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回:抗金名将渴望北伐 壮志未酬抱憾终生

张无忌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这天是正月十五,素贞小青一大早就忙乎起来了,素贞泡好糯米,炒香黑芝麻,准备晚上做香喷喷的汤圆。小青则忙着做晚上元宵灯会的灯笼。入夜,吃完汤圆,姐妹二人盛装打扮一番就提着灯笼出发了,小青提着一个造型可爱的玉兔灯,素贞则提着一个清新脱俗的荷花灯,她们提着灯笼袅袅婷婷地走在街道上,立刻引来了众人欣赏的目光。一轮明月高挂天空,撒下一片柔和的月光,街上的一切仿佛都笼罩在朦胧的月色中。街上人流如织,街头的树上挂满了一串串大红的灯笼,有的店铺还推出了有奖猜灯谜的活动,小孩子们在大人的带领下提着漂亮的小灯笼在街上欢快地奔跑嬉闹着,瞧,有的手里提着大鲤鱼灯笼,有的手里提着嫦娥奔月的灯笼,有的手里提着五彩花篮灯笼,在各色灯笼的映衬下,街道霎时变成了彩色的海洋!烛光闪烁间,一辆马车飞奔而过,车上的女子掀开轿帘,一张明媚的脸庞立刻显露出来,她头戴金钗,面如银盘,一身锦绣绸缎的衣服把她衬托得格外明艳动人,当马车驶过素贞二人身边的时候,一股浓郁的桂花香气扑鼻而来。素贞小青目送着马车远去,都不禁赞叹起那女子的美来。不一会儿,二人缓缓地来到一座拱桥上,小青手扶石桥,看着水中斑斓的月影和灯笼在水中的倒影,不知不觉地入了神。这时素贞忍不住吟诵道:“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宝马雕车香满路。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小青听完拍手叫绝:“姐姐,这首词好美啊!你是怎么想出来的?”素贞笑道:“这不是我写的,它是南宋大诗人辛弃疾的杰作啊!”小青忙问道:“这首词写得生动活泼,简直把元宵夜的情景描绘得栩栩如生,但为什么词的结尾却给我一种疏离孤独之感呢?”素贞叹道:“这是辛弃疾34岁时写的作品,当时他因为主张抗金在南宋朝廷受到排挤,所以他在词的前半段写元宵节的热闹其实是暗指朝廷大多数人的主和主张,后半段“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暗指自己在朝中虽受排挤、孤立无援但依旧斗志昂扬的不屈之意。这和屈原的“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有异曲同工之妙。”小青道:“看这首词语言温婉细腻,我还以为辛弃疾只是一个文弱书生呢!”素贞道:“那你可是小看辛弃疾了!他能文能武,曾独闯金军大营斩杀叛贼于须臾之间,他渴望收复河山的志向一生都未变过!可惜他生不逢时,始终无法施展自己的政治抱负,最终遗憾离世了!”小青道:“姐姐,我想认识这位英雄,可以吗?”素贞点头答应。二人收拾一番便穿越到了辛弃疾家中。</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山东济南的辛府中刚刚降生一个男孩,祖父辛赞因为敬仰唐朝名将霍去病,给孙子取名为辛弃疾。辛家因为家族人口众多没能跟随大宋朝廷南迁而是继续留在金军控制区艰难生活。辛弃疾十岁这天,祖父辛赞带着他登高望远,祖父叹道:“弃疾啊,这片大好河山现在落入金人之手,真是可惜啊!还有我大宋子民日日被那金人欺辱,真是可怜啊!把金人赶出大宋是我们每个大宋子民的愿望,靖康耻犹未雪,臣子恨何时灭,抗金名将岳飞的绝笔《满江红》惊天地泣鬼神。你两岁的时候岳将军惨死,但他收复河山的遗愿我们誓死不能忘,祖父希望你你长大后一定要继承岳飞将军的遗志,把金人赶出我大宋万里河山!”幼年的辛弃疾看着祖父握紧的拳头,听着他铿锵有力的话语,在心中默默立下了报国雪耻的志向。打那以后,辛弃疾每日苦练武艺,钻研兵法,不敢有丝毫懈怠。</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随着金人对汉人的压迫越来越重,北方汉人开始持续发起反抗,各路义军层出不穷,其中耿京领导的起义军规模最大。21岁的辛弃疾告别家人毅然加入了耿京的队伍,他担任掌书记,开始接触军事行动。这日夜晚,耿京正在帐中研究地图,辛弃疾进入帐中。看着耿京因为近几日战事不利阴沉着脸,辛弃疾大胆问道:“耿将军,我有一言不知当不当讲?”耿京缓缓坐下抬手示意辛弃疾说下去,辛弃疾挑亮蜡烛,拱手道:“将军,属下以为我义军近日军事行动连连受挫是因为军心涣散、战斗力不强所致!我军中的士兵都是临时招募的散兵游勇和老百姓,他们没有统一的信念和坚定的意志,没有经过系统的军事训练,他们都打着各自的小算盘,这样下去失败是不可避免的结局。我在想你能不能带着队伍归顺大宋军队,这样经过系统的整编训练,我们的战斗力定会大大增强。而且义军里绝大部分将士都和金人有不共戴天之仇,收复失地恢复宋室一直是他们的夙愿,如果他们知道大宋朝廷能收留整编义军,肯定会积极响应的!到时候咱们义军以大宋军队之名攻打金军,那凝聚力战斗力肯定会大大提高!”耿京听完眼前一亮,忙命辛弃疾拟书信一封并派辛弃疾等人三日后奉表南归与南宋朝廷接洽。事情办的出奇得顺利,辛弃疾等人见到了宋高宗,高宗高度评价了义军的义举并表示接纳耿京的义军。正当辛弃疾一行人兴高采烈地回转时,却惊闻叛徒张安国杀害了耿京并带少数人投降了金朝。</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辛弃疾闻讯义愤填膺,他当即决定直奔金营斩杀张安国。当时众人闻言皆惊,都认为这是去白白送死。辛弃疾仰天长叹道:“你们不去便罢,我独自一人前往斩杀张安国这个叛贼!他杀死耿京主帅罪该万死!他投靠金军更是天理不容!”最后众人感念于他的胆略,选50人组成敢死队随辛弃疾前往诛杀逆贼。入夜,辛弃疾命众人穿上金军的衣服潜入大营,待金军熟睡之后,出其不意地将张安国揪出来直奔临安,最终在临安当着众义军的面砍下了张安国的首级祭奠了耿京。当人们听闻辛弃疾在五万金军大营中顺利带走叛贼并将其诛杀的时候,天下震惊,无人不感叹少年英雄的胆略和智慧。宋高宗欣喜之余任命辛弃疾为江阴签判,从此辛弃疾开启了在南宋朝廷的仕宦生涯,这一年他刚刚23岁。</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三年后,辛弃疾向朝廷奉上了他的抗金方略《美芹十论》,提出了一系列针对南宋与金国军事对抗的战略建议,其中既包括对敌我形势的精准分析,也涉及南宋内部改革的具体措施,比如他建议南宋不再向金国称臣及纳贡岁币,提出了整顿军队和将领任用策略,坚持坚守两淮地区作为抵御金军南下的战略屏障,还提出屯田制来解决军粮问题等。但在偏安成风的时局下,他的建议并未得到重视,他辛苦了数年研究的抗金大计付诸东流,辛弃疾陷入了极度的悲愤和苦闷中但他并未气馁。从29岁开始,他先后担任了通判、知州、江西提刑等职,他在地方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但由于这些改革得罪了权贵们的利益,最终辛弃疾在42岁时被罢免了所有职务,他回到了上饶带湖、铅山瓢泉隐居近20年。在此期间,他游山玩水,写下了《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抒发自己郁郁不得志的苦闷情绪,那句“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道出了他凄凉无助的心态。他还用白描手法写下了对田园生活的向往之作《清平乐.村居》,词中那句“茅屋檐低小,溪上青青草。……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写了乡村一个普通人家简朴、简单快乐的生活场景,这也反衬出他壮志难酬、英雄无用武之地的无奈和寂寞。</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在他隐居期间曾和陈亮、朱熹等名士交往甚密。公元1188年,辛弃疾48岁的时候,陈亮冒雪跋涉至江西与辛弃疾会面,史称第二次鹅湖之会。此次会晤聚焦抗金战略与军事部署,辛弃疾与陈亮“酌瓢泉而共饮”,二人纵论国家统一大业达十日之久。辛弃疾泼墨写下《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陈亮高声吟诵泪流满面:“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马做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与辛弃疾志趣相投的陈亮何尝不知道辛弃疾的雄心壮志和他壮志难酬的苦闷与无奈啊!陈亮后来写下《贺新郎.寄辛幼安和见怀韵》回赠好友。可以说,二人是难得的知己,他们既能纵论天下事又能惺惺相惜、心有灵犀。辛弃疾的另一位知己是著名理学家朱熹,公元1193年,二人曾同游武夷山,泛舟九曲时二人各自写下《武夷棹歌》,辛弃疾在诗里称朱熹“山中有客帝王师”,朱熹则为辛弃疾的书斋写下了“克己复礼”和“夙兴夜寐”两块匾额勉励辛弃疾。后来主战将领韩侂胄将朱熹定为“伪学逆党”并迫害朱熹。辛弃疾公开斥责其迫害行为并拒绝了他的拉拢行为。朱熹死后,无人敢去祭拜,辛弃疾不顾党禁风险,亲自前往武夷山悼念朱熹,彰显了二人之间珍贵的友谊。</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辛弃疾65岁时,朝廷任命他为镇江知府,他登上北固亭登高望远触景生情,写下千古名篇《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那句“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气势豪迈、感情真挚,表达了他极度渴望北伐、建功立业的决心。后来,辛弃疾屡次被朝廷启用又屡次被罢免,但他坚持北伐的理想一直都没变过。公元1207年,在他68岁的时候朝廷欲启用他为枢密都承使,当诏令抵达他的住处时,他已卧床不起。</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素贞小青看着眼前这个壮志未酬的英雄时,都留下了遗憾的泪水。小青道:“姐姐,如果他就这样离开了,定会死不瞑目的!”素贞哭道:“那我们就让他在梦中完成他日思夜想的北伐吧!”</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辛弃疾咳嗽了一会儿,喝下药就进入了梦乡。在梦里,他一身金甲,手持长剑,骑着一匹高头大马,指挥着千军万马直捣金军大营,他带头奋力砍杀,直杀得天昏地暗,直杀得日月无光,直杀得金军溃不成军。将士们砍断了金军的大旗,将大宋的军旗树立在城头。遍体鳞伤的辛弃疾全然感觉不到身体的疼痛,他看着欢呼的将士,看着收复的大好河山,仰天长啸,大声吟诵岳飞的《满江红.写怀》:“驾长车踏破贺兰山阙。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然后辛弃疾卸下金甲如释重负般地倒在了地上……</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看着一代英雄安然离世,小青叹道:“姐姐,辛弃疾为了一个不求上进的南宋小朝廷赔上了自己一生,他值得吗?”素贞道:“辛弃疾眼中有民生疾苦,心中有靖康之耻,他的努力奋斗不是为了获得高官厚禄而是为了实现国强民安,他的理想信念是建立在民族大义和百姓福祉之上的,他的一生虽然然清贫但却活得问心无愧,他屡次被罢黜但却始终未放弃北伐的理想,他对北伐理想的坚持和执着令他的人生熠熠生辉!小青,你看,我们提起大宋首先想到的是抗金名将岳飞、辛弃疾,有谁会想起大宋的那些皇帝们呢?老百姓心中有杆秤,孰轻孰重不是以地位和权力来衡量的!辛弃疾的一生是为理想奋斗不止的一生,他值得后人景仰和称颂!”</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二人感慨一番返回了现实。</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