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2007年,我搬了新家,新家小区旁边有一个没开发的地区,这个地区叫“红土地老街”。</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红土地老街以前是国有企业长安厂的地盘。</p> <p class="ql-block">长安厂是个什么厂?</p><p class="ql-block">长安厂前身是1862年清朝大臣李鸿章创办的上海洋炮局,初始采用手工生产方式,日产炮弹百余发,后来引进蒸汽,搬迁到南京,在南京名叫金陵兵工厂,再后来搬迁到重庆嘉陵江北岸簸箕石,成为战时大后方最大的造枪企业。</p><p class="ql-block">长安厂主要生产24式马克沁重机枪、捷克式轻机枪、中正式步枪以及82迫击炮等武器,这些武器都是抗战时期中国士兵的主要兵器,所以,长安厂是中国近代史上第一家生产武器的兵工企业。</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再后来,长安厂生产的武器装备参加了北京阅兵。</p> <p class="ql-block">几经发展,如今的长安厂全称是重庆长安工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长安公司占地3000多亩,后来被拆分,后来开发房地产,后来开发汽车,再后来搬迁和进一步改制,原来的长安厂已经破碎。</p> <p class="ql-block">我的新家亦是长安厂开发的一个小区,小区环境优美,鸟语花香。</p><p class="ql-block">但小区旁边却有一大片属于长安厂未开发的地盘,许是资金问题,亦或是其他什么原因,时间过了几十年,至今仍然未开发。</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很大一个地区未开发,闲着很可惜,不知道从哪年开始,有人在这个地盘开始摆摊卖菜,卖小百货,时间一长,逐渐形成人们自发的“赶场”地方。</p> <p class="ql-block">什么叫“赶场”?</p><p class="ql-block">赶场就是各乡镇定期的一种集市贸易形式,福建广东浙江等地称“赶圩”,北方称“赶集”,云南称“赶街”,岭南一带称“赶务”,而我们重庆人就叫赶场。</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红土地老街赶场时间是每周星期天,这个时间也是人们约定俗成的,因为赶场的地方是重庆最繁华的观音桥地区,农历的135或246之类的时间,人们记不住,但星期天则是每个人都知道的。</p> <p class="ql-block">红土地老街仍然保留着原汁原味的乡村破败模样,老街两边的民房东倒西歪,全是砖瓦平房,室内虽然阴暗潮湿,但这些平房排列在狭窄的街道两旁,到还安安静静。</p><p class="ql-block">老街虽然不长,但街上仍然有理发店,小饭店,也有卖水面的,卖小百货的,更多的是废品收购站和麻将馆。</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不赶场的日子,老街很清净,发出响声的,除了麻将馆哗哗的洗牌声,偶尔的犬吠声,还有废品收购站拆解废品时发出的各种刺耳声。</p> <p class="ql-block">理发店每次给男人理发,只剪发,一次收5元钱,如果还要洗头,就另加5元,洗头的人坐在凳子上,将头伸进面前的搪瓷盆水面上,理发师傅给你洗头,只要一盆半的水就能搞定。</p><p class="ql-block">用水为何是一盆半?因为你洗头的第二盆水是不倒的,那水要作为另外一个人洗头时用的第一盆水。</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其他小商铺生意很清淡,偶尔有人买点小菜,或吃碗小面,大多是附近打工的人。</p> <p class="ql-block">老街上的狗也不像城里的宠物狗那么干净漂亮,在街上闲逛的狗,大多是土狗,这样的狗,主人是不用给他们定期洗澡或美容的,虽然不洗澡不美容,但它们的日子过得比城里的狗们更加自由和惬意。</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这样的老街,地面坑坑洼洼,不下雨灰尘满天飞,一下雨泥泞没脚背,与它周边的高楼大厦和漂亮小区相比,真像是在一群美丽的孔雀中飞进了一只又丑又脏的老麻雀。</p> <p class="ql-block">虽然孔雀麻雀都是雀,但它们生命的姿态是不一样的。</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别看这里破败不堪,一到星期天,这里就热闹非凡,因为星期天是赶场天。</p> <p class="ql-block">附近的农村或街镇小商小贩都到这里赶场,他们好像将能卖的东西全都搬了来,比如各种时令蔬菜,各种肉类,各种小商品;比如磨刀的,现场榨油的,掏耳朵的;比如各种杂耍的;还有手工做的布鞋,手工衲的鞋垫,石磨推的豆腐....,应有尽有。</p><p class="ql-block">一时之间,买的卖的,人声鼎沸,挤挤挨挨,这种人山人海现象,非常令人惊奇。</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特别是市面上很难找到的东西,赶场时几乎都能见到。</p> <p class="ql-block">所以,想怀旧?赶场就能勾起童年时的情怀;想买便宜货?赶场买相同的东西,就能节约很多钱;想找热闹的地方?赶场就能体验人声鼎沸,还有水泄不通般的拥挤....。</p><p class="ql-block">一条小街显然挤不下那么多人,于是赶场的距离就不断往外延伸,直到将老街包括与老街连接的两条支路都占满为止。</p><p class="ql-block">所以,老街赶场的地区最开始是I字形,很快就成为Y字状。</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有一段时间,买卖东西的人实在太多,连Y字状都容纳不下,赶场地点就不断延伸,直到人流外溢,占据了红土地附近主干道的人行道。</p> <p class="ql-block">政府对红土地老街的赶场取缔过多次,但每次贴了公告,派人把守路口,围追堵截,却好景不长,人们很快又自发聚集起来,赶都赶不走。</p><p class="ql-block">再后来,因疫情防控,严禁人们外出,这才消停了一段时间。</p><p class="ql-block">红土地老街虽然距我家很近,但我去赶场的时间并不多,没有什么原因,无事不登三宝殿而已。</p><p class="ql-block">虽然赶场次数不多,但每次赶场都有很多意外收获,也别有一番情趣。</p><p class="ql-block">2007年,我刚搬进新家的一个星期天,突发奇想,应该到老街去看看赶场时是个什么样子。</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还没走进老街,我就已经被背篓板车地摊等阻挡了道路,好不容易走进老街,但老街赶场的人更多,本来就很狭窄的街道,两边摆满了各种摆摊的东西,在街上走来走去的,全是买卖东西的人。</p> <p class="ql-block">我在人群中挤来挤去,因为我的目的并不是单纯买东西,主要是想来看看,体验一下久违了的赶场味道。</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只见老街狭窄的道路两边,摆满了一堆一堆紫色的茄子,红红绿绿的辣椒,还有很多绿油油的藤菜,这些蔬菜明显比超市的鲜嫩,而且价格也比超市的便宜很多。</p> <p class="ql-block">除了应市的蔬菜,我还看见了一种叶子长长的,细细的,叶边长着锯齿状的蔬菜,这种菜是我在超市没有看见过的,我问卖菜的老汉,他说,这是野生的“水芹菜”。</p><p class="ql-block">我一下子想起来了,这就是长在田间背坎,房前屋后的一种野菜,我在农村当知青时,经常扯“水芹菜”喂猪,现在这菜却成了城市人餐桌上的稀罕物。</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街边停着好几架板车,板车上码着很多新鲜嫩玉米,那些嫩玉米被绿油油的壳紧紧包裹着,每穗玉米头上都顶着红红的穗子,像穿着大红大绿衣裳又干干净净的农村小姑娘。</p> <p class="ql-block">卖嫩玉米穗的“广告”,是在板车头上插一根粗壮的、杆上结着两个大玉米穗的玉米杆,玉米杆插在板车上,高高的,便于人们的眼光越过人头就能看见。</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站在板车前,看着这些来自农村的新鲜玉米穗,我仿佛闻到农村土地的别样芳香。如果不是赶场,这样的场景无论在哪个大城市的超市都很难看到。</p> <p class="ql-block">还有一个中年汉子用背篓装着半背篓的豆子在卖,这种豆颜色淡黄淡黄的,颗粒比绿豆大不了多少,老汉要价2.5元钱一斤。</p><p class="ql-block">我看着豆子很眼熟,问卖豆的人,他说是小饭豆。</p><p class="ql-block">我忽然想起来了,问他,像“牛打脚”?</p><p class="ql-block">他一听,几乎大叫起来,“是的,是的,在我们农村就叫牛打脚,城里的人不知道它的名字,我们就只好说是小饭豆。”</p><p class="ql-block">他笑嘻嘻的看着我,突然有些好奇,你居然知道这豆叫牛打脚?</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我笑笑,却没告诉他,我也是在农村当过7年农民的人,知道这豆产量不高,农民们不会大面积种植,只在田间地脚种点。我是亲自种过“牛打脚”的,怎么会不认识它?</p> <p class="ql-block">向回走的时候,见有人在卖辣椒苗,说是辣椒苗吧,其实也不是什么苗了,因为那苗已经有尺多长了,而且开了花,但苗子是刚从地里挖出来的,根被新鲜的泥土包裹着,给人的印象是,它的生命力还很强。</p><p class="ql-block">想到家里还闲着两个花盆,何不种几棵辣椒呢?辣椒既能赏花又能摘果,一举两得。</p><p class="ql-block">我便花5毛钱买了了一小把辣椒苗。</p><p class="ql-block">2007年的这次赶场,我买了一斤刚上市的青椒,5个嫩玉米,一小把辣椒苗,总共花了3元人民币。</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转眼就到了2025年。</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以前为了城市整洁好看,政府就要消灭地摊经济,不允许人们赶场,所以将赶场的人轰来轰去,到了2025年,要振兴地摊经济了,所以鼓励人们赶场,红土地老街不仅再没人扬言取缔,还在红土地周边由政府主导,新办了好几个赶场地点。</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其中最有名的,是我家附近设在防空洞里的“防空洞背篓菜市场”,四邻八乡的农民乘坐轻轨或公交车,将蔬菜和各种东西运送到防空洞售卖,防空洞里不仅冬暖夏凉,政府还给卖菜的农民提供很多便利。</p> <p class="ql-block">人们将这种专门为卖菜农民设的列车,称之为“背篓专线”。</p><p class="ql-block">听说红土地老街赶场也有了很多变化,想到很久没去赶场了,这几天就去看看。</p><p class="ql-block">但这次赶场与2007年却相隔了18年。</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赶场地还是红土地老街,老街仍然没开发,房子显得更加破败,地面更加坑坑洼洼,街景一点没变,但赶场面积却扩大了很多。</p> <p class="ql-block">以前老街延伸出去的两条支路再无人赶场,所以Y字形如今变成了P字形状,P字形状的那个圈,就是政府为红土地老街新增加的面积,这个圈的面积比红土地老街面积还大,所以,赶场的人就自然归进了这个圈里。</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明天是中秋节,所以,今天赶场卖糯米糍粑的人很多。</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虽然中秋吃月饼是习俗,但以前的月饼,就是白白的,圆圆的糯米糍粑。圆圆的白白的糯米糍粑象征着圆圆的白白的月亮,吃糍粑就象征着团圆,而现今的月饼,则是后来过中秋节的产物,但月饼糖份太重,现在吃月饼的人少了,吃糍粑的人更多了。</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吃糍粑过中秋节,也是一种怀旧。所以,我买了几个糍粑,每斤5元钱。</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不仅有糯米糍粑,还有玉米粑,麦粑,苦荞粑,这些粑都是手工做的,价格不贵。</p> <p class="ql-block">这种用芭蕉叶做的麦粑只要一元钱一个,买了两个。</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就这样,我边走边看,看见心仪的东西就买一点。</p> <p class="ql-block">一个老人在卖麻糖。</p><p class="ql-block">麻糖是什么?就是麦芽糖,它是用麦芽和糯米熬制的糖。</p><p class="ql-block">麦芽糖是中国最古老的糖类之一,据说拥有超过3000年的历史。</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见到颜色黄黄的麻糖,就想起小时候舅舅用桑叶包着一块麻糖骑自行车跑30多里路回外婆家,他将麻糖拿给我的时候,那焦黄的麻糖已经和绿色的桑叶紧紧黏在了一起,外婆用热水将麻糖化开,我才喝到了香香甜甜的麻糖水。</p> <p class="ql-block">听说做100斤麻糖,需要至少300斤小麦或糯米,还需要至少800斤煤炭做燃料!在那个缺吃又缺燃料的贫穷年代,小孩子能有一块麻糖吃,怎能不留下终身难忘的记忆!</p><p class="ql-block">问价,一两麻糖5元钱。</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我买了一两多,7元钱。不是嫌贵,而是担心麻糖会太甜或太黏。买点麻糖,怀怀旧而已。</p> <p class="ql-block">回到家,麻糖已经黏成一坨,用手掰,手指被麻糖黏住,用刀切,麻糖里有气孔,不需要太使劲。</p><p class="ql-block">这才知道,卖麻糖的人为什么要一手持小铁锤,一手持铁片一样的錾子将麻糖敲下来卖,如果不用铁片敲,那麻糖是不会成块状的,所以小时候就有“ 叮叮当,卖麻糖,敲得老子心头慌”的歌谣。</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我将麻糖切成小块,放一块在嘴里,麦香的甜味很正宗,那味,就是小时候吃过的麻糖味。</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但麻糖还是太黏,好几次都差点黏掉我的假牙,不能嚼,只能含在嘴里抿,但它又紧紧黏在上天堂,无奈,我将它与咖啡泡在一起喝,没想到放了麻糖的咖啡居然比放其他糖更香更好喝。</p> <p class="ql-block">有人在卖鱼。</p><p class="ql-block">这种鱼名叫黄辣丁,是我们经常能见到的一种淡水鱼,以前它们主要生活在河里,现在绝大多数是人工养殖。</p><p class="ql-block">用黄辣丁熬汤或红烧,肉质都很鲜美,它是餐桌上非常流行的食物。</p><p class="ql-block">不过,它的名字为何叫黄辣丁?</p><p class="ql-block">除了它身体的颜色是黄色,还因为它身上长了三根刺,那刺尖锐像铁钉,手被它尖锐的刺刺到,会出血,会火辣辣的痛,所以,人们就叫它黄辣丁。</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这么大而鲜活的黄辣丁,如果到超市买会很贵,但在赶场时买,则每斤只要10元。</p> <p class="ql-block">卖鱼的人不仅卖黄辣丁,还卖䱗子鱼。</p><p class="ql-block">䱗子鱼是什么鱼?(䱗谐音餐)它是一种淡水鱼,有人叫它白条鱼,有人叫它麦穗鱼,这种鱼长不大,体型看起来却是肥肥的,所以,我们叫它“肥䱗䱗”。</p><p class="ql-block">这鱼无论叫什么名字,它都是河里的一种杂鱼。</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过去农村溪河里的杂鱼很多,去河里洗澡,顺手摸一些杂鱼,用柳条串起来,抹点盐,用柴火烧熟了吃,味道极美。</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我小时候在外婆家吃过这种裹在树叶里烧熟的鱼,所以现在看见这鱼,就忍不住买了几条,鲜活的“肥䱗䱗”每斤10元。“肥䱗䱗”肉厚刺少,用油酥了吃,又香又脆。</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集市上还有卖各种小商品的,卖小商品也是赶场的主力军之一,有的商品只要一元钱,不锈钢的锅碗瓢盆物品每件只要29元,各种鞋每双也只要30元。</p> <p class="ql-block">还有各种红薯芋儿之类的东西,每斤不到一元钱。</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用嫩玉米粒磨的粉,虽然价格不贵,但我觉得不好吃,只是看看而已。</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赶场卖的各种花卉,价格比淘宝和某多多都便宜。</p> <p class="ql-block">豇豆旁边放一块牌子,特别申明该豇豆没泡过硫酸铜,没泡过保鲜剂。</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看见这块牌子,感觉有点“此地无银三百两”的意思,难道很多新鲜蔬菜都是泡过硫酸铜和保鲜剂的?</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活的大公鸡每斤不到9元。</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这么大的鱼,剖洗干净后,每斤才10元。</p> <p class="ql-block">夫妻俩现场剁的馅,现场做的馄饨,看着很新鲜,每斤15元。</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正是石榴收获季节,所以卖石榴的人很多。</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石榴又大又新鲜,每斤才3元左右。卖家将石榴剥开,石榴籽像晶莹剔透的一粒粒珍珠。 </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我的园子里虽然也有一棵石榴树,树上也长着几十个石榴,但赶场时卖的石榴比我树上长的石榴大很多。所以,我也买了一个石榴,一个石榴有一斤多重,4元钱。</p> <p class="ql-block">一个老人坐在倒扣的背篓上卖蘑菇,他面前摆放着黄色的,黑色的和白色的三种颜色蘑菇,赶场能见到新鲜蘑菇卖,在城市里很难得。我原本就喜欢在山里采蘑菇,见到这些蘑菇就挪不开步。</p><p class="ql-block">卖菇的老人见我问这些蘑菇的名字,说这是“乔巴菌”。</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乔巴菌”是牛肝菌的俗称,牛肝菌有白黄黑三个品种,目前人工养殖的量很少,这些菌显然都是野生的,野生的菌能长到这么大,实属不易。</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野生的鲜牛肝菌每斤35元,我买了黄色的和黑色的两种,一斤多,回来后炖鸡,味道确实鲜美。</p> <p class="ql-block">往回走的路上,在卖中药调料摊前,我看见了一种名叫香砂的调味料,香砂具有化湿开胃,温脾止泻的功效,有极高的药用价值。</p><p class="ql-block">药用价值不说了,我买它,一则因为它是一种烹调佐料佳品,二则想起曾经求之不得的一件往事。</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以前有个来自区县的亲戚,因在我家附近工地打工,所以每天晚上就到我家住宿吃饭洗澡,过了十几天,他要回老家,我想起老家菜市场有香砂卖,就托他下次来的时候给我带点,带点不多,一两串足以。他当即爽快答应。</p> <p class="ql-block">当年菜市场卖香砂几乎都是这样一串串的卖。</p><p class="ql-block">我想着,香砂不贵,他在我家免费吃住那么长时间,给我带点香砂,要求不过分。</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许是他忘了?或者他并未将这事放在心上?虽然他答应要给我带点,却时隔几十年,我至今没见到他给我带的香砂,心里不免有些耿耿。</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所以,这次见到香砂,我就买了一斤,价格是每斤15元。</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最后,我买了几棵白菜苗,每棵1元钱,市场上还有莴苣苗卖,每堆3元钱。</p> <p class="ql-block">记录我两次赶场经历,不为别的,除了怀旧,除了记录这个期间段的农副产品价格,除了感受一下不同的社交与情感交流方式,还有那种久违了的人间烟火气。</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但愿赶场的人间烟火气能更好传承。</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