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创造测量工具悟本质

雅茹

<p class="ql-block">今天,2025.10.9,我上了一节公开课《认识厘米》,本来是国庆节假期前上的,由于和区里的教研时间冲突了,挪到了国庆节来第一天上。</p> <p class="ql-block">从了解古人的测量方式导入,渗透数学文化,了解古人测量长度的方式——利用身体尺:庹、拃、脚长来测量。</p> <p class="ql-block">然后用“拃”量课桌产生冲突,引出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p> <p class="ql-block">接着和学生一起创造尺子(明白尺子就是一个一个长度单位的累加)。</p> <p class="ql-block">创造完尺子就开始认识尺子(认识尺子上的刻度线、单位、数字等等),然后让学生用手比一比1厘米的长度,建立清晰的1厘米表象,并且联系生活,找一找身边的1厘米。</p> <p class="ql-block">为了让课堂更有深度,还让学生找出2厘米和几厘米,学生从数大格过渡到用减法算长度,逐步提升学生对厘米的认知与应用能力。</p> <p class="ql-block">最后学会用尺子测量和读数,作业的布置也体现了实践性,测量自已喜欢物品的长度,从而发展学生空间观念和量感。</p> <p class="ql-block">之前教二年级的时候,也上过这节课,传统的这节课上法有三部曲:第一了解古人的测量方式,用“拃”量课桌产冲突,引出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第二接着就开始学习尺子上的1厘米,第三学会用尺子量物体长度。我的这节课和传统的有什么不同呢?区别最大的就是多了创造尺这个任务。</p> <p class="ql-block">为什么多了创造尺这个任务呢?因为我想要让学生理解测量的本质是什么?理解为什么有的测量工具是专门的?有的测量工具却是临时的?尺是专门的测量工具,量角器也是专门的测量工具。但小正方形也好、小正方体也好,这些都是临时的测量工具。测量的本质就是看测量对象中含有多少个基本单位。今天的任务一让学生用1厘米小棒摆一摆,就是让学生知道这条绳子含有多少个测量单位。进而我提出一个一个摆1厘米太麻烦,有没有什么好的方法?学生想到把1厘米1厘米的小棒粘起来,其实这就是尺子的雏形。然后老师再进行抽象演示,形成了尺子。学生明白原来,尺子就是单位长度的集合,就是由1厘米、1厘米集合而成的。</p> <p class="ql-block">由此我想到,在四年级上册第三单元《角的度量》这节课中,量角器的本质是什么?量角器的本质就是单位小角的集合,就是一度一度,180度的小角集合而成的。所以我认为,我们在讲这种课型时,必须让学生经历再创造,从而感悟测量工具的本质是什么,测量的本质就是看测量对象中含有多少个基本单位。</p> <p class="ql-block">总之,公开课不仅仅是程度好、学习好学生的舞台,我仍然坚持把机会留给每一位学生,哪怕平时是班里最薄弱的学生,只要他想表现,我也会给他机会。哪怕他说错,我也替他开心,因为他终于迈出了第一步,知识今后还可以继续学习,但是这个建立自信的经历,是不可弥补的。继续加油吧!</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