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西安市高陵区博物馆,位于高陵区鹿苑街道昭慧广场,是高陵区唯一的一座国有综合性博物馆,国家AAA级旅游景区。博物馆以仿古建筑群为基础,分为室内展示陈列和室外展示陈列,室内展示陈列主要包括:历史文化一二三展厅、经济社会展厅、中国高陵党史展览馆、临时展厅,室外展陈有国家重点文保单位昭慧塔、陕西省重点文保单位和国家一级文物李晟碑,以及在大门两侧和塔院两侧的墓志铭、石碑、石像生、石兽、牌楼等文物件。</p> <p class="ql-block">室内陈列有杨官寨遗址出土的部分实物、唐东渭桥碑、金隆昌寺僧墓出土舍利、禅杖等文物。重点展示了形胜之区——地理高陵,文明之区——史前高陵,京畿重地——历史高陵,文运昌盛——文化高陵;及新民主主义时期,中共高陵组织的发展历程、 代表人物;建国后至今高陵经济社会发展的脉络及取得的辉煌成就。</p> 历史文化展览一厅 <p class="ql-block">第一单元 形胜之区——地理高陵</p><p class="ql-block">高陵地处关中腹地,西安北部,境内南部的奉正塬状若土山,因《尔雅》中记载“土山日阜”“大阜日陵”, 故称“高陵”。</p><p class="ql-block">第二单元文明之源——史前高陵 </p><p class="ql-block">这个单元以马南遗址、灰堆坡遗址、杨官寨遗址为主,而这些遗址的发现,证明高陵为中国古文明的重要源头之一。</p> <p class="ql-block">关中腹地、泾渭之滨,有一方古老而神奇的土地: 这里是史前先民生息繁衍之地;这里是我国历史上建县最早的县份之一; 这里是古都长安的京畿重地; 这里历尽沧桑、几经辉煌;这里崇文尚礼,科甲蝉联,号称人文盛地; 这里,就是高陵。</p> 第一单元:形胜之区 地理高陵 <p class="ql-block">高陵,位于关中平原腹地。泾渭属流于前,山原遥峙于后,清谷在左,洪波在右,为“古形胜之区、高明之国”。</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大塬高阜</b></p><p class="ql-block">西控咸阳,东望骊宫,龙虎隐映,伏见交互</p> <p class="ql-block">泾渭分明</p><p class="ql-block">二水在高陵境内汇合</p> <p class="ql-block">泾河和渭河在高陵境内交汇时,由于含沙量不同, 清水浊水在交汇处互不相融、界限分明,因而呈现出一 清一浊的奇特景观。后人就以此来比喻界限清楚或是非分明,也用来比喻对待同一事物表现出来的两种截然不同的态度。</p> <p class="ql-block">渭河大象化石</p> <p class="ql-block">黄壤陆海</p><p class="ql-block">水渠密布,水利发达,土地富饶,物产丰富</p><p class="ql-block">高陵坐拥泾渭二水,境内水渠密布,水利发达,土地富饶,物产丰富,古有“黄壤陆海”之誉。</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高陵境内主要古代水利工程郑国渠、白渠</p><p class="ql-block">郑国渠,古代关中建设最早的大型水利工程,因战国末年由水工郑国主持兴 建,故名。白渠,是关中地区继郑国渠之后又一古代著名水利工程。开凿于西汉武帝时期,因由赵中大夫白公提议建设,故名。与郑国渠合称郑白渠。</p> <p class="ql-block">红陶鬲·商周</p> <p class="ql-block">铜豆·西周</p> <p class="ql-block">三足陶鼎·秦</p> <p class="ql-block">铜镜·汉</p> <p class="ql-block">红陶三足鬲·汉</p> <p class="ql-block">塔式罐·唐</p> 第二单元:文明之源 史前高陵 <p class="ql-block">古人多临水而居。高陵境内的奉正、鹿苑两原因濒临泾. 渭两河而成为远古人类理想的繁衍生息之地。众多史前遗址的 发现,证明高陵为中国古文明的重要源头之一。</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马南遗址</b></p><p class="ql-block">位于耿镇马南村泾、渭河交汇处的北台地上,是一处六千年前新石器时代仰韶文化聚落遗址。出土文物有石斧、石刀等石器和盆、 罐、尖底瓶等陶器。1982年,马南遗址被高陵县人民政府公布为县级第一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 <p class="ql-block">红陶盆·新石器</p> <p class="ql-block">红陶钵·新石器</p> <p class="ql-block">石斧·新石器</p> <p class="ql-block">红陶尖底瓶·新石器</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灰堆坡遗址</b></p><p class="ql-block">新石器时代仰韶文化遗址。 位于通远镇灰堆坡村南的一处高 地之上。总面积13.5万平方 米,发现房址、墓葬、灰坑等遗迹。2008年,灰堆坡遗址被公布为陕西省第五批文物保护单位。</p> <p class="ql-block">红陶葫芦瓶 彩陶瓶 陶杯</p><p class="ql-block">新石器</p> <p class="ql-block">陶器盖·新石器</p> <p class="ql-block">单耳罐·新石器</p> <p class="ql-block">陶鬲·新石器</p> <p class="ql-block">人面形器(复制)·庙底沟</p> <p class="ql-block">彩陶盆·庙底沟</p> <p class="ql-block">石锛、陶刀</p><p class="ql-block">庙底沟</p> <p class="ql-block">蜥蜴纹彩陶盆·新石器</p> <p class="ql-block">红陶尖底瓶·新石器</p> <p class="ql-block">彩陶钵·庙底沟</p> <p class="ql-block">陶釜·庙底沟</p> <p class="ql-block">镂空人面覆形盆(复制)·庙底沟</p> 历史文化展览二厅 <p class="ql-block">秦汉唐时期的高陵,因特殊的地理位置,自秦至唐, 高陵作为帝都的北大门,一直是秦、汉、唐等王朝的京畿重地。既承载过秦、汉、唐等王朝的辉煌和繁华,也目睹过他们的灾难和败落。</p> 第三单元:京畿重地历史高陵 <p class="ql-block">作为帝都的北大门,高陵一直是秦、汉、唐等王朝的京畿重地。既见证了这一时期的辉煌和繁华,也目睹了其 灾难和败落。</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五陵重地</b></p><p class="ql-block">地处渭河北岸黄土台源上的高陵,地势高敞开阔,自然条件优越,是汉代统治者生前荣耀和死后长眠的风水宝地。而在此设置的五陵邑之一的阳陵邑既是守卫帝陵的邑所,也因担负着“强本弱 枝”和“防御匈奴”两大任务而成为辅卫京师的政治,军事重镇, 同时还因名流汇聚而成为重要的文化中心。</p> <p class="ql-block">阳陵邑遗址</p><p class="ql-block">阳陵邑是为供奉和守卫汉景帝阳陵而设置的陵 邑,为当时富豪名流聚集之地,是当时京畿附近最 发达繁华地区之一。遗址位于汉阳陵东区陪葬墓区东部,已探明的南北向街道31条和东西向主街道 11条,将城市分为200余个里坊。其巨大的规模和丰富的出土遗物既印证了高陵作为京畿重地的历史地位,也对研究西汉陵邑制度及中国古代城镇发展史等有着重要价值。</p> <p class="ql-block">汉阳陵陪葬墓</p><p class="ql-block">汉阳陵有两处陪葬墓,最大的东部陪葬墓园位于泾渭街办梁村。在东西长2400米、南北宽1500米的范围内,分布着不同时期墓葬10000余座,已发掘2000余座,出土各种文物近万件,是目前已经探明的国内最大、最完整的西汉贵族陪葬墓园,为研究西汉帝陵陪葬制度、政治制度以及社会风俗等提供了重要的信息。</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古县名邑</b></p><p class="ql-block">高陵之名始见于周代,秦孝公十二年(前350)始置高陵县,迄今已 2360余年,是我国建县最早的古县之一。众多的考古遗址和出土文物既再现了高陵先祖在此开拓的历程,也展现了高陵在历史上所创造的文明成果。</p> <p class="ql-block">秦汉古城遗址</p><p class="ql-block">位于城区西南、鹿苑街办古城村附近。自秦孝公十二年(前 350)高陵置县至东汉初年的四百年间,该区域一直是高陵的政治. 经济、文化中心。尽管曾经的古城早已湮没云烟,但数量巨大的建筑遗物依然能让人们联想起当年建筑的高大宏伟,依然能让人们感 受到秦汉文化的古朴雄浑。</p> <p class="ql-block">陶五角下水管·秦</p> <p class="ql-block">陶鬲·秦</p> <p class="ql-block">筒瓦·汉</p><p class="ql-block">陶砖·秦</p> <p class="ql-block">汉高陵(千春)县城遗址</p><p class="ql-block">位于城区西北。为两汉高陵县、新莽千春县县城,作为县治的时间长达426年。刘玄更始末年赤眉军至高陵,新市兵领袖王匡等归降义军亦在于此。</p> <p class="ql-block">铜匜·汉</p> <p class="ql-block">铜弩机·秦</p><p class="ql-block">铜铺首·汉</p> <p class="ql-block">提梁铜卣·汉</p> <p class="ql-block">东汉左冯翊城遗址</p><p class="ql-block">位于城区西南,为东汉时期左冯翊的治所。遗址地上已无迹可寻,仅在地表层内可见残存墙基及零碎瓦片、陶片等汉代遗 物。冯翊,意为辅翼,是“辅卫京师”的意思。辖京师以东24 县,高陵为其首县。以东为左,故名左冯翊。</p> <p class="ql-block">陶仓·汉</p> <p class="ql-block">朱书陶瓶·汉</p> <p class="ql-block">褐黄釉陶盒·汉</p> <p class="ql-block">彩绘陶灶·西汉</p> <p class="ql-block">陶灶·汉</p> <p class="ql-block">陶井·汉</p> <p class="ql-block">陶鸡·唐</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帝都门户</b></p><p class="ql-block">唐时的高陵是进出长安的交通咽喉、守卫帝都的门户。无论是唐高祖李渊故居,或是扼守长安咽喉的东渭桥;无论是忠武名将的西平王李晟, 还是皇室重臣李晦;无论是踽踽西来坚心求法的圆仁和尚,还是广泽百姓的彭城闸,都印证了高陵作为京畿屏障的特殊地位。</p> <p class="ql-block">釉陶龟·唐</p> <p class="ql-block">三彩马·唐</p> <p class="ql-block">彩绘红陶俑·唐</p> <p class="ql-block">三彩武士俑·唐</p> <p class="ql-block">浅绿釉陶瓶·唐</p> <p class="ql-block">三彩镇墓兽·唐</p><p class="ql-block">镇墓兽是我国古代墓葬中为镇摄鬼怪、保护死者灵魂不受侵扰而设置的一种冥器。有兽面、人面等形 象,最早见于战国楚墓,流行于魏晋至隋唐时期,五代以后逐步消失。</p> <p class="ql-block">镇墓兽·唐</p> <p class="ql-block">白瓷盘·唐</p> <p class="ql-block">贴塑鱼纹釉碗·唐</p> <p class="ql-block">黄釉纹胎三足盘·唐</p> <p class="ql-block">点蓝彩盖罐·唐</p> <p class="ql-block">三彩豆·唐</p> <p class="ql-block">彩绘纹陶钵·金</p><p class="ql-block">瓷钵·金</p> <p class="ql-block">李氏施六棱铜铃附小扁铃·金</p> <p class="ql-block">涂金彩绘舍利盒“天德三年”铭·金</p> <p class="ql-block">舍利子</p> <p class="ql-block">卧佛·金</p> <p class="ql-block">隆昌寺遗址</p><p class="ql-block">位于姬家街道毗沙村,始建于宋代。背靠丘山,面临平原,地势 高仰,林木簇拥。内有崇塔一座,霜月浮空,光凝台字,瑞烟笼宝殿,花影照禅房,一派清幽之景。寺内佛事活动规模盛大,香火不绝。同治元年(1862)毁于战火。1986年9月,寺内僧墓出土盛有舍利子的彩绘石函、陶函、卧佛、锡杖、铜铃等文物。</p> <p class="ql-block">刘欢庆造像立佛·北周</p> <p class="ql-block">天王俑·唐</p> <p class="ql-block">陶俑·唐</p> <p class="ql-block">陶骆驼·唐</p> <p class="ql-block">侍女俑·唐</p> <p class="ql-block">李晦墓</p><p class="ql-block">李晦(628~689),字慧炬,陇西郡成纪县人,河间元王李孝恭次子。唐高宗时,辅佐帝储,参赞戎机,卫戍京畿,治军抚民, 屡有成绩,以致高宗李治“一日不见,则满座无欢”。李晦墓位于泾渭街道渭河北岸,为一座三室墓葬,其形制结构在唐墓中具有开 创性和特殊性。墓中出土的139件三彩俑,纪年明确,造型优美,色彩鲜艳,保存完整,是迄今已知出土最早的一批唐三彩。对于研究唐三彩的起源、制造、产地等均具有重要的价值。</p> <p class="ql-block">唐东渭桥遗址</p><p class="ql-block">东渭桥为唐代渭河三桥之一,是通往长安城的咽喉。始建于开元九年(721),元和八年(813)被冲毁。遗址位于耿镇白家嘴村西南侧,北距今渭河河道2600米。平面呈长方形,南北长548.8 米,东西宽11米。在发掘范围内,共发现残高约0.5-3米、自南向北排列的木柱22排,总计418个以及泡钉、铁栓板、铁板、铜佛像、铜钱、铁剑等各种文物。东渭桥规模宏大,构复杂,是迄今发现的唐代古桥中最大的一座。在东渭桥附近设置的渭桥仓,又名北仓,可贮存600万石粮食,是京师附近最重要的粮仓之一。2001年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 <p class="ql-block">“东渭桥记”碑及碑文拓片</p><p class="ql-block">碑文楷书,每面5行,共28行,计435字,详细记述了唐玄宗 开元九年(721),由京兆尹主持,高陵、三原等京畿之地官民合力修建东滑桥的缘起和经过,而且是以高陵为主修建的。此碑是渭河建桥史上出土的唯一有文字记载的实物资料,为研究唐代渭河三桥的确切位置提供了重要依据。</p> <p class="ql-block">东渭桥铁铆板·唐</p><p class="ql-block">东渭桥铁栓板·唐</p> <p class="ql-block">东渭桥铁钉·唐</p> 历史文化展览三厅 <p class="ql-block">高陵悠久的历史,孕育出厚重的文化积淀,培育出很多仁人志士,他们不仅以自己的贡献推动了社会的发展, 还从各方面印证了高陵的文运昌盛,并成就了高陵“人文盛地”的美誉。在这里我们主要介绍几位在古代历史上高陵本地的几位有较大影响力的人物。他们分别是训诂学家——如淳、秦府学士——于志宁、理学大儒——杨恭懿、关学大家——吕柟、才高艺精——白遇道。除了本土文化人士,我们还要介绍在西学东渐过程中发挥出重要交流作用的通远坊天主教堂。</p> 第四单元:文运昌盛 文化高陵 <p class="ql-block">悠久的历史,厚重的积淀,养育了高陵人崇文尚礼、 奉献社会的传统美德。在高陵,驰骋疆场、战功卓著,学有专长、著书立说,为官一任、造福一方,钻研科技、富国利民的人物,世代不断。他们不仅以自己的贡献推动了社会发展,还从多方面印证了高陵的文运昌盛,并成就了高陵“人文盛地”的美名。</p> <p class="ql-block">训诂学家——如淳(221~265),三国曹魏时著名学者、训诂学家。曾任曹魏陈郡臣。所著《汉书音义》(即《汉书》如注)是唐代以前三十二家《(汉书》注中,字数最多、内容最详、影响最大的一家。如注精于训诂考据,长于典章制度、地理历史的解释,对阅读理解《汉书》、认知研究汉代历史有极大帮助,为后世学者所推扬。</p> <p class="ql-block">秦府学士——于志宁(588~665),唐元老重臣。字仲谧,高陵人。原为隋朝冠氏县长,后投奔李世民,是名噪一时的秦府十八学士之一。高宗时,曾担任宰相。秉性刚直,敢于犯颜切谏,深得太宗信任,学识渊博,曾为朝廷撰令律,修礼典,编史志,并与李勋合作修定(本草) 并图54篇,有文集40卷。</p> <p class="ql-block">理学大儒——杨恭懿</p><p class="ql-block">元代至元年间,杨恭懿与许衡、王恂、郭守敬等人遍考自汉以来历书40余家,博采众长,共同修成的历法。元至元十八年(1281)正式实施。其法以365.2425日为一岁, 距近代观测值365.2422仅差26秒,精度与公历(指1582年《格里高利历》)相当,但比西方早了300多年。</p> <p class="ql-block">关学大家——吕柟</p><p class="ql-block">关学为理学开创阶段的重要学派之一。主张“以实用为贵”,要求学以致用,反对虚浮 空谈的学风,力图把学术思想与现实社会的政治、经济、军事等问题联系起来,为现实服务;还特别重视伦理,强调礼仪,对当时流行而不合古礼的礼仪极力予以纠正。因其创始人张载(1020~1077)家居关中,且从学弟子多为关中人,故称关学。又因张载为鄙县(今陕西眉县)横渠镇人,世称“横渠先生”,因此又有“横渠之学”的说法。</p> <p class="ql-block">云槐精舍</p><p class="ql-block">吕柟讲学处,古高陵四景之一。掩映在明清县城东门外一片青槐林木之内。舍前有千年古槐,翠影参差,根盘枝屈,宛似虬龙。院后有一巨大湫池,绿树环绕,芦苇丛生,鸟翔虫鸣,碧波荡漾。兼之曲径通幽、禅房轻烟缭绕、舍中书声朗朗,别有天地。</p> <p class="ql-block">八思巴文铜印·元</p> <p class="ql-block">手提铜炉·清</p> <p class="ql-block">才高艺精——白遇道</p><p class="ql-block">白遇道(1831~1926),字悟斋,改字五斋,晚号完谷山人,高陵 。少年秀才,青年进士,授翰林院编修。父丧返籍守制时,讲学于云槐书院,并续纂《高陵县志》,文笔洗练,文风谨严,被誉为关中名志之一。一生著述颇丰,书法造诣高深,瘦硬有神,尤擅小楷。</p> <p class="ql-block">白遇道书中堂·清</p> <p class="ql-block">白釉花口瓶·宋</p> <p class="ql-block">豆青釉虺龙纹双耳瓶·清</p> <p class="ql-block">仿哥窑象耳瓶·明</p> <p class="ql-block">青瓷蹲狮·清</p> <p class="ql-block">耀州窑姜黄釉梅瓶·金</p> <p class="ql-block">鎏金镂空花卉纹铜烛台·明</p> <p class="ql-block">瓷笔筒·明</p> <p class="ql-block">刘復业石室合葬墓石墓门·明代。</p><p class="ql-block">位于通远镇灰堆坡村西南六组。2008年发现并发掘。竖式墓道合葬石室墓,由墓道、庭院和两个并列墓室组成。庭院式建筑造型优美,结构精巧细致,尤其是各处建筑构件上的石刻,题材及内容丰 富,线条流畅,刀工精细,显示出墓主人清净安逸的品味追求,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为石质构件庭院结构墓葬的早期形式,在陕西地区乃至全国都少有发现,对研究明代关中地区的丧葬习俗与物质文化具有重要的意义。</p><p class="ql-block">刘復业(?—1617),字光祚,隐士,学识渊博,号乾峰居士。</p> <p class="ql-block">中共高陵历史展览馆</p><p class="ql-block">中共高陵党史纪念馆于2014年5月建成并对外开放。它是西安市区县中第一个以地方党史为主要内容的历史纪念馆,馆内陈列面积262平方米,重点介绍了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共高陵组织的发展历程和其中的60多位革命代表人物。</p> <p class="ql-block">游览时间: 2025年5月3日,10:50,2小时</p><p class="ql-block">摄影:乡间小道</p><p class="ql-block">编辑:乡间小道</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