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十月的长假,人潮如织,我还是凑了回热闹,去了浙江的南浔与双林。两个古镇,一样的青石板路,一样的白墙黛瓦,混在熙攘的游客里,初看之下,与我从前去过的那些江南古镇,似乎也并无多少分别。</p><p class="ql-block"> 镜头里留下的,起初也只是那些寻常的风景:一座座弓着背的石桥,静默地卧在淡绿的河水上;两岸是挨挤挤的人家,黑瓦的屋顶像洇湿的墨痕,层层叠叠地铺开。木质的窗棂半开着,偶尔探出一串红灯笼,或是一盆绿得发亮的植物。河水是浑浊的,缓慢的,载着摇橹船,也载着天上薄薄的云影,一同晃晃悠悠。这些画面,美则美矣,却总觉得少了一点什么,仿佛与记忆里、画册上那种氤氲的江南气韵,隔了一层薄纱。</p><p class="ql-block"> 突然,便想起了AI。将这些寻常的照片交予它,嘱它用“水墨”的笔触来点染。这真是一件奇妙的事。画面依旧是原来的场景,桥还是那座桥,水还是那泓水,分毫未改。但经那无形的笔一渲染,景致便蓦地沉静了下来。那一片片白墙,仿佛不再是坚实的墙体,而成了画纸上大片的“留白”,透着气韵;那原本分明的黛瓦,则化作了焦、浓、重、淡各不相同的墨色,深浅不一地皴擦点染开来。水面的粼光与倒影,被柔化成一片朦胧的晕染,像是笔肚饱含水汽,在宣纸上轻轻洇开。整个画面,忽然间就疏朗了,空灵了,有了一种“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的诗意。</p><p class="ql-block"> 我端详着这些“新”作,心里是欢喜的。它似乎真的做到了——既忠实地留住了我“在场”的瞬间,又将那瞬间提升到了我所向往的意境里去。当然,它也并非尽善尽美,有些笔触略显生硬,有些色彩的过渡还不够自然。但这又何妨呢?这其中的摸索与期待,本身便是一种乐趣了。</p><p class="ql-block"> 想来真是感慨。我们这般年纪,拿起相机,原只为记录些山水风光,留存些岁月静好。不曾想,科技的浪潮竟也这般汹涌地漫到了我们脚边。这AI,不像是一件冷冰冰的工具,倒更像一位聪颖又略带调皮的学生,你与它沟通,向它描述你心中那片朦胧的山水,它便努力地去描摹。有时出乎意料地好,有时又需要你耐心地“调教”。这过程,竟为我们这班老友的摄影生涯,平添了许多新鲜的话题与盎然的兴致。</p><p class="ql-block"> 往后的日子,这镜头里的玩法,怕是更多了。我们可以是现实的记录者,也可以是意境的创造者。那一日行走在南浔与双林的秋阳里,我所见的,是眼前真实的烟火古镇;而此刻,透过这屏幕上方寸大小的水墨画卷,我所见的,是心底那个做了许久的、关于江南的梦。</p><p class="ql-block"> 这梦,因了科技的缘分,变得触手可及,为我们平和的晚年,晕染开一抹意想不到的、清雅而隽永的趣味。</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