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中向往的麦积山

心兰相随

<p class="ql-block"> 2024年12月1日这一天,起了个大早,7点准时出发自驾游,对向往己久的麦积山进发,几年来,一直在唸叨想去麦积山,看那里的山山水水,这一天终于成行,心里非常激动。</p><p class="ql-block"> 经过4个多小时的长途跋涉,终于在中午11点多顺利到达,在景区吃了当地的小吃,止不住立刻前往参观。</p> <p class="ql-block"> 麦积山石窟位于甘肃省天水市麦积区,是麦积山风景名胜区核心景点。麦积山石窟位于秦岭西端北侧,是小陇山中的一座孤峰,高142米,因山形似农家麦垛而得名。麦积山石窟与莫高窟、龙门石窟、云冈石窟并称为中国四大石窟。</p><p class="ql-block"> 麦积山石窟始建于十六国后秦时期,历经北魏、西魏、北周、隋、唐、五代、宋、元、明、清等十余个王朝、1600余年的开凿和修缮,现存窟龛221个,各类造像3938件10632身,壁画979.54平方米。麦积山石窟保存的造像以泥塑为主,保留有大量的宗教、艺术、建筑等方面的实物资料,体现了千余年来各个时代塑像的特点,反映了中国泥塑艺术发展和演变过程,丰富了中国古代文化史,为后世研究中国佛教文化提供了丰富的资料和史实,有“东方雕塑陈列馆”的美誉。</p><p class="ql-block"> 1961年3月4日,麦积山石窟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批准列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p class="ql-block"> 2014年6月22日,麦积山石窟作为“丝绸之路:长安—天山廊道的路网的组成部分,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公布为世界文化遗产。</p><p class="ql-block"> 2025年5月8日,在麦积山石窟建设完成了目前中国规模最大的石窟地震监测台阵,为文物的抗震预警提供了保障。</p> <p class="ql-block">  走在慢慢上坡的山道上,边走边看边观察,仰视正南和正东两个方向观看麦积山最清楚,站在哪里看了很长时间,能清晰地看见栈道、千眼洞窟和立山大佛,属于最佳位置的观看点。</p><p class="ql-block"> 从东侧和南侧两个方向看麦积山,看的非常过瘾,正东处能看到麦积山北向长满树木的缓坡,另外三面均为壁立千仞的悬崖峭壁。</p> <p class="ql-block"> 我和丈夫走入石窟景区,踏在那蜿蜒曲折挂在绝壁上的栈道,感觉非常的神奇,高低错落,栈道宛如一条红色的彩带,让我们穿越在历史的的长河里,思绪万千,它又如同一条历史的纽带,把那些在峭壁间的艺术瑰宝呈现在我们的眼前,任凭你无限的遐想。</p><p class="ql-block"> 我们的脚步随着穿梭的楼梯,欣赏着一幅幅不同的精美壁画、一尊尊生动的佛像有的打坐,有的站立,展现在眼前,让人目不暇接。这些壁画色彩斑斓,线条流畅,不仅展现了古代工匠和画师的高超技艺,更蕴含了深厚的佛教文化内涵,让人在欣赏美的同时,也能感受到心灵的净化,灵魂的升腾。</p> <p class="ql-block">  如果你想要把逐龛看完,就要从底下沿着天梯般的栈道攀登,渐次从底向上而行。</p> <p class="ql-block">  都说敦煌莫高窟是“壁画之王”,那麦积山石窟,便是“泥塑之冠”。</p><p class="ql-block"> 它就像是一座在大自然中的空中艺术馆,静静地伫立在山壁之中,在云雾缭绕的仙气之间,注视着大地间的生灵万物,有着震撼心灵的千年佛像,供人漫步的凌空栈道,让我们近距离拜见了。</p> <p class="ql-block">  看着精美的雕像,我在想,距今一千多年前的北魏时代,能在岩石崖壁上钻孔开眼,能在立体悬空中施工作业,能塑造彩绘出如此精湛的石窟文化,不能不让人感慨当时建筑技术与手段的独特和高超,建造艺术与形式的精湛和完美。</p><p class="ql-block"> 让我们进一步揣想,要建成如此浩大艰巨的工程,要投入多少人工和时间呢?又是什么力量和动力促使着工匠们投入毕生的精力,不知道他们爬在陡峭绝壁上是否有强大的心里支撑,肯定是信仰的力量,发扬光大,完成使命。</p> <p class="ql-block">  麦积山是石窟艺术的瑰宝,佛教艺术的璀璨明珠,千年佛光映照人间,山水与佛韵的完美融合,佛教文化的圣地,历史的瑰宝,艺术的殿堂,佛教文化的千年传承,石窟中的佛像诉说着千年的故事,自然与人文的和谐共生。</p> <p class="ql-block">【蒙娜丽莎的微笑】</p><p class="ql-block">  麦积山石窟第44窟雕塑,相传是依据西魏文皇后的真身塑像,特别是那淡淡的微笑,唯美从容,留给世间安心与宽容,又被称为“东方的蒙娜丽莎”。</p><p class="ql-block"> 正是这些温情脉脉的东方微笑,成为麦积山石窟标志性的文化IP。</p><p class="ql-block"> 穿越千年的微笑造像,体现了古人的从容豁达和对未来的美好憧憬,在当下依旧能引发共鸣,这也是麦积山石窟的艺术魅力所在。</p><p class="ql-block"> 【乙弗皇后的生平 】</p><p class="ql-block"> 遇见麦积山石窟中那尊被誉为“东方蒙娜丽莎”的佛像。这尊佛像,其原型正是西魏文皇后乙弗氏,一位在历史长河中留下深刻烙印的女性。</p><p class="ql-block"> 乙弗氏生于贵族之家,十六岁时便入宫为妃,一生贤淑文静,节俭朴素,深受文帝敬重与宠爱。她为文帝诞下十二名子女,然而在战乱频繁的年代,命运多舛,仅有两名子女幸存。</p><p class="ql-block"> 面对东魏与西魏的对立,以及柔然国的威胁,乙弗氏展现了大义与谦和。在柔然可汗要求文帝废黜乙弗氏并立其女儿为后时,她并未与之争宠,而是选择了顺从。然而,新后上位后,对乙弗氏的迫害并未停止。在文帝的无奈与柔然国的压力下,乙弗氏最终选择了出家为尼,远离长安。</p><p class="ql-block"> 在麦积山一带的寺庙中,乙弗氏剃发为尼,吃斋念佛,看似平静却引来了更大的杀机。柔然国举兵来犯时,新后担心文帝对乙弗氏旧情难忘,以发动战争施压皇帝下令,勒令乙弗氏自尽。面对极大的恶意与屈辱,乙弗氏选择了从容赴死,她深知自己的角色与使命的承担。在临终前,她向使者表达了“愿至尊享千万岁,天下康宁,死无恨也”的愿望,展现了她的宽容与大度。</p><p class="ql-block"> 乙弗氏的从容赴死,让我看到了慈悲的力量,她没有怨恨,没有反抗,她知道任何的反抗都可能带来更大的麻烦与战乱,在生命的最后时刻,她依然考虑的是如何为天下百姓谋求和平与安宁这种大爱与慈悲的精神,让我们深感敬佩与震撼。</p><p class="ql-block"> 当我查阅资料后,对这个故事有了更深的了解,使我无法控制自己的泪水,泪水潸然而下。</p><p class="ql-block"> 那尊佛像,她的面容如此端庄、温柔而平静,那双淡然的双眼中透露出的微笑,仿佛是对天下苍生的无尽爱意与宽容。</p><p class="ql-block"> 【 慈悲与成全精神 】</p><p class="ql-block"> 在乙弗氏安然赴死之后,她的慈悲与成全精神得以永恒。她的尸骨被安葬在麦积山,由她深爱的儿子武都王元戊在43窟精心凿龛,命名为“寂陵”。这个孩子接过母亲的遗言后,悲痛欲绝,长跪不起。</p><p class="ql-block"> 为了纪念母亲乙弗氏,他根据她的形象在44窟塑造了一座佛像,这座佛像成为了麦积山的新传奇。百姓们纷纷前来祭拜,感谢她的恩德,这座山因此也多了一位大慈大悲的佛。当文帝驾崩后,他们的儿子元钦遵循父亲的遗嘱,将母亲的遗骨从麦积山43窟迁出,与文帝一同合葬于永陵,让这份慈悲与成全得以延续。</p><p class="ql-block"> 43窟虽然迁走了,但44窟中乙弗氏的佛像依旧安然无恙,被虔诚的百姓们长久供奉。有人传说,若站在麦积山的133窟「万佛洞」前远眺,再回望44窟,便能瞥见那微笑的佛像仿佛悬于云海之上,其景致宛如神迹,引人遐想。</p><p class="ql-block"> 乙弗氏用她的生命,诠释了言语所无法形容的人间大爱。</p><p class="ql-block"> 来到麦积山,走进大自然,参观了瑞应寺院,寻求到内心的平静与智慧,得以窥见爱与慈悲的真正内涵。</p> <p class="ql-block">  麦积山石窟,镌刻千年的静美,每一窟皆是历史的印记。‌‌</p> <p class="ql-block">【东方微笑】</p><p class="ql-block"> 特指麦积山石窟造像中一系列含蓄温婉的微笑表情,主要分布于第133窟、第44窟、第121窟和第123窟等代表性洞窟。这些造像始建于十六国后秦时期(约公元384-417年),历经1600余年风雨,现存221个洞窟、3938件造像,其中泥塑占比90%以上,被誉为“东方雕塑陈列馆”。微笑表情源于北魏至西魏时期(公元471-556年),是佛教艺术中国化转型的产物,工匠通过世俗化设计突破宗教仪轨,赋予造像亲近感。‌‌</p> <p class="ql-block">  石窟佛像栩栩如生,形态各异,而内部结构即佛身骨架全都采用木条搭建,依托大小粗细不等的木条设计出原初框架,或坐或立,或高或矮,举手投足,佛像骨身成型后才能裹泥,泥胚的所有重量落在嵌入崖石内的几根方木上,这就需要更为粗壮一些的方木,一端支撑泥塑佛像,另一端植入坚硬崖石内承重,植入岩层的深度肯定与佛像的重量有关。</p><p class="ql-block"> 至于塑形造像、神气形态、彩身摹绘,这种精雕细琢的活儿,更显露出古代工匠们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智慧才能。</p> <p class="ql-block">  多少个能工巧匠,按现在讲也可以说是雕塑家,完成的伟大事业确实是不易。</p> <p class="ql-block">麦积山石窟,不仅是艺术的殿堂,更是历史的见证。‌‌</p> <p class="ql-block">  释迦牟尼出家前为迦毗罗卫国王子,其子罗睺罗出生后不久,释迦便舍弃王位出家修行。六年后成佛返乡,首次与罗睺罗相会。罗睺罗因长期缺乏父爱而面露委屈,释迦牟尼则心怀愧疚与慈爱,伸手欲抚却因佛性威严而停顿,定格为“欲触未触”的瞬间。这一情节在佛经中被称为“罗睺罗授记”,象征佛陀对亲情的回归与对众生的慈悲。‌‌</p> <p class="ql-block"> 我们从这里走过,与古人的脚印叠加过,那此精美的佛像,佛光普照,留给世代的瑰宝。</p> <p class="ql-block"> 精心塑造的佛像在麦积山有近4000件,这些造型各异,大小不等,神态服饰迥同的佛像,自北魏开窟建造,历经隋唐至明清十多个朝代,代代修葺弥新,至今尚能保存完好,实属不易。</p> <p class="ql-block">  麦积山石窟的雕塑,威严而庄重,慈祥而含笑,彰显匠人智慧。‌‌</p> <p class="ql-block">  第13窟凿出高17米,宽18米的空间,建造了一佛二菩萨的高崖浮雕石胎泥塑,主尊为我们熟知的阿弥陀佛,佛面圆润饱满,弯眉长目,鼻高口阔,袒胸鼓腹,端坐于莲花之上,一副庄严而又慈祥的神态,仿佛在时时刻刻注视着大千世界、芸芸众生,这便是麦积山有名的“东崖大佛”。</p> <p class="ql-block">  麦积山石窟中同样有壁画。壁画以绘为主,主要分布在窟顶和四壁。壁画手法精湛,构图古朴,风格有别。既有秀骨清像,又有方圆厚实;既有凌空悬浮,又有平面构图,风格和特点兼具朝代特征。图案有飞天莲花装饰图,人物建筑画,大型佛本身故事画。</p><p class="ql-block"> 其中127窟的《西方净土变》一画,以人物和建筑众多出名。壁画篇幅巨大,气势恢宏,被考证为中国石窟中已知年代最早、面积最大的一幅净土变。麦积山壁画构图严谨,题材广泛,内容丰富。部分壁画年代早,原饰绚烂彩粉基本脱落殆尽,但构图线条致密均匀,图案纹理脉络清晰。壁画是按面积计算的,麦积山石窟壁画竟也达到了近千平米,实为罕见。</p> <p class="ql-block">  麦积山前方,山峦起伏,景色宜人,好似一幅山水画卷。</p> <p class="ql-block">  麦积山石窟,悬崖上的佛国,一眼千年。‌‌漫步麦积山,每一步都踏在历史的印记上,山间的风诉说着千年故事。‌‌</p><p class="ql-block">秦岭之巅云漫卷,麦积山石窟藏仙。‌‌</p><p class="ql-block">置身麦积山石窟,佛光熠熠,仿佛步入佛的慈悲世界。‌‌千年艺术的瑰宝,在岁月长河中熠熠生辉。‌‌</p><p class="ql-block"> 栈道凌空架麦积,石窟岩凿巧天工。‌‌在麦积山石窟,仿佛能听到历史的低语。‌‌</p> <p class="ql-block">  我仔细观察了麦积山体的山体,又查了资料,有许多贝壳的东西,叫 象贝石与古地理环境相关,该区域曾为古渭河湖的一部分,沉积层中可能包含水生生物化石或钙质结核,经地质作用后暴露于岩体表面 ,是丹霞地貌的一部分。</p> <p class="ql-block">  站在麦积山上,能眺望到山脚下的寺庙瑞应寺‌,周边环境优美,感觉这里是一块风山宝地。</p> <p class="ql-block">  参观游览三个多小时,查看了部分窟龛的年代记载,背景简介,对麦积山有了一定的认识。</p><p class="ql-block"> 复归到山脚下,抬头仰望,只见栈道上游览的人流攀援在半空中上上下下,络绎不绝,跟我的心情是一样的,是心中向往的地方,我心里在想,要这么多人,经过多少年,修出了千佛万祖,后人们用所有的力气在保护,小心翼翼的在呵护,将永久的传承下去。</p><p class="ql-block"> 2025年10月9日15时</p>