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2025年10月8日下午,睡完午觉,看到消息,沈阳三经街附近的汤玉麟公馆过节这几天免费开放,这天是最后一天了,由于上午出行自己座驾不小心碰了,因此乘公交车到达这里。</p><p class="ql-block"> 从小到大,对这里有着很深的情怀,一直觉得里面很神秘,不知里面到底是什么样的,装的是什么东西。</p><p class="ql-block"> 先不说今天看到的景象,而从儿童时期说起吧,大约是小朋友的时候,我的大姨家住在汤公馆附近,这里曾经是民国张作霖的达官贵人的居住地,小的时候不懂得民国什么的,就知道大姨和大姨夫及三个表姐。</p><p class="ql-block"> 解放后过去民国那些达官贵人死的死、亡的亡、跑得跑,即使留下来的不是战俘,就是被人民踩在脚下,他们原来的住宅换成了另一拨为人民服务的官员享用,我的大姨夫就是其中一位,他是从延安摸爬滚打出来的老抗战干部,四方大脸,十分帅气,而且气质中有着一种文质彬彬的形象,还对文学很感兴趣,和父亲交流看苏联小说《铁流》的感受,十分推崇,我在很小的时候,读过那本书,不了解历史背景,根本读不懂。</p><p class="ql-block"> 我总觉得他有外国人的血统,而他的女儿们说,他是正宗的山东大汉,在我的记忆里,从我看到他的时候,就有病卧床,家里备着担架和氧气瓶,由于他的孩子都是女孩,因此对我十分喜欢,把他女儿小时候的玩具全都给了我,每次到他家他在小偏叉房间里,半卧着逗我玩。</p><p class="ql-block"> 据我母亲说本来他的身体很棒的,后来一次大连电厂总厂事故抢修,他是厂长,几天几夜和工人奋战在第一线几乎没睡觉,损害了身体,如山一样倒下了,不知是什么病,可能是高血压。</p><p class="ql-block"> 后来调到东北电管局机关工作,性格直爽,在反右运动中,仗义执言同情被打成右派的同事,为他们打抱不平,由于他是老干部,没被划成右派,但列为同情右派右倾,文革当中由于身体不好,基本上在家休养,还没受到冲击,反正我记忆里他总是半卧着,大姨和他的婚姻据说也是别人介绍的,年轻时大姨很漂亮,大姨夫大干部,长得也帅气,就成就了婚姻。</p><p class="ql-block"> 他家的房子,可能是原来富贵人家的小独楼,虽然他的级别不低,但仅住了这座二层小楼里一楼的一个大房间和小房间,好像大房间里还有一个小偏叉,他长期住在里面,厨房好像也是共用的,实际上是过去房子的廊厅位置,一座小楼可能住了至少三家,或许我的记忆不是很准确,以表姐们的记忆为准,一楼的阳面还有一个院子,院子里种着不少的花卉,那时这种条件的住宅,按照传统共产主义艰苦奋斗的生活条件,大姨夫的住房待遇算是很好的了,周围邻居也都是和他级别差不多的东北电管局的干部,或许高一级的领导更加宽敞。</p><p class="ql-block"> 父亲的同事兼朋友黄华安彭智英夫妻一家也住在这里,我印象深刻的当时还是小帅哥的田雨,楼上楼下(仅仅二楼)跑上跑下,好像他还有个弟弟,后来到省公司机关工作,同部门王姐的先生王勇男家也住在那里,小时候还和表姐比赛自行车,退休后和院子里赵主任散步,了解到他夫人李大姐小时候也住在那里,和三表姐还是闺蜜,还有不太熟悉的同事,闲聊时得知那里曾经是东北电管局的主要住宅区之一,东北电管局领导班子成员那时几乎都住在那里。</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大姨亲生就两个女儿二姐和三姐,而大姐是大姨夫亲属的女儿,从山东老家来沈阳,后来照顾大姨夫是很好的帮手,应该是1969年的一个周末,我从长托幼儿园被家人接回家,母亲不让我和姐姐进屋,在对门邻居李大娘家里暂时待一会,悄悄地告诉我,大姨夫去世了,我那是对于生死概念不太清楚,看电影很多英雄死去了,在另部片子里又活了,当时把电影当着真实事件来看,因此对于人真正的死亡没有认识,大姨夫是昨日半夜走的,大姨和表姐们忙乎一晚和一整天,刚刚到我家来睡觉休息一下,因此不让我打扰,睡醒后看到几人都红肿着眼睛,我还是懵懂。</p><p class="ql-block"> 过了几天在一间摆满花圈的小房间里举办了追悼会,二表姐哭着念稿追思自己的父亲,我懵懵懂懂地和大人站在一起,胳膊上还带了黑袖标(姑且这样说,和当时红遍全中国的红袖标,只是颜色不同),根本不懂生死是怎么回事,黑袖标代表什么,还有疑问为何仅仅二表姐讲话,三姐怎么不讲话哪,小屁孩什么也不懂。</p> <p class="ql-block"> 生活还要继续下去,大姨一家在大姨夫去世后,还是振奋精神继续生活,三姐性格十分开朗,热情爽快,十分喜欢我,我记得有段时间,我一直住在她家里,大姐蒸的馒头特别好吃,吃起来很香,三姐和几个闺蜜在家里打扑克,我就在旁边看热闹,那时扑克牌还是奢侈品了,那是四旧,因此记得那幅扑克牌很旧了,她们玩得还很高兴,或许玩伴中就有赵主任的夫人,那时她们都是18、9岁的年轻人,文革中考大学这条路被封死了,等待着命运的安排。</p> <p class="ql-block"> 闲暇时大姐和三姐带我到周边溜达,第一次看到了当时不知道是汤玉麟公馆的高墙大院,仿佛三姐告诉我这是辽宁省博物馆,那时根本不懂博物馆的概念,记得后来三姐自己讲青春萌动时,在博物馆门口看到过后来成为丈夫的黄悦平和他哥哥黄卫平,帮助她和二姐从粮站买粮食回家,他们哥俩个帮忙送到家里去,那时三姐就看好了悦平大哥,后过了几年还是母亲做的月老,成就了她们的婚姻,二表姐那时好像已经上了学,后来到126中学做了老师,后来是父亲做月老成就了和二姐夫的婚姻。</p><p class="ql-block"> 如果当时两位帅哥和两位美女都对上眼了,或许能够亲上加亲,这种故事我家在鞍山时就遇到过,父亲原来的一位在鞍山焦耐院工作的留美归来的刘老工程师,是南方人,说话带有明显江浙一带口音,由于业务水平很高,对下面人要求严格,反右运动时被人报复打成右派,文革下放,两个高大帅气的孩子没有受到好的教育,虽然平反回到鞍山,孩子也在焦耐院下面单位工作,但调皮捣蛋,单位没办法,那时时髦先进带后进,一位单位优秀青年女团支部书记负责他家老大后进青年,帮来帮去,两人成了恋人,真是男人不坏女人不爱,后来女方把自己妹妹介绍给丈夫弟弟,真的亲上加亲,两位女孩也是南方人,长得高挑挺拔挺好看的,两位男士人高马大,打篮球打得不错,老大长得像父亲,老二像母亲,很像英国电影《三十九级台阶》主人公汉内的形象,1988年我们设计鞍山热电厂扩建,我还在厂门口看见过他,他到热电厂工作,还是他父亲找到我父亲,热电厂厂长是父亲老同事,没费周折就到那里工作了,为了感谢父亲帮忙,送给我家几捆崭新的毛线,多年不联系了,不知现在如何,刘老先生按照正常规律,应该是驾鹤西游了,他们这代如何就不知道了。</p><p class="ql-block"> 1970年我家和大姨家都被发配到朝阳半拉山修造厂,三姐和大姨去了,大姐和二姐留在沈阳,但两家房变成一家那个小的房间,80年代回沈阳后,我还去过一次,大姐一家四口挤在那个小房间里,两个外甥女住在上下铺,空间实在是太小了。</p><p class="ql-block"> 在沈阳最后一次在大姨家,可能就是住了差不多一周吧,大姐和三姐带我去了八一公园,我记忆中那是第一次去那个公园,后来至今没去过一次,下午傍晚父亲来接我回家,看到父亲的表情很不好,果然回到家和母亲没说几句就大吵起来,父亲差点把家里的当时最值钱的熊猫牌收音机摔了,幸亏邻居刘大爷和李大娘听到我的哭声,像是报警一样,赶紧过来拉架,才没摔成。</p><p class="ql-block"> 汤公馆附近的建筑在60年代还算是不错的,虽然有点旧了,但还算整洁吧,而八十年我再看这里,就是贫民窟了,破破烂烂,再以后大姨家那片老建筑都被推倒,变成了长方形没有特点的盒子楼,大表姐家搬到楼上,也算改善条件了,那座小房子是她结婚生子的场所,搬到楼房,当时还是很高兴的,只是那些老房子已经灰飞烟灭,变成瓦砾,家旁边的小花园也就被新楼房淹没了。</p><p class="ql-block"> 也就是80年代到大表姐家,路过了汤公馆改建的博物馆,原来在北京去过中国革命历史博物馆(现在的国家博物馆)和军事博物馆,那是的博物馆基本上都是革命大口号,内容也不充实,这里的博物馆大门紧闭,拒人千里之外,那是感觉博物馆和仓库差不多,里面没有展览,只是存储国宝功能。</p><p class="ql-block"> 后来辽宁省博物馆搬到原来市政府现在沈阳博物馆附近,后来搬到浑南新区,前几年我追溯沈阳老建筑,来到这里探索汤玉麟公馆,看到挂着沈阳市政协办公场所,拒绝参观,政协至今没看出在政治中起到什么作用,感觉就是个摆设,人大原来还有个橡皮图章作用,理论上是中国最高机构,实际上怎么回事都知道,纳税人还需要出钱出力养护这些摆设,那时门口的门卫颐指气使的,看门狗都张牙舞爪的。</p><p class="ql-block"> 近几年沈阳努力打造旅游城市,挖掘出过去年代没有被拆除,幸运留下的老建筑,汤公馆可能也是这种风潮的结果,政协的摆设不知摆到哪里去了,那里还有个牌子,标志着民国旧建筑群,张作相,张景惠等等,好几个原来都不知道姓名的人都在牌子上指示他们的住所所在方向,对面楼群里还有一座相对完整的小别墅,是穆继多的旧居,原来根本不知道此人是干什么的。</p><p class="ql-block"> 沈阳的老建筑拆掉的太多了,春天里陪同学到桂林街陈云纪念馆,这是木制的日本小别墅,孤零零地在楼群里,问了一下看门的,这里原来也就这么一座别墅吗?他说原来这里有一排12幢一样的日式小别墅,这套借陈云的光才没被拆除,其他的都拆掉了,看着旁边毫无特点的长方形盒子建筑,真是扼手惋惜。</p><p class="ql-block"> 还有中山路上于济川公馆和他给四个姨太太修建的别墅,多年来一直在那里风雨飘渺的破旧不堪,这和中国目前的产权制度有关,按照现在那几栋建筑是国有资产,如果出卖给个人,或许也就70年产权,谁脑袋大买她啊,国有资产就像是一根冰棍,任由它慢慢化掉,也不能流失,产权改革是中国目前改革的瓶颈,国有资产流失似乎是一顶相当于当年右派反革命一样,戴上它就可能永世不得翻身,不知是否有人会拯救,飞车走壁蔡少武的别墅,目前改的面目全非,好像是个酒庄,一点特点都没有了。</p><p class="ql-block"> 应该是三十年前吧,波士顿交响乐团的音乐指挥家小泽征尔来沈阳演出,他是在沈阳出生的日本人,举办方把他的出生房子特地装饰一下,还钉个精致标牌“小泽征尔出生处”,小泽征尔来沈阳还特意到房子看看,可是演出结束没多长时间,这座老房子变成瓦砾了。</p><p class="ql-block"> 还算现在沈阳市政府醒悟了,赶紧保护没有拆除的老建筑,但这些老建筑都在现代楼群里包围着,夜晚空荡荡的、黑乎乎的,周围居民都害怕是否闹鬼。</p><p class="ql-block"> 沈阳的城市建筑记忆太少了,好在现在政府正在拯救老建筑,但是还是太少了,沈阳像是没有记忆的城市,新的高楼大厦不少,但感觉里面也是空荡荡的,外表靓里,里面没有内容,经济萧条,未来不知如何是好。</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但这次汤公馆虽然打得是怀旧牌,不以汤玉麟作为标的,而是以新中国第一博物馆为宣传标的,走进去有不少的创意市集小摊正在吆呼着生意,以前的创意区,我没看到很吸引人的东西,这里的小物件和书籍还是很吸引人的,院子里装饰得也很梦幻,夜晚还有些节目表演,沈阳话剧团的一位演员先生在台上朗诵李白的《将进酒》,这首诗歌被司马南污染的有点不爱听了。</p><p class="ql-block"> 和观众互动环节,我问了一下沈阳话剧团和辽宁人民艺术剧院是什么关系,辽艺曾经是辽宁的名片,李默然、王秋颖、贺海泉、张颖、刘文治等等都给观众留下深刻印象,他回答沈阳话剧团也有过大明星,就是《高山下的花环》梁三喜的扮演者吕晓禾,他出演的角色都很出彩,他还是近两年很火的雷佳音的指导老师,辽宁人艺还在,搬迁到浑南新区,但似乎再没有出现李王贺张刘那样的大明星,目前默默无闻。</p><p class="ql-block"> 都说东北人性格热情豪爽,大气磅礴,但是在沈阳没看到哪家大宅院有着北京大四合院的温馨大气,上海洋房的优雅,山西那些大院的宽阔,南方那些园林小宅的俊美,福建圆楼的雄伟,规模都不能和那些庭园对比,汤公馆在外面看似乎很大,进去后一看就是一座小洋楼,即使大帅府,常荫槐、杨宇霆的宅院,也就是山西常家庄园的几个院落,东北说是原来很阔,其实外强中干,最有钱的也不过如此,和北京官员、江南山西富商财富对比,可能是乒乓球和篮球的比例。</p> <p class="ql-block"> 而这里的原来主人汤玉麟口碑很不好,张作霖手下这些人,张在世时还能压的住,王永江做警察署长时,汤玉麟闹事,张作霖坚决支持王永江,整治治安,使得奉天城有过繁荣安稳发展时期,而张作霖做梦想当中国老大,王永江坚决反对,认为东三省的经济支撑不了张的野心,可张不听劝一意孤行,王愤而辞职,回到海城老家,没多长间就郁郁而终,从现在所能看到的资料了解,王永江是有着现代意识官员,但和张作霖这样的大老粗合作不到一起去,张作霖的奉军一开始势如破竹,直奉大战大获全胜,可后来败回奉天, 他本人也被日本鬼子炸死。</p><p class="ql-block"> 他死后,败家的爱国将军张学良根本不行,当九一八事变发生后,他和他的这些虾兵蟹将,没有像男人一样的站出来保卫家园,只有一个小沙拉弥马占山苦熬抗战,任由日本鬼子在东三省撒野,晚年臭不要脸地接受采访,说这说那,根本没有他出身土匪的父亲的血性,内讧倒是有了血性,把老大绑了,结果后来又怂了,活该一辈子被软禁。</p> <p class="ql-block"> 走出公馆,对面是打造的咖啡馆一条街,每个咖啡馆装饰的都很洋气,冷不丁以为到了上海新天地衡山路或北京的三里屯,很多人坐在咖啡馆里谈天说地,咖啡这个舶来品,目前似乎有取代传统茶馆的趋势,不光是国外品牌星巴克,国内品牌瑞幸咖啡馆如火如荼,各种风格的咖啡馆也层出不穷,这里是咖啡一条街,前几年女儿还领我们到了沈阳酒吧一条街,都是政府推波助澜的结果吧。</p><p class="ql-block"> 旁边的小花园的装饰也很有特点,夜晚的灯光,都是由建筑脚手架搭起来,可能设计师是受英国建筑师罗杰斯和意大利建筑师皮亚诺高技派的影响,脚手架上还设计了放置咖啡的咖啡座,但是感觉有点不伦不类,似乎这里的施工尚未结束,一直在进行中,路两边的花园设计很休闲很惬意,徜徉其中,都不愿离开。我一天去过这里两次,下午去一次,夜晚吃完饭又来了一趟,感受这里优雅的环境,只是夜晚来时,很多咖啡馆都关门歇业了。</p> <p class="ql-block"> 实际上这里也是沈阳的老街道,旁边的十一纬路,应该是民国时期的金融一条街,曾经英国滙丰银行(现在的交通银行)美国花旗银行(现在不知做何用,饭店改了多次,前几年差点被大火吞噬),还有张作霖年代修建的八卦街,曾经辽宁人艺的剧场,南市场旁边几个小角楼,30多年前夜总会文化兴盛时,一到傍晚一群花枝招展的小姑娘在这里排队上楼,也有很多有才艺的女孩子拿着各种乐器上楼拉琴唱歌,这里有着很多的故事。</p><p class="ql-block"> 我讲的故事差不多也就这样了,这篇文章从早晨写到下午,该出去走走,呼吸一点新鲜空气了。</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