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经典·家国情怀]N0.2重读《闪闪的红星》

<p class="ql-block">昵称 宋</p><p class="ql-block">美篇号 67563674</p><p class="ql-block">图片 《读书笔记分享会》主持人风清杨老师、优秀管理员善德老师和鸣谢网络。</p><p class="ql-block">歌曲 歌唱祖国</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读书笔记分享会》优秀管理员善德老师</p> <p class="ql-block">  我和善德老师是好朋友,她经常对我说:“《读书笔记分享会》主持人风清杨老师很好,平易近人。读书破万卷。知识渊博!博学多才!德才兼备!才华出众!”这次《读书笔记分享会》开展的征文活动,我一定支持主持人风清杨老师,支持善德老师,积极投稿。本栏目的优秀管理员孝感天地(黄老师)是我的人生中独一无二得好老师,他对我很好,他代替我膝关节疼痛,我的膝关节好了。像这样的好老师到哪里去找呢?只有他一人能做到。他还经常评论我文章,赠送贵重礼物,鼓励我大力支持我。因此,我更应该支持他的栏目的征文活动。我一定参与,积扱投稿。</p><p class="ql-block">《读书笔记分享会》主持人风清杨老师</p> <p class="ql-block">  今天,我重读红色经典故事,《闪闪的红星》。本书作者李心田。故事发生在1934年的江西柳溪村,有个勇敢机智的少年叫潘冬子,他父亲是红军赤卫队队长,他妈妈是游击队的交通员。村里有个恶霸叫胡汉三,长期欺压老百姓,在潘冬子12岁那年,红军来了,他配合红军斗倒了恶霸地主胡汉三,村里的贫苦农民终于过上了好日子。可是不久,由于第5次反围剿斗争失败,红军不得不撤离根据地。潘冬子的爸爸临别前留给冬子一颗闪闪的红星,并鼓励他要坚强勇敢,坚持斗争。潘冬子父亲归来时,潘冬子已经成长为一名小红军,在闪闪的红星照耀下,他坚定地说:“我要像爸爸一样,永远跟党走。”这颗闪闪的红星是信念的种子,照亮了潘冬子的成长之路。</p><p class="ql-block">《读书笔记分享会》优秀管理员,孝感天地,黄老师</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午后的阳光透过窗棂,洒在我摊开的《闪闪的红星》扉页上。这本纸张泛黄、书脊微损的旧书,伴我走过了三十七年的教学生涯。如今,作为退休教师再次捧起它,仿佛重逢的不仅是一个故事,更是我教育生命的底色与初心。</p><p class="ql-block"> 《闪闪的红星》中那个头戴八角帽、眼神坚定的潘冬子,曾是我在无数个课堂里为孩子们点亮的精神灯塔。每当有学生在学习上遇到困难和疑惑,或者在生活中遭遇挫折,我总会讲起:小英雄潘冬子,在1934年那段时间,给红军送盐,又假扮米店伙计探听情报的故事。又讲起:他如何从一个懵懂少年,成长为坚定的红军战士。那些年,我亲眼见证了这个故事的神奇力量——那个因为他父亲是红军赤卫队队长不在身边的潘冬子。他母亲是游击队的交通员。为了掩护群众撤离,光荣牺牲了。在闪闪的红星的激励下,潘冬子勇敢承担起了妈妈的工作,帮助党组织送物资、收集情报,后来潘冬子成为了一名坚强的小红军。</p><p class="ql-block"> 潘冬子之所以能穿越时空打动一代代少年,正是因为他身上凝聚的革命精神内核——在黑暗中依然相信光明,在困境中依然坚守信念,在恐惧中依然选择勇敢。这些品质,不正是我们这个时代依然需要的吗?</p><p class="ql-block"> 如今,重读这部红色经典故事,我忽然领悟到,我教给孩子们的,从来不只是故事本身,而是一种精神的传承。就像潘冬子的红星从红军战士手中传递到他手中,我也在将这份精神火种传递给下一代。课堂上,我不仅仅是讲述者,更是这条精神长河中的摆渡人。</p><p class="ql-block"> 作为退休教师,我欣慰地看到,那些曾经听我讲述潘冬子故事的孩子们,如今已成长为各行各业的栋梁。他们中有的成为科技工作者,在实验室里为攻克技术难关而彻夜不眠;有的成为医生护士,在抗疫一线挺身而出;有的成为普通劳动者,在各自岗位上兢兢业业!勤勤恳恳!他们都在用自己的方式,诠释着新时代的“潘冬子精神”。</p><p class="ql-block">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不正是需要这样的精神品质吗?它不需要每个人都做出惊天动地的壮举,但需要我们在平凡岗位上坚韧不拔、在困难面前永不言弃、在诱惑面前坚守初心。潘冬子送盐送信是小事,但是无数这样的小事汇聚成了革命洪流;今天,每个人的恪尽职守、勇于担当,也必将汇聚成民族复兴的磅礴力量。</p><p class="ql-block"> 合上书页,封面上那颗闪闪的红星依然熠熠生辉。我忽然明白:真正的红星不仅别在潘冬子的帽子上,更应闪烁在每个中国人的心中。作为退休教师,我或许已离开三尺讲台,但传递这颗红星的责任永远不会退休。只要还有机会,我仍愿向年轻一代讲述这些红色故事,因为我相信——故事会老去,讲述者会更替,但那颗红星传递的精神,将好像黑夜中的灯塔一样,永远照亮一个民族前行的道路。</p><p class="ql-block"> 那颗闪闪的红星,依然在闪烁,从过去到现在,直至未来。而我们每个人,都可以成为点亮他人心中那颗红星的火种。这,或许就是《闪闪的红星》留给这个时代最珍贵的礼物。</p> 衷心感谢老师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