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今天是10月7日,是8天假期的倒数第2天。但这个假期对我而言是毫无意义的。</p><p class="ql-block">在十五年前的某一天,政府对我说:“从明天开始就放你的长假,你不用上班还照样发你的钱。”</p><p class="ql-block">打那以后我便无工一身轻,心安理得的吃起官饷了。</p><p class="ql-block">然而,这个假期毕竟还是撩拨起我那始终不安分的心。听说外面游客如潮,人山人海,于是我也想去凑个热闹。</p><p class="ql-block">上海最热闹的地方莫过城隍庙、外滩、南京路这些老地方。虽然这些地方我以前去过不止一次,不止十次,甚至不止100次,但我还是期待着下一次。</p><p class="ql-block"> 我把自己想法告诉月牙儿,刚一开口她便连忙摇手:“外面天那么热,人那么多。要去你自己去吧。”</p><p class="ql-block">这回答几乎和前天我去广富林时一模一样。</p><p class="ql-block">我只好再次一个人去了。丢下中饭碗我立即开步走。</p><p class="ql-block">在小区的门口我登上191B线公交车,运行3站后来到佘山地铁站换乘9号线列车,又运行16站。在小南门站我下了车。</p><p class="ql-block">出站后我立即打开了步行导航。</p> <p class="ql-block">下车的地方便是上海的老城厢。这里地形复杂,弄堂、小巷不规则的纵横交错。既象迷宫更象八卦阵。</p><p class="ql-block">我有一次沿着人民路向前行走,走了大半天又回到了原点。</p><p class="ql-block">原来人民路和中华路无缝连接围成一个椭圆形,这个椭圆里就是老城厢。老城厢共有7个门出入,小南门就是其中之一。</p><p class="ql-block">好在现在有了导航,指路的还是那个美丽的赵丽颖小姐。</p><p class="ql-block">前不久我在网上看到一段航拍视频,过去繁华的老城厢,现在早已变成了上海最大的贫民窟和无人区。我顺着导航穿过这片区域,所见所闻果不其然。我所到之处不见一人,房屋都紧锁着,在很多房屋的墙面上都写着等待拆迁的标签。这个上海之心已经病到如此程度,这让我的心也好一阵痛楚。</p><p class="ql-block">曾经热闹成空寂,</p><p class="ql-block">过去繁华化作烟。</p><p class="ql-block">一片伤心留不住,</p><p class="ql-block">重生再造待何年?</p> <p class="ql-block">在导航的指引下,我七拐八弯后终于来到了城隍庙。这里早已游人如织,操着各地的方言,奔着同一个目标。</p><p class="ql-block">这里每一座雕梁画栋,飞檐翘角的建筑都勾起了我一段段往事的回忆。其中有妻子的,有爱人的,有同学的,甚至还有情人的。在过去的岁月里,我曾一次次的陪同他们来到这里。</p><p class="ql-block">走过九曲桥便来到豫园。看着眼前的九曲桥我想起了父亲,是父亲第一次带我来到豫园里。那是个夏天的午后,父亲躺在亭子里长凳上睡觉,我一个人在豫园里乱跑。一晃六十年过去了,父亲早已经去了天国,而我还留在人间。但他对我的爱始终驻扎在我心中,是那么的厚重,又是那么的深沉。</p><p class="ql-block">我曾在元宵节牵着妻子的芊芊小手到豫园看灯展。豫园里到处都挂着各式各样的花灯,正如辛弃疾所说的那样: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宝马雕车香满路。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所不同的是,现在任凭我一次次的蓦然回首,她再也不在灯火阑珊处了。</p><p class="ql-block">在九曲桥边的绿波廊中爱人月牙儿请我吃了南翔小笼,这里的包子和南翔镇的味道差不多,但价钱却差得太多了。几笼包子居然收了360多元。在绿波廊进门处,高挂着许多国家元首和政要的相片,最醒目的还是克林顿和希拉里夫妇。就凭这个,这里的包子死贵也就情有可原了。</p> <p class="ql-block">离开城隍庙我来到窠石园。这是个很小的公园,小得象只袖珍的口袋。从豫园到外滩的游客,或从外滩到豫园的游客都会在这里歇脚。我惊喜的发现桂花居然开了,这是我今年发现的第一株开花的桂树。淡淡的黄,淡淡的香。我很自然的便想起了那年我和蔷薇来到这里的情景,窠石园内的桂花全都盛开了。好香,好香。她对我说,她最喜欢上海的桂花了,每到中秋桂花就开了,城市到处都飘扬着桂花的香气。她是我浪漫人生中的一小段插曲,象流星般璀璨。自她离开以后,桂花也懒得开了,花儿也没有以前那么香了。</p><p class="ql-block">当日花开千万朵,</p><p class="ql-block">今年桂放第一枝。</p><p class="ql-block">重经故地恍如梦</p><p class="ql-block">不是情痴情亦痴。</p> <p class="ql-block">走出窠石园,我继续向外滩进发。从人民路口走上黄埔江边。然后沿着堤岸大道朝北行进。</p><p class="ql-block">在我身体的左边就是著名的十里洋场,帝国主义留下了一座座雄伟的建筑,历经百年仍伫立在那里,现在每一座大楼顶上都飘扬着一面五星红旗,它象征着我们已经赶走了列强,自己当家做了主人。</p><p class="ql-block">走着走着,我耳边忽然响起了悠扬的钟声。那是振聋发聩的东方红序曲。</p><p class="ql-block">我抬头望去,海关大楼就矗立在眼前。在这座大楼里还有一个我得意门生。那一年当他得知我到上海定居的消息后,便立即打来电话请我吃了大餐,喝的是法国葡萄酒,抽的是巴西大雪茄。一晃也是十几年过去了。</p> <p class="ql-block">在我身体的右侧,是滚滚的黄浦江水,和隔岸高楼林立的陆家咀金融区。东方明珠、金茂大厦、环球中心、上海中心大厦这些著名的地标建筑都伫立在这里,直插云霄。形成了一张新上海的烫金名片。</p><p class="ql-block">几十年来,我无数次来到上海外滩。这里十里洋场没变,黄浦江水没变,只有对岸的陆家咀巨变了。每个外地的游客都注焦在这里,买票登上大楼观望台俯瞰整个上海。只有上海人熟视无睹。我也是在月牙儿的带领下,登上了东方明珠和上海中心大厦。</p> <p class="ql-block">无论在哪里我都要比划一下太极,在外滩自然也不例外。以前我住在附近,外滩和南京路都是我经常打拳地方。除我以外还有很多其他的人在这里晨练。形成了外滩早晨特有风景。</p> <p class="ql-block">午后的外滩游人并不太多,越往前走人也渐渐的多了起来。游人最多的地方是陈毅广场上方的江边大道。这里是黄浦江观景的最佳处,早在2014年,在这里等待新年钟声的31万游客踩死了36人。造成了灭绝人寰的惨剧。自从有了灯光秀,每到节日的夜晚,这里都是人山人海。为杜绝再次发生悲剧,现在这里战士和警察三步一岗,五步一哨。</p><p class="ql-block">我继续前行,来到革命烈士纪念碑前。越过纪念碑便来到了外白渡桥。这里是吴淞江和黄浦江的接口处。在对岸的百老汇大厦的墙面上挂着一个大美女。我不知道她是谁,但看见她手中的迪奥名牌包包就知道她一定不是我盆中的菜。我看着外白渡桥,看着百老汇,忽然又想起了另一段往事。</p> <p class="ql-block">1975年的寒假,我带着罗同学从南京来到上海。在那个及其寒冷的晚上,我们俩来到了外滩。</p><p class="ql-block">这是罗同学第一次到上海,感到眼前的一切都很新奇。我们顶着凌冽的寒风在江边走了两个来回,但罗同学仍然意犹未尽。</p><p class="ql-block">“再走一遍吧。”</p><p class="ql-block">于是我俩又走了一个来回,来到外白渡桥上。罗同学站在桥面上仰望着上海大厦,一级一级的向上数着数字。桥面上风很大刮得脸很疼。</p><p class="ql-block">“不要再数了,当心帽子被风刮走。”</p><p class="ql-block">这既是一句很现实的话,也是当时上海人用来调侃外地人的一句话。长期以来,上海人都不怎么瞧得起外地人。直到改革开放以后,发现有许多外地人的钱包都比他们的钱包鼓许多,上海人才开始逐渐谦虚下来。</p><p class="ql-block">现在的罗同学不但在北京落了户,而且还经常去美国女儿家。见过太多的摩天大楼,谅再也不会在这区区18层楼下仰望了。</p> <p class="ql-block">离开外滩,我走上了南京东路。这是一条闻名于世的步行街。时间已经来到黄昏时刻,大量游客象潮水般在这条街上由西向东涌向外滩。马路上站岗放哨的战士和警察更多了。</p><p class="ql-block">小战士们个个站姿笔挺,两腿并紧,两手自然下垂贴紧裤逢,两眼平视,表情严肃。而警察们则两手握住裤扣,两脚成八字型。和战士相比,警察的站姿明显有些松垮,眼神也有些游移。我仔细观察,还有一些警察在交头接耳呢。</p> <p class="ql-block">走在步行街上,两边的建筑是那么熟悉。我以前的家就距此不远,10分钟即可到达。在每个晴朗的晚上,我和妻子都会带着心爱的西施小狗来逛这条大马路。</p><p class="ql-block">在步行街进口不远处就是和平饭店。这座饭店大楼是由犹太人维克多·沙逊于1929年投资创建的。解放后被收归国有。听说里面有九个国家的总统套房,和更加华丽的跛脚沙逊自己的卧室。这是一个包括我在内的平常百姓进不得,也吃不起的所在。只能站在大门口仰望。</p> <p class="ql-block">这里分布着老上海著名的商业体:永安公司、先施公司、新新公司、大新公司、和七重天。这里也是在老上海电影中出现最多的标志性建筑群。在每个建筑里都曾留下过我的记忆。随手拈上一件:有一次我听说永安公司里正在抢购一种叫“呢子服”的中山装,我急忙爬上睡觉的小阁楼拿钱。阁楼最高处不足一米五。当我拿钱站起身来,不小心被撞得七荤八素,躺在地板上好半天才清醒过来。待我赶到永安公司,幸好买到了最后一件呢子中山装。这件衣服没穿上几回就挂在衣橱里,待再次拿出,在黑毛里居然长出了许多的白毛,原来衣服早就发霉了。</p> <p class="ql-block">第一张图片上的这座楼叫新雅粤菜馆。在这个菜馆里我吃了好几回。一桌4000元。所吃的东西我大多叫不出名来,而且感觉并不好吃。</p><p class="ql-block">上海人讲究的是牌子,因为这家菜馆开在南京路上,牌子很大很响亮。店面牌子越大,吃客的面子就越大。这就是老上海人口中的老克勒在扎台型。</p><p class="ql-block">第二张图是上海食品公司,里面售卖的都是好吃的东西。</p><p class="ql-block">第三张图是世茂大厦,是世茂集团旗下的产业。网传现在世茂集团面临着复杂的债务、法律、经营挑战。正接受证监会的调查。世茂集团、融创集团、万达集团、恒大集团、碧桂园。。。除了大环境,还有商人逐利的贪婪,覆巢之下,岂有完卵?</p> <p class="ql-block">走到这里南京路步行街就到最西头了。这里不准拍照,但我还是拍了一张。</p><p class="ql-block">这一排三个建筑中右边深色的那座叫国际饭店。高有24层,曾是远东第一高楼。在老上海赫赫有名。非名人达贵,不得进其内,食其餐。后来有一点小钱的人也能进去,我就在这个饭店里吃过两次年夜饭,有一次还带着我的老母亲。</p><p class="ql-block">现在的国际饭店早已湮灭在上海的高楼大厦之中。母亲也去世了。但在我的心里,还始终保留着那一份亲情,那一份温馨。</p> <p class="ql-block">这是南京东路通往南京西路的地道。出了地道便是地铁一号线的入口。我登上南去的列车,踏上了归程。</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