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2025年10月8日,上午九点整从酒店启程,奔赴一场穿越时空的光影之约——镇北堡西部影视城。车行高速,途经渠口服务区时,天幕低垂,细雨悄然洒落,如丝如缕,仿佛为这片苍茫大地披上一层薄纱。前方尚有一个多小时车程,心中默默祈愿:愿这场秋雨在抵达之际悄然停歇,让我们的西北之旅在晴雨交织的诗意中徐徐展开。</p> <p class="ql-block">上午十一时许,我们终于抵达此行首站——银川镇北堡西部影视城。这座国家5A级旅游景区,坐落于宁夏银川市西夏区镇北堡镇,是由著名作家张贤亮于1993年倾心打造的一方影视圣地。其前身乃明清两代的边防古堡,历经岁月风霜,如今以古朴、原始、粗犷、荒凉的独特气质,成为中国三大影视城之一,被誉为“中国电影从这里走向世界”的起点。影城由清城、明城与“老银川一条街”三大板块构成,每一寸黄土墙垣都镌刻着历史与光影的印记。</p> <p class="ql-block">镇北堡西部影城景区导览图</p> <p class="ql-block">跟随景区专业导游的脚步,我们缓缓步入这片光影交织的天地。耳边是娓娓道来的讲解,眼前是斑驳的城墙与仿古街巷,仿佛穿越百年,步入一幅流动的西北民俗画卷。每一步都踏在历史的回响里,每一眼都望见电影与现实的交叠。</p> <p class="ql-block">行至“悬壶济世”医馆,一座仿古药铺静静伫立,匾额高悬,药香似从时光深处飘来。坐堂老中医身着长衫,神情沉静,仿佛真从旧日街巷中走来,为过往行人把脉问诊,疗愈尘世烦忧。</p> <p class="ql-block">忍不住伸出手腕,请老中医搭个脉。指尖轻触,脉象沉稳,仿佛不只是身体的节奏,更是这片土地千年的呼吸与律动。一瞬之间,竟觉身心俱静,恍若置身于某个被遗忘的民国清晨。</p> <p class="ql-block">随后,我们走进张贤亮故居,致敬这位西部影城的灵魂缔造者。张贤亮,1936年生于南京,祖籍盱眙,是中国当代文学史上不可忽视的作家、思想者与文化实践家。他曾因诗获罪,历经二十二载劳改,却在平反后以笔为剑,写下《灵与肉》《绿化树》《男人的一半是女人》等震撼人心的作品。他不仅用文字疗愈自己,更用一座影城唤醒了西北的荒原记忆。2014年,他于银川辞世,但他的精神,早已深植于这片黄土之中。</p> <p class="ql-block">“曾经有一份真诚的爱情放在我面前,我没有珍惜……如果非要在这份爱上加上一个期限,我希望是一万年。”——这句出自《大话西游》的经典台词,在盘丝洞前被无数游客轻声吟诵。秋阳斜照,黄沙轻扬,那一刻,仿佛至尊宝仍在城头守望,紫霞仙子的爱恋仍在风中流转。镇北堡,不只是影城,更是无数人心中不灭的浪漫符号。</p> <p class="ql-block">步入古代科举考场,低矮的号舍、狭窄的案几,仿佛能听见笔尖沙沙与士子叹息。科举制度曾是寒门跃龙门的唯一通途,“金榜题名”“连中三元”不仅是荣耀,更是无数人十年寒窗的执念。清代会试录取率不足2%,其残酷与激烈,远胜今日高考。坐于其中,不禁肃然:一纸功名,几多悲欢。</p> <p class="ql-block">张贤亮收藏珍品展示厅内,陈列着他毕生搜集的西北民俗器物、古籍字画与民间手工艺。每一件藏品都承载着他对这片土地深沉的爱与理解,也映照出他作为文化守望者的赤子之心。</p> <p class="ql-block">展厅中央,静静陈列着镇院之宝——木玉。它并非玉石,而是一块历经千年风化、木质如玉的奇珍,温润如脂,色泽沉静。传说此木生于远古,埋于黄沙,终被张贤亮发现,视为影城之魂,象征着荒原中不灭的生命力。</p> <p class="ql-block">影视服装展厅中,悬挂着众多经典剧目的戏服:左侧是《牧马人》中那件朴素的军大衣,承载着一代人的家国情怀;右侧是《红高粱》中那抹浓烈的红,仿佛仍能闻到高粱酒的烈香。这些衣物虽已褪去光影喧嚣,却依旧诉说着银幕背后的热血与激情。</p> <p class="ql-block">影城地块1995年(上图)与2023年(下图)航拍对比图。</p> <p class="ql-block">步入《乔家大院》外景展厅,青砖灰瓦、雕梁画栋,仿佛晋商风云再起。这座曾见证商贾兴衰的院落,如今在西北荒原上重生,成为影视剧中的经典场景,也让更多人透过镜头,窥见中国家族文化的厚重底色。</p> <p class="ql-block">盘丝洞前,秋风拂面,藤蔓缠绕,洞口幽深,仿佛真有妖气缭绕。这里是《大话西游》中紫霞仙子的居所,也是无数影迷心中的圣地。</p> <p class="ql-block">原计划租车畅游影视拍摄地,谁知工作人员牵来两辆驴车,憨态可掬,令人忍俊不禁。虽然不像其他景点的电瓶车那样舒适,但这驴车却更添几分古意与野趣,仿佛真正融入了这片荒原的节奏。</p> <p class="ql-block">我们十七个人乘坐两辆驴车。</p> <p class="ql-block">坐上驴车,铃铛轻响,毛驴慢悠悠起步,我们就这样晃晃悠悠驶入明城深处。秋阳洒在黄土墙上,光影斑驳,仿佛时光也放慢了脚步。</p> <p class="ql-block">驴车行进间,导游娓娓讲述着每一处场景的前世今生。那头拉车的驴,步履稳健,眼神温顺,偶尔主人挥鞭子抽一下,我们看了心生不忍。倔强的驴,它默默承载着游客的欢笑与好奇,也成了影城最真实的“群众演员”。</p> <p class="ql-block">走进《红高粱》拍摄地——制酒工坊,酒香扑鼻,热气腾腾。几位工人正忙碌着翻搅高粱,蒸煮发酵,一派热火朝天。这不仅是布景,更是活态传承,让电影的味道在现实中继续发酵。</p> <p class="ql-block">见工人们忙碌,我忍不住上前搭把手,翻动滚烫的酒糟。虽动作生涩,却倍感亲切。那一刻,不再是游客,而是这片土地上的临时匠人,与光影、与酒香、与西北的豪情融为一体。</p> <p class="ql-block">酒坊零售商店</p> <p class="ql-block">我们的团友拎着刚买的红高粱酒从制酒工坊出来</p> <p class="ql-block">“大碗喝酒,大块吃肉!”在工坊旁,我们端起粗瓷大碗,假装饮下一杯自酿高粱酒。烈酒入喉,暖意顿生,仿佛也喝下了西北人的豪迈与真诚。</p> <p class="ql-block">走出工坊,极目远眺,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金秋的阳光洒在荒原上,黄沙与城堡交相辉映,宛如一幅流动的塞外画卷。这一刻,天地辽阔,心亦无界。</p> <p class="ql-block">中午时分,我们在景区门口的面馆落座,点上一碗热气腾腾的西北拉面。面条劲道,汤头浓郁,一口下去,驱散了秋日的微凉。这不仅是一餐,更是一份来自西北的温情馈赠,为上午的光影之旅画上圆满句点。</p> <p class="ql-block">篇幅有限另记下篇</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