祥云笼罩的美篇

祥云笼罩

<p class="ql-block">(东北欢畅游之十六)</p><p class="ql-block"> 沈阳故宫展珍品</p><p class="ql-block"> 文化交流促进步</p><p class="ql-block"> “和羮之美,在于合异。”中国外销艺术品,作为中西方海路贸易的实物见证,不仅凝结了中西文化的碰撞与融合,也展现了那个时代跨国交流中的文化创新与智慧。大量销往西方的中国外销艺术品,不仅引领了新的艺术风尚,还催生了新的审美趣味,从而赋予了人类文明多元而丰富的面貌。</p><p class="ql-block"> 沈阳故宫展览呈现了一系列精美的外销艺术品,为观众打开了一扇领略中国与西方文明交融的独特视窗。每一件展品都如同穿越时空的文化信使,引领我们深入探索交流与互动的历史长河。在欣赏这些艺术瑰宝的同时,我们不仅沉浸于其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更从中汲取智慧与力量,坚定文化自信,传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创造力与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以敬畏之心回望历史,以殷切之期展望未来,在“一带一路”倡议的宏伟蓝图下,持续深化国际间的文化交流与合作。共同分享中华文化的理念与智慧,推动人类文明的繁荣与进步,携手共赴更加辉煌灿烂的明天。纷呈异彩的彩瓷,异技融合的通草画,银光闪烁的银器魅影,充分体现了沈阳故宫藏品的丰厚与价值。</p><p class="ql-block"> 宫内的清宫家具展有明式和清式两种风格,顺治、康熙时期,因国家政权未稳,没有将过多精力放在家具的样式改造上,家具延续明式风格。雍正帝是清式家具的开创者,他精心设计,亲自指导和监督,由此,清宫家具制作与皇家的“天子身份”相匹配。乾隆时期,以清宫造办处制作的家具为主流,更多地遵循严格的等级制度,融入皇权,制作工艺也达到顶峰。嘉庆、道光以后,京作家具随国运走向衰退,具有地域特征的广作、苏作等家具大放异彩,为清宫帝后生活增添亮色。</p><p class="ql-block"> 家具是人们生活的必需品,自简单坐卧用具的出现,至今已有数千年的历史。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家具种类逐步增多,制作技艺也日臻精湛。明清时期,传统家具制作快速发展,并在乾隆中期进入鼎盛时期。清代宫廷家具,作为中国古典家具集大成者,具有较高的工艺价值和历史文化价值。</p><p class="ql-block"> 沈阳故宫是收藏清宫家具的主要博物馆之一。这里展出的家具大多为清宫原藏。其材质优良,制作精巧华丽,遵循等级之规制,极具皇家特色。这些家具,或由清宫造办处修造,或官府采买,或由地方官员进贡,不仅反映了皇帝的审美观,也是国家礼制、皇家奢华生活的直观展现。</p><p class="ql-block"> 宫展的画珐琅是清代珐琅器中的一类珍贵品种,最早出现在15世纪中叶的欧洲,由佛朗德斯发明。到15世纪末,法国中西部里摩居的画珐琅艺术达到了鼎盛时期。清代初期,画珐琅艺术通过中西方文化交流与贸易传入中国,当时被称为“西洋珐琅”或“洋珐琅”。这种艺术不仅体现了康雍乾三代帝王的审美意识,也反映了18世纪中西方文化的互动。它既是文明融合的产物,又丰富了中国铜胎珐琅器的装饰技法,为瓷胎和料胎珐琅器的制作提供了技术支持。</p><p class="ql-block"> 宫展外销银器分为陈设器与实用器两大类。陈设器主要包括瓶、摆件、纪念品及观赏器等,实用器的种类则更为多样,涵盖了西式餐具、烟具、茶具、酒具、文具、梳妆用具、首饰及其他配件等。这些外销银器的设计通常迎合西方消费者的生活和消费习惯,而中国工匠则巧妙地在其中融入了具有中国传统特色的纹饰,如龙凤、花鸟、山水和日常生活场景等传统题材。</p><p class="ql-block"> 宫展青花瓷是指在素胚上用钴蓝料绘制图案,施上透明釉后,经过高温还原焰一次烧成的釉下彩瓷器。元代景德镇已能烧制成熟的青花瓷器。青花瓷器的盛行改变了以青瓷为主的局面,成为明、清两代中国瓷器生产的主流。其器型以日用瓷器为主,除了常见的盘、碗、杯、碟、瓶、壶和罐外,受出口贸易的推动,还出现了专门为满足欧洲需求而生产的西式餐具,如奶油深盘、带把杯、果盘、咖啡壶、汤盆、盐罐等。</p><p class="ql-block"> 自秦汉以来,南海凭借其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成为海上丝绸之路上的重要“黄金水域”。它不仅是中国远洋航行的必经之地,还是国际商贸活动的重要中转站和补给点。随着大规模国际贸易的兴起,海外商品种类与数量日益丰富,呈现出前所未有的繁荣景象。随着大航海时代的到来,欧洲人对遥远的东方文明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尤其对远渡重洋而来的东方商品产生了强烈的兴趣与购买需求。1757年,“一口通商”御旨的颁布使广州成为中国与世界唯一的通商口岸。到了18世纪中后期,西方各国陆续在广州设立商馆,催生了大规模的商品订单。除了陶瓷、丝绸和茶叶等大宗商品外,银器、漆器、牙雕、通草画等精美工艺品亦从广州出发,经由南海这一重要枢纽,源源不断地销往海外。这些凝结了中国传统工艺与西方审美的外销艺术品,在这条古老的航线上扮演了至关重要的角色。它们不仅是商品交换的一部分,更是东西方文化碰撞与融合的生动见证,折射出那个时代不同文化相互影响、互通与创新的宝贵历史片段。</p><p class="ql-block"> 通草画因其造价相对低廉,体积轻巧便携,且供应充足、价格相宜,深受海外宾客和商贾的青睐,是当时来广州十三行经商和游历的西方商人、军人、水手和游客等群体的必备纪念品。这些画作迎合了西方人对东方异国风情的憧憬,也常作为手信馈赠给亲友,或被商人作转售之用,因此出口数量巨大,可称为这一时期最流行的东方明信片。</p><p class="ql-block"> 以上这些展览,真是让人大开眼界。通过实物,也让我们看到了通商的好处和社会的不断进步和发展,同时也惊叹能工巧将鬼斧神工的天才、智慧及传承。</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