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西安:大慈恩寺·大雁塔

乡间小道

<p class="ql-block">大慈恩寺,位于唐长安城晋昌坊(今陕西省西安市南),中国“佛教八宗”之一“法相宗”(又称唯识宗、俱舍宗、慈恩宗)祖庭,唐长安三大译场之一,已有1350余年历史。大慈恩寺是唐长安城内最著名、最宏丽的佛寺,为李唐皇室敕令修建。</p> <p class="ql-block">北魏道武帝时在此建净觉寺,隋文帝在净觉寺故址修建无漏寺,后废。唐贞观二十二年(648年),太子李治为追念其生母文德皇后(即长孙氏)祈求冥福,报答慈母恩德,下令建寺,故取名慈恩寺。此后1000多年来,慈恩寺成为中外佛教界人士敬仰朝拜之地。</p> <p class="ql-block">玄奘在这里主持寺务,领管佛经译场,创立了汉传佛教八大宗派之一的法相宗,成为法相宗祖庭。大慈恩寺内的大雁塔又是玄奘亲自督造,所以大慈恩寺在中国佛教史上具有十分突出的地位,一直受到国内外佛教界的重视。</p> <p class="ql-block">大慈恩寺是唐代皇家寺院和国立译经院,也是规模最大的寺院,共有13庭院、屋宇1897间,十分壮观,是唐长安城最宏伟壮丽的寺院。现存寺院面积仅是当时的一个西塔院,其余早已荡然无存。</p><p class="ql-block">今天的大慈恩寺为明宪宗成化二年(1466年),在唐慈恩寺西塔院的基础上修建而成,占地50738平方米,位于雁塔区中心地带,座北向南主要建筑有:山门、钟鼓楼、大雄宝殿、法堂、大雁塔、玄奘三藏院、藏经楼、寮房等。</p> <p class="ql-block">大雁塔南广场建于大慈恩寺前,是对佛文化的阐释,于2001年初建成开放,标志性建筑为玄奘立式雕像。占地32.6亩,包括园林绿地、花岗岩铺地和水面过桥等设施,是市民休闲放松的常去之处。</p> <p class="ql-block">玄奘(600—664年),唐代高僧,著名的翻译家、旅行家,生于隋开皇十九年,俗姓陈名祎,河南偃师人。</p><p class="ql-block">贞观元年(627年)他结伴上表奏请朝廷,申请赴印取经。唐王因建国之初,社稷未稳,下诏不许。其他人纷纷退缩,而他不为所动,矢志不改,于唐贞观三年(629年)从长安出发,游学西域。他单人独骑沿着“丝绸之路”,克服重重艰难险阻,经过整整三年的艰难跋涉和五万余里孤征,终于达到佛教圣地天竺,如愿以偿地就学于著名的那烂陀寺拜戒贤长老为师。后又用了五年时间在天竺佛国寻道,遍游全印众国。当返回那烂陀寺时,已位居这座佛教最高学府的主讲,仅次于恩师戒贤。</p><p class="ql-block">为回大唐译经弘法,玄奘说服劝阻自己回国的恩师、道友及各国国王,于唐贞观十九年(645年)携经卷657部、佛像八尊和大量舍利,载誉回到长安。唐太宗贞观二十三年(649年)大慈恩寺落成,玄奘任该寺首任主持,专心致力于佛经翻译事业。并于唐永徽三年创建大雁塔,用以保存自印度取回的经像、舍利。在大慈恩寺、玉华宫译出经论75部,1335卷。创立了佛教法相宗。圆寂于唐鳞德元年(664),葬于长安樊川大兴教寺,著作有《大唐西域记》等。</p> <p class="ql-block">山门(景区出入口),面阔开间,青瓦歇山顶传统中国寺院山门形制,庄严稳重。三座门并立:中间”空门”,东侧“无相门”,西侧“无作门” ,共同构成佛教的“三解脱门” 。匾额:“大慈恩寺”,为江泽民手书。楹联:“圣教自西来,竹杖回春,特开千载梵境;妙法传东土,慈云重荫,广被万劫众生。” 简述佛法西来东传及慈恩寺的千年弘法使命。山门两侧有砖刻浮雕,写有“庄严国土,利乐有情!” 表达佛教普度众生、造福社会的宏愿。 </p> <p class="ql-block">钟楼</p><p class="ql-block">钟是寺院的号令,也称天声。僧人每日的修习起自钟鼓,止于钟鼓,凡有重大活动亦钟鼓齐鸣。历史上著名的『雁塔晨钟』就指的是本寺的钟声。原钟于战乱中被毁,此钟系明嘉靖二十七年(1548)重铸,重15吨,高三米多,已有460余年的历史。</p> <p class="ql-block">鼓楼</p><p class="ql-block">鼓被尊奉为通天的神器,主要是作为祭祀的器具,也称地音。被作为佛教法器后,鼓与钟即同为寺院的号令,僧人每天的修习依钟鼓之声而起止。佛教常將讲经説法喻作擂大法鼓,作狮子吼。由此<span style="font-size:18px;">可见鼓在</span>寺院的重要性。</p> <p class="ql-block">大雄宝殿前回看山门和钟鼓楼。</p> <p class="ql-block">云水堂</p><p class="ql-block">是专门接待四方僧侣云游参学的机构,属于十方丛林特有的建筑。该堂位于大雄宝殿西侧,与客堂共同构成接待体系。现代因挂单僧较少,云水堂事务常由客堂代理,故其大门常闭。 ‌楹联:“繁华梦里,锦绣廊中,举世皆知金玉贵;落日楼头清霜枕上,几人能做菜根谭。”曹伯庸书。</p> <p class="ql-block">大雄宝殿东侧是客堂,是寺院日常工作的管理中心,负责宾客、居士的接待和各殿堂的管理。楹联:“人影匆匆,杨花柳絮随春去;香烟袅袅,明月清风入座来。”双楼室主人撰,邓标书。</p> <p class="ql-block">“大雄宝殿”前的汉白玉丹陛石</p> <p class="ql-block">大雄宝殿</p><p class="ql-block">寺内的主殿,“大雄”是佛陀的尊称之一,是说佛陀有巨大的力量,能降服一切烦恼和魔众。殿内正中供奉释迦牟尼佛法身像及弟子迦葉(东侧)、阿难(西侧)尊者像,两侧供奉有文殊、普贤菩萨像。东西两侧墙壁上供奉十八罗汉像。</p><p class="ql-block">十八罗汉指十八位永住世间持正法之阿罗汉。系自十六罗汉演变而 来。于十六罗汉之外,以庆友尊者为第十七罗汉,以宝头卢尊者为第十八罗汉。自元代以来,多数寺院的大殿中皆供有十八罗汉,自此,十八罗汉在我国远较十六罗汉普遍,此外,另有加上迦叶尊者、军 徒钵叹尊者为十八者;西藏地区或加达摩多罗、布袋和尚,或加降龙、 伏虎二尊者,或加摩耶夫人、弥勒二者。我寺则加慈氏、大遍觉二尊者。</p> <p class="ql-block">大雄宝殿楹联:“法海仰奘公,西土亦称大遍觉;宗学弘唯识,此地堪比那烂陀”。赞颂玄奘的佛学贡献及与古印度那烂陀寺的关联。‌</p> <p class="ql-block">大雄宝殿后门匾额:“人天欢喜”,楹联:“一佛出生九龙吐水,十方清净三界蒙恩”。‌‌</p> <p class="ql-block">大雄宝殿后门照壁中的佛像,是释迦牟尼出生时的形象。整幅木雕生动传神地反映了佛祖出生时的场景。据佛经记载,释迦牟尼出生时,上天九龙吐水在他身上,而他迈步向前,每走一步脚下都有莲花宝印生成,释迦牟尼一手指天、一手指地,边走边说“天上地上,唯我独尊”。</p> <p class="ql-block">砖雕壁画</p> <p class="ql-block">悬鱼</p> <p class="ql-block">大雄宝殿东侧的塔林,没有涉足,借用网络图片。</p> <p class="ql-block">兜率宫,兜率,梵语,又作都率天、兜术天、兜率陀天、兜率多天等。意译知足天、妙足天、喜足天、喜乐天。兜率天是一生补处菩萨的住处,当然也是弥勒菩萨的处所,是弥勒信仰者的皈依处。随着弥勒信仰与净土思想的展开,兜率天宫也被视为兜率净土。</p><p class="ql-block">玄奘法师的弥勒信仰不仅是希望上生兜率成为弥勒内眷,而且也期待将来随弥勒菩萨下生广作佛事,度化众生。弥勒菩萨现在就处在兜率天,等机缘成熟时就将示现人间,随缘变化。</p> <p class="ql-block">兜率宫楹联:“説法传经弘扬圣教,联珠贯玉乱坠天花。”齐静波书</p> <p class="ql-block">中间供奉的是铜铸弥勒菩萨像,高2.7米,背光高 4.16米。</p> <p class="ql-block">兜率宫内藻井。</p> <p class="ql-block">东配殿</p> <p class="ql-block">伽蓝殿</p><p class="ql-block">伽蓝是梵文寺院的音译。殿内供奉的是拥护佛法、守护伽蓝土地的菩萨。中間供奉波斯匿王、左右两侧分别是祗陀太子和须达多長者。楹联:“伽蓝圣殿诸神护,弟子佛家万姓尊”。‌‌</p><p class="ql-block">在释迦牟尼佛传教之初,舍卫城長者须达多为了请佛去舍卫城説法,便同佛弟予舍利弗选择供佛居住説法的地方。他们选中了舍卫国太子祗陀的花园。但祗陀不愿,以在花园铺满黄金才出让予以拒绝。结果须达多不惜重金,真的用黄金铺满了花园。祗陀被須达多的敬佛精神所感动,也將园内花木供养佛陀,共同请佛陀去居住説法。這是佛教最早的寺院。后来舍卫国国王波斯匿王皈依佛教,並且极力推崇佛法,为佛教事业做出了很大贡献,所以后来寺院中設伽蓝殿 ,中間供奉波斯匿王,左供祗陀太子,右供须达多長者。以此来感恩他们护法 护教的殊胜功德。</p> <p class="ql-block">中间供奉波斯匿王、两侧分别是祇陀太子和须达多长者。</p> <p class="ql-block">甘露堂是为斋主誦经、祈福、消 灾、超度亡者之处。甘露堂楹联:“万法唯识圆成法相;外无内有妙璨空苍”。</p><p class="ql-block">主要以施放瑜珈焰口、禮懺爲主。甘露:梵語amrta,音譯阿密哩多、阿密栗多,意譯不死、不死液、天酒,即不死之药,天上之灵酒,味甘如蜜,天人所食。 《光明文句》卷五曰: “甘露是諸天不死之药,食者命長身安,力大体光。”佛教以甘露喻作佛法,飲之能令人身安長命,亡後往入極樂世界。</p> <p class="ql-block">財神殿</p><p class="ql-block">財神是吉利的化身。是中國民間普遍供奉的善神之一。每逢新年,家家户户题挂財神像,希冀財神保佑以求大吉大利。 吉,象徵平安;利,象徵財富。人生在世既平安又有财富,自然是十分完美,這種真切的祈望成爲人們的普遍心理。求財纳福的心理舆追求,充分反映在春節敬祀財神的一系列民俗活動中。财神殿楹联:“法门不二因缘得;财富逾千智慧求。”</p> <p class="ql-block">西配殿</p> <p class="ql-block">观世音菩萨是中国佛教四大菩萨之一,以慈悲救难而闻名于世,成为人类真善美的化身,受到人們普遍崇拜,形成一种经久不衰的观音信仰文化。</p><p class="ql-block">观音全称“观世音”,又称“观自在”、 “光世音”,梵語是“阿缚卢多伊伐罗,意为观照世间众生痛苦。</p><p class="ql-block">“观世音”三字名号就是菩萨以无漏圆通大智观照六道众生因痛苦而念誦其名号的声音。如果菩萨听到有人念其名号,就会立即去寻声解救。《妙法连华经·观世音菩萨普門品》称:“观世音以何因缘名‘观世音’?佛告无尽意菩萨:‘善男子, 若有无量百千亿众生受諸苦恼,聞是观世音菩萨,一心称名,观世音即时观其音声,皆得解脱’”。“若有众生遭百千亿困厄、患难、苦毒无量,适闻观世音菩萨名者,辄有解脱,无有众恼。”可見,观世音这个名号实际蕴含了菩薩大悲济世的思想和功德。</p><p class="ql-block">观音堂楹联:“圆通苦海,驾慈航渡众生,除一切苦厄;普门示现,应千身说佛法,结万世因缘”。强调观音菩萨的慈悲与救度精神。‌‌</p> <p class="ql-block">示现堂</p><p class="ql-block">本堂供奉释迦牟尼八相成道玉石镶嵌群雕像:“梦象受孕”、“七步莲花”、“夜度凡尘”、“苦行修道”、“降服众魔”、“彻悟成佛”、“大转法轮”、“双林示寂”等。展示了释迦牟尼弘法利生的一生。浮雕全部选用天然彩色玉石,未经 着色处理,精雕细刻后镶嵌而成,堪称玉雕艺术精品。楹联:“刮垢磨光为度众生出苦海,拨云见日还从本性证菩提。”</p> <p class="ql-block">先觉堂,也称祖师堂。是供奉大慈恩寺历代往生住持灵位之处。每逢初一、十五,本寺两序大众上供礼祖。以面怀和纪念先贤大德。楹联;“慈恩德大千秋寺,灵地名高万古僧”。</p> <p class="ql-block">一座大雁塔,半部大唐史。</p><p class="ql-block">大雁塔位于唐长安城(西安市)晋昌坊的大慈恩寺内,又名“慈恩寺塔”。唐永徽三年(652年),玄奘为保存由天竺经丝绸之路带回长安的经卷佛像,主持修建了大雁塔,最初五层,武则天长安年间将塔身改至七层,此后一直保持着七层的外观至今。</p><p class="ql-block">大雁塔原名雁塔,之所以为什么叫作雁塔,是因为佛教对雁十分尊崇,僧人在讲堂列队,叫雁行;恭敬肃立, 叫雁立;佛堂被称为雁堂或雁宇。由于后来在长安荐福寺内修建了一座较小的雁塔,因此慈恩寺塔又被称为叫作大雁塔,荐福寺塔称为小雁塔,一直流传至今。</p> <p class="ql-block">大雁塔是砖仿木结构的四方形楼阁式塔,由塔基、塔身、塔刹三部分组成。全塔通高64.7米,塔基高4.2米,南北长约48.7米,东西长约45.7米;塔身底层边长25.5米,呈方锥形;塔刹高4.87米。每层四面均有券门。</p> <p class="ql-block">玄奘法师在慈恩寺主持寺务,以“恐人代不常,经本散失,兼防火难”希望妥善安置经像舍利为由,拟在慈恩寺正门外造石塔一座,于唐永徽三年(652年)三月附图表上奏。由于玄奘所规划浮屠总高三十丈,唐高宗以工程浩大难以成就,又不愿法师辛劳为由,恩准朝廷资助在寺西院建五层砖塔。最初的大雁塔仿西域窣堵坡形制,砖面土心,不可攀登,每层皆存舍利。玄奘法师亲自主持建塔,历时两年建成。</p> <p class="ql-block">1961年3月4日,大雁塔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14年06月22日,大雁塔作为“丝绸之路:长安-天山廊道的路网”中的一处遗址点成功列入《世界遗产名录》。</p> <p class="ql-block">唐代学子,考中进士后到慈恩塔下题名,谓之"雁塔题名",后沿袭成习。</p><p class="ql-block">大雁塔作为现存最早、规模最大的唐代四方楼阁式砖塔,是佛塔这种古印度佛寺的建筑形式随佛教传入中原地区,并融入华夏文化的典型物证,是凝聚了中国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结晶的标志性建筑。</p> <p class="ql-block">大雁塔前照壁上的般若波罗蜜多心经和团龙图。</p> <p class="ql-block">大雁塔底层南门洞两侧嵌置着两块碑石,西龛是唐太宗李世民亲自撰文的《大唐三藏圣教序碑》,东龛是由当时的太子后来的唐高宗李治撰文的《大唐三藏圣教序记碑》,人称“二圣三绝碑”。“二圣”指的就是唐太宗、唐高宗这两位皇帝;“三绝”一指唐太宗李世民撰《圣教序》和太子李治撰《圣教序记》之威名;二指玄奘及《圣教序》赞扬玄奘法师西天取经弘扬佛法之伟业;三指书法家褚遂良书写之神名。</p><p class="ql-block">两碑的规格形式是相同的,碑头为蟠螭圆首,碑身两边线有明显收分,呈上窄下宽的梯形(此为唐碑典型形制),碑座为有线刻图案的方形碑座,两碑通高337.5厘米,碑面上宽86厘米,下宽100厘米。</p> <p class="ql-block">大唐三藏圣教序碑</p><p class="ql-block">这是唐太宗李世民为玄奘法师所译经典撰写的序文,由唐代著名书法家褚遂良书写。此碑是国家级贵重的文物珍品。</p> <p class="ql-block">大唐三藏圣教序记碑</p><p class="ql-block">这是唐高宗李治为玄奘法师所译经典撰写的记文。亦是唐代大书法家褚遂良书写的珍品,是国家珍贵文物资料。</p> <p class="ql-block">西门楣线刻画</p><p class="ql-block">大雁塔底层四面门洞均有极精美的阴线雕刻,尤其是西门楣上的阿弥陀佛说法图,其殿堂的建筑结构及人物造型,具有典型的唐代风韵和极高的艺术价值。</p> <p class="ql-block">北门楣唐代线刻画:北方莲华世界微妙声佛。</p> <p class="ql-block">大雁塔底层的正南券洞是入口,门洞两侧有砖雕对联:“宝舟登彼岸,妙道辟法门”这是赞美玄奘法师的,语出《大唐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卷六。</p> <p class="ql-block">南门楣唐代线刻画:南方香积世界宝相佛</p> <p class="ql-block">进入塔身内部,可以看到前人留下来的“雁塔题名”石碑,晚唐时期的一个宰相李德裕,因为他非进士出身的缘故,深怕被人瞧不起,竟然下令取消了当时新科进士“曲江宴饮”,还叫人铲除了前人在雁塔题名的印迹。也就是说,唐代的“雁塔题名”真迹早就荡然无存了。现在里看到的大多是明清、民国时期的碑刻。</p> <p class="ql-block">玄奘译经图</p> <p class="ql-block">玄奘负笈图</p> <p class="ql-block">在一层还可以看到有关大雁塔建造维修历史以及文化意义的介绍。</p> <p class="ql-block">大雁塔一层明柱上悬挂四幅长联,承载着深厚的历史与文化。它们是从唐代与玄奘法师相关的重要碑文和著述中集句而成,主旨均围绕赞扬玄奘法师西行取经、翻译佛经、弘扬佛法的伟大功绩和精神。</p><p class="ql-block">一、集唐太宗《大唐三藏圣教序碑》联:“法门之领袖,乘危远迈,杖策孤征,穷历道邦,询求正教,兹经流施,将日月而无穷,斯福遐敷,与乾坤而永大”。此联直接源自唐太宗为玄奘译经所作的序文。“法门之领袖”奠定了玄奘在佛教界的崇高地位,“乘危远迈,杖策孤征”则生动描绘其西行路上的艰险与孤勇。 </p><p class="ql-block">二、集唐高宗《大唐三藏圣教序记碑》联:“真如之冠冕,给园味道,雪岭餐风,智灯再朗,真筌重崇;孤标一代,迈生远以照前,迥秀千龄,架澄什而光后”。此联集自唐高宗李治所作的《述圣记》。“真如之冠冕”赞誉玄奘对佛教真谛的深刻掌握,“智灯再朗”比喻其取经译经使佛法智慧重新焕发光彩。</p> <p class="ql-block">三、集玄奘法师谢表文句联:“式建伽蓝,奉敕翻译,诚冀法流,渐润克滋鼎祚;圣教绍宣,光华史册,睿情远鉴,照弘法之福因”。此联集自玄奘法师奉命担任慈恩寺上座及主持译场时所上的谢表或奏启,表达了敬奉皇敕、翻译佛典、希望佛法流传以护佑国运的虔诚心愿。 </p><p class="ql-block">四、集玄奘法师诚愿文句联:“敬崇此塔,拟安三藏梵本,巍峨永劫,原千佛同观; 树立丰碑,镌斯二圣天文,氤氲圣迹,与二仪齐固” 。此联集自玄奘法师初建大雁塔时所发的诚愿。“敬崇此塔,拟安三藏梵本”阐明了建塔的核心目的——保存从印度带回的佛经梵本。</p> <p class="ql-block">二层陈列的一座明代铜铸鎏金佛像。</p> <p class="ql-block">三层摆放着贝叶经(复制品)及线装本玄奘译《瑜伽师地论》。</p><p class="ql-block">所谓“贝叶经”指写在宽大的“贝多罗树叶”上的经文。贝多罗树是古印度常见的树种,树叶宽大。经脱水处理后可以用来记录文字。古印度造纸业不发达,当时的僧侣们就用这种树叶记录佛经。玄奘法师带回长安的佛经全都是“贝叶经”。除了大慈恩寺以外,西安城南香积寺内,也保存有贝叶经,而且叶子更宽大。</p> <p class="ql-block">四层陈列一座华美的舍利塔。这种喇嘛教特色的舍利塔,与西安广仁寺门前的八座舍利塔的建筑造型相似。从塔身东面的玻璃面罩里可以看到一粒“色如牙齿”的舍利子。据说,大慈恩寺从印度玄奘寺迎请回来的玄奘真身舍利是头顶骨舍利。</p> <p class="ql-block">五层陈列着一通释迦如来足迹碑(网络图片),该碑是依据唐代玄奘法师晚年于铜川玉华寺请石匠李天诏所刻制的佛足造像复制而成。上有诸多佛教图案,内涵十分丰富,素有“见足如见佛,拜足如拜佛”之说法。</p> <p class="ql-block">唐砖</p><p class="ql-block">中国唐代(公元618-907年)建筑材料,砖体厚重密实,制作工艺讲究。居然还有一个手印?</p> <p class="ql-block">风铎</p> <p class="ql-block">风铎铭文拓片</p> <p class="ql-block">大雁塔西侧的牡丹园</p> <p class="ql-block">玄奘三藏院</p><p class="ql-block">全院由西院光明堂、中院大遍觉堂和东院般若堂三部分组成,将玄奘大师的辉煌一生分成两个阶段、三个不同层面向世人展示。门柱楹联:“慈航普渡众生贫富愚贤堪教化,恩泽长敷三界佛门圣地任观瞻”。</p><p class="ql-block">西院光明堂展示的是大师出生到四十岁取经回国的经历和动人事迹,称为“参学求法”阶段;东院般若堂的内容是玄奘大师取经东归受到唐王朝的隆重欢迎和励志译经、传法弘法直到圆寂,称为“译经弘法”阶段;中间的大遍觉堂则以更深层次的内涵表现了“玄奘取经”这一历史事件的宗教背景,贯穿了过去、现在、未来三个时空观念的佛教文化核心思想。</p> <p class="ql-block">大遍觉堂</p><p class="ql-block">“大遍觉”是唐高宗在玄奘法师圆寂后赐的谥号。殿堂正中供奉的是“端严若神,美丽如画”的玄奘法师铜像。西壁浮雕是《弥勒菩萨上生经变图》,北壁是《兜率内院弥勒菩萨説法图》,东壁是《佛説弥勒下生经变图》。 </p><p class="ql-block">浮雕以抽象故事的形式演示了佛教的思想观念,也是玄奘法师和佛教徒追求的理想境界。</p> <p class="ql-block">玄奘三藏院正门背面,</p> <p class="ql-block">内侧楹联是:“万里山川引慈云于西极,百重寒暑注法雨于东垂”。外柱联篆书:“尊之大乘天解脱天,前无古人后无来者;宏为会宗论制恶论 , 名盖西域功盖中华”。</p> <p class="ql-block">中院东侧廊道门楼,通往东院。匾额:“慈恩盛世”,楹联:“雁阵横空雁字云笺书佛法,塔身拔地塔铃风韵播经声”。</p> <p class="ql-block">东院大门内侧,楹联:“雁塔旧存,圣地曾留长老蹟;华堂新建,古城重现大唐新春”。</p> <p class="ql-block">般若堂</p><p class="ql-block">般若(读作BoRe),即通达最高智慧的意思。堂内展示的是玄奘法师从印度返回中国,受到唐太宗及朝廷的热烈欢迎。 法师婉拒唐太宗辅政的邀请,坚定不移, 全身心投入译经弘法事业的历程。</p><p class="ql-block">般若堂廊内柱楹联:“建营幽明纪 民族脊梁,雁墙千寻传舍卫;膺号大乘天祖庭法相,龙图万卷播神州。外柱楹联:“征荒遐万里历难数逾恒河砾,译经纶千卷弘法功高须弥山。” </p><p class="ql-block">贞现十九年(公元645年),玄奘法师还抵长安,往返十七年,行程五万余里、帝敕命梁国公房玄龄等文武百官举行盛大欢迎仪式。唐太宗敬重法师“愿守戒缁门、阐扬遗法“的信念,助其译经工作,建长安译经院,诏译佛典。玄奘法师先后于弘福寺、大慈恩寺、玉华宫译经, 凡十九年,共译出经论75部1335卷,法师还将《老子》译为梵文, 介绍于印度。玄奘法师改进翻译的程式、 改善翻译的方法,关于音译和意译的问题,提出“五不翻论",此模式至今仍为中国翻译界所用。</p><p class="ql-block">法师箸有《大唐西域记》十二卷,内载西域、印度、锡兰等138国之历史、地理、宗教、神话传说、风土人情等,亲践者110国,传闻者28国、该书在佛教史学及古代西域、印度、中亚、南亚之历史、 地理,文化史上,乃至于中西交通史上、 均富有极高之价值,至堪珍视,</p><p class="ql-block">麟德元年(公元664年)二月五日法师示寂,高宗李治哀恸,为之罢朝三日、 直呼”吾失国宝矣”,中宗手显追谥“大遍觉"之号。玄装法师留给人类的,远不止 1335卷佛经译本,也远不止广布日本、朝 鲜以及东南亚的大乘佛教,它体现的是一种胸襟开阔、海纳百川的胸怀,更是一种追求真理、百折不挠的民族精神。</p> <p class="ql-block">《玄奘法师译撰全集》 全集共321册,44函。</p> <p class="ql-block">闻慧堂,楹联:“佛道廣無垠,若隐若浮,五萬餘里沙海苦囬旋,终得佛经扬聖教;法門深莫测,至高至大,千三百卷梵文精译注,长垂法雨涤塵心。”</p> <p class="ql-block">中院西侧廊道门楼,通往西院。匾额:“万德圆融”,楹联:“佛祗度有缘人未备诚心还谋他事,雨不润无根草欠存善心莫进此门。”</p> <p class="ql-block">玄奘三藏院西院大门,楹联:“汲古凌云,雁塔影留唐诗韵;立宗宏法,慈恩霞映大乘天”。融合玄奘译经功绩与雁塔文化意象。‌‌</p> <p class="ql-block">光明堂展示的是玄奘法师诞生、出 家、立志西行求法。千辛万苦到达印度。,遍历五印参学、辩经,直至成为名震五印高僧的感人人事迹。</p><p class="ql-block">玄奘法师(公元B00-061年)出主于河南省偃师县陈河村一个官宦家庭。 10岁时,法师随兄长捷法师在洛阳净业寺开始学习佛典,13岁时洛阳度僧,因他平幼。未能入选,主持此事的大理寺卿郑善果见法师 年纪虽小,却有“远绍如来、近光遗法”的宏愿、破格录入僧籍。玄奘法师精研佛典,遍谒诸方大德、因慨叹众师所论不一,验之圣典亦隐显有异、莫可适从、乃誓游天竺、以问惑辩疑。唐贞观元年(公元627年)秋、玄英法师躲在逃难的灾民中间、悄悄地离开了长安、孤身涉脸、历尽艰难,越沙漠、翻雪岭、迎风暴、斗盗贼,九死一生、最终到达印度。</p><p class="ql-block">在印度经过多年的学习和钻研、对所学诸部经论无不精通。那烂陀专的戒贤法师持别器重他、命他向其他学生讲授《摄大乘论》、《唯识扶择论》、同时对《中论》、《百论》、《瑜伽论》进行了很好的阐发。玄奘法师的学识受到众人的赞 叹,也快到当时印度戒日王的重视、戒日王在曲女城为法师举办了18天的辨论大 会,竟然无人发论,法师取得无可争议的胜利,被尊为解脱天、大乘天、法师名震五印。</p> <p class="ql-block">《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p> <p class="ql-block">《大正藏》</p><p class="ql-block">30年代朱子桥将军和太虚法师 捐赠大慈恩寺</p> <p class="ql-block">《慈悲道场忏法》</p><p class="ql-block">明万历三十六年(公元1608年)</p> <p class="ql-block">《大唐西域记》</p> <p class="ql-block">慈恩图书馆,楹联:“寶塔出層霄,想當年晨鍾暮鼓,唤醒幾个痴聋,消得幾多烦恼;慈恩施廣宇,看此日庭樹階花,牵動無邊春色,引来無数游人。”</p> <p class="ql-block">大雁塔北广场东西宽218米,南北长364米,由水景喷泉、文化广场、园林景观、文化长廊和旅游商贸设施等组成。它是亚洲雕塑规模最大的广场,广场内有2个百米长的群雕,8组大型人物雕塑,40块地景浮雕。喷泉水面面积达2万平方米,是亚洲最大的喷泉广场。</p> <p class="ql-block">大唐宝典</p><p class="ql-block">雕塑书卷是世界目前最大的青铜书卷雕塑。书卷上阴刻唐代“贞观之治” ““开元盛世”的文字,诠释和白描画面。用大唐书卷的展开造型来体现大唐盛世文化的恢弘气势。</p> <p class="ql-block">大唐文学家韩愈(768--824年)</p><p class="ql-block">唐代著名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首</p> <p class="ql-block">大唐天文学家、高僧: 一行</p><p class="ql-block">(683年-727年)</p><p class="ql-block">俗名张遂,又称沙门一行,魏州昌乐(今河南南乐)人。唐代天文学家、佛学家、中国密教奠基人之一。因撰写《大衍玄图》及《义决》而名声大噪。</p> <p class="ql-block">大唐药王孙思邈(581--682年)</p><p class="ql-block">唐代著名的医药学家,被后世尊为“药王”。</p> <p class="ql-block">雁塔题名</p><p class="ql-block">唐代新进士及第,有“曲江赴宴”和“雁塔题名”的风俗。作品表现白居易二十七岁中进士时题”慈恩塔下题名处,十七人中最少年”诗句时的情况。</p> <p class="ql-block">大唐茶圣陆羽 (733―804年)</p><p class="ql-block">中国唐代茶艺大师,被后世誉为“茶圣”。5847</p> <p class="ql-block">大唐书法家怀素(737-799年)</p><p class="ql-block">唐代高僧,书法家。其书法后世名为“狂草”。</p> <p class="ql-block">大唐诗佛王维 (701—761年)</p><p class="ql-block">唐代著名诗人、画家。有“诗佛”之称。</p> <p class="ql-block">大唐诗仙李白 (701-762年)</p><p class="ql-block">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诗风豪放飘逸,有“诗仙”之称。</p> <p class="ql-block">阴阳卜卦</p><p class="ql-block">卜卦算命是一种古老的职业,作品表现唐代民间算命先生摇签卜卦的生动场景。</p> <p class="ql-block">上元花灯</p><p class="ql-block">作品表现唐代长安上元灯节母女赏灯的欢乐场景。</p> <p class="ql-block">街头胡乐</p><p class="ql-block">胡乐以五弦琵琶和横笛等乐器为 主,在唐代社会盛行,作品表现唐时胡人于街头演奏胡乐的场景。</p> <p class="ql-block">角力争雄</p><p class="ql-block">角力,自古为民间传统体育竞技项目。作品表现唐代长安百姓自娱竞 技的活动场景。</p> <p class="ql-block">悬壶济世</p><p class="ql-block">作品表现唐代民间医生为病人把脉问病时的情形。</p> <p class="ql-block">皮影百戏</p><p class="ql-block">皮影戏,中国民间喜闻乐见。作品表现耍皮影者紧张激动表演剧目时的情形。</p> <p class="ql-block">百姓祝寿</p><p class="ql-block">尊老爱幼,中华美德。作品表现唐代普通百姓人家晚辈向长辈跪拜祝寿时的情景。</p> <p class="ql-block">游览时间: 2025年5月15日,13:00,2.5小时</p><p class="ql-block">摄影:乡间小道</p><p class="ql-block">编辑:乡间小道</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