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核心素养视域下的民间美术课程创新——广西艺术学院李雷莉副院长巴马专题授课纪实

黄吉平(乐贤居士)

<p class="ql-block">艺术核心素养视域下的民间美术课程创新——广西艺术学院李雷莉副院长巴马专题授课纪实</p><p class="ql-block">在巴马瑶族自治县2025年中小学艺术教师专项培训的课堂上,广西艺术学院美术教育学院副院长李雷莉教授以《艺术核心素养导向下的民间美术课程设计》为题,为参训教师带来了一场兼具学术深度与实践指导性的专题讲座。这场跨越传统与现代的思维碰撞,不仅为民间美术教育注入了新的活力,更构建起艺术核心素养落地课堂的创新路径。</p><p class="ql-block">一、课程设计理念:在传承中重构艺术核心素养</p><p class="ql-block">李雷莉教授开篇即点明:"民间美术不是博物馆里的标本,而是流淌在民族血液中的活态文化基因。"她以艺术核心素养的五个维度为框架,系统阐述了民间美术课程的重构逻辑。</p><p class="ql-block">图像识读层面,李教授带领教师们解构巴马瑶族服饰的纹样密码。通过分析"盘王印"图腾的几何构成与色彩象征,揭示出"视觉符号承载文化记忆"的深层机制。参训教师们在现场分组解读当地蓝靛染布的图案,从"具象物象-抽象符号-文化隐喻"的递进式观察中,掌握了引导学生进行图像分析的教学策略。</p><p class="ql-block">美术表现环节,李教授提出"传统技艺的当代转化"理念。她展示了将苗族银饰錾刻工艺转化为初中生金属浮雕课程的案例:学生用铝板替代银料,以瑶族纹样为创作素材,在保留传统工艺美学特征的同时,融入个人生活体验。这种"技法传承+情感表达"的双重训练,使美术表现超越了简单的技能模仿。</p><p class="ql-block">二、教学实践创新:从田野到课堂的生态链构建</p><p class="ql-block">李雷莉教授特别强调民间美术课程的"在地性"与"参与性",提出"三阶段沉浸式教学法":</p><p class="ql-block">田野调查阶段:组织学生深入瑶寨,通过口述史采集、手工艺作坊参观等方式,建立对民间美术的直观认知。李教授展示了学生绘制的《百鸟衣纹样田野笔记》,其中既有纹样拓印,也包含对绣娘创作动机的访谈记录,形成了立体的文化认知档案。</p><p class="ql-block">解构重组阶段:在课堂上引导学生运用"分解-提取-重构"的方法,将传统图案转化为现代设计元素。例如将铜鼓纹的同心圆结构拆解为基本形,再结合校园场景进行再创作,最终形成具有民族特色的文创设计作品。</p><p class="ql-block">社区实践阶段:鼓励学生将课堂成果转化为公共艺术项目。巴马某小学学生在教师指导下,用壮锦纹样设计社区文化墙,既美化了环境,又通过创作过程深化了对本土文化的认同。</p><p class="ql-block">三、课程评价革新:建立多维素养评价体系</p><p class="ql-block">针对传统美术课程重结果轻过程的弊端,李雷莉教授提出"三维度动态评价模型":</p><p class="ql-block">文化理解指数:通过学生对民间美术文化内涵的阐释能力、文化符号的转化能力等指标进行评估,例如考察学生能否用思维导图呈现纹样背后的民俗意义。</p><p class="ql-block">创意实践能力:关注创作过程中的问题解决能力,如材料创新(用秸秆替代竹篾编织)、技法融合(将扎染与数字绘画结合)等创新实践。</p><p class="ql-block">社会参与度:将学生作品在社区展览、文化活动中的实际影响纳入评价,例如学生设计的瑶族元素书签在旅游市场的受欢迎程度。</p><ol><li>四、教育生态构建:从课程到文化的良性循环</li></ol><p class="ql-block">李雷莉教授特别强调民间美术教育的生态化发展:"我们培养的不仅是技法传承人,更是文化基因的激活者。"她提出的"三螺旋发展模式"为参训教师指明了方向:</p><p class="ql-block">教师成长螺旋:通过"理论学习-田野实践-教学创新"的循环,提升教师的文化解读能力与课程开发能力。巴马参训教师已启动《瑶族民间美术教学资源库》建设,计划将本地的铜鼓舞、织锦技艺等转化为校本课程。</p><p class="ql-block">学生发展螺旋:构建"认知-体验-创造-传播"的完整链条。某初中学生在学习壮锦课程后,自发成立"非遗小讲师"团队,在社区开展公益教学,形成文化传承的内生动力。</p><p class="ql-block">社区联动螺旋:推动"学校--社会"协同育人。李教授展示了桂林某小学与当地非遗工坊合作的"周末艺塾"项目,学生在工坊师傅指导下完成的作品直接进入文化市场,形成"学习-实践-价值实现"的闭环。</p><p class="ql-block">在培训现场,李雷莉教授与参训教师共同创作的《巴马十景》民间美术长卷徐徐展开,这幅融合了瑶族刺绣、壮族织锦、苗族银饰元素的作品,正是艺术核心素养落地的生动注脚。正如李教授所言:"当我们的学生既能读懂盘王节祭祀仪式中的视觉符号,又能用现代设计语言重新诠释铜鼓纹样时,民间美术就真正获得了延续的生命力。"这场关于民间美术课程设计的深度探讨,不仅为巴马的美术教育播下创新的种子,更在艺术核心素养的指引下,为传统文化的当代转化提供了可复制的范式。</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