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游(吐鲁番、天池、国际大巴扎)

卧山虎

<h3>  新疆166万平方公里,占我国国土总面积六分之一。周边与俄罗斯、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巴基斯坦、蒙古、印度、阿富汗等8个国家接壤,是古丝绸之路重要通道,战略位置十分重要。</h3> <h3>  天山将新疆分为南北两大部分,一般称天山以南为南疆,天山以北为北疆。过去一直以为是南疆富裕风景美,其实自古以来就是北疆富裕,南疆贫穷。与南疆干旱区的沙漠和戈壁相比,北疆的自然风光以山地草原、高山湖泊为主要特征。</h3> <h3>  从乌鲁木齐出发到天山天池大约120公里,一马平川的高速路十分方便。天山天池是世界自然遗产,国家5A级旅游景区。国家地质公园,中国十大魅力休闲旅游湖泊。</h3> <h3>  看见天池标志性建筑以为到了目的地,谁知道还要换乘景区环保车盘山约70公里才能到达。</h3> <h3>  环保车盘山而上,约30分钟到达天山天池。</h3> <h3>  下了环保车还要步行约800米,才能到达天池主湖景点。路很平坦,道路两侧云杉挺拔,空气清新,一路享受着林间的天然氧离子。</h3> <h3>  路上见到世界自然遗产界碑,看来我们已进入到核心景区。</h3> <h3>  初见天池,感到很震撼,由衷地感叹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在群山怀抱中,天池犹如一幼童,紧紧依偎在天山母亲的怀中。</h3> <h3>  天池湖面海拔1910米,最深处达105米,湖面倒映着博格达峰,周围云杉环拥,风景犹如仙境。景区内包括了高山湖泊、湿地草甸、森林峡谷等自然景观。 </h3> <h3>  天山天池,古称"瑶池",在中国古代神话中,天池是西天王母娘娘沐浴的地方。她在群山环抱之中,就像一面光滑的大镜子。是名不虚传的“天山明珠”、“人间瑶池”。</h3> <h3>  偶有汽艇驶过,湖面上便荡起长长的涟漪,远处洁白的雪峰与之相映,构成了一幅美丽的图画。</h3> <h3>  这株红绳满身的古榆树被称为“定海神针”,天池周围树木品种众多,但榆树却仅此一棵,而且是百年古树。相传是西王母为降服水怪投出的玉簪,落地生根化为榆树,镇守在湖畔使天池风平浪静。据说天池水位再高也只能到达它的根部,水位再低也离它不远。</h3> <h3>  天池就像一颗镶嵌在群山之中的巨大宝石,真美啊,难怪历代文人墨客来此赋诗抒怀!唯一有些遗憾的是天气不好,如果赶上蓝天白云一定会美上加美!</h3> <h3>  出天山景区已经夕阳时分,景区环保旅游车收车后排列的整齐划一。</h3> <h3>  养路工人在路边修整公路护坡。</h3> <h3> 一匹白马在公路上不停的奔跑,我们的司机师傅不得不放慢车速。</h3> <h3>  过路的羊群慢慢腾腾,将来往的车辆挡在路上。</h3> <h3>  乌鲁木齐附近及市内经常出现交通拥堵,特别是上下班高峰时,堵车更是家常便饭。</h3> <h3>  高速路收费站工作人员效率极低,我们每次回乌鲁木齐都被塞车至少一个多小时才能通过。</h3> <h3>  由乌鲁木齐前往吐鲁番,单程260公里。吐鲁番是中国极端干旱地区之一,年降水量只有16毫米,而蒸发量可达到3000毫米,可称得上是中国的“干极”。</h3> <h3>  到吐鲁番首先参观坎儿井,坎儿井是荒漠地区特殊的灌溉系统,与万里长城、京杭大运河并称“中国古代三大工程”。吐鲁番的坎儿井总数达1100多条,全长约5000公里。</h3> <h3> 这是邓小平1981年8 月22日到葡萄沟视察时参观过的坎尔井。</h3> <h3>  坎儿井由竖井、地下渠道、地面渠道和"涝坝"(小型蓄水池)四部分组成。春夏时节吐鲁番盆地周边的山上有大量积雪和雨水流下山谷,潜入戈壁滩下。人们利用山的坡度,巧妙地创造了坎儿井,引地下潜流灌溉农田。坎儿井有效防止炎热、狂风使水分大量蒸发,因而流量稳定,保证了自流灌溉。</h3> <h3>  当地现存的坎儿井多为明代以来陆续修建,根据1962年统计资料中国新疆共有坎儿井约1700多条,总流量约为26立方米/秒,灌溉面积约50多万亩。其中大多数坎儿井分布在吐鲁番和哈密盆地,只可惜如今现存的坎儿井只有大约1100多条了。</h3> <h3>  这个红绸栏杆围着的井边有邓小平当年视察时的照片,叫“邓公观井”。</h3> <h3>  新疆有一首歌谣:“吐鲁番的葡萄哈密的瓜,库尔勒的香梨人人夸,叶城的石榴顶呱呱“。吐鲁番的葡萄主要产自葡萄沟。</h3> <h3>  闻名遐尔的"火洲清凉世界"--葡萄沟,是火焰山的一块河谷地,呈南北走向,全长8公里。因地势低洼、高温少雨、日照充足,温差大等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使这里盛产葡萄。</h3> <h3>  这是1981年邓小平采摘葡萄的地点,今年的葡萄已经摘光了,只能在此走一走。</h3><h3> 公元前5世纪,新疆已开始种植葡萄和酿造葡萄酒,葡萄沟现有葡萄田400公顷,主要种植著名的无核白、红葡萄、黑葡萄、玫瑰香、白布瑞克等500多品种,堪称“世界葡萄植物园”。</h3> <h3>  葡萄沟家家户户都有一种两层楼高的土坯建筑,状如碉楼,一色土黄,四壁布满梅花孔,好似蜂房,这就是当地农民借助火洲热风吹拂,晾制葡萄干的晾房,又叫“荫房”。在晾房内凭借干燥炎热的气流,将鲜葡萄脱水晾制成的葡萄干,质量优良,呈半透明状,翠绿如新,甘甜不减。</h3> <h3>  维吾尔族农家乐中盖有宽敞的凉棚,经常给游客演出自编的民族节目, 现在他们都过上了富足的生活。</h3> <h3>  艾尼家的维族小姑娘对摄像机很好奇。</h3> <h3>  艾尼家的院子里,摆放着自产的瓜果、自制的烤馕和盘成塔的油馓子。</h3> <h3>  面对这些诱人的食品,忍不住想拿一个尝尝。</h3> <h3>  这是艾尼家的大院子,能同时接待上百人看演出。</h3> <h3>  葡萄沟里到处都种有高大的钻天杨树,钻天杨虽无果实,但它在干旱区,与大自然抗争,既是冬天落尽了叶子,仍保持着伟岸的身躯。</h3> <h3>  人常说钻天杨的信仰,就是土壤,阳光,还有冲向蓝天的梦想。 将军林中这三棵白杨树,是当年王震、王恩茂、华国锋分别栽下的小树,如今已经长得十分高大。</h3> <h3>  我们来到维族老乡家里做客,主人热情的接待了大家,送上葡萄西瓜和馕饼。</h3> <h3>  还能免费品尝各种葡萄干,吃了一把又一把,幸亏没有糖尿病。</h3> <h3>  女主人给客人们表演维族舞蹈,并与游客拍照留念。</h3> <h3>  在老乡家的小院里与维族大妈聊天,她有4个儿子两个闺女,还有好几个孙子。</h3> <h3>  家家男人都是民兵,为了防恐维稳,院子里摆放着防暴器械。</h3> <h3>  在金海湾休闲会所外面的水果摊上,葡萄又新鲜又便宜,那一串串诱人的葡萄实在让人垂涎欲滴。</h3> <h3>  因为长途行车除沿途正规休息站可以方便外,一路上厕所难找且卫生极差,我们团的某大妈前两天因腹泻惹了很多麻烦,导游心有余悸不让大家买葡萄,更不让在车上吃葡萄。</h3> <h3>  尽管导游一路告戒不能随便吃葡萄、喝凉水以免闹肚子耽误行程,但我们还是忍不住买了几斤带回宾馆再吃。</h3> <h3>  火焰山是吐鲁番最著名的景点,位于吐鲁番盆地的北缘,古丝绸之路北道,它主要由中生代的侏罗纪、白垩纪和第三纪的赤红色砂、砾岩和泥岩组成。火焰山长100多公里,最宽处达10公里。</h3> <h3>  传说孙悟空一脚踢翻了太上老君的炼丹炉, 有几块火炭落在了吐鲁番形成了火焰山,孙悟空西天取经又用芭蕉扇扇灭了火焰山,但火焰山的地表温度仍为全国之最,最高曾达82.9℃, 是名符其实的“中国热极”。</h3> <h3>  在这里真正领略了热浪滚滚,领略了寸草不生,在这千里飞鸟不敢来的地方,今天我们来了!</h3> <h3>  尽管已是9月下旬,这时仍是热浪滚滚。古代名著《西游记》把火焰山与唐僧、孙悟空、铁扇公主、牛魔王联系在一起,使火焰山神奇色彩更加浓郁。</h3> <h3>  这个铜像是孙悟空三借芭蕉扇故事里的牛魔王,牛鼻子被大家摸的锃亮。</h3> <h3>  美丽的铁扇公主昂首挺胸傲视前方。</h3> <h3>  维吾尔族姑娘为了保护皮肤,正在抽空仔细涂抹防晒霜。</h3> <h3>  有沙漠之舟美称的骆驼热的趴在地上喘粗气。</h3> <h3>  火焰山有最大的立体造型温度计“金箍棒”,它获得了上海大世界吉尼斯总部颁发的大世界吉尼斯之最证书。</h3> <h3>  2015年7月15日,新疆吐鲁番气象部门发布高温红色预警,巨型金箍棒造型温度计显示地表温度为72摄氏度。别怕热,赶紧与巨型“金箍棒”温度计合个影。</h3> <h3>  同团的旅友都乘火车回北京了,我们脱团增加了两天自由活动时间。</h3><h3>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博物馆”馆名是老一代革命家朱德委员长1959年到新疆视察工作时题写的。</h3> <h3>  人们总是说,想要了解一座城或一个区域的文化,首选要参观当地的博物馆。新疆博物馆是我们去新疆前就定好的目标,因为它规模大,展品多,精品更多,比如楼兰美女干尸,“五星出东方利中国“的织锦,都是我们十分期待的精品。今天我们用半天时间参观了这座博物馆。</h3> <h3>  新疆博物馆藏品3.2万件,其中一级品288件。有丝毛棉麻织物 ,多种文字书写的文书、简牍,晋唐时期木雕、泥塑俑像,花鸟绘画,青铜器,以及新疆各民族的服饰与工艺品。还有古生物化石和古尸标本等。 </h3> <h3> 新疆少数民族民俗展览──系统介绍新疆12个少数民族在服饰、起居、节庆娱乐、婚丧、礼仪、饮食、宗教及其它方面各具风姿的民情风俗。展品丰富,深得国内外人士好评。</h3> <h3> 新疆历史和出土文物展览──展出了自四、五千年前直至近代从丝绸之路发掘及收集的一千多件珍贵文物,包括锦娟、陶瓷、泥俑、钱币、碑贴、文书、典籍、兵器、器具等等,向人们展示了古代西域的灿烂文化。 </h3> <h3>  这里是最神秘的“逝者越千年”新疆古代干尸陈列馆,里边都是重量级的精品,其中最有看点的是著名的楼兰美女古尸,她距今已经3800年了,能够看到算是幸事。(因对先人的尊重,我们没有照相)。</h3> <h3>  这是最珍贵的国宝级文物,1995年10月在尼雅遗址发掘出土了大量精美绝伦的汉朝丝绸,其中一块织锦护膊,青底白色赫然织就八个汉隶文字:“五星出东方利中国”,令世人震惊!为国家一级文物,位列首批禁止出国(境)展览文物目录之首。</h3> <h3>  这次参观使我们对新疆的历史文化有了全面了解,原来古西域竟有如此之多的文明遗存,对古代丝绸之路有了新的认识。</h3> <h3>  下午我们专程来到乌鲁木齐国际大巴扎,它具有浓郁的伊斯兰建筑风格,集中体现了浓郁西域民族特色和地域文化。于2003年6月26日落成,是世界规模最大的大巴扎(维吾尔语,意为集市、农贸市场)。</h3> <h3>  国际大巴扎 集伊斯兰文化、建筑、民族商贸、娱乐、餐饮于一体,是新疆旅游业产品的汇集地和展示中心,是"新疆之窗"、"中亚之窗"和"世界之窗"。</h3> <h3>  入口处"民族团结一家亲”的大幅标语非常醒目,两个火红的大石榴寓意着:各民族要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h3> <h3>  浓郁的伊斯兰建筑风格,重现了古丝绸之路的繁华,集中体现了西域民族特色和地域文化。这是气势宏伟的清真寺。</h3> <h3>  大巴扎有新疆第一观光塔,80米高的观光塔已成为乌鲁木齐的地标性建筑。</h3> <h3> 国际大巴扎建筑面积近10万平方米,有3000平方米的广场及可容纳1000人就餐的民族宴会厅。</h3> <h3>  比世界上最大最古老的土耳其伊斯坦布尔大巴扎多9000平方米,而且硬件设施、文化氛围也大大超过伊斯坦布尔大巴扎,堪称"世界第一大巴扎"。</h3> <h3>  进入大巴扎是要过安检的,在新疆每天都要安检好几次,走到哪里都要过安检,又要扫人,又要过包,有些地方上卫生间都要查身份证过安检。虽然麻烦点,但为了安全觉得查严点是好事。</h3> <h3>  这里有民族服饰、布艺、地毯、秘药、土特干果、手工艺品、百货和玉器珠宝等 八大专业市场。</h3> <h3>  民族特色的小花帽非常精美漂亮。</h3> <h3>  各种各样的新疆手工艺品让你眼花缭乱。</h3> <h3>  太喜欢这个手工打造的茶壶了!</h3> <h3>  新疆纯手工编织的挂毯、地毯誉满全球。</h3> <h3>  新疆的各种刀具更是闻名全球,但大家都担心安检会被没收,很少有人问津。</h3> <h3>  新疆各民族特色旅游纪念品,每一件都承载了深厚的文化底蕴,具有一定收藏价值。</h3> <h3>  到大漠奇石馆转一圈真是大开眼界。</h3> <h3>  精美的根雕花瓶正在降价处理。</h3> <h3>  药铺房顶上挂满了鹿角。</h3> <h3>  很多土尔其人都到此处开店,他们卖的土尔其伊斯兰风格的工艺品也是琳琅满目。</h3> <h3>  特色干果应有尽有,不过价格比别处有点偏贵。</h3> <h3>  葡萄干按颗粒大小分为爷爷、爷爷的爷爷,但从来没有见过有标着葡萄干孙子的。</h3> <h3>  大巴扎的名气很大,在这里可以买到新疆的一切特产,但是这里水很深,如果不买东西不要随便讲价。</h3> <h3>  在大巴扎的食品一条街上,基本都是新疆特色食品,烤全羊挂在摊头令人眼馋。</h3> <h3>  手抓饭非常受当地居民欢迎,但内地游客还是吃不惯,只能看着热气腾腾的抓饭过过眼瘾。</h3> <h3>  大巴扎周围的老城区是维吾尔族居住区,商贩全是维族人。</h3> <h3>  我们来到一家名为“吾吾子”的百年老店,是当地人特别推荐的羊肉店。一盘羊羔肉卖了上百年,到现在已传到第四代。</h3> <h3>  清炖羊羔肉鲜嫩可口味道不错,吃得津津有味。。</h3> <h3>  吃剩的小羊拐,竟是小时候玩的“嘎啦哈”玩具。</h3> <h3>  本来我们参加的是双卧10日游,为避免长途乘火车的劳累,脱团改乘飞机返京。这是距离市中心16.8公里的乌鲁木齐地窝堡国际机场。</h3> <h3>  从飞机上俯瞰乌鲁木齐。</h3> <h3>  飞机飞跃天山,透过舷窗,壮美的一望无垠的雪山尽收眼底 。再见了大美新疆,这次只游了北疆,下次一定会再来游南疆!</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