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访散老游踪——庐山行

柯芳

<p class="ql-block">摄于乌江霸王祠无人机组图。</p> <p class="ql-block">“匤庐奇秀甲天下”,一说起庐山,令人肃然起敬。那是一座华夏的神山、圣山!是一生只来一次根本不够的名山!苏轼有诗“自昔忆清赏,神游杳霭间。如今不是梦,真个在庐山。”</p> <p class="ql-block">2025年国庆我和周玉曼一起报团来到庐山,这是我人生第二次来庐山。我为什么要二来庐山,因为我要寻访散老的踪迹,散老1934年10月,西行壮游的最后一站就是庐山,但却是他最最伤心,最要命的一站。</p><p class="ql-block">2日早晨,在庐山入口的大厅内,我们边等待导游购票,边看庐山美景视频,墙上的一幅庐山的巨幅山水画,令我无比震撼,“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尽折腰!”庐山是文化之山,是中国文明的发祥地,实在壮观了!如今我们想去就去,想游就游,想看就看,真是太幸福了!与91年前散老西行壮游,九死一生,真有天壤之别!真正是换了人间!</p> <p class="ql-block">汽车沿着北山公路上山,导游介绍说:“这条路是由毛主席于1951年10月提议修建的公路。1953年8月建成通车,由一万多名筑路工 在10个月的时间内,完成人工开山辟路,建成全程24公里的庐山北路。以“四百旋”弯道著称。</p> <p class="ql-block">林散之于1934年10月,西行回程,沿江而下,船到九江后,虽然归心似箭,仍不放过看看庐山的机会。不料此时蒋介石正在山上办"军官训练团",忙于第五次大围剿。林散之一进庐山,第二天对着庐山写生时,就被当作"共匪密探"捉起来关进了石洞。快到家了,还差点把命丢掉。他的学生、爱婿李秋水在《林散之老人漫游记趣》一文中有精彩的描述:</p><p class="ql-block">“散老出川後,順流東下,沿途名勝或即景抒懷,或捨舟登覽,行色匆匆,到了廬山,這是他此次壯游的最後一個景點。他出外,已經半載,衣服褴褛,形容憔悴,比初入嵩山化裝那副模樣更為狼狠,雨雨風風,情懷已倦,巴望着早日回到江上草堂。在廬山一個小店住下。当天下午去訪罷蓮花洞,復鼓兴登牯牛嶺。他已看過多少崇山峻嶺,絕巘危峰。出川後,地勢漸趋平衍,有举目無山之感,及見廬山,雄峙江邊,氣勢不凡,這大概是借助平旷显出了它的崇高......</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散老登廬山,首先感到廬山的雲是具有特色的,輕盈飄忽,多姿善變,它像給廬山披上一層輕穀,影影绰绰,時隱時現,橫看成嶺,側望成峰,使人難識真面。山,得雲則活,使廬山無雲,那真如嫱施髡首。雲在西北諸山,也似乎多點犷悍之氣,不及廬山雲之溫柔。散老盤旋百轉,登上牯牛嶺頂,豁然開朗,川原历历,嶺樹重重,夕照揚輝,餘霞散绮,時万綠丛中,高下楼台已閃出点点灯光,天晚了,散老才下山。</p><p class="ql-block">第二天絕早,他由牯牛嶺南下,至太乙村,望着在晨曦中的五老峰,如剛渲染過,花青淺绛,溫润华滋,絕似董北苑的巨幅图幛,散老正在边画边吟道:'吁嗟庐山游,幽美愜奇賞。'吟声未了,窜出几个军警,不由分說將散老逮走,穿林越涧,帶到一所洋房里,审问后,押进石牢,关上铁门,罪名是共党奸細。一昼夜被提审了七次,石室阴气森森,又冷又饿,第二天上午证明是个穷艺人,人才释放出来,已被折磨得要死。对于七次被审情况,散老从未細說,他不愿說這些該诅咒的经过。在他晚年《昔游》詩中写道:"胆破太乙村,拿我当奸細。关闭石室中,饥寒痛出涕!"散老一生刚強,竟然胆破,以至潸然出涕,其遭遇之险恶可以想見。</p> <p class="ql-block">在廬山,他原來打算訪夏禹登過的大汉阳峰,高僧慧遠主持過的寺院,王羲之在归宗寺的洗笔池,陶渊明住過的栗县,李白的读书处,朱熹讲学的白鹿洞……他觉得庐山虽美,但到處布滿了刀丛剑窟,这比太白山的熊虎、儒洛道中的巨蟒更可怕。归欤,归欤,胡不归?他乘上了东下的航船,回望五老峰,杳霭云际,似在為他挥手送別……”</p><p class="ql-block">庐山太乙村相传远古道教宗师太乙真人在此修炼成仙。此处海拔在800米以上,群峰环抱。村之前后有岗楼碉堡,村内石径纵横,楼阁掩映,十几幢别墅风格各异而又色彩调和,且取名雅致,曰晚庵、三柳巢、爱庐等等。康有为、冯玉祥、蒋经国等人都曾在此留住。散老不小心闯入国民党 禁地。尽管如此,散老仍写下了二首庐山的诗:</p><p class="ql-block">牯牛岭夜坐</p><p class="ql-block">牯牛果云何?其道未可罔。匆匆别莲花,孤踪任独往。峰回路百转,奥邃穷西上。登高忽平广,睹者神惘惘。冷风衣上吹,微泉空中响。高卜起楼台,万绿惊骀荡。有如舟山岛,明灭逞高敞。又如海市蜃,有无虚想像。吁磋庐山游,幽美惬奇赏。危坐尘虑清,秋月记遥想。</p><p class="ql-block">太乙村望五老峰</p><p class="ql-block">晨路感熹微,凉雾薄朝暾。南下牯牛岭,乃为太乙村。远看五老峰,青青湿有痕。此中有独尊,万山若儿孙。我欲犯天阙,直上采云根。天遥云根深,茫茫不可扪。散老注:余至太乙村,即被军警扣押石室中,一日始释出。</p><p class="ql-block">这就是散老登庐山的经历。后来一生就没来过庐山。多么令人遗憾!</p> <p class="ql-block">君子不出门,能知天下事。”虽然他没有来过庐山,但对庐山却了如指掌。林生若遗墨中还记有一则向父亲请教的有趣的故事。 林生若写信给父亲:”昨天远道有客来访,谈次甚愉快。送客向来不下五层楼。这次破例,送了几程,结果复回头,写幅立轴赠与:‘东林送客处,月上白猿啼。笑别庐山远,何烦过虎溪。’此诗忘记谁人作品,甚为静好。生若女敬上。一九八五年三月三十日。 林散之答:“此是虎溪三笑(啸)事,</p> <p class="ql-block">东晋高僧慧远(净土宗创始人)隐居庐山东林寺,立誓‘送客不过虎溪’。一日,诗人陶渊明(儒士)与道士陆修静来访,三人论道甚欢,临别时慧远因谈兴过浓,不觉送客越过虎溪,忽闻虎啸声,三人惊觉破戒,相视大笑而别。诗不知何人作。”</p> <p class="ql-block">10月2日上午,我们上山第一站,参观庐山博物馆。这里我最感兴趣的地方!在这里能了解到许多知识。</p><p class="ql-block">正如一位新加坡学者所评论的那样:“如果说泰山的历史景观是帝王创造的,庐山的历史景观则是文人创造的"。在庐山这个王国里,游弋着一个又一个鲜活的艺术精灵,王羲之、颜真卿、米蒂、欧阳修、苏轼、黄庭坚、赵孟颢 、董其昌、王守仁、康有为......他们用智慧点化顽石,用心灵勾通青碑,把它们摩砺成稀世珍宝,显观出无法估量的价值和无与伦比的魅力。展馆内展出了二十一位名人与庐山的故事。真令我眼界大开!</p><p class="ql-block">自西汉以来,尤其是东晋之后,历代名人纷至沓来,留下许多故事传说。司马迁第一次将庐山载入《史记》中,“余南登庐山,观禹疏九江。”董奉神医对治愈病人让其在住宅周围种植杏树,留下了杏林遗址。王羲之在庐山归宗寺留存众多遗迹,门前凿池,建“洗墨池”,在归宗寺留下墨宝,还在归宗寺养鹅,创作了行草兼备的一笔“鹅”。慧远在庐山主持东林寺,成为佛孝净土宗的发源地。他学识渊博,在庐山弘法之余,创作了大量诗文。《庐山略记》是庐山现存最早的诗篇,《游石门诗并序》开创了中国山水散文的先声,是迄今为止第一篇完整描述庐山景致的散文。陶渊明41岁时,不为五斗米折腰,辞彭泽令,隐居庐山,创作了大量的田园诗作品。传世佳作有《归去来兮辞》、《桃花源记》、《归田园居》和《饮酒》等。陶渊明所开创的田园诗发端于庐山,历经时光洗礼,成为中国诗歌最重要的流派之一。陆修静,东晋著名道人,创立南天师道,为道教一代宗师。早年弃家修道,使庐山成为当时南方道教的中心。李白从25岁到57岁先后五次来庐山,为庐山留下了20余首诗歌。他在《五老峰》一诗中写道:“九江秀色可揽结,吾将此地巢云松。”白居易曾任江州司马三年,创作了60余篇庐山诗文,留下多处遗迹。建草堂,书“花径”,留下名句:“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写文《游大林寺序》、《庐山草堂记》等。周敦颐建庐山濂溪书院,作《爱莲说》,在《濂溪港》一诗中说:“庐山我久爱”。苏轼一生四次来庐山,为庐山留下近50篇诗文。留下名句“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记游庐山》表达了苏轼初游庐山的真实感情。</p> <p class="ql-block">黄庭坚一生四次游历庐山,为庐山留下了30余篇诗文和书法墨宝。岳飞率军戍守江州,岳飞及其家族生活在庐山西麓多年,写下《寄东林慧海上人》,留下名句:“湓浦庐山几度秋,长江万折向东流。”陆游先后两次游庐山,留有游记和诗文多篇。《初见庐山》,表露出一片拳拳爱国之心。朱熹重建白鹿洞书院,遍游庐山,留下大量诗文和遗迹。赵孟頫作有《水帘泉》、《庐山》等诗,并书写《白居易草堂记》。有诗句:“香炉风色紫生烟,一入京华路杳然。”朱元璋在庐山建御碑亭,修天池寺,封庐山为岳,在庐山留下许多遗迹和传说。唐寅有诗句:“移家欲住屏风叠,骑驴来看香炉峰。”并作《庐山三峡桥图》,我有幸为庐山博物馆留言得到一张印刷品。山水飘渺,有亘古之意,百看不厌。王守仁多次游历庐山,有诗句:“手持青竹拨层云,直上青天招五老。”在庐山书宋代欧阳修《庐山高歌赠刘凝之》诗后被镌刻在石壁上。“足踏天下半,肩荷一襆被”的徐霞客曾对庐山的地理、地质、水文、植物进行全面考察,写有《徐霞客游记》。陈三立,“息影松林径,洗梦涧瀑流。”陈氏四代均为我国近代名人,都与庐山有密切关系。陈三立寓居庐山期间,留下大量诗文和遗迹。作有《王家坡观瀑亭记》。康有为一生三次上庐山,有诗句“五老排云待我回,似曾相识客重来。”诗《夜宿海会寺赠至善上人》。</p> <p class="ql-block">博物馆内,有《跃上葱茏》专题介绍党和国家领导人在庐山。伟人青睐庐山。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等党和国家领导人曾先后登临庐山,激扬文字,指点江山。</p><p class="ql-block">在1959年6月29日这天,毛主席登上了庐山。当汽车在陡峭的山壁盘旋而上时,毛主席立即被庐山那雄伟挺拔、险峻奇特的壮美风光吸引住了。他欣然下车,一边领略庐山雄奇峻秀的自然风光,一边徒步前行。到了晚上,毛主席下榻在庐山的牯岭住所,写下《七律·登庐山》:“一山飞峙大江边,跃上葱茏四百旋。冷眼向洋看世界,热风吹雨洒江天。云横九派浮黄鹤,浪下三吴起白烟。陶令不知何处去,桃花源里可耕田?“会议期间,他还默写出了白居易在任江州司马时所作名篇《琵琶行》。留下了文化瑰宝!</p> <p class="ql-block">博物馆出来后,我们逛了卢林湖,脚下公路一尘不染,参观了美庐别墅,一处国共领导人都居住过的别墅。馆内有标语:”度尽劫波兄弟在,相逢一笑泯恩仇。盼望海峡两岸早日统一。接着参观了庐山大礼堂。在当代中国历史上,中国共产党先后于1959年、1961年、1970年在庐山召开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和八届八中全会、中央工作会议、九届二中全会。三次庐山会议在中国共产党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历史上都产生了重大影响。期间留下的经验和教训是宝贵的精神财富,值得深刻总结和铭记。又参观了白居易的花径和白居易的庐山草堂。"庐山草堂"则把质朴无华、崇尚自然的居易,以及悠然自在与天地融合的乐天,和谐为一,成为"诗意栖居"的典范。我们还参观了朱元璋的御碑亭。</p> <p class="ql-block">晚上我们下榻在庐山顶上牯牛岭景区的宾馆内,吃住惬意,我们逛了一趟街,我就坐在山顶的台阶上赏月背诗,秋风拂面,天气不冷不热,还有温柔的小猫咪陪伴,身心舒畅,快乐似神仙!</p> <p class="ql-block">第二天我们唯一的目标是三叠泉。“不到三叠泉,不算庐山客。”我们团34人个个报了名。导游正担心我和周玉曼,怕我俩下去了上不来,要我们量力而行,下不了就 在途中等待。我问:“在半途能远看三叠泉吗?”导游说:“不能,只能听到声音。”那我们怎甘心!我也想让自己的身体接受一次考验。下了小火车,看到墙上有提示来回2600级台阶,海拔800多米,老弱病残不要去。我俩随着人群下去了,经过铁壁峰,直往下走,真是太艰难了,正如陈三立写道的:“更循铁壁寻瀑源,或挟而登蹲而憩。”下去还算是省力气的,就担心上不来,半途真的想停下,可是,不久我就到达终点了,终于站在三叠泉的对面观瀑了!正如陈三立所形容:”突兀银潢一道开,鬼斧劈削灵槎逝。</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吹泻峥嵘复蜿蜒,疑是骊龙抱珠睡。”我心情好激动。原来腿疼,怕不能坚持到底,没想到,走着,走着,腿反而不痛了 。我为什么能坚持下来,就是心里装着徐霞客、林散之,而有的人却是坐着滑杆上去的 ,10元一斤肉,要花一千多元。别以为抬滑杆收入高,其实他们每抬一个人也只得百把元,因为他们是接力抬上去的,每抬一段就换人,这样比较省力气。我的游伴曼子,只差一百多米远,就没有看到三叠泉,她因为腿受过伤,不敢继续,就折返了。看三叠泉是我这次游庐山最有趣的经历。</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