迁徙人口至中原。所有迁徙人口一律在洪洞县登记造册,每户“四口迁一,“六口迁二”,“八口迁三”。迁徙途中,迁民死伤不断。为防止逃跑,押解官军用绳索捆手牵着走。迁民要方便需解开挷着的绳子才行。“解手”的说法就这样流传下来。可以想象,这“解手”的背后有多少迁民的辛酸与苦涩……</p><p class="ql-block"> 据记载,从1370年起的五十年间,明朝廷迁徙人口涉十八个省,五百个县,八百多个姓氏,一百多万人之多。人口的大迁徙客观上繁衍繁荣了中原社会,为明王朝的稳固起到重大的作用。</p><p class="ql-block"> 传统京剧《苏三起解》中有一句唱词,说的是“洪洞县里无好人”,一直被世人所误解。这对洪洞县乃至山西人是不公平的。在伟大的人口迁徙中,他们忍受了多少苦难,离乡背井,告别亲人,用善良和坚忍成就了中原社会的发展和繁荣,这是一种无与伦比值得尊崇的奉献精神。</p><p class="ql-block"> 多说一句。后经查证,苏三唱的“洪洞县里无好人”,是专指洪洞县衙里那些贪污腐败,贪赃枉法,坑害百姓的官吏。快哉!</p><p class="ql-block"> 离开洪洞县我们一路向北。在鹳雀楼登高远眺,黄昏中的大河雾气升腾,尽现唐朝诗人王之涣“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的奇景;在隰县的“小西天”,被古人的造像艺术惊呆了。那些栩栩如生,神态各异的佛像,毫不逊色于西方的雕塑。每一尊佛像都突显了飘逸浩渺的神韵,给人无限想向的空间……要不是急着赶路去大同市,真的有点恋恋不舍。</p><p class="ql-block"> 说起大同,真是个有着厚重历史的古城。它曾是辽金陪都,北魏都城,明清重镇。这个鲜卑民族居住的地方,人杰地灵。在与汉民族长期交流融合中,北魏政权日益强大,雄霸北方。百年来出过六位帝王,二十五位皇后,九位皇妃。大同被史家称为“皇后之乡”,出了许多“美丽、聪慧、能担当”的女性,冯太后就是一个杰出的存在。北魏王朝自拓拔珪、拓拔焘之后,经过冯太后和拓拔宏几代人的开拓进取,尊儒敬佛,全面汉化改革。在政治、军事、经济等方面有了全面提升和发展,国力迅速增强。战国时期,中山国的赵灵王实行军事改革,就极力推行北魏的“胡服骑射”。值得一说的,从云岗石窟到洛</p> <p class="ql-block">阳龙门石窟的佛像系列,不难看出北魏的开明与进取。每一尊造像都充满着智慧与光明。以一种饱满、雍容华贵的神态俯视人间。在这些佛像中,我们还能见到一些高鼻梁、深眼窝,有着西域“胡人”特征的佛像。可以看出,那时的北魏己经与西方的文化有了很深的交流和融通,影响着民族文化的繁荣和发展。我们见到的《洛阳伽蓝记》、《水经注》、《木兰诗》等一大批经典都出自北魏。在与汉民族的融合之中,鲜卑民族不光提升自强,也为汉民族注入了强大的活力。唐朝高主李渊,世宗李世民,隋朝的文帝杨坚,炀帝杨广,都有着鲜卑人的基因。他们在中华大地上叱咤风云,建功立业,千古留名!</p><p class="ql-block"> 如今的大同已经大不同了。整个城市充满现代化气息;街道宽阔明亮,车水马龙;路两旁高楼林立,人们的脸上荡漾着春风,一看就知道这里的生活幸福欢畅…… </p><p class="ql-block"> 一位卖西瓜的老汉告诉我,大同这些年变化很大。有一位叫耿彦波的市长为大同做了很多好事。他大刀阔斧搞改革,殚精竭虑干事业。大同的老百姓感激他,爱戴他。当他调往外地任职,临别时大同上万名群众跪求挽留。这位为大同建没呕心沥血,不惜身体的硬汉,在跪留他的百姓面前泪流满面!这真的应了一句话,“老百姓心中有杆称,公道自在人心”。 </p><p class="ql-block"> 老汉的话深深地打动了我,有这样的好干部是民之幸;若有千千万万这样的为民着想、为国尽力的干部,何愁民不富,国不强!</p><p class="ql-block"> 俗话说,要深入了解中国上下五千年的历史,“地上看山西,地下看陕西”,“一眼千年”看“三晋”。在太原,我们不游山水,不逛古城。一头扎进“山西搏物院”,饱览晋国及“三晋大地”的古往今来之后,</p> <p class="ql-block">又匆匆赶到“晋文公祠”,一睹春秋战国时期,五霸之一的晋文公重耳的风采。</p><p class="ql-block"> 重耳曾是一个多灾多难的落泊公子。“骊姬之乱”后被迫流亡秦、楚、宋等六国十九年。流亡中倍受多国冷落,饥寒交迫时,随臣介子推“割股啖君”,以解燃眉。唯在楚国遇善待,重耳感激涕零,承诺今后如晋楚交战,定“退避三舍”。后经秦国支持复国,被尊为“晋文公”。</p> <p class="ql-block"> 晋文公厉精图治,晋国日益强大,在“春秋无义战”的历史背景下,登上了霸主之位。重耳公子是个言而有信之人,在与楚国争霸的“城濮之战”中,果真“退避三舍”九十里。既兑现了诺言,又麻痹了楚军,大胜而归。 </p><p class="ql-block"> 要说的是,当年晋文公复国 登基后即封赏流亡时一直跟随的功臣。偏偏介子推不为名利所动,不受奉禄,不为朝官,携母隐居在绵山。文公多次派人劝其出山,拒不从命。文公想用放火烧山逼他出山,介子推宁死不出,与母一同烧死山中。文公为悼念他,下令在其忌日“禁火寒食”。经千百年的演化,成了清明前后民间习俗的“寒食节”。</p><p class="ql-block"> “日出也有日落时”,这个延续了一百五十多年的晋国,继晋文公之后,日渐衰微。最终被魏、韩、赵“三家分晋”,变成了三个国家。按理有了三国就没有“晋”啥事了。但执拗的山西人不认同,从历史、文化和习俗等方面,三国仍在“晋”的大地上,再怎么也应该叫“三晋”吧。故而“晋”和“三晋大地”成了一个“共同体”。</p><p class="ql-block"> 离开山西省的途中,十多天的所见所闻一直萦绕于心。“三晋大地”在中国历史演进的长河中,发生多少波澜壮阔的事件。在那个“春秋是争霸,战国是灭国”的年代:一样的刀光剑影,一样的血雨腥风;古人们所承受的欢乐与灾难,阴谋与杀戮,改朝与换代,都在这块“晋”地上淋漓尽致地演绎过。然而,大道至简“天行健”,历史滚滚向前的车轮没有停息。今天欢腾的“三晋大地”一派欣欣向荣,在伟大的民族复兴的新征程中奋勇前进!</p><p class="ql-block"> “前事不忘,后事之师”。朋友,你若要学习探究中华文明的历史,请一定不要跨越“三晋大地”。</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红 星</p><p class="ql-block"> 2025.10.广州</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