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庆佳片有约】《夺冠》历史的印记 时代的回响

箫声如水17884957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美篇名:箫声如水</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美篇号:17884957</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电影《夺冠》是由陈可辛执导,巩俐、黄渤、白浪及中国国家女子排球队领衔主演的运动剧情片。</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影片以中国女排传奇人物郎平为主线,讲述了中国女排从1981年首夺世界冠军到2016年里约奥运会生死攸关的中巴大战,诠释了几代女排人历经浮沉却始终不屈不挠、不断拼搏的传奇经历,唤起了一段温暖而充满力量的全民回忆。</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影片获第33届中国电影金鸡奖最佳故事片、第19届华表奖优秀编剧等多项大奖。其通过女排群像传递的“永不言弃”精神,成为激励国人的时代符号。</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影片通过四个关键时间节点串联故事:</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1981年大阪世界杯:中国女排首次夺得世界冠军,开启“五连冠”的辉煌时代,郎平(白浪饰青年时期)作为主力球员崭露头角。</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2008年北京奥运会:郎平(巩俐饰)执教美国队战胜中国队,引发争议,同时折射出中国女排的困境。</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2013年改革期:郎平回国执教,推行科学训练与新人选拔,带领低谷中的女排重建体系。</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2016年里约奥运会:中国女排在不被看好的情况下逆袭东道主巴西队,最终夺冠,重现女排精神。</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影片不仅仅是一部关于中国女排的体育传记片,它更是一幅用汗水、泪水与荣耀绘就的时代画卷。</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它巧妙地以排球为笔,以赛场为纸,镌刻下跨越数十年的历史印记,并激荡起无数中国人心中深沉而炽烈的民族情怀。</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span><b style="font-size:20px;">一、 历史的印记:刻在民族记忆里的拼搏史诗</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影片对“历史印记”的呈现是具体而微,也是宏大磅礴的。</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影片中有许多震撼人心的细节。老女排队员们在粗糙的木质地板上一次次翻滚、救球,身上沾满木屑,膝盖和手臂上满是淤青,甚至被地板上的木刺扎得鲜血淋漓。训练结束,队员们含着眼泪,忍着剧痛,相互挑出木刺。</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还有陈旧训练馆墙上被球砸出的坑洼、队员们膝盖上结痂又破开的伤口、浸透汗水和血渍的护膝、郎平脖颈上那道清晰的手术疤痕……这些特写镜头告诉人们,国家的荣誉,是由一个个具体的人的疼痛与牺牲托举起来的。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这种“伤痕美学”深刻地诠释了何为“为国争光”,它将一种抽象的民族精神,物化成了可触可感的身体记忆。</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影片重点展示了1981年女排世界杯,中国队对阵日本队的决赛。</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导演大胆使用了当年的真实比赛录像,以黑白影像穿插其中。这种处理方式瞬间将观众拉回到那个激情燃烧的年代,增强了历史的厚重感和真实感。</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span><b style="font-size:20px;">收音机前的万人空巷</b><span style="font-size:20px;">: 影片平行剪辑了全国各地的场景——工厂、学校、弄堂,所有人围在一台小小的收音机前,屏息凝神,随着比赛的进程而欢呼、紧张、沸腾。</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span><b style="font-size:20px;">郎平的最后一扣</b><span style="font-size:20px;">: 当青年郎平高高跃起,完成制胜一击时,画面从黑白缓缓变为彩色,象征着胜利的曙光和民族自豪感的喷薄而出。</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这不仅是一场体育比赛的胜利,更是一个刚刚打开国门、渴望被世界看见的国家的精神强心剂。</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电影成功地将个人命运与国家荣誉融为一体,让观众感同身受地体会到那种“我们赢了”的集体狂喜与热泪。</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在改革开放初期,中国亟需一种力量向世界证明自己。袁伟民教练那句“球可以输,人不能输!”如同时代的号角。老女排通过近乎残酷的“魔鬼训练”,将一种永不言败、集体至上的信念,锻造成了整个国家的精神图腾。</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这部电影成功地将“女排精神”从一句口号,还原为一段可歌可泣的奋斗历程,让它成为了刻在一代人骨子里的集体记忆。</span></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二、 时代的回响:从“为国家”到“为自己”的价值变奏</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如果影片只停留在怀旧与歌颂,那它将只是一部优秀的史料片。其真正深刻之处,在于它敏锐地捕捉并回应了“女排精神”在新时代激荡的回响,并展现了其内涵的演变与升华。</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郎平是电影的灵魂,她本身就是一部“活的历史”。她既是旧时代“女排精神”的产物和化身,也是新时代的质疑者与重构者。她作为美国队主帅击败中国队的经历,是影片最大胆也最精彩的一笔。</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这引发全民哗然的情节,恰恰是电影对“体育与国家”关系的一次深刻拷问:爱国是否意味着绝对的归属?全球化的时代,体育的纯粹性何在?郎平的尴尬与坚持,正是时代变迁中价值冲突的集中体现。</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当郎平在2013年重掌教鞭,她带来的是一场“人性化”的革命。她问朱婷:“你为什么打球?”她鼓励队员谈恋爱,享受生活。这与袁伟民的训练方式形成了鲜明对比。</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这并非对过去的否定,而是一种扬弃。影片告诉我们,新时代的“女排精神”,其内核不再是无条件的自我牺牲,而是在成为“完整的自己”的基础上,为共同的目标而奋斗。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从“为国争光”到“成为自己”,电影完成了一次个人价值与集体荣誉的辩证统一,这精准地回应了当下年轻一代的内心诉求。</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影片中,数据分析、高科技设备、针对性的“打法切割”,取代了纯粹“人海战术”的苦练。这同样是时代的回响——中国已经拥有了更强大的综合国力与科技自信,无需再仅凭意志力去“拼”世界。</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夺冠》的成功,在于它没有将“女排精神”供奉在神坛,而是让它回归历史现场,并置于当代语境下进行审视。</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那些历史的印记,是我们不能忘却的来路;而那时代的回响,则是我们继续前行的底气。</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电影结尾,新一代的女排姑娘们在里约赛场上的忘我呐喊,既是对前辈精神的呼应,也是对自我价值的确认。</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它告诉我们,真正的“夺冠”,不仅是赢得金牌,更是在历史的巨变中,找到那个既能承载历史重量,又能发出时代强音的、不断成长的自己。而这,正是《夺冠》留给每一位观众,最深沉的历史印记与最悠长的时代回响。</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