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1><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color: inherit;">九十年前的今天中央红军长征时</b></div><b><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color: inherit;">一顿午饭的记忆,一段历史的回响</b></div></b></h1>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胡立东</b></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2025年10月9日</b></h3> <h3><b>一, 原国家政治保卫局长邓发的回忆录。<br></b><b>二, 彭阳县孟塬乡草滩村全洼队村民王有善(98岁)、王志文(70岁)父子口述记录。<br></b><b>三, 虎志凯孙子虎显的记录。<br></b><b>四, 立东对以上资料的看法和处理。<br></b><b>五, 立东与虎显的交流</b>。</h3> 中央红军艰苦卓绝的长征历时1年,老爹胡金魁是随中央红军长征的,时在国家政治保卫局工作,于长征途中,由局长邓发介绍入党,即任保卫局副科长,科长雷经天。1935年底到达陕北后任中央交际处长兼外交部招待处长,1936年7月8日至10月19日,接待并全程陪同了美国记者斯诺首次访问陕甘宁红军,1937年9月改任陕甘宁边区政府招待处长。 图 1936年7月中旬中央交际处长兼外交部招待处长胡金魁于保安,斯诺拍摄。载于《红星照耀中国》。 立东对老爹一生的经历作了40多年的研究。2025年9月30日看到朋友转发虎显所发中央红军长征的有关资料,即与虎显微信联系。将这段中央红军长征经宁夏孟家塬吃的这顿午饭,尤其关联到毛泽东的前前后后,编入立东撰写的《中国抗日编年史》第20稿中。 <h3><b>一, 原国家政治保卫局长邓发的回忆录。</b></h3> 图 1937年10月25日“救国时报”第二版左下角刊登邓发化名杨定华写的回忆文章“由甘肃到山西之二十二 行军途中的新困难”。立东注:2025年10月1日虎显发给立东。 整理报载文字如下:<br><br>【行军途中的新困难<br>队伍过完沟之后立即又上山,山还未上得一半,太阳早已西坠了。继续行进接连过了三度深沟。在七时至十时还有一点朦胧的月亮,但晚上十时以后月亮也没有了。困难则从此产生,到最后一度沟,因为没有月亮,因为沟深阴黑,看不清道路,各人脚步无法辨别高低。虽不像走雪山、栈道那样有丧失性命之险,但夜里过沟的味道,战士们都感到不大好受。夜行军过去虽常有,但夜里过沟的经验却没有。过完最后一道沟,时间已十二时了,先头部队传来命令停止行进,准备宿营。一天半晚已经走了百多里路了,闻得停止行进准备宿营,试问谁不高兴?怎知新的困难又从此产生,因此地房子都是土洞,且异常疏散,土洞往往挖在沟旁边若不下沟,不走到土洞面前是看不见土洞的。因为时间太晚,老百姓当然早入睡乡,老百姓平常像萤火一样的菜油灯也熄灭了,既叫不着人应,又无灯光目标,设营队想找土洞宿营,确实无从寻找,结果找了一点多钟才找着六个土洞。除一纵队在前头宿营外,二、三纵队就以这六个主洞作中心,除很小部分进土洞宿营外,其余大部分都围绕在周围露营。这次宿营,不但无房子住,而且没有水喝。过去夜行军,露营和吃不到晚饭是曾经有过的,但连冷水都找不喝这却是第一遭。在北方大部队夜行军,找地方宿营,找水喝,的确是一个大困难问题。<br>次晨,我询问老百姓此地叫什么地名,有多少人家?据说该地叫杨家园子,几条沟合拢起来,总共有十几家人。此地人虽稀少,但老百姓对红军关系尚不错,他们虽然没有多的粮食卖给红军,但他们十几家合凑起来还卖了几十担马苓薯给红军。我们买到了马苓薯,因无水的关系,就连皮带泥蒸熟,因喉渴肚饿,吃起来也似乎满开胃的。战士们大家都持着一茶盅连皮带泥的熟马苓薯吃着。战士们一面吃马苓薯,一面都把眼睛都集中到毛主席的身上,因为毛主席自持着一茶盅同样连皮带泥的马苓薯,毛主席一面拿着马苓薯吃,一面微笑着对战士说:“同志们吃不饱不要紧,总供给部已到前面办粮了,今天到孟家园再吃中饭。”所以战士们虽然吃得满嘴都是泥,口里牙齿都是沙,然而战士们感到上下一致都共甘同苦,人人都充满北上抗日的热情,他们了解到自己革命底远大前途。因此,吃了几泥带皮的马苓薯之后,战士们还是笑嘻嘻的精神百倍的集合出发。人们以为红军战士是从利诱而来,这显然是一种误解,试问当时这样的物质条件,怎能沿途招来无数新战士?我想它之所以能够不断吸收人民加入红军者,主要是有一个明显而严正的政治目标——北上抗日。】<br> 图 1937年11月10日“救国时报”第二版左中刊登邓发化名杨定华写的回忆文章“由甘肃到山西之二十三 到孟家塬 杀羊宰鸡”。立东注:2025年10月1日虎显发给立东。 整理报载文字如下:<br>【到孟家园 宰羊杀鸡 (孟家园,今宁夏回族自治区彭阳县孟塬乡。)<br>从拂晓出发由杨家园子到孟家园,行程约三十五里,只过了两度沟,沿途道路很平坦,虽是山路,但山上都是一片平坦的开阔地,而且播种了许麦子。是日下午一时,全部都到达了孟家园。在孟家园周围有三四十家人家,红军在该地没收了一家出租土地和放高利贷剥削工农之地主,没收了一百多只羊子,五六十只鸡,八九担面粉,另外还有一担大米,几十担小米。司令部下令休息一点半钟,以便各部份(队)煮中饭。为得赶快把中饭弄好,所以请了附近老百姓来帮助杀羊子,各连队都分得二三十斤羊肉和一两个鸡子。中饭每个连队都吃羊肉小米饭。面粉则分给了那些完全没有了干粮的战士做馍馍作干粮。这顿午饭战土们都吃了一个痛快,以偿昨天晚上连水未喝到,和早晨吃那连泥带皮的马苓薯的缺陷。吃完之后每人还背上了一天半干粮,又继续前进。肚子吃饱了走起路来不得比上午要精神得多,所以下午还赶了三四十里路,赶到了环县曲子镇以西地区宿营。先头的一纵队宿营于一个小[圩]上,可惜圩的名字忘却了。该圩街上有二十余家买卖铺子,广洋什货店也有两个,而且还有一所庄严的教堂,教堂还是火砖建筑的洋房,从此可见帝国主义的势力不仅深人于穷乡僻野,而且深人到荒僻的山沟里。<br>急行军快到半月,战士们都未曾洗澡,各人都感到身上有点不大好受。恰巧这天,在圩上旁边就有一条河流,我们经过时,一纵队的战士们都在河上洗澡和洗衣服了。然而因宿营地区所限,二、三纵队仍要离开该圩五里路,至山上宿营。队伍即分布在周围四五里内之山沟零散土洞宿营,虽然洗澡无法解决,但晚上水尚不致发生困难。为求得相当的恢复战士们体力,司令部决定次日各部留原地休息一天,故第二天清晨各部都准备有组织的,一班一班轮流出去五六里路远的山沟里找水洗澡、洗衣服,洗一次澡、洗一件衣服都要跑五六里路才有水,这是何的麻烦呵!据说住居该处的人民一生一世才洗三次澡(出生洗一次,结婚洗次,死时洗一次。),我想此说是有几分可靠的,这也是天然条件所限制的。所以司令部要准备一天时间让战士们洗澡、洗衣服,但结果仍不能完成计划。原因是二批出发洗澡的还未回来,环县和曲子镇方面便发现枪声,几分钟之后,机关枪迫击炮打得非常热闹了。司令部一闻激烈的枪炮声立即吹紧急集合号,出发洗澡的战士们闻得紧急集合号音,马上挟着衣服跑回来。<br>(二十四)略】<br> 图 邓发画像。立东作于2021年10月23日。收入立东创作的《画说那时红星闪耀》画集。 邓发画像文字:<br>邓发,香港特科创建人,政治局委员,国家政治保卫局一九三二年一月成立时首任局长,老爹胡金魁当月调入该局,之前不久被冤AB团遭囚三月。老爹录音:“邓发对我很好。”<br>三四年长征途中,邓发介绍胡金魁入党,并提副科长,科长雷经天。老爹录音:“广西跟贵州交界的地方,介绍人是邓发嘛。”邓发曾保护右江根据地领导人雷经天免遭杀身,为陈赓报信免被张国焘杀害。<br>三六年六七月间邓发秘潜西安负责斯诺安全和行程,斯诺记述了于西安见邓发、王牧师(董健吾)和刘鼎情景。七月八日,斯诺终抵安塞,而后三个多月胡金魁全程陪同了他的访问。<br>四六年四月八日,邓发与叶挺、秦邦宪等同机自渝飞延安遇难。<br>立东 辛丑十月画像以记<br> 图 邓发画像照片。 图 1931年11月苏区中央局委员合影,右起:王稼祥、毛泽东、项英、邓发、朱德、任弼时、顾作霖。请参阅项英、朱德画像及文字。 图 1937年2月1日版美国《生活杂志》(life magazin)抢先于全球最早发表斯诺首次访问陕甘宁红军后拍摄部分照片。左页穿大衣为邓发;右下为斯诺拍摄的胡金魁、“山西娃娃”(王东平);右页上排左林彪、右陈赓;右页中排左徐特立、右蔡畅和陈慧清(邓发夫人);右页下排左图左起左权、彭德怀、聂荣臻、陈赓、聂鹤亭、孙毅;右图邓颖超等。 <h3><b>二, 彭阳县孟塬乡草滩村全洼队村民王有善(98岁)、王志文(70岁)父子口述记录。</b></h3> 整理上述记录文字:<br><br>【彭阳县孟塬乡草滩村全洼队村民王有善(98岁)、王志文(70岁)父子口述记录<br>王有善:我的父亲叫王福祥,民国二十四年九月的一天和国民党部队不一样的队伍,后来知道叫红军,从张虎沟、火镰沟上来,从赵山庄一路向北到岔口子油坊院虎志凯家,我当天跟着大人在塬上干活,看见队伍到油坊院去了,我还跑去到油坊院看了一回。我现在年岁大,对当时的具体细节记得不清楚了。只记得红军在岔口子油坊院虎志凯家杀羊吃了饭以后,从马崾岘碾庄沟去了甘肃的马渠。当天,红军还解放了孟庄刘杰的刘家堡子,打死了刘继源。红军只是向北去了岔口子油坊院,没有向西去双树子。<br>王志文:我父亲说的红军去岔口子油坊院吃饭的事是确实的,具体的细节我父亲年岁大说不清了。爷爷在世的时候经常给我们说当天红军从张虎沟、火镰沟上来,解放了刘家堡子。向北到岔口子油坊院虎志凯家杀羊,杀鸡,装粮食吃饭,下午从马岘碾庄沟过去到镇原的马渠。我爷爷因为之前给刘家堡子送柴火,经常受到国民党兵的欺负和殴打。所以红军打了刘家堡子之后,我爷爷非常高兴,就领的我父亲到岔口子油坊院去看红军了,我爷爷还给红军帮忙干活了。我爷爷说红军杀了油坊院的好多羊还有鸡,装了好多粮食。吃饭以后油坊院虎志凯还拉着马给红军骑,给红军领路到马渠,我爷爷是一九八几年去世的,去世时86岁。<br>以上就是我说的。<br>王有善<br>王志文<br>2024、10、18<br>13469548460】<br> <h3><b>三, 虎志凯的孙子虎显的记录。</b></h3> 【九十年前的1935年10月9日“在孟家园一地主家(今固原市彭阳县孟塬乡草滩村岔口子油坊院虎志凯旧宅)宰羊杀鸡、吃中饭”的红军队伍找到了----是中央红军长征毛泽东主席率领的中央红军陕甘支队司令部和连队<br> <br> 本人虎显,男,汉族,1966年7月18日出生于宁夏固原县(今彭阳县)孟塬公社草滩大队的岔口子油坊院,是爷爷虎志凯的小孙子。本人是西北政法学院2000级法律硕士学位研究生,2016年1月固原市司法局退休公务员(申请提前退休)。1985年6月-1997年12月在彭阳县法院参加工作,历任书记员、审判员、副庭长。退休后居住银川担任执业律师和宁夏法学会诉讼法研究会理事。<br>我爷爷虎志凯,生于1897年(清光绪23年)农历4月4日。爷爷说自己少时入学堂,后于固原五庙高小(现在的固原市原州区二小,因学校院中有魁星庙楼得名)毕业。在固原读书时,从董公保府(董福祥府邸)获得一件通体镶着鲨鱼皮和铜花的武将马鞍、铁马镫和一副护心镜,还有许多的字画。从同治年间回民兵灾开始,十多年后兵灾结束,孟家塬原海家、马家等回民悉数离开,田地荒芜。清末,朝廷让民众领取空旷的田地,耕种缴纳赋税。我爷爷的父辈和族人八户人领得孟家塬草滩(包括草滩、柳园、岔口、后岔、泉源、马崾岘、泉洼)、白阳庄、小虎洼、庙渠等土地。我爷爷成年后执掌家族中事务,从城阳乡麦草渠搬迁至孟家(园)塬岔口子修庄住家,因有油坊,称之为“岔口子油坊院”。<br>公元1920年2月19日,父亲虎华岳在孟家塬草滩岔口油坊院出生,父亲有一弟(虎崇岳1925、5、7--1964.11)一妹(虎效莲1928、8、12--1994、5、4)。我父母同龄,中华民国24年(1935年)正月15岁时结婚。自1936年(民国25年)古3月3日至1966年7月18日30年间,父母生育我们10子5女兄弟姊妹。<br>爷爷虎志凯成年后至解放前,是固原县孟家塬和镇原县马渠乡孟庄街(圩子)(解放后归武沟乡)及城阳麦草渠、麻子沟圈一带的“礼宾先生”,常常骑着一匹大青马,披着鲨鱼皮马鞍、铁马镫,去别人家当礼宾、喊礼。同时,又是居于川(麦草渠、麻子沟圈)、塬(草滩岔口子油坊院、泉源)、山(白阳庄小虎洼、庙渠)三地五兄弟家人后代整个大家族的“掌柜子”,到1952年土改彻底分家另过,三十余年。<br>爷爷在孟家塬草滩岔口子油坊院居家置田地雇长工,经过20多年的经营,有近百亩的塬地、百多只羊、成群的鸡,还养有牛、驴,耕种田地和到沟里驮水。还养了2匹马,主要作为出行骑用。每年余粮小米杂粮、小麦几十石(一石250公斤)。当时家境富有殷实,是孟家塬的大户人家。民国24年(1935年)夏天,给时任国民党西北骑兵第五军军法处处长兼任甘肃省武威县县长袁耀庭(甘肃镇原县武沟乡袁岔村人,时年29岁)担任副官、爷爷的族弟虎志儒(时年26岁),回草滩老家时,看望爷爷,把从武威回家带回来的中卫大米让勤务兵挑着一担(约60公斤)送给爷爷,骑走了爷爷的一匹马。家里人由于喜食面食,加之奶奶和妈妈不会做大米饭,虽然大米珍贵,一担大米没有吃上几顿,存放在家里。<br>同年古历9月12日(1935年10月9日),毛泽东主席和中央红军从长城塬的杨家园子翻张虎沟、火镰沟,中午时,从两个沟上来的两路红军都汇合到了到孟家塬草滩村岔口子自然村(当时属甘肃省的固原县草庙乡,与镇原县马渠乡的孟庄连着地畔),全部都进入到岔口子壕内,毛主席和司令部在岔口子油坊院。爷爷时年38岁,奶奶39岁。妈妈张世英时年15岁,身怀六甲。爷爷为毛主席率领的中央红军倾家资助几十石小米、小麦等粮食、100多只羊、几十只鸡,另外还有一匹马换来的一担大米。全家人齐动手,长工赶驴到几里远的泉塬沟里驮水、其他人和父亲帮着宰羊杀鸡、奶奶和妈妈赶紧给红军烙死面馍馍(饼子),红军队伍做午饭:羊肉米饭,岔口壕内两面洼到处是红军。油坊院北面小院是五太爷虎豹林“五良医”的“药铺”,“五良医”给伤员治疗伤情。午饭后部队出发时,爷爷牵出自己的马,披上镶着鲨鱼皮、装饰精美铜花、铁马镫的马鞍,给毛主席牵马并带路过何岘塬到镇原县马渠。爷爷因家中无人谢绝了留下当红军的挽留,毛主席让战士将马鞍取下要求背回家,并赠送一把马刀和一杆红缨枪。队伍从油坊院出发时,毛主席让一个红军首长给爷爷写了一张收条。解放后,马鞍经常被庄里邻居借去娶新媳妇当座鞍。九十年来马鞍虽已破旧,铜花不在,鲨鱼皮有脱落但仍有几块在马鞍上附着。马刀在大跃进年代大炼钢铁被收缴,红缨枪头锈迹斑斑。爷爷因资助共产党红军,几天后国民党部队到来索要军费,加之爷爷是固原县草庙乡草滩村保公所文书,被逼迫交摊派的款子,国民党兵把爷爷手指绑住吊在保公所房梁上3天,家人在找当时民团团总杨振铎求情的同时,爷爷忍痛卖掉40亩塬地,交了摊派的款子,家道从此衰落。爷爷害怕红军的收条被国民党民团发现,回家后就烧掉了。1949年解放时,始赎回40亩塬地。1952年土改时,因有几十亩土地和雇工,被定为上中农成分。<br>五十五年之后的公元一九九零年夏天,我已担任彭阳县人民法院的干部,被抽调担任当年的第四次全国人口普查的孟塬乡草滩村普查员,在草滩村草滩队见到了爷爷的族弟虎志儒的遗孀毕业于甘肃武威青云中学(现武威一中)、时年七十岁的八奶奶牛毓凤。八奶奶笑着告诉我:“你八爷志儒把从凉州(武威)回家带的一担大米送给你爷爷,骑走了你爷爷的一匹马。你奶奶和你妈不会做大米饭,把一担大米存放着。毛主席红军来油坊院后,大米送给红军了.....”<br>自1970年记事起我就和爷爷每晚睡在大窑洞炕上。上小学后,每晚趴在爷爷的炕头,油灯下做作业。爷爷偶尔指着窑洞墙上贴着的马克斯、恩格斯、列宁、斯大林和毛主席大像,说:下巴有痣的这个人(毛主席),领的红军队伍在咱们油坊院吃过饭,吃大户呢,装了几十石粮食、杀了100多只羊、几十只鸡,当时放养的是杨平儿(杨贵平)爸爸杨德福,还把草滩你志儒八爷骑了咱们一匹马给的一担大米也拿走了。咱们大窑里的六条腿柜子面上放着几个带天线的铁盒子,有年轻红军耳朵上带个套子坐在跟前。饭吃了后,爷爷还给毛主席带路的,红军还骑走了咱们一匹马,让我把马鞍子背回来了。镶着鲨鱼皮、贴着铜花的马鞍子,是爷爷在固原读书时从董府(董公保董福祥府邸)背回来的。毛主席穿着一件破旧的长灰大衣,脸廋眼眶深。一同行走的,还有担架抬着一个长胡子人,还有几个戴着不像石头眼镜的戴眼镜的人,还有一个戴眼镜的洋人....。<br>我妈妈也偶尔讲毛主席红军在油坊院吃饭、装粮食、宰羊杀鸡,特别是毛主席看到大米时脸上的喜悦表情.....说到骑走的那匹马,马的性子温顺,是爷爷出门当礼宾的坐骑.....。和毛主席一起的队伍走后,后面来的红军小战士,饿的不行,把咱们油坊院蜂窝里的蜂渣都吃了.....<br>1976年暑假时,毛主席警卫员陈昌奉在孟塬公社草滩大队岔口生产队塬上的场里,找寻当年红军长征毛主席在孟家塬吃午饭的地方。80岁的爷爷,因年迈在油坊院窑洞休息,无人告知,没有见到陈昌奉。三年后的1980年古9月25日,在生产责任制土地承包之前,爷爷仙逝。孟家塬草滩岔口子油坊院,伟人毛泽东主席和中央红军司令部长征“宰羊杀鸡”饱餐中饭、歇脚的地方,在90年的历史长河中被湮没...。<br>爷爷80岁后,与我的父母和未成家的孙子女十多口人一起生活,妈妈只能每顿给爷爷做碗面,其余全家人喝油渣、野草籽面糊汤....每每回想1980年前的十年,始终被饥饿困扰着。即便如此,草滩村泉塬的爷爷的家门兄弟外号老沙锅的虎入林,每次来到岔口子油坊院要住十天半个月,有理霸道.....。我就问爸爸为什么这样?为啥不睡到前院当队长的四爷儿子九叔(虎宗岳)家(1952年土改时住到油坊院)吃去?爸爸告诉我:老砂锅爷爷的几个光棍弟兄在民国24年红军过孟家塬时,是咱们油坊院的长工,都是年轻人。你爷爷安排他们弟兄几个救助、收养过负伤的姓郭的红军,你爷爷给起的名字叫虎路生,吃喝都是咱们油坊院的。老砂锅爷爷的弟兄当时没有向国民党民团告密,保护了咱们油坊院。认为对油坊院有恩情。所以,几十年来,每次到咱们家都要当客人对待.....。<br>公元2024年仲夏,固原城東邑耳朵城虎氏园子一族修谱。我欲给爷爷写传记,开始查找资料。在网上查找到历史资料---中华民国26年(1937年)10月25日中国共产党人吴玉章等在法国巴黎出版的《救国时报》第一三一期二版署名杨定华的文章----《由甘肃到山西(二十二)行进途中的新困难 》写到:“.....次晨,我询问老百姓此地叫什么地名,有多少人家,据说该地叫杨家园子,几条沟合拢起来,总共有几十家人家。此地人虽稀少,但老百姓对红军关系尚不错。他们虽然没有多的粮食卖给红军,但他们十几家合凑起来还买了几十担马铃薯给红军。我们买到了马铃薯因无水的关系就连皮带泥蒸熟,因喉渴肚饿,吃起来也似乎满开胃的。战士们大家都持着一茶盅连皮带泥的熟马铃薯吃着,战士们一面吃马铃薯,一面都把眼睛集中到毛主席的身上,因为毛主席也持着一茶盅同样连皮带泥的马铃薯。毛主席一面拿着马铃薯吃,一面微笑着对战士们说:[同志们!吃不饱不要紧,总供给部已到也到前面办粮了,今天到孟家园再吃中饭。】<br> <h3><b>四, 立东对以上资料的看法和处理。</b></h3> <br>1, 以上唯一属于第一手并具权威性的资料是邓发写的回忆录。<br>2, 王有善、王志文父子的回忆口述记录可作第三方佐证。<br>3, 虎显的记录具有研究参考价值。<br>4, 立东将所有资料按原始状态一并存档,待将来有更多资料证据时再作交叉分析,还原这顿饭历史的有关细节。<br><br> <h3><b>五, 立东与虎显的交流。</b></h3> 立东寄赠虎显一本《画说那时红星闪耀》画集。在得知虎显将于2025年10月9日举办有关纪念活动后,特别将画集中中央红军长征的八十四位领袖与将士们的画像发送虎显,用以增添纪念仪式的庄严与史实感。<br><br>八十四位中央红军画像如下:<br><br>毛泽东、朱德(虽和四方面军一起长征,也发给虎显)、周恩来、王稼祥、张闻天、博古、董必武、林伯渠、谢觉哉、徐特立、李维汉、邓小平、杨尚昆、彭德怀、刘伯承、林彪、聂荣臻、叶剑英、罗荣桓、左权、李德、陈赓、陈光、张云逸、黄克诚、李富春、肖劲光、邓发、李克农、李一氓、周兴、雷经天、胡金魁、彭雪枫、张爱萍、赵尔陆、杨得志、李涛、杨成武、刘亚楼、陈士榘、邓华、邓颖超、蔡畅、贺子珍、陈惠清(邓发夫人)、危拱之、王观澜、王首道、杨立三、肖华、朱瑞、伍修权、刘晓、冯文彬、张文彬、吴亮平、姚喆、蔡树藩、孙继先、孙毅、周贯五、谢有法、聂鹤亭、钱益民、谭希林、宋裕和、张树才、边章伍、吴自立、叶子龙、童小鹏、刘惠农、彭加伦、龙飞虎、赵复兴、谢立全、潘振武、卢仁灿、肖文玖、刘鹏、孙开楚、郝希英。<br> 2025年10月9日虎显发给立东有关纪念活动的通报:<br><br>向尊敬的各位汇报:<br> 连日小到中雨,孟家塬岔口子壕老村子内未有硬化道路,非常泥泞,今天仍有中雨。故原定于九号下午纪念中央红军长征过孟家塬重坊长征路、讲红军长征故事活动,上午10点半在草滩村岔口组(孟家塬油坊院)进行。北京和江西中央红军长征过孟家塬的后代一行六人已到彭阳。<br>活动主要内容是参观油坊院窑展(布展4个窑洞:<br>1中央红军长征过固原彭阳孟家院的红色线路图及文字说明<宁夏大学红色研究教授杨满忠研究成果展>;<br>2、中央红军长征过孟家塬的电报日记,报纸等史料书籍和证据材料、证物展示;<br>3、1300多位共和国元帅将军和汪东兴、张耀祠等150多位过孟家园的中央长征红军2001年至2015年在世时采访图片<江西省政协委员戴廷耀采访,赞助展示>;<br>4、中央红军长征时国家政治保卫局副科长胡金魁之子胡立东<居澳大利亚悉尼>给过孟家园的84位中央红军领䄂和将士肖像画和胡立东画集展示<胡立东赞助宣传展示>)和查看披露1935年江西长征红军赵良平牺牲处。<br> 各位来宾需自行准备雨具和长筒雨鞋。<br> 敬请谅解!<br> <br>孟家园岔口子油坊院守护人虎显<br>2025年10月9日。<br> 图 以上15图皆是从虎显发给立东的视频中截屏。看得出窑洞简陋。然而经过史诗般长征的中央红军的形象在窑洞中依然光彩照人。画里,是当年红军队伍的精神写照;画外,是九十年后这片黄土地的回响。 1935年10月9日这顿午饭,不是寻常的饱腹之餐,它是毛泽东、周恩来、邓发、彭德怀等中央红军将士,历经千难万险的一个见证。是中央红军长征史诗的一个短暂片段,刻入了孟家塬的黄土地和人心。<br><br>记住这顿饭的前前后后,应该记住的是毛泽东微笑着端起连皮带泥马铃薯的样子,更应该记住中央红军吃饭后,继续前进的身影。<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