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55, 138, 0);"> 昵称 清净闲人</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55, 138, 0);"> 美篇号 52561437</span></p> <p class="ql-block">9月26日的晨光,是被黑山头的薄雾揉碎的。当第一缕曦光穿透轻纱,彩色蒙古包便从朦胧中显露出轮廓,像是老天爷随手撒在草原上的糖块,裹着秋霜的甜意。雾气在光影里流转,时而漫过包顶的毡绳,时而绕过低矮的草垛,连空气里都浸着静谧——那是秋日草原独有的温柔,仿佛连时间都愿意在此多停留片刻。</p> <p class="ql-block">上午八点,我们告别这片梦幻的草原,朝着满洲里出发。因修路绕行海拉尔的路程,倒成了一场意外的过渡:从草原的辽阔苍茫,渐渐驶入城镇的烟火气,直到下午两点半,“东亚之窗”的轮廓终于撞入眼帘。这座横亘在内蒙古与黑龙江交界处的边境小城,刚一见面就透着股不一样的劲儿——不是江南水乡的婉约,也不是中原古城的厚重,而是一种糅合了中、俄、蒙三国风情的鲜活,像一幅未被定义的画卷,正等着人慢慢展开。</p> <p class="ql-block">满洲里,西望蒙古国,北接俄罗斯,作为全国最大的陆路口岸城市,像一颗明珠嵌在东北亚经济圈的核心。465.5001平方公里的辖区内,8.8万多居民在此繁衍生息,蒙、汉、朝、俄罗斯等20多个民族的文化在此交融共生。 这里是欧亚第一大陆桥的战略节点,更是国际往来最快捷的大通道,"东亚之窗"的美誉背后,是承担中俄贸易65%以上陆路运输的硬核实力——每一列穿梭的中欧班列,每一次口岸的货物通关,都在续写着这座边城连接内外、贯通东西的传奇。</p> <p class="ql-block">“北疆门户势峥嵘,三国风光汇此城。”初见满洲里,是从国门景区开始的。高速电梯用25秒载我们冲上135米高的顶楼,凭栏远眺,中蒙俄三国风光在眼前铺展:视线越过国境线,俄罗斯后贝加尔斯克市的红屋顶错落如积木;脚下,满洲里的高楼在阳光下泛着金属光泽,口岸铁轨如银链纵横交错,中欧班列的钢铁轨迹正续写着贸易的繁荣;更远处,蒙古国的山峦叠嶂,像被时光磨洗过的黛青屏障,勾勒出天际的轮廓。</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俄罗斯</p> <p class="ql-block">俄罗斯</p> <p class="ql-block">沿步道下行,第五代国门庄严肃穆地矗立着,朱红墙体上的金色国徽在阳光下熠熠生辉,每一道线条都透着大国的沉稳底气。走到41号界碑前,看游客们纷纷驻足打卡,指尖轻触冰凉的石碑,才真正读懂“边境”二字的分量:这里曾是红色国际秘密交通线的要道,如今已是中欧贸易的重要口岸。铁道旁“一生只做一件事,我为祖国守国门”的标语红底金字,在风里闪着光。恰在此时,一列中欧班列鸣着长笛缓缓入境,钢铁的轰鸣与远处草原的风声交织,竟有种奇妙的和谐——像是历史与当下在此刻握手。这界碑,是国土的疆界,是主权的象征,更是两国人民往来的无声见证。</p> <p class="ql-block">中共六大展览馆就藏在国门景区的一隅,走进去便仿佛穿越时空。泛黄的文件、黑白的照片、复原的会议场景,将那段烽火岁月徐徐展开。墙上的文字记录着六大代表们穿越国境、秘密参会的艰辛,玻璃展柜里的旧皮箱、钢笔,仿佛还留着当年使用者的温度——那是革命先辈们用热血与信念,在边境线上筑起的红色通道。在这里,满洲里不再只是一座风情小城,更成了连接历史的纽带,这份红色记忆,也成了城市灵魂里最厚重的底色。</p> <p class="ql-block">漫步市区,满洲里的“异域感”才真正将人包裹。巴洛克建筑的繁复雕花立面上,屋顶巧妙融入蒙古包圆形轮廓,俄式浪漫与草原粗犷在此温柔相拥;中苏金街的尖顶阁楼缀着雕花,明快热烈的色块拼接,恍惚能窥见旧时风情。<span style="font-size:18px;">街上几处栩栩如生的原苏联人物雕塑,都透着独特韵味。</span></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沿街商铺门楣悬着鲜亮的中国国旗,映得整条街暖意融融;门面上的中俄蒙三语标识、步行街人潮涌动,金发碧眼的俄罗斯游客与穿蒙古袍的当地人擦肩而过,面包房的列巴麦香混着奶茶店的砖茶醇厚——走在街上常恍惚:是在国内,还是已置身异国?这份模糊的边界感,正是满洲里最独特的魅力。</p> <p class="ql-block">晚餐选在卢布里西餐厅,推开门便被浓郁的俄式风情包围。水晶吊灯折射出暖黄的光,墙上挂着复古的油画,穿着传统服饰的俄罗斯姑娘手拉手跳起舞蹈,歌声清亮得能穿透屋顶。红菜汤的酸甜、俄式煎肉的焦香、格瓦斯的气泡在舌尖炸开,搭配着台上欢快的歌舞,连空气里都飘着热闹的因子。这一刻,食物不再只是果腹的东西,更成了文化交流的媒介——一口下去,是俄罗斯的味道,是满洲里的烟火气,也是不同文化在此交融的温暖。</p> <p class="ql-block">饭后踏往套娃广场时,暮色已悄悄四合,天空褪去白日的明亮,化作一块渐渐冷却的深蓝色天鹅绒,将整座广场裹进温柔的夜色里。30米高的巨型套娃矗立其间,灯光流转间不断变幻着斑斓图案,格外夺目;站在它脚下抬头仰望,霓虹精准勾勒出圆润可爱的童话轮廓,恍惚间竟似闯入了远离现实的奇幻世界。步入套娃酒店大厅,扑面而来的是金碧辉煌的富丽感,巨型观光电梯载着光影缓缓升降,将现代浪漫藏进每一寸空间,不少身着俄式服装的少女驻足打卡,为这份华丽添了几分鲜活。</p> <p class="ql-block">“灯火重楼不夜天,欧亚通衢共月明。”广场上,200多个小套娃星罗棋布,有的裹着雅致旗袍,有的戴着俏皮毡帽,熊猫、十二生肖的身影藏在其中,悄悄诉说着中俄文化的交融。蓝色裙摆上绘着俄罗斯童话的篇章,不远处的洋葱顶建筑又透着蒙古风情,俄式、中式、欧式建筑错落排布,宛如一顶镶满碎钻的皇冠,在夜色中熠熠生辉。墙面的浮雕被灯光映得凹凸分明,缠绕的藤蔓、卷曲的花纹,仿佛挣脱了束缚,在夜色里悄悄舒展着曼妙身姿。原来这座边境小城,藏着这样不真实的浪漫,把多元文化的美好,都揉进了这方夜色里。</p> <p class="ql-block">第二天大清早,我们去了苏联红军烈士公园。晨光像融化的金子,顺着满洲里的天际线漫下来,轻轻覆在纪念碑上。顶端的红星在光里闪着沉静的亮,仿佛仍在凝视着七十余年前的烽火。1945年8月9日,苏联红军攻入满洲里,与日军激战后解放这座小城。为了纪念在战斗中牺牲的烈士,当年11月,人们在此修建了纪念塔与公墓。17.19米高的碑体上,一块方石用俄文刻着“光荣永远属于为苏联荣誉与胜利而牺牲的英雄们”,园内几樽红军雕塑被霞光勾勒出清晰的轮廓:持枪的战士、冲锋的身影、相拥的军民,每一道刻痕里都盛着光,将那段跨越国界的情谊,永远封存在了这片北国的晨光里。</p> <p class="ql-block">离入住的威尼斯大酒店不足2公里,便是婚礼宫。拜占庭式的建筑矗立在山顶,白色的墙体搭配着蓝色的穹顶,37米高的穹顶在阳光下熠熠生辉,像一颗坠落人间的蓝宝石。登上观景台俯瞰全城,满洲里的风光尽收眼底:彩色的屋顶连成一片,铁轨像银色的丝带穿梭其间,远处的草原与天际线相接,这一刻,才懂为何人们说这里是“色彩斑斓的边境小城”,每一种色彩,都是一段文化的注脚。</p> <p class="ql-block">最后一站原计划去呼伦湖右岸的成吉思拴马桩,相传成吉思汗曾在此拴系战马,那该是何等壮阔的历史印记?可惜因景区暂停开放,这份期待终究成了遗憾,我们只能带着未了的心愿,继续向着阿尔山前行。</p> <p class="ql-block">此张为网络图片</p> <p class="ql-block">离开满洲里时,正午的日光正盛,把整片大地镀成一层暖金。回望这座渐远的小城,“风雪护丹心,明月照界铭”的字句愈发清晰,深深镌刻在心底——这短短十字,恰是无数边关卫士守土护疆赤胆忠诚的最好注脚。此行也让我有了一份真切感悟:人们总说“诗和远方”,它从不必依赖遥远异国的风景,也能藏在边境线上这样一座鲜活滚烫的城。</p> <p class="ql-block">它有晨雾轻漫蒙古包的温柔浪漫,有中共六大展览馆如历史灯塔般的厚重指引,也有星光缀满套娃广场的璀璨明亮;有蒸汽机车轰鸣着回溯过往岁月,也有中欧班列呼啸着奔赴当下征程;有红菜汤裹着的酸甜入味,也有热奶茶漾开的醇厚绵长。在这里,草原的辽阔、俄式的典雅与中式的厚重从不是零散碎片,反倒像一坛时光慢酿的佳酿,在岁月里彼此浸润、悄然交融,最终酿成独属于满洲里的独特韵味。</p> <p class="ql-block">这座藏于北国的“东亚之窗”,早已在我心里烙下一抹永不褪色的印记。往后再想起,便会清晰记得:在北国边境,曾有这样一座小城,让我读懂了文化交融的动人力量,更让我明白——最好的风景,从来都藏在那些不期而遇的独特与真诚里。</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 祖国颂·北境行之十一</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